Ⅰ 為什麼重陽節要敬老
敬祖——重陽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
Ⅱ 重陽節,敬老的事情
最好莫過於回家看看父母,陪父母散步聊天!
Ⅲ 重陽節是什麼時候被定為敬老節的
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已有千餘年歷史。
「九」在古數中即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指地之極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九九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九九重陽」就被認為是祝福老人長壽的好日子。
Ⅳ 如何重陽敬老
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
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額頭,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當今的重陽糕,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之季。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佩戴茱萸,在晉代就有記載,唐代時已盛行。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置於裡面佩戴,還有插於頭上的。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是我們青少年朋友孝敬長輩最好的時候,選擇這個時候給長輩們送上一份「健康禮」或特別的祝福,一定會令他們喜笑顏開的。
送給老人的禮物,以下可以作為參考。
保健器材:健身器材通過改變運動難度,並根據配備的電子儀表的顯示,來指導、調整鍛煉者的鍛煉強度,其運動感受舒適,操作使用簡單方便,是送長輩的最佳選擇!還有營養保健品、保健枕、心臟保護神、脊椎醫護腰墊、微電腦按摩墊、足療健康之路等都是送給長輩最好的禮品!
水果禮籃:選擇一個水果禮籃會比較合適,能體現對長輩的一片心意。花籃內有水果,旁邊插上些鮮花,如馬蹄蓮、百合或鶴望蘭等,就是一份既實惠又得體的禮物。
對於許多老年人來說,物質上的溫飽,遠不及後輩的關心,精神上的充實更為重要。吃得好、穿得暖不是幸福,老年人需要身邊親人的了解和理解。可惜很多做兒女的都遺忘了老人的精神世界,使老人在「精神遺棄」中變得抑鬱、空虛、寂寞。
作為兒女,重陽節為父母准備的禮物其實可以很簡單。你可帶老人登高賞景,或者把酒觀菊,與老人分享快樂;或者就在家裡陪著老人說些知心話;又或者送老人一件實用又有特別意義的禮物,或陪父母出門走一走,這些都會是令父母感動的禮物。
總之,只要能給父母一點關愛就好。你的一句寬慰的話語、一個溫馨的電話、一件有意義的禮物,對父母而言,那就是驚喜、慰藉和溫暖。
重陽節一般都是給老人送禮物。最好事先打個電話,多說些祝福的話,老人愛聽,也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Ⅳ 重陽節為什麼被稱為敬老節這兒風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T。SDM】
Ⅵ 重陽節敬老活動怎麼做
方式多種多樣摘一篇你看看平邑資邱大學生村官讓孤寡老人快樂度重陽(圖)
--------------------------------------------------------------------------------
www.langya.cn 琅琊網 發布時間:2010-10-15 10:41:00
琅琊網10月15日訊(通訊員 王樹民)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傳統敬老節日「重陽節」即將到來之際,10月14日上午,資邱鎮鎮政府組織大學生村官到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
在黨委政府向80餘名老人送上溫馨祝福的同時,鎮領導還組織10餘名大學生村官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屋中,為他們掃地、疊衣服、整被子、擦玻璃、梳頭剪指甲,把老人打扮一新;另外鎮領導邀請該鎮庄戶劇團為老人慰問演出,在老人們觀看演出的同時,鎮政府還為他們購買了節日的禮品,並組織全體老人欣賞完節目後統一到鎮伙房就餐。
據悉,近年來每到節假日黨委政府都組織大學生村官到敬老院,為老人們進行「獻愛心,送溫暖」活動,給老人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以兒女般的心情尊老敬老,讓老人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政府的關心和家庭的溫暖。
敬老院83歲的的老人張福祿感動說:「多虧了這群娃娃們!他們對我們照顧的比兒女還周到」。圖為大學生村官們在收拾完床鋪後陪老人曾凡泰聊天。
來源:琅琊網 編輯:安琴
Ⅶ 重陽節,感恩敬老
寫作思路:從「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的角度入手,結合自身感受,真實得描述,正文:
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聽媽媽說重陽節又叫敬老節、愛老節,老師安排我們要在這一天孝敬老人,為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今天,我和四(3)班的同學一起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去中山市社會福利院義演,陪老人們一起過這個重陽節。
到了福利院門口,孫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件義工服,有的人穿上剛剛好,有的人太胖,穿上去像是穿了緊身衣;有的人太瘦,穿上去像是坐上了鞦韆,空盪盪的。
我們把精心准備好的食物、水果、禮物拿出來,每桌放兩個,依次擺放好。准備好東西,我去看了一下主持稿,原來裡面有講白話的,也有講普通話的,我想:這可能是為了方便老人能聽明白那個意思吧!
活動開始了!這也意味著精彩的節目即將上演。首先,我們欣賞了李龍迪給大家帶來的活力充沛的拉丁舞,她的表演充滿激情。接著,三(1)班的,黃靖欣為我們帶來了一曲悠揚的葫蘆絲,她的表演充滿民族風情。
最後,我們一起唱了一首《感恩的心》,他們聽了以後,個個拍手叫絕。節目中間,還穿插了游戲環節,第一個游戲是扔球,老人們的眼力可真好,球全中了!最後一個游戲是夾球,老人們的手力可真好,沒有一個是掉了的。
活動快要結束了,我們給老人們每人發了一串佛珠手鏈,老人們連聲對我們說:「謝謝!」他們拿著食物,戴著手鏈,我們扶著他們開開心心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這真是一個快樂而又溫馨的九九重陽節!
Ⅷ 重陽節為什麼要敬老
重陽節是以一種方式教導、引導、提醒我們要敬老,並不是只有重陽節才敬老,敬老應該是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生命、智慧的傳承都是一代一代下來的,我們的身體發膚都是爸媽給的,父母宗親是我們的根,不敬老人是自己挖自己的樹根,根如果挖斷了,生命之樹就會枯萎、死亡,孝順父母的孩子有福的,不孝父母的孩子常遭遇厄運。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老祖宗的話錯不了的。
Ⅸ 重陽節如何敬老尊老
重陽節孝敬老人的方法
常回家看看。老人或許真的不需要我們為他帶來多少好處。老人只希望我們過得好然後抽時間回家看看。有時老人編許多理由要我們回家,這時我們會覺得父母怎麼變得跟小孩一樣啊,無理取鬧。其實老人是太孤獨了,只想找個人說說話。因此,有時間多回家看看老人家吧。
關心老人。如果父母生病了,要主動帶老人看病。對於患有老年痴呆的老年人,作為兒女要多多用心,盡量關照下老人。不要以自己工作忙為由找借口。畢竟父母把我們養大,我們也有老的時候。
多哄老人開心。很多老人可能和小孩一樣,無理取鬧,這是我們不要太計較,要順著老人的心思。比如說老人一會想吃這,一會想吃那。你就滿足他,哄著她,當他是老小孩就是了。學會哄老人也是一門學問。
不要啃老。許多年輕人有能力養自己,卻要靠父母,已經具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不但沒有努力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反而要讓父母養著自己。這種人何談孝
多與老人溝通。如果你有什麼煩惱的事,一定要是說出來,當父母看到你憂心忡忡的時候,特們心裡很不是滋味。與其讓他們胡思亂想,倒不如坦白的告訴老人家,好讓他們覺得你願意與他們溝通,想聽聽談們的建議。讓老人覺得自己還能給兒女做些事情,不是一無是處。
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如今許多家庭因為一點家產鬧得不可開交,最終傷了父母的心,讓他們過早的離開了這個世界。老人最大心願就是希望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如果做到了這點,他們一定會很開心的。
Ⅹ 有什麼關於重陽節尊老敬老的資料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重陽節的習俗很多,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有的地方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叫"老人節",19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以各種形式開展敬老活動,比如召開座談會、老人宴、銀發旅、搞體檢、贈禮品、幫勞動等等,豐富多彩。多數地方還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