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尊敬兄長

孝順尊敬兄長

發布時間:2021-01-09 09:30:11

❶ 言出必行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出來的事情就要做到,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出結果,高興或是憤怒都表現在臉上,這樣的人才是實實在在的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子路第十三》「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1)孝順尊敬兄長擴展閱讀

言出必行典故說明

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情況相當危急。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抵抗秦國。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就接納他。

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詞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贊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分量。

毛先生的口才,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後一言九鼎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形容說話很有分量。後亦用於形容說話很有信用。

❷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的出處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出自《論語•子路》。

這句話出自孔子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論的《孔子•子路》,具體原文如下: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指:一般人只重自己的諾,而不能更深層次的思考事情當做不當做。士(有才德之人)首先考慮的是事情當做不當做,而不是自己的諾。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❸ 香九齡能溫席告訴我們該填什麼合適a孝敬父母b要尊敬兄長要認真學習幫幫忙填一

「香九齡,能溫席」,香是指主人公黃香,東漢人,二十四孝子之一,九齡就是九歲,溫是使動用法,意思是使床上的席子變得溫暖。

「香九齡,能溫席」,是出自《三字經》,全句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啟示人們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准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❹ 《論語 》中的名句關於讀書的句子有那些

1、子曰:學而時習抄之,不亦襲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今譯】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今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今譯】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政事,又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民眾;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


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今譯】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❺ 用什麼四字詞語形容飛衛

詞語:言出必行,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 yán chū bì xíng ]

解釋:表示說了就必須做到。比喻一個版人很講信用。權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子路第十三》:「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言出必行筆畫

(5)孝順尊敬兄長擴展閱讀

言出必行反義詞:出爾反爾

解釋: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譯文: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反過來怎樣對待你。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用於責備反復無常的人

近義詞:翻雲覆雨、食言而肥、反復無常、朝三暮四、三反四覆、口中雌黃、言之無信、言而無信、自食其言、反復不定、言而不信、信口雌黃

反義詞:一言為定、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始終如一、言行一致、說一不二

❻ 《其恆晉文之事》最後一段以及翻譯!

齊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說法不能作進一步的領會。希望先生開導我的心志,更 明確的教我。我雖然不聰明,也不妨試它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於一般老 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 胡作非為,什麽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才去加以處罰,這等於是陷害他們。哪裡 有仁慈的人在位執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產業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 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後督促他們走善良的 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現在各國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產業政策,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子兒女; 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 里還有什麽工夫來修養禮儀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麽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 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 肉吃了。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真地興辦 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教導學生,頭發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 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

❼ 孝感動天 的故事

孝經故事

三皇五帝的虞朝(虞音yú,遠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帝王舜(音shùn)本是個普通平民,父親瞽叟(瞽:音gǔ,盲眼。叟:音sǒu,老者。)是個瞎子,且品性固執,不懂禮儀。舜母早逝,瞽叟再娶,後母刁頑,常作惡言,並唆使舜父欲殺舜。

後母生子名象,為人傲慢,亦對舜仇視。但是舜仍然對父母很孝順,對弟弟很友愛,設法避免禍害,但卻毫不怨恨,並承擔全家的勞動工作,常在歷山耕種。因為舜的孝行這么難得,感動了上天,致使他耕種的時候,有象出來協助,有鳥幫他鋤草。

舜二十歲的時候,他的事跡已傳播很遠,到他三十歲的時候,當時的領袖帝堯為找尋替任的接班人而問計於四岳(四時之官),四岳一齊推薦了舜。於是帝堯決定深入對舜進行考察,便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又命九個兒子和舜一起工作,觀察他對內對外的為人。

舜成親後,要求妻子孝敬公婆,盡媳婦之道,關照弟弟,盡嫂嫂的本分,不可以因妻子的高貴出身而破壞家庭的規矩。舜對堯的九個兒子要求也很嚴格,一點也不遷就,使他們為人更敦厚謹慎,事事心存尊敬的態度。

舜在歷山耕作,由於和氣謙讓,同他一起開荒種地的人受到感染,變得能夠互讓,和洽相處,田界也不計較。舜去雷澤釣魚,那裡的人慢慢都能放下爭執,互敬互讓。

舜在河邊造陶器,仔細認真,不合格就重做,那些馬虎的人見了,感到慚愧,跟著漸漸也就做得精緻了。舜的品德在大家中產生很大感召力,人們都願意親近他。他住的地方本來很偏僻,但一年後就變成村落,兩年成了邑,三年成了都。

帝堯於是很賞識舜,獎賞給他高級衣料做的衣服,一架名貴的琴,一群牛羊,又為他修建了糧倉。舜的父親,後母和弟弟象看到,很為妒忌,一心暗害他,占為己有。瞽叟叫舜去清潔糧倉那高高的上蓋,然後暗中縱火,要燒死他。

幸得娥皇,女英預先給舜准備了竹笠,一手一個張開如鳥的翅膀,乘風飄下而不死。瞽叟又與象設計讓舜修井,然後推下沙泥土塊活埋他,得手之後三個人瓜分舜的財產,象要琴和舜的兩個妻子,而牛羊衣物糧倉歸瞽叟及後母。

幸舜在兩個妻子安排下,預先在井旁鑿開一洞,下井後即藏身而得不死。他出來的時候,象正占據舜的房子撫弄那架名貴的琴,見到舜而終於感到慚愧不已。舜心中明知瞽叟,後母和象合計害他,但仍然和過去一樣,孝敬父母,友愛弟弟,並沒有一絲埋怨。

帝堯對舜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又分派工作讓舜去做,終於認為舜的品德確實好,而且能幹,能凝聚天下有能之士,使更多能人願意出來輔助政事,治理的地方父有義,母有慈,子女孝順,兄長愛護弟妹,弟妹恭敬兄長,遠近的部族都對舜異常尊敬,便將帝位傳給這賢人,

這就是歷史上的所謂禪讓。舜以一介平民,一躍而為虞朝的帝王,純是孝與忠所致。呂純陽師尊在《呂祖全書》中介紹了七十二位忠神,三十六位孝神,另五位忠孝神,合共一百一十三位,虞舜帝排於第一位,

為「旋轉乾坤,純忠純孝,揖讓大德神聖,有虞大舜帝,無極至尊」,備極尊崇禮敬,要求我道中人,對各忠孝神之忠孝精神要「堅志奉行,細心體會」,「朝夕拜誦,廣布人間」。

(7)孝順尊敬兄長擴展閱讀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後人有詩贊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❽ 明太祖,久親師。傳建文,方四祀。遷北京,永樂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段話的意思是:明太祖朱元璋,經過常年領兵在戰場上征戰四方,打下來江山後傳位給建文帝,建文帝接過皇位,在皇帝這個位置上僅坐了4年,就被明成祖朱棣強奪了皇位。

明成祖朱棣做了皇帝以後,為了戍守邊關防衛蒙古,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來帝位相傳的就都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後裔了。

出自《三字經》歷史篇,作者佚名。

(8)孝順尊敬兄長擴展閱讀

王應麟《三字經》

成書年代和作者尚難確定。清代人多認為《三字經》是宋儒王應麟所作,不管《三字經》的作者是誰,都不影響這部書的價值,因為《三字經》有著豐富的內容。近代經學大師章太炎說:「其書先舉方名事類,次及經史諸子,所以啟導蒙稚者略備。」

也就是說《三字經》是一部內容全面的啟蒙讀物。《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份,每一部份有一個中心。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從「為人學,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四時、四方、五行、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了。

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份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諸子的著作。

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

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 《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❾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1、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2、子路負米

子路家境貧困時,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飯菜,而從百里之外把米背給父母。後遂用「負米、負米百里」等表示奉養父母或為奉養父母在外謀求祿米。


3、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應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則徐的推薦,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❿ 文言文 仁者無敵翻譯

譯文:

惠王說:「魏國曾一度在天下稱強,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這時候,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都死掉了;西邊喪失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受楚國的侮辱。我為這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說:「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製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

「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作來贍養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東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大王請不要疑慮!」

原文: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達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篇》——戰國·孟子

(10)孝順尊敬兄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

閱讀全文

與孝順尊敬兄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懷孕怎麼躲過內職體檢 瀏覽:10
老年體協活動經費方案 瀏覽:745
上海法官退休年齡 瀏覽:83
164歲長壽老人 瀏覽:542
重陽節江西廟會 瀏覽:671
老年人微信名男 瀏覽:750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書法字 瀏覽:945
老人躺不平如何做ct 瀏覽:633
孝順父母的背景照 瀏覽:494
養老保險和醫療不一樣 瀏覽:514
北京康語軒孫河老年公寓電話 瀏覽:469
普通農村老人過世要花多少錢 瀏覽:9
端午節跟父母說什麼 瀏覽:183
老年人焦慮症的治療該如何進行 瀏覽:284
重陽節的人物及來歷 瀏覽:107
重慶長壽區元祖 瀏覽:526
長壽花水泡不生根怎麼辦 瀏覽:179
女兵體檢怎麼體檢 瀏覽:275
體檢表的職務怎麼填 瀏覽:128
退休了還扣社保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