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的故事1000

重陽節的故事1000

發布時間:2021-01-09 01:55:02

Ⅰ 以 九九重陽思鄉情 為題,寫一篇作文,字數在800-1000

年年都有重陽節,今天又是重陽節。在這個溫馨的節日里,我也給奶版奶送上了最真誠,最溫權馨的祝福;在這充滿慈愛的節日里,我也給奶奶送上了最動聽,最有意義的故事;在這充滿幸福的節日里,我也給奶奶送上了最精緻最可愛的賀卡……

Ⅱ 下面是同學們擬寫的四副對聯請選擇一幅作為重陽節的對聯並說明你的理由

下面是同學們擬寫的三幅對聯,請選擇一幅作為重陽節對聯,
A:艾旗版招百福,蒲劍斬千邪。(端午節權對聯)
B:觀菊來瑞鶴,繞膝戲玄孫。 (重陽節對聯)
C:天上則瓊樓玉宇,人間亦貝闕珠宮。(中秋節對聯)
————————————
菊花在秋天開放,重陽節賞菊是我國民間習俗。重陽節又稱老人節,繞膝戲玄孫,說明對聯中的主人年事已高, 是敬老的對象。

Ⅲ 關於傳統文化一千到一千五百字作文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 … 。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家家戶戶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還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與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歷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又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為「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准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節日。

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美好的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Ⅳ 九九重陽節散文一千字左右

村莊(一)

詩人李風清先生逝世十周年了。他走的時候才五十三歲。那一年正趕上嫩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他走的便有些凄涼的色彩。其實生與死,這概念並不是字面意義上可以涵蓋的。在藏克家先生那裡早已有了辯證的解釋。對於詩人李風清而言雖死猶生。時間並未使往事如煙,它賦予了某個人生歷史階段不可磨滅的意義。時間使它凸現出一種毫無虛榮的原則,這原則來自一種沉鬱堅實的生活。他的追求,生命中的一切快樂和痛苦,激情和靈感,都與這個原則息息相關_______這個原則就是詩人的村莊。

在我還是個蹣跚學步的文學青年,李風清先生已經是一個頗有名氣的鄉土詩人了。在報社副刊部任職。漸漸的我在他的詩行里認識了他的村莊。他的村莊帶著聲音、色彩、和季節的呼喚,盪漾著一股清新純朴的生活熱情,把高尚和尊嚴,美好和莊重,情感和沉思,如「松嫩平原上的悠揚笛聲」(重慶朱美雲語),讓人們嗅到一股北方芬芳的泥土氣息,感覺到一種人生跋涉者的真誠渴求的心靈震顫。我想那是一個怎樣的小村莊啊,讓詩人如此牽腸掛肚?

有一天我同詩人之子談到了那個偏僻的遙遠的小村莊。然後我知道了那些美妙詩篇背後的故事。因了愛詩,因了心愛的詩作見諸報端,他在即將邁入大學校門之際,斷然從城市回到村莊。他在河北有個叫劉章的詩友高中畢業回鄉務農,走出了一條鄉土詩人的路。他想自己為什麼不呢?於是沿著鄉村那條泥土路,選擇了他的藝術理想____村莊。一座低矮的狹窄的茅屋,三代同室的南北大炕,白天在田裡勞作,夜晚,在老人孩子們的酣聲中,伏在煤油燈下,與這個世界情人般的交談。煤油不夠用柴油(這還是朋友為他東討西要的)。冬天,屋裡水缸結冰(為了省火),他穿著棉大衣喝酒禦寒。做代課教師的妻子,看他寫得辛苦,給孩子們批改完作業,就幫他謄寫詩稿。兩人經常是一寫就寫到午夜。十幾年後,他也是一個著名的鄉土詩人了,詩又把他帶回到城市的報社。我就是這時有幸結識了李老師。他不僅編稿和寫詩,還要帶領年輕的後來者。他發起並於同仁開創了明月島詩會。一時桃李芬芳,詩壇若市。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振興一方文學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我在他辦的副刊上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丁香花開了》,他大加贊賞,他說大手筆是不斷努力寫出來的。他相信天道酬勤。承蒙李老師懇切的激勵,使我有了這珍貴的起步。使我不會寫詩也有了讀詩的興趣。

現在詩人李風清彷彿已經沉入了文學史,是已經過去的那個需要記憶的人物,把一個遙遠的小村莊留給了今天和明天的明天。詩人稱這個村莊是「音河畔一座荒僻的小村莊」。我決定把對詩人的紀念,做一次旅行,去看看他的村莊。這個村莊距平坦的柏油公路大約要八里路,距城市大約要二十里路,而走起來,在空間感覺上卻要遙遠得多。盛夏驕陽當空,無邊的青紗帳,炎熱使它分外的寂靜。土路,雨天翻漿留下的車轍,搓板一樣,豎著彎曲的土棱。乾燥的塵土,在所有的輪子下歡呼,在所有的腳下起舞。在人們眼前揚起一片塵霧。詩人卻深情的告訴人們:「沿著鄉道那深深的車轍,呼吸著路旁馬蓮花的清香。」 塵埃落定的鄉道是詩情畫意。他請人們看「故鄉小村的柴煙,天天吻著白雲。」他的村莊真是有說不盡的好。我還要告訴人們,如果在這個季節恰巧走上了這條鄉土路,還常常會看到羊群俯在車轍邊,吮吸積存在裡面的雨水。牧羊人會指著來路,說那裡就是李風清曾住過的小村莊,他還有親戚留在村子裡。詩人的村莊以婉轉和坎坷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村口立一塊方形石碑,像一位敦厚的禮儀先生,對所有的人宣布:烏立斯克村。在周邊青紗帳歡快鮮亮的繁茂中,村莊顯得小、平靜而淡然。人們會想詩人的村莊原來是這個樣子,詩人隱匿在他的村莊里。村莊是自然界中的一行青青的歲月,是詩人一串串鄉情鄉水鄉土的歌。

他的耳朵傾聽著村莊生命的音律:「榆木的轆轤吱呀唱,青石的井台高高壘。」(鄉井水),「月色朦朧的莊稼地,咔吧,咔吧,咔吧......」(大平原)他的雙眼觀察著村莊自然的景象:「一朵葵花,捧起一個金盤,每天都把陽光盛得滿滿。」(葵花開了),「哦,秋風揮動瀟灑的畫筆,塗得遍野的高粱紅了,紅了,」(九月高粱紅);他用心靈抒發著對生活的強烈感受:「鄉情是片星星草,愛情是株野百合。」(音河抒情),「老榆,作不完綠色的夢,乾枯了,化成一張木犁。」(木犁之歌),村莊在詩人的內心世界,讓他的視覺、聽覺、直覺,自由自在徜佯在農家小院里。小村莊在自然的變換中,在莊稼人平凡的日子裡,活動著,熱乎乎的迎著人們走來,從一個井邊或是一件農具,從一片田野或是一株植物,從一個農人或是一輛馬車,平靜的,不喧鬧的,樸厚的,不虛假的,清爽的,不賣弄的,把北方鄉村濃郁的生活情趣,直陳在人們面前。人們會觸到一顆繆斯的心,柔情萬般的纏繞著村莊飛翔,看到那盤旋的姿影是依依的,漸旋漸高漸遠的。遠到人們不由想去尋找這個小村莊了。

Ⅳ 文學稿重陽節一千字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重陽節的習俗很多,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有的地方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以各種形式開展敬老活動,比如召開座談會、老人宴、銀發旅、搞體檢、贈禮品、幫勞動等等,豐富多彩。多數地方還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Ⅵ 九九重陽,孝老愛親作文1000字高中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沖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公園,這樣會讓老人心胸更加開闊,便於長壽。

賞菊花是市民多年傳統風俗,戴菊花防災去病也是人們舊時一大習慣。重陽節到來各大公園將舉辦菊花展,北海、天壇、紫竹院、植物園名聲最大。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為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最全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夥伴。不知不覺當中想起毛澤東的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Ⅶ 九九重陽節 孝心獻老人初一作文1000字

我國已經把九九重陽節定為老年人的節日。同學們,九月初九時,你專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了屬什麼,怎樣讓他們過得難忘,快樂呢?聽聽我的親身經歷吧。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外婆的記性就笑著說:外婆,你曉得今天是什麼日子嗎?外婆疑惑地說: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過了好幾個月了。外婆又考慮起來,難道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陽節,是你們的節日。外婆恍然大悟,笑了。

我又繼續說:我陪您出去玩玩吧!我和外婆出發了。我和外婆一邊說,一邊走,走得更遠了。我們看著明澈的池水,飽覽壯麗的山色,頓時感覺神清氣爽。我和外婆不知不覺度過了一天可愛的重陽節。

天暗下來了,媽媽爸爸回來了,還帶了一袋糕點,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備給外婆過重陽節。上面綴著 各種花紋,有的是嵌著幾棵小草......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津津樂道地嘗起了糕點,可好吃了。外婆笑了,像年輕了幾歲。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的故事10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懷孕怎麼躲過內職體檢 瀏覽:10
老年體協活動經費方案 瀏覽:745
上海法官退休年齡 瀏覽:83
164歲長壽老人 瀏覽:542
重陽節江西廟會 瀏覽:671
老年人微信名男 瀏覽:750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書法字 瀏覽:945
老人躺不平如何做ct 瀏覽:633
孝順父母的背景照 瀏覽:494
養老保險和醫療不一樣 瀏覽:514
北京康語軒孫河老年公寓電話 瀏覽:469
普通農村老人過世要花多少錢 瀏覽:9
端午節跟父母說什麼 瀏覽:183
老年人焦慮症的治療該如何進行 瀏覽:284
重陽節的人物及來歷 瀏覽:107
重慶長壽區元祖 瀏覽:526
長壽花水泡不生根怎麼辦 瀏覽:179
女兵體檢怎麼體檢 瀏覽:275
體檢表的職務怎麼填 瀏覽:128
退休了還扣社保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