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感恩和體會
我告訴你,快採納我
『貳』 重陽節為什麼被稱為老人節
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叫「老人節」,因「九九」有長久、長壽之意。重陽節已有千餘年歷史,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
『叄』 哪些地方過重陽節啊
中國人過重陽節,日本人也過重陽節,他們叫[敬老日]。
希望世界都過重陽節。
『肆』 中國人怎麼過重陽節
其實在重陽節除了拿風車登高爬山外,還可以在廣場或公園放孔明燈,這些都是為了為專自己和家人祈福消災的屬。想知道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嗎,想聽聽它的傳說故事嗎?那就到淘寶網 尋寶傳奇店 看看吧!不知道樓主可能採納我的意見。
『伍』 重陽節代表什麼生肖
代表老鼠。
『陸』 重陽節的心得感言
一年一度的農歷九月九日,即傳統的重陽節來到了。
農歷九月九日,為何稱為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重陽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了。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之為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賞菊有祝福老人安康之意。
古代還風行九九重陽插茱萸的習俗(茱萸可入葯、制酒,養身、祛病,古人還認為茱萸可避邪除惡),所以又將重陽節叫做茱萸節。唐朝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這首七言絕句,意境深遠,頗耐人尋味。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實在是太可貴了。
今又逢重陽,我情不自禁想起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詞《採桑子·重陽 》:「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反復回味毛主席這首詞,越發覺得:「今日又是天艷陽,清風送爽菊花香。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重陽好時光。重陽登山遠眺望,人生道路多漫長。回首崢嶸歲月稠,笑對夕陽不彷徨。
『柒』 為什麼要把重陽節定為中國老人節
因為重陽節為農歷的九月九日,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有登高、插茱萸、飲菊酒等習俗是與老人有關的。
1、登高。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
2、插茱萸。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
3、飲菊酒。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7)中國人過自己節重陽節擴展閱讀:
傳統節日素來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在數中最尊貴,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歷代詩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對不少老人來說,重陽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團聚時刻,可以盡享天倫之樂;對很多子女而言,重陽是一個知感恩、盡孝道的美好時節,可以表達款款心意;對更多忙碌的人來說,重陽是一個休憩的片刻,出遊賞秋、登高遠眺、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重陽節,正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描繪著新時代的文化圖層。
『捌』 中國人不過重陽節的嗎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人們往往在重陽當天登高,故又叫「登高節」。這可以從唐朝詩人大量的登高詩文中得到考證。如王維的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一方面反映了唐朝人對重陽節的重視(因為古代人較保守,所以一般只歌頌友情和親情);另一方面,古代人關注重陽節,絕對不僅僅限於老年群體。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國在1989年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以表示社會對老人的關愛。
自從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後,似乎也只有老人在過這個節日了。其實,重陽節除了登山外,還有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活動。這些活動比之端午、清明等節日亦毫不遜色。因為清明是祭奠亡人的,端午是祭奠屈原的,似乎只有重陽才是為自己而過的。賞菊,則淡泊以明志;登高,則望斷天涯之路。
就是這么豐富多彩的節日,年輕人為什麼就不能過呢?其他的非老年人為什麼就不能參與呢?究其原因,是因為重陽節成了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犧牲品。現代人引入了很多「洋節日」,比如情人節,聖誕節。當然我不否認這些節日中也蘊含著文化背景和象徵意義。但是,他們相對於發展延續了千年的重陽節來說,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今天,在金融危機的國際背景下依然能夠實現保「8」的目標實屬難能可貴。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不能將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拋棄。韓國人要將端午節申請為他們的文化遺產就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更何況連港台等地都十分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而作為傳統文化發源地的大陸卻漠然以對,這是不應該的。
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重陽節,不應讓它離我們漸行漸遠。
一方面,我們要把它當做尊重老人的一個節日。有時間多陪陪老人,交流下感情,也可以送他們一些實用的、有紀念意義的禮物。我記得前年給我伯伯買了一塊漢王手寫板。因為我知道他喜歡上網,但又不會打字,所以就買了送他。他收到禮物非常高興,說他早就想買的,一直捨不得。能讓他開心,這也是做晚輩的盡了孝道;
另一方面,又不能把重陽節局限於只能是老人過的節日。年輕人也可以去登山嘛,也可以去賞菊花嘛。既能增進與親朋好友的情感,又能接近大自然,讓自己心曠神怡,還能拉動旅遊經濟。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