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跪求 跪求 孝敬父母會有大福報,是嗎
帶著目的的孝敬父母,也就是說為了求福報而恭敬供養父母,會有福報。但如果不帶目的的孝敬父母才是清凈的孝敬,是真孝敬,所得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的。不求福報反得福報。
其他的宗教如何解釋我不清楚,同為利益眾生,即是善,在此不做冒犯。
人的福報是不同的。有的人作惡也衣食無憂,榮華富貴。而有的人一次放縱就得了艾滋。這就是福報的不同。有人面對即將來臨的福報,卻難以承受,甚至損命,武大郎娶潘金蓮就是例子。福報難以承受大福報。福不配位,也許好事會變成壞事。
所以要提醒自己要惜福。若是自覺福薄的人就更不能學著富貴人作惡,自己遭殃要比人家快得多。
不孝父母,即使拜佛求神也無用。應視父母為佛,視世間一切善為佛。這樣才是真信仰,否則只是消遣,回報自然相差甚遠。
求福報自然可得福報,但不為貪圖只為行善孝養父母長輩,則福報無量。還可將功德發心迴向利益一切眾生均能離苦得樂。由此善心,功德翻番增長。
推薦你《了凡四訓》,有電影版,在網路搜索視頻,可在線觀看,中國歷史上典型的積福滿願的實例。有所求,有所應,得功名,得壽命,得子。可以受受啟發...
❷ 聖經很矛盾!一方面說不孝敬父母就死得快一方面耶穌說愛父母勝過他就不配做信徒。這
這是神在不同的時期對人的要求,在舊約律法時代,那時候人的祖先亞當夏才回被敗壞不久,人還是比較答聖潔的,神就給人頒布一些律法,教導人怎麼在地上生活,要人孝敬父母啊、不可殺人啊、不可貪占人的財物和妻子啊等等,都是教導人好好做人好好生活的,就像是我們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們怎麼做人一個意思。在新約恩典時代,耶穌來做一步工作,為了釘了十字架,也發表了一些話,「耶穌說愛父母勝過他就不配做信徒」,這話是要求我們愛神愛基督,人本來就是該追求愛神的,這是天經地義的,是一個正常人該有的,是神新時代對人的要求。「耶穌說愛父母勝過他就不配做信徒」這話和孝敬父母也不矛盾,相信明眼人都看得出,因為人就得愛神勝過愛一切,父母好好照顧我們教育我們。我們就要孝敬父母,不矛盾啊。就像人的妻子說,你要愛我,你父母說你要孝敬我,完了你說她們說的叫你很矛盾,這不是胡扯嗎?
❸ 為什麼說孝敬父母是人間第一福
有父母在,你就可以還是個小孩子,能夠孝順父母,是最大的福報了。
❹ 與其天天燒香拜佛,不如
與其形式上的燒香拜佛,不如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孝順父母,恭敬三寶,便是最好的祈福。來源出處:
網友:給剛出生寶寶買的長命鎖,可以到您寺院尋得加持開光嗎?
學誠法師:龍泉寺沒有「開光」業務。從小教導孩子深信因果、斷惡修善,便是最好的祈福開光。
妙祥法師:怎樣做才是真正的供養父母
佛講有八種福田,包括有佛、僧人,還有羅漢,這都為福田。還有什麼是福田呢?就是父母。父母為福田,所以說「善能事父母」,奉養父與母這為福田,因為從父母身上我們能獲得吉祥。
《善生經》雲:「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需要以五種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就是你供養父母,不使他們缺乏生活物資。比如說父母沒有能力了,供養點油鹽米醋,這些東西不讓它缺乏,讓他們生活無憂。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得到福報。
第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凡所有的事情你都先跟父母說,就是說有什麼事情要跟父母商量。一個是對父母表示尊重,另外父母歲數大,生活經驗豐富,會給我們提出很多建議,所以有什麼事情要先跟父母說。
第一個供養父母,在物質上的供養,這個很主要。供養父母不是說人人都能做到。有的說我能供養父母,買一袋米我放那兒了;我買一袋面給父母了,這就叫供養父母。實際上這個只能說是把父母養起來了,但是並沒有真正地供奉。
供是什麼意思呢?「供」就是非常尊重,用你全部心血來奉獻為供。不是養活,像養活一個什麼東西似的,能有吃的,餓不死就完事了,這叫養,這不可以的。供奉是有恭敬在裡面,特別是對父母的供奉,要有極大的孝心和恭敬在那裡。要超越一切,超越自己。這個問題就是說,如果你要能這樣做,就會獲福。
講個例子,這也是咱們附近一個居士的例子。有一年行腳,碰到一個女居士,她跟我說這么個問題。她說她公公得病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她又想照顧公公。但她向周圍的人借錢都借得很多了,就是說人家已經不愛借給她了。這個老人也有其他的兒女,但是他們供養的程度,和對老人治病的信心都不到位。她想要好好地供養父母,她說:「你看我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特別是沒有錢,不能給父母去治病這個問題,但我還想這么做,怎麼辦?」
這是零三年的事。後來我給她說那麼一句話,我說你現在不還住著房子呢嗎?你可以賣房子啊!當時她聽完了生起極大的歡喜,她說太對了,我明白了。她回家了以後,就准備在別的地方搭個小茅棚住,要把這個房子賣掉,賣掉自己唯一的財產——房子,要供養她的公公。她這么一努力,一賣房子,最後把所有的人都感動了。包括她原先的親屬,不借錢的也借錢了,公公那面也感動了,包括原先公公家的兒女也都被感動了。最後房子也沒賣成,公公也得到了治療。
就是說這個供奉不是一件小事情,如果我們能夠捨去自己唯一的財產去供奉,必然獲福。必須有恭敬心才可以獲福,如果沒有恭敬心能不能獲福呢?獲福很少,甚至還有過失,因為父母你不供養是有過失的。必須得供養,無條件地供養,不管你們關系好壞都得做到。我過去曾經聽老人講過這么個故事。就是說有個要飯的母子倆,兒子要飯去了,要了兩個火燒(一種燒餅),想帶給母親吃,走到半道的時候,去上廁所,火燒一下就掉到糞坑裡了。因為沒加小心,掉糞坑裡去了,他就趕緊撈上來,把火燒的皮給扒下去,那瓤就拿給母親吃。那時候要飯也比較難,好不容易要兩個火燒。當這兩個火燒給他母親吃的時候,天就打雷了,開始下雨,這個雷就圍著這個兒子頭上打。後來兒子馬上就知道自己錯了,跪下就跟他母親說這個事。他母親是個瞎子,他就跟母親說:「雷老圍著我頭頂打,我可能做錯一件事情。」就把這個經過說了一下。他母親說:「孩子你不要怕,你背著我,你到院子里跪著。」他就背著母親到院子里跪著。這雷圍著他頭頂轉一會兒就走了,就不劈他了。
這里有一個什麼問題?就是說,雖然他能孝敬父母,但恭敬心不到位,天地也是不容的。但是由於他確實有一個恭敬心和懺悔心,背著母親懺悔——因為父母都愛兒女,最後解除了他的災難。(中略)
供養父母,這個供不是一般地給點東西就可以了,必須挑最好的,甚至是最干凈的,以恭敬心奉上,這才可以。使他們不缺乏衣食,不少衣、不少食,而且應該是有恭敬心,也就是說你盡心盡力去做,這為供奉。
父母本身就是福田之一,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福報不夠?就因為其中一條,供養父母不到位。父母把我們養大,念上書,念完書了回來對父母一點貢獻也沒做,就要結婚生子。還得讓父母做勞工,給操持家務、看護孩子,甚至因為個人的利益嫌棄父母,這都會失去福報。
所以我們想獲福,首先應該這么供養父母。為什麼這么做能獲福呢?因為這些本來是你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你沒做,所以說福報就沒了。為什麼叫獲福呢?不是通過你做而有福,而是你本來就有這個福,是你因為不做而失去了。因為你做了,又獲得你本來應該有的,這叫獲福。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做事情,是因為有錯誤失去了福報。那我們講《吉祥經》是什麼意思?是要去掉你不該做的,稱贊你應該做的。知道你應該做的,再獲得你本來應該有的東西,這叫獲福。這是講第一個問題,就是說第一個應該供奉父母,使物質無乏。這個供奉一定要記住了。
❺ 父母就是你的活佛,你不要每天念經拜佛了,這個出自哪個故事
注意!誦經念佛和孝敬父母不是對立的。
❻ 「丈夫是家中活佛,在家孝順丈夫,勝過遠地燒香拜佛」出自什麼文章
阿彌陀佛,師兄,丈夫是家中活佛,在家孝順丈夫,勝過遠地燒香拜佛這句話是對的,不要計較它出自那篇文章。
❼ 為什麼有的人虔誠拜佛而不孝敬父母呢
佛教的和尚或尼姑一旦出家,就斷絕塵緣,即與父母、兄弟等斷絕關系,這是同一個道理。
❽ 哪位法師說過,求神拜佛不如拜自己的父母
這是佛教的基本觀點,每位法師都會這么講。
但這么講並不是說,非專要把佛菩薩和父母對立屬起來,排個位次,而是說,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拜佛與孝順並不矛盾,相反,真正的佛弟子都應是孝子孝女。
佛教認為,佛菩薩和父母都是敬田,無論供佛還是孝敬父母,都能種下福氣的種子,有無量的功德。
❾ 一次生前的孝敬,勝過身後百次掃墓; 清明燒萬堆紙錢,不如在世端一碗飯。 切
生前的抄孝敬是應該的,父母生養襲你,身後的積蓄還會落在你那,你端一碗飯(這飯還可能是父母的錢)可是個保姆的本份。所以清明掃墓燒紙是兒孫應盡的義務。作為一個人,必須孝敬父母身前,父母百年後逢節掃墓燒紙百次千次更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