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人都想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出自中國哪部古典
紅樓夢 跛足道人《好了歌》
❷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是什麼意思
一、釋義
自古以來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的父母不計其數,可是孝順的子孫又有誰真看見了?
二、出處
請·曹雪芹《紅樓夢》之《好了歌》
三、原文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四、譯文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當神仙好,只是建功立名的事情忘不了!古往今來的文臣武將如今都在哪裡?只剩下一堆被荒草湮沒的墳墓。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當神仙好,只是戀著那金銀財寶忘不了!一天到晚抱怨聚斂的還不夠多,等到聚斂多的時候自己卻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當神仙好,只是那美貌的妻子忘不了!你活著的時候她天天對你說如何恩愛,你一死她就立刻跟隨了別人。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當神仙好,只是那兒孫後代忘不了!自古以來痴心的父母不計其數,可是孝順的子孫又有誰真看見了?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在《紅樓夢》里第一回出現的。當時,晚年落泊的甄士隱拄著拐杖,到街前來散散心,聽一位跛足道人唱的。曹雪芹在此回中借跛足道人寫《好了歌》是為隱射小說情節,藉此表達他的現實主義思想,傳遞其對現實的憤怒和失望。
從而宣揚了一種冷靜觀照人生的現實主義思想,亦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全詩用語極為淺近,對仗、用韻均不講究,但卻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大俗之中可見大雅。
二、賞析
這首詩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來看。上半部分是說陞官發財,意思是說,那些追求功名的人,被一堆荒草埋沒了;那些追求財富的人,最後沒有享受就死去了。一切都是過眼煙雲、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本真的。就算一無所有,無可遺憾的。
下半部分是說人的倫理道德。意思是說,那些生前恩愛的嬌妻,隨後又成了別人的妻子;那些生前為了兒孫辛勤勞動的父母,到頭來,有幾個兒孫孝順。
《好了歌》從個體生命角度,感慨人生匆匆,變幻無常,看破紅塵,是對的。雖然有著消極的思想,但也是對社會現實的尖銳批評。
❸ 古人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還有下一句更現實,是什麼
《紅樓夢》開篇的一首《好了歌》道盡了世情百態,其中一句是這么唱的:“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話當然有點以偏概全,孝順兒孫是有的,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孝道,還產生了“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孝”作為一種倫理觀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是在西周時期,也就是說孝文化在中國的歷史已經有約3000年了。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說這樣一句俗語,叫做“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是千百年世情的總結。意思是說,人年老了,身上便會有許多疾病,需要子女悉心照料,但如果父母常年卧床不起,兒女們便會產生一種不耐煩情緒,對待老人沒以前那麼上心。
其實,在孝道文化十分盛行的年代,這句話還沒有產生。儒家重視孝道,孔子就強調過很多次孝順的重要性,而在科舉制度產生之前,朝廷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就是“舉孝廉”,當時大家認為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為官後也必定不會有道德。
《論語》記載了孔子說的一段話:“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對孝道很看重,認為父母在時,子女應該好好贍養、照顧;父母身故了,子女也要守孝三年,這期間拒絕所有的享受,包括吃肉喝酒聽音樂之類的事情。
不過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如果丈夫不思進取,家裡的日子一直難過,再好的妻子也無法長期堅持,畢竟婚姻與愛情不同,婚姻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沒有必要道德綁架。而且古人只強調賢妻、強調妻子要堅守道德,卻很少為丈夫制定道德標准。無論孝文化還是婚姻道德,古今總是存在差異的。
❹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出自哪裡
《紅樓夢》第一回
《好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回在何方答?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❺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古詩詞
說的就是從古至今
認真的養育孩子,然後痴心不改的父母多了
但是看不到幾個能夠認真的孝順老人的
這個話就是教育年輕人好好孝順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