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將來孝不孝順,現在從這4點就看得出來
孩子將來孝不孝順,現在從這4點就看得出來
養一個孝順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的關系,父母的某些行為會直接導致孩子的不孝順。他們用錯誤的方法讓孩子成為一個學習優秀的人,卻忽略了教導他們要孝順,如果發現孩子有下面四種行為,要及時引導。
隨意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
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這是孩子不孝順最常見的表現。因為現在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的緣故,所以家長們就會對他們百依百順,爺爺奶奶也很寵他們。偶爾地一次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頂撞父母,所心所欲。
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在言語上,他們沒有對父母起碼的尊重和客氣,甚至完全故意和父母反著來,父母說東,他們就非說西,唯一的目的就是讓父母生氣。
當然,這並不是說孝順就是要對父母百依百順。
當孩子開始頂撞自己,父母們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有些地方做的不好。如果真的是孩子開始耍小性子了,父母就要開始引導孩子,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一談,多問問他們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唱反調,耐心的指導他們,擺正心態。
不懂得感恩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
孩子飯後推開飯碗就去看電視或去玩了,父母則忙碌著收拾碗筷;
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留給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
孩子生病,父母便細致入微地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甚至視而不見……
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習慣了接受家人給予的關懷與愛護,會認為家人對自己的愛是天經地義的,卻不知道如何去愛家人、孝順身邊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可以從這幾點著手:
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干預太多,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務。
不要讓孩子吃"獨食"。
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不要讓孩子擁有的東西來得太容易。
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工作的艱辛。父母要給孩子做出榜樣,給孩子"回報"的空間。
不懂分享
很多孩子覺得自己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王子",好吃的,好玩的當然應該全部歸自己才對。所以凡是家裡出現的自己喜歡的,就一定要獨占。其實這也是不孝順的一種表現。父母是出於他們對我們無私的愛,才心甘情願把一切好的東西都給我們。反過來,如果我們像父母愛我們的那樣愛他們的話,是不是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做呢?事實上,孩子驕縱慣了,非但不會把家裡最好的東西讓給父母,反而毫不謙讓的霸佔那些東西。
眼裡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這哪裡算得上是一個孝順的人呢?
習慣把錯推到別人身上
現在很多的孩子盛氣凌人,一點都說不得!
很多事情,明明知道是自己做錯了,當你說他一句,他愣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還把錯怪在家長身上,多說兩句,地上撒潑打滾讓人沒有辦法。
這類孩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而這一切都是父母的溺愛慣出來的。如果不及時改正,長大後肯定也好不到哪裡去!
B. 父母生病做大手術不告訴在外上班的小兒子,兒子孝順,但外人身份看,這樣做已經不是溺愛而是不會教育子女
這個現象,,其實,在中國還是比較普通的,特別是家裡條件相對不富裕的情況下,就更會發生。。這個是中國式父母無條件愛孩子的一種表現。。說實話,本人也是。。雖然,我沒有碰到過你說的這種情況,,但我的父母也是完全有這種傾向的。。我是沒有在外打工,,但是是和父母分開住的,當時我母親也是生大病,要做手術。。父母已經是瞞著我,去過一家醫院了,他們自己都要做決定了。。後來,總歸覺得是大事情,不可能瞞得住我,再者他們的見識也有限,也想問問我這個怎麼辦,去哪家醫院好。最後這樣才來徵求我的意見。。換句話說,,如果當時我也是在外打工的話,,我父母也極有可能自己搞定了,不讓我知道。。而且我可以肯定的說,生活中,他們有時候生個小病呀,或是其它的小事,要人照顧要人幫忙,他們肯定都沒讓我知道。。。
這個現象怎麼說呢,首先我覺得父母們做的真不能算錯,更不能和溺愛劃上等號。他們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成長環境,他們受教育的程度,社會的進步層次和我們所處的真是不能比,所以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思維去定性他們的處事方法。當然,作為子女可以去說,去勸他們,要讓他們知道,他們接受我們的照顧,是理所應當的,是作為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讓他們知道,有了我們的參與,很多事情可能會處理的更好。。。
其次,我認為從子女方面來說,這種現象的發生,子女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子女,理應多多關心父母,多多打電話溝通。電視上廣告上有一則公益廣告,不知你沒有有看過,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孩子打電話給父母,母親住院了,父親撒謊了說過得很好,不用孩子擔心,讓他好好工作就行。最後話外音響起,「父親的謊言你聽的出來嗎?「 我覺得作為子女真的是要能分辨出父母說的話。而要分辨出,那麼你去看往父母的次數和質量,給父母打電話時的耐心程度,時間的長短,以及打電話的頻繁程度這些都是缺一不可,要不然,你就不可能聽出父母的謊言。。但這些作為子女的,往往都做不到,或是做的不好。本人也是,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也少的可憐。
總之來說,孩子成年後,父母能為孩子做的少之雙少,他們是想盡最大的可能去最後幫助孩子一把,於是就有了盡量的不去麻煩孩子們。。而作為子女,是倒了孝順的時候,要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幫助父母,讓他們安享晚年,即便物質不富裕,作為兒女讓他們開心,快樂是應該做的。而有時間多回去陪陪他們,多打打電話溝通,是你們作為父母最開心的事。。子欲養,而親不在。。是多麼痛心的一件事。。。願天下父母都平安健康。。
C. 一個男人幫著媽媽欺負共度十六年的妻子,怎麼看待,還忍嗎婆婆要兒子聽她的話,兒子也孝順,兒子不聽
你們還相愛嗎?如果相互間心裡還有對方,那就不要管這些事,所說版的欺負,我想心裡權站有很大一部分,因為,你放下些東西,想法,不去管它,你就能輕鬆些,別人氣你,你不氣,高興起來,有名話說「不能用別人的錯誤還懲罰自己」,對吧。另外,還要看他們對孩子怎麼樣,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很主要,對他一生影響很大。如果,以上兩點你都不在意,那你們可以分開了,但這不是說馬上離婚,先分開一段時間,看看,兩個人離開對方是什麼感覺。
D. 看手相看出兒子不孝順
這個說法有些迷信,我個人而言,每個孩子都很善良,只是他們表達的方事、方法不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正面教育不僅是孩子方向,而且也是孩子在道路上的燈光。如果看出來又怎麼樣呢,難道你不要他了,不疼他了嗎,我想你不會的
E. 為什麼有些公公婆婆一定要和兒子媳婦住在一起又處處看不慣,搬出去又覺得特自私不孝順,因為這樣,我已經
你別理他們唄,問問你老公什麼看法,實在不行就搬出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他們覺得你不孝順就讓他們這么覺得唄,反正他們老了還不是要你們養,他們敢作以後就別養他們了。
F. 兒子的孝順閱讀題答案
1以兒子的孝順為題有什麼好處?
答:好處是用題目直接揭示文章主題。
2結尾有什麼特點?
答:結尾設懸念,引人遐思。
3小說在情節上多設伏筆與照應,找出一粒並分析。
答:伏筆:不愛看電影的兒子請爸爸看電影。照應:電影之後,兒子趁著爸爸高興,有事相求。
4分析兒子形象及意義
答:兒子形象是表面上開朗,可愛,孝順。實際上他的孝順帶有目的性,作者是在批評這種功利主義做法的。
《兒子的孝順》原文
紫林
《文藝生活(精選小小說)》2004年第9期通俗文學-新人新作
「爸,您喝茶!」
憋了一肚子怨氣的沈洋剛下班回家,便遇上了一件怪事,一向不大懂事的兒子居然也學會了孝順。望著眼前那杯熱氣騰騰的茶,沈洋突然有種想哭的沖動。瞧,兒子才十歲,就會孝順父母了。一瞬間,滿肚子的怨氣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他顫抖著接過茶,迷濛的熱氣里,一股清香沁人肺腑,再輕輕抿上一口,哇,真是從嘴裡一直香到腳心。
他感動得一把抱住兒子:「兒子,說,想要什麼,老爸買給你!」
兒子也顯得有些興奮:「爸,我正想跟你說,明天我們班去春遊,我想多買點東西。」
「沒問題!」沈洋大力拍拍兒子的肩:「說吧,要多少錢?」
兒子小心地伸出了五根手指,「50塊!」
沈洋隨手從自己的皮夾里掏出一張「老人頭」:「兒子,多買點好吃的,可別給你老爸丟臉!」
「謝謝爸!」兒子拿過錢,一溜煙便跑得無影無蹤。可沈洋卻著實興奮了幾天。
冬去春來,兒子上高中了。
這天,兒子興沖沖地跑回家,「爸,快,快換件衣服,我請你去看電影。」
沈洋挺納悶的,兒子怎麼突然想起請他看電影了?他不是一向不愛看電影嗎?
兒子看出了他的心思,特地解釋道:「爸,這部電影可是國際大片,不看的話,可是終身遺憾的。」
看到兒子一本正經的模樣,沈洋明白了。得,原來兒子是孝順他,那他又怎能不去呢?
父子倆興高采烈地看完了電影,並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兒子突然攬住沈洋的肩:「爸,找你商量個事!」
「什麼事?你說吧!」
「爸,我想買一部攜帶型錄音機,我們班好多同學都有……」
「好啊!反正你學習也能用上嘛!」
「可是……」兒子的表情有些為難。
「缺錢,對不對?說吧,要多少?」
「500塊!」
幾天後,兒子多了部攜帶型錄音機,沈洋卻吃了一個月的白飯。
轉眼,兒子成了一名大學生。
大二剛開學,有一天,兒子神神秘秘把沈洋拉出了家門,七彎八拐之後,父子倆坐在了某海鮮酒樓的包廂。一桌子菜很快便上齊了。
G. 媳婦不上班也不看孩子共同財產又不分還不孝順父母該怎麼辦
只能說你老婆是個極品!
當初為啥娶她?你說的這些缺點她自己意識到了嗎?她家裡人都知道嗎?
要想繼續過,就必須嚴肅和她談談啦,這可不是一點點小毛病,貌似這幾條中要是別的男的找的老婆占兩條以上就受不了了,您真會新好男人啊!天上地下難尋!
不想過了,就給寶寶找個好保姆,趕緊離了得了
H.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子女們的孝順是不是真的
「養兒防老」這樣的話,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些時候生個女孩子,周圍人還會嘲諷說「女孩子長大之後就會嫁出去,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老無所依很正常。」
確實在現在生活壓力較為明顯的情況下,我們能看到一部分孩子,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遠離父母,在成家立業之後,也很少回到自己長大的地方。
長時間如此,他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比較疏遠,等到父母老後,真的可能會展現出來老無所依的狀態。
綜上所述,家長不妨對照看看看看,如果你家孩子全都佔了的話,先提前恭喜你了,你是一個合格的父母,養育了一個好孩子。
I. 想知道孩子孝不孝順,看現在還是看未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又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只有自己做到的,自己的孩子就一定會好。青春期的孩子處於第二次與父母分離的階段,她的身體發育與大腦的發育還不能同步的很好,既想與父母分離,又怕與父母分離,所以會表現出一些「不乖」的行為,但是只要基礎打好了,適當的引導,孩子不會因為青春期就會變壞了。
這個真看不出來,只能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你的孩子就會怎麼對待你。還有就是如果兄弟姐妹多的話大部分是最不受待見的那個長大反而最孝順、父母最不喜歡的反而最有出息,我說的不是全部,不過在我身邊幾個例子而已。。我會孝順我的父母尊敬我的父母,不過我倒是希望我自己的一雙兒女健康快樂平安就好....至於孝順我還沒有想那麼遠。。。最後希望孩子們包括我在內做事無愧於心就好。
J. 怎樣看出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孝順父母
從小時候就經常聽父母們說,孩子是可以從小看大的,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小時候孩子的一些生活中的做法和態度,就可以判斷孩子長大後的個性,而這種個性能充分體現在是否聽父母的話,尊重父母和孝順父母上,但這也只是有七八成的准確率吧,畢竟人在不同的時候,接觸到的人和事會改變他們對這個社會的一些看法,從而影響到個性的成長。
還有,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己的經歷而改變,像有些孩子,小時候乖巧聽話,但後來認識了一些劣質的朋友,學得一身地痞氣息的也不在少數;也有些孩子,在小時候甚至上初中了,都不聽話,比較叛逆,但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了一些積極上進的朋友或者一些良師,改變了他們的想法,從而變得體貼父母,關心爺爺奶奶,整個一個乖乖孩子。
最後,雖然我們可以看見和預見孩子未來的性格,但父母的正確引導也是至關重要的,還有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的養成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們希望孩子以後成為一個有孝心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必須從小就要從多方面去教導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