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將來不孝順的孩子,小時候身上都會出現哪些「信號」呢
父母都希望將來自己老了之後,孩子能夠孝順自己,絕大多數的孩子也能夠做到當父母老了之後,還能夠對父母很好,真正的做到孝順。但實際上,也還有一部分的孩子在長大能夠獨擋一面之後,就把將他辛辛苦苦撫養長大的父母給拋棄,並不能做到孝順父母,還會做出一些傷害父母的行為。
在我們很多中國父母的傳統觀念裡面,“養兒防老”就是希望當自己老了之後,孩子能夠對自己好,不至於到老了,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但也許很多家長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並不知道怎樣的方式對孩子才最好的,免不了就會寵愛過頭變溺愛,但往往溺愛就容易讓孩子變得不知感恩,長大後容易不孝順。
『貳』 誰知道怎樣從小培養孩子的孝心呢
1.從小讓孩子明白孝順是一種美德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可以通過講故事、看情景片等方式,讓孩子明白孝敬父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則。
從孩子懂事起,就要讓孩子明白家庭成員之間的長幼關系。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爺爺奶奶是老人,是全家人關心照顧的對象。
父母在為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源於對他的愛,長大了孩子要回饋給父母。否則孩子會認為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自然難以自覺孝順父母。
2.父母以自己的孝行感染孩子
環境影響人。生長在一個孝順家庭的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的就懂得孝順父母。因為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
但是現在中年夫妻迫於生活事業的種種壓力,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普遍存在。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甚至直接把孩子交給父母撫養。這種「啃老」行為其實是在手把手教孩子將來不孝。作為中年夫妻,即便孩子要交給老人帶,也要注意多關心、照顧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盡撫養和贍養的義務。
不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即便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在節假日也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在特殊的日子裡,比如長輩的生日、母親節、父親節、春節等,正是長輩期待全家團聚的時刻,孩子從小養成每逢節日回到長輩身邊的習慣,長大了自然就不會忽視父母的期待。
「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讓他們生活得舒心快樂!」在尊重老人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孩子耳濡目染,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父母支持孩子表達孝意
有的時候,愛孩子太多,卻不去接受孩子對長輩的愛,使孩子的愛心失去表達的機會,也就失去了孝心。
孝心需要表達,如果父母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勢必導致孩子孝心的夭折。
生活在和諧家庭的孩子才會更加富有愛心,而孝順父母是家庭和諧的關鍵。所以,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富有愛心,父母千萬不要忽略對孩子孝心的培養。
『叄』 子女從小就孝順,長大後大有出息的星座有哪些
如果家裡的孩子小時候比較省心,比較孝順,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也會是父母的好幫手,同時在工作上也會比較認真,所以這樣的孩子一般長大以後也比較有出息。下面我們來看看網友盤點的那些作為子女的時候就孝順,長大有出息的星座。
當然,十二星座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尤其是在性格上面,但是十二星座的性格特點也只能給大家一個參考的大方向,畢竟每個人的性格都會因為各種因素有所差異,而這些差異一般不是星座能決定的,關於星座的性格特點,大家就當一個參考。
『肆』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孝心
欣賞孩子的每個孝順行為
欣賞並誇獎孩子的每一個孝順行為,哪怕孩子只是給媽版媽夾了一片權苦瓜,哪怕孩子只是把奶奶買的菜從大門口提到廚房,哪怕孩子只是為爸爸拿了一次水杯。心理學上有個「暗示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一個人被看成什麼樣,被怎樣對待,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變成現實。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導孩子「給爺爺端杯水,說爺爺辛苦了!」「給外婆拿個蘋果,說外婆你真好,謝謝你!」並適時表揚孩子:「孩子,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寶貝!媽媽為你感到驕傲!」孩子真的就會成為一個很孝順的孩子。這種暗示能對孩子發揮奇效,使孩子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並付諸行動,直至成功。
『伍』 孩子長大後孝不孝順,從小的這3點特徵就可
苟不教 父之過 一句簡單的三字經。以身作則 孝順的人怎麼會有不孝順的孩子呢 況且不孝順的家長也可以有孝順的兒女
『陸』 小孩子從小就自私,長大了能孝順嗎
既早要樹立小朋友的價值觀,可以用講故事行為,讓他自己去體會怎麼樣才是正確的,事實上這樣的小孩教出來後,也會形成喜歡讀書的習慣!
『柒』 年輕時怎樣做,到老了孩子才能主動孝順自己
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要有合理差別,不要用封建家長制。所謂“合理之制”是指所有家庭成員是人人平等的,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性格,讓孩子有自尊心,尤其是他們在處理事情時,必須充分承認他們的意見,最好是能按照他們的合理意願行事。
第二,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父母為他和他們的家庭所做的辛勤工作。如今,許多孩子不知道他們父母的工作,也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是如何得到他們的錢的。他們只知道他們向父母要錢。他們認為父母給孩子好的食物、好的衣服和好的使用是很自然的。這樣的孩子書不能發自內心地尊敬父母的,也不會真正的懂得孝敬父母。因此,父母應該時常告訴他們的孩子,他們父母的辛苦工作,最好可以讓孩子去體會辛苦,這樣孩子就能明白他們父母賺的錢是很難得到的。這樣的話,孩子們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命,他們會從心底里感恩和尊重父母,並學會孝敬父母。
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懂得孝敬父母,養成懂得吃苦的習慣,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地學會孝敬父母。
『捌』 孝順的孩子需要怎麼從小培養
古語雲: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連動物都知道報答父母偉大的養育之恩,更何況人呢?而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敬愛、不孝順,那他一定是不會懂得感恩的。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孝順的美德。
1.「孝順」教育不是可有可無
一個孩子是否孝順,體現的是這個孩子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而不孝順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當下,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停留在讓孩子學習好、將來有本事、出人頭地上,而忽略了人格培養。是否孝順是一個孩子是否具有愛心的表現,而愛心是人格的核心內容。人格不健全,孩子的社會化程度就低,很難最大化地實現自己,也就是說,孩子到達不了自己的生活和事業的頂峰。
所以,孝順教育無論是從培養孩子成才來講,還是從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父母要給孩子孝順的機會
在上面的調查中,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受到的關於「孝」的教育都是來自於學校。90%的學生是在學校學習的《弟子規》,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平時在生活中父母對他們進行過「孝」的教育。
試想,即使學校給予了孩子充分的「孝順」的教育,但是到了家裡,父母把孩子當成皇帝一樣伺候著,那麼孝順頂多停留在思想層面,而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孩子便「孝」不起來。孩子們本身都是孝順的,我們在提升他們知識與能力的同時,也應該給他們機會,教會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付諸實踐。
千萬不要覺得我正當年,孩子太小,我的事情他不懂,家裡的工作我一伸手就做了,他也做不來。那樣,就會培養出孩子的「享受」習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孝順品質。當孩子吃東西時,父母應該與他一起分享;平時多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適當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讓孩子有機會主動關心父母。
3.接受父母合理的建議
「順」字看似簡單,但是做起來不容易。特別是在當下這個開放自主、資訊多元、傳播便捷迅速的時代,孩子的大腦里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很容易使他們自以為是,而看不起父母的建議。所以,要想讓他們聽話,我們先要鎮得住他們。
怎麼才能鎮得住呢?當孩子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不可行,我們先要告訴他們這么做的後果,他們一意孤行的話,就要讓他們承擔責任。同時,父母要說話算話,要保證自己的想法合理、可行。這樣,當孩子的心裡積累起了對父母足夠的佩服和信任時,就可以告訴他們: 「我們都是過來人,和你們有著相同的經歷,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尊重我們的意見,也是一種孝順。當我們的意見合理的時候,你們可以考慮採納。如果覺得我們的想法不合理,也要跟我們說清楚。」
我們要孩子接受父母的合理建議,不能靠父母身份上的權威,而要靠父母的能力和智慧。孩子佩服父母,自然就順服了。
『玖』 孩子孝順母親的文章
明朝湖南道川守抄將沉至襲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拾』 如何培養孝順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孩提之意,無不知愛其親也」就道出了春秋時期人們敬老的情形。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報答養育之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9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孝敬父母,是中小學生品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國務院批準的教育部制定的《21世紀振興教育行動計劃》把「孝敬父母」作為新世紀中小學品德教育的一項任務來提出,可見,國家對這個問題是何等的重視。
令人不安的是,當今青少年中,孝敬父母之風每況愈下。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關系,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1)要讓孩子明理,知道沒有父母便沒有孩子的一切(軀體、智慧、思想等等),父母恩深似海。作為孩子有孝敬報答的責任,這是做人的道德。古語「鴉有反哺之義」指的就是孩子必須盡孝的問題。
(2)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從心底里孝敬父母。為此,作為外出打工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讓孩子知恩圖報。從留守孩子來說這個「報」是對待父母講道德禮儀。家長應要求孩子:一是對待父母有禮貌,如與父母講話要得體,關心父母的工作、身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二是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四有」新人,讓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三是聽從父母的教導,改正自己的不足;四是拓展對父母的愛,把對父母的愛拓展到對師長的愛、同學的愛、人民的愛、祖國的愛。這樣的愛就是對父母做好的愛。
(4)從日常小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如要求他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主動關心家長健康,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總之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5)父母本人也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家長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親。如果說平時在外打工或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回家後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久天長,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