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莆田風俗
莆田民間習俗
這是我復制的啊..我是莆田人.但是習俗太多我也說不清.就直接復制了
翻開歷史,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莆田是由閩族? 閩越族? 漢族這一歷史進程走過來的,這就決定了她的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不僅繼承發揚了遠古的閩族、閩越族的遺風遺俗,還接納融匯了大量的外來民情習慣,特別是納入漢民族這一大家庭後,便使其步入文獻名邦、禮儀之邦之林成為可能。故而,從興化民俗整體看,既有同漢族相一致的民俗,又有特有的習慣禮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
節令習俗
春節 春節是興化民間最大的節日,遠在異鄉的親人大都回鄉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春節活動為時五天,俗稱「五日歲」。其習俗是:
除夕,午夜過後, 家家燃放鞭炮,叫「開正」。初一早,家家以線面、「福飯」(干飯)祭祀祖先;祭畢煮線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壽綿長」。吃線面時第一口不喝面湯,俗語有「初一早喝面湯,出門逢雨衣不幹」之說。吃面後,親鄰戚友間互相拜年,主人以紅桔、瓜籽、糖果、「壽面」餉客。是日,人們紛紛到城鎮,或到山村游覽名勝,叫做游春。
初二日,是禁忌日,人們不敢互相串門。此俗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殺者眾多,至正月初一賊始退,逃難的人們返家收殮遭難親友,串門的都是吊喪之人,因此,此日就成為不吉利之日,忌往來。不過凡初一到過的,不犯此忌。
初三日,因初一、初二兩天閉井門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開井門汲水。開店鋪的生意人於此日早也鳴炮開門營業。新嫁女在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在仙游,這天還是「做十」日,祝壽親友絡繹不絕。祝壽的禮品一般有線面、雞蛋、炮燭(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數量多少有一定的講究。
初四日晚上做「大歲」。此俗同源於倭寇竄犯興化,百姓逃難,沒有在家過「歲」,翌年初一回到家裡,收葬遇害親友後,於初四補過「除夕」,俗稱做「大歲」。在仙游則是初五做「大歲」。
初五如同初一,早飯每人一碗面,然後去游春或探訪親友。
正月十五日,古稱上元節,俗稱元宵節,也是古時民間社鼓的結束日(社鼓自十二月十六日起)。元宵節是莆田民間一個重大節日,盛況超過春節,且延續的時間相當長(原因是各村的時間不同,最早的初八,最遲的正月廿九日)。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宮社張燈結綵,擺「宴桌」、疊糕果,鄉民們抬菩薩偶像行儺。行儺隊伍繞境一周, 家家在廳堂擺設香案,當隊伍經過時,燃燭焚香、放鞭炮、燒柴草、化「貢銀」,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稱「接行儺」。接完行儺,主婦們把余燼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來年更紅火。是夜,游燈、「擺棕轎」(跳儺火)、舞龍舞獅,直鬧到天亮。有的村還「做大棚」(幾班戲子合演大型連台歷史劇)。有個別村過元宵節的方式極特殊,如城廂區城郊鄉廣甫 仔村的過節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時,家家把煮飯的鍋,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幾下,即算過節。
農歷二月初二日,俗稱「二月二」,也稱「頭牙」。因每月的初二、十六兩日,各行業主於晚上以祭神福余,請夥友們聚餐,叫做牙祭,此例從二月初二開始,十二月十六結束,故名。是晚,各行業業主特為「首福」 邀請店員、夥友聚餐,未得邀請者,就意味著被「解僱」。在仙游這一天為蒙館(私塾)開學日。這天家長們把孩子梳洗干凈,挎上一籃炒米花(俗稱「冰模」),炒糖豆。籃上放七根青蔥,八個布鈕扣,象徵孩子「七聰八竅」、「聰明花開了」。學生到蒙館拜先生、孔子,正式入學了。
清明節 節前,人家用麵粉蒸「清明龜」。節日當天,人們備酒饌、果品、「清明龜」等祭品上山掃墓,表示對已故親人的悼念。
端午節 此是興化八大傳統節日之一,很隆重,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多。通常是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初三吃螺,初四吃桃,還有插艾,初五劃龍舟,故有諺語「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劃龍舟」。初五這天,家家采幾種芳香性青草,汲午時水,煎午時草湯,人人沐浴更衣,換冬裝為夏令衣裳。小孩浴後佩掛香囊和布扎的小虎,在肚臍等處塗抹雄黃,吃「午時草」煮的蛋,謂之可壯身祛病。所謂午時草是初五午時正所採的草,實際上多在午時前採摘的 ,它們有鐵芒箕、石榴葉、豆葉、蘭草等七八種植物,煮出來的蛋呈清黃色。清掃堂室噴灑雄黃水,以炭火加蒼術、桔皮悶煙,驅除蚊蟲,也是端午節的一大內容。端午節最熱鬧最有趣的是賽龍舟。
七月初七炒糖豆、爆米花,其意是「吃炒豆、活老老」。當天晚上,人們都湧上埕頭,觀看天上牛郎織女相會。這天人們很少見到喜鵲,說是上天搭鵲橋去了。有時夜裡還會落幾點雨,人們說這是牛郎織女相會時落下的淚水。
中元節 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也叫中元節,是舊時民間祭祀祖先的節日。民間炊「薄荷糕」、「金米果 」、燒銀冥紙衣,祭祀祖宗。出嫁女子,倘遇父母新亡,則於十三日備辦祭品、銀紙,回娘家祭祀,俗稱送「頭年紙」,其後每年是於十四日「送紙」。建國後,此俗漸廢。
八月十五中秋節 親朋間互贈月餅、板栗、白果等禮物,名為「送秋」。是晚,一家人團聚,吃炒米粉、芋頭、板栗、月餅等,一直沿襲至今。
九月初九重陽節 俗稱「九重陽」。民間人們蒸九層米果 。
冬至節 冬至節俗稱冬節。節前一日晚上,家家戶戶「搓圓子」,插合春,捏稱砣銀錠等;祝願全家團圓,五穀豐收,六畜興旺。冬節早,全家吃「紅糖丸子」 ,又把「丸子」糊貼在門框上,預祝來年糧食有餘。在平原一帶,如果家有新喪,就不舂糯米粉了,表示居喪無心過節,其親戚應在節前送糯米粉給他,主人回贈生薑、白米曲、麥芽餅、筷子、紅糖及五穀種等,表示對饋送者見白不忌,祝他添丁發財。冬至節還有掃墓習俗。
除夕 農歷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凡有外出者都要返回家中團聚。莆田人稱除夕是「做歲」,顧名思義就是在此歲與歲的交接間,慶賀過去的一年裡的年豐人壽,預祝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所以春節一般是從「尾牙」即農歷十二月十六日開始的。「尾牙」這天舊時業主宴請雇員,付清工資,結束這一年的雇約。百姓家則忙著置辦年貨新衣。之後選一天晴日大掃除,俗稱「掃塵」。到了廿三這日,各家備辦祭禮「送神」,用麵粉等製作「送神糕」、煎「油煎米果 」送灶公「上天」「述職」(到正月初四這日又將他們「迎回人間」叫「接神」)。送灶後,人們便擇雙日掛年畫、做紅米團 、貼春聯等。莆田的春聯有個很獨特的地方,那就是上端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頭,此為全國僅有。相傳清兵入關後,施行高壓政策,民眾奮起反抗,形成了以莆田南少林寺為大本營的全國抗清局面,清廷遷怒於百姓,濫殺無辜,許多人家因辦喪事貼白聯。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百姓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 ,有人在被迫貼紅聯時,故意留一截白聯,以示心有餘哀。隨後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習俗,直至今日。
除夕夜,家家備辦紅米團 、紅柑等祭神「辭年」。晚上,廳堂紅燭高燒,全家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如果有在外沒回家的,飯桌上要留個空位子。之後,灶上要留「隔年飯」,灶膛里用塊大木柴燒個徹夜不熄的「火寶」,象徵年年有餘歲歲興旺。接著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小孩燃炮仗、合家歡笑、聊天娛樂,俗稱「 守歲」。
做歲中,莆田還有幾個特殊習俗,即年夜飯里不能有魚(現在已不忌諱),年畫中不能出現荷花,初一、初二兩日不使用水井,用水要事先貯備,不倒垃圾等。
解放前,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後時限,負債的人不敢在家過年。城隍廟里這天日夜演戲,負債的人就去看戲避債,債主就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
『貳』 關於節日的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
【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 : 熬年守歲
【元宵節】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時間: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時間:農歷三月初八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節】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
【臘八節】時間:農歷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叄』 重陽節放假的通知怎麼寫拜託各位了 3Q
1、標題:****關於****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這是通知標題的基本格式,這里需要和大家提醒一下的是,標題里用的是「部分節假日」,而非「節假日」。
因為通知里涉及的其實主要是節日,節假日的范圍很廣,還包括周末等,所以加個「部分」限定詞,用語更加精準規范。
2、抬頭:放假通知涉及的所有單位部門。
從以上通知的抬頭可以看出,這是普發性質的,從上級機關發到所有的下一級機關。
一般來說,這樣也就可以了。下一級機關還可以根據自身實際再擬寫相關通知發到在下一級機關。
3、導語:列明依據、闡述安排。
導語一般來說非常簡潔,這個通知里關於依據只有一句話「經***部門批准」,這就已經闡明了此項工作的權威性。
第二句則是對具體安排的概述。
4、內容:闡明放假具體安排。
這個通知是告知全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主要內容就是「**節日:****年**月**日至****月**日**日放假調休,共*天,****年**月**日(星期*)上班。」
如果遇到與周末連休的,那格式就是「**月**日放假,與周末連休」。
根據國家關於2020年元旦節假日時間的具體安排,公司對重陽節放假時間及注意事項通知如下:
1、2020年放假時間為:2020年X月X日放假,共一天。
2、放假期間,如需要正常上班的部門,請部門負責人於2019年12月30日之前將值班表報辦公室備案。
3、元旦放假期間全體員工及領導必須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狀態,確保聯系暢通。
祝全體員工:
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特此通知
2019.12.XX
『肆』 寫傳統節日的古詩
我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日期、相關習俗、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公歷2月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公歷2月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公歷2月17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三(公歷4月5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公歷6月6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公歷8月6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公歷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公歷10月5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說明:公歷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因為中國傳統節日在習慣上按照農歷計算,所以公歷日期每年會有一些差異。
『伍』 重陽節的來歷
1、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重陽節的習俗農歷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熱鬧非凡。
2、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3、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於重陽節的詩篇。
(5)重陽節三拜擴展閱讀: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陸』 有關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的古詩拜託各位了 3Q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生查子 》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唐 劉禹錫《競渡曲》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宋 蘇軾《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宋 蘇軾《少年游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下闋 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 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宋 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 張耒《和端午》 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 ——宋 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 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 ——宋 黃裳《喜遷鶯 端午泛湖》 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 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 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 ——宋 晁補之《永遇樂 端午》 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 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陳與義《臨江仙》 梅夏暗絲雨,春秋扇浪風。 香蘆結黍趁天中。 五日凄涼千古、與誰同? ——宋 萬俟詠《南歌子 端午》 條脫閑揎系五絲。 ——宋 李清照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宋 楊無咎《齊天樂 端午》 淡妝濃抹,西湖人面兩奇絕。 菖蒲角黍家家節。 水戲魚龍,十里畫簾揭。 凌波無限生塵襪,冰肌瑩徹香羅雪。 遊船且莫催歸楫,遮莫黃昏,天外有新月。 ——宋 趙長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宋 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 釵頭雙荔枝。 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 相思十二時。 ——宋 李石《長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 向時痴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懷舊》 亦有魚龍戲舞,艷晴川,綺羅歌鼓。 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 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 問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處? ——宋 盧祖皋《小龍吟 淮西重午》下闋 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志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 誰言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 聊一笑,吊千古。 ——宋 劉克庄《賀新郎 端午》 餐菊飲朝露,平生不啜 。 與龍爭角黍,無乃謗湘纍。 ——宋 劉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宋 吳文英《澡蘭香 淮安重午》 幽歡一夢成炊黍,知綠暗,汀菰幾度。 竹西歌斷芳塵去,寬盡經年臂縷。 梅黃後,林梢更雨。 小池面,啼紅怨暮。 當時明月重生處,樓上宮眉在否? ——宋 吳文英《杏花天 重午》 斗輕橈,斗輕橈,雪中花捲棹聲搖。 天與玻璃三萬頃,盡叫看得幾吳舫。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棹如飛,棹如飛,水中萬鼓起潛螭。 最是玉蓮堂上好,躍來奪錦看吳兒。 ——宋 黃公紹《瀟湘神 端午競渡棹歌》十首錄三 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汩羅。 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流棹西來恨未消,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宋 文天祥《端午感興》三首錄二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 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 ——宋 文天祥《端午》 畫船縱橫湖水濱,彩絲角黍斗時新。 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幾人? ——宋 胡仲弓《端午》 端午節詩詞選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描寫端午節的詩詞欣賞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有很多描寫端午節的詩詞,現精選一些供朋友欣賞: 詩 五月五日 [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 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 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節錄) [唐] 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詞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 宋 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卧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菩薩蠻 宋 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念奴嬌 宋 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遷鶯 宋 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花心動 宋 史浩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一年佳節。寶觥交勸殷勤願,把玉腕、彩絲雙結。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此意憑誰向說。紛兩岸,遊人強生區別。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賀新郎 宋 許及之 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痴兒呆女。耳不聽、湖邊鼉鼓。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時展卷,誦騷語。新愁不障西山雨。問樓頭、登臨倦客,有誰懷古。回首獨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與。漾不到、瀟湘江渚。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君有語,但分付。
『柒』 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節日
1 、阿昌族
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
阿昌族各地節日眾多。從阿昌族的民族節日里可看到受漢、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響。戶撒阿昌族的節日比較多,有趕擺、潑水節、進窪、出窪、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單、過新年、澆水花等,這些節日與小乘佛教信仰有關。其中,「做擺」活動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與傣族民間交往的重要方式。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
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
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
31、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
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6、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0、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
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42、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43、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
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
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45、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
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46、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
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5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5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
54、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發,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55、壯 族
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捌』 祭祖的時候有什麼流程呢
1、來到祖先墳前,用鋸子將墳前雜草、樹枝清理干凈。
2、雜草、樹枝清理干凈以後,用掃帚將墳前的垃圾清理干凈,並倒入垃圾堆。
3、墳前清理干凈以後。把蠟燭置於墓碑左右兩旁點燃,燃香點燃放置於墓碑正前方。
4、在墓碑前將冥幣燃燒在墓碑前方。
5、待冥幣燃燒完成,並熄滅以後,點燃電光鞭炮或者禮花。
6、祭祀完成。確認沒有火星以後,方可離去。
(8)重陽節三拜擴展閱讀
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每當除夕到來時,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家規、遺像、神牌靈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
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列祖列宗、諸神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