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韓紅為什麼
韓紅(1971年9月26日—),大陸女歌手,創作型唱將。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常委、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父親為漢族知青,母親為藏族。
1995年,憑創作曲目"喜馬拉雅"獲中央電視台音樂電視大賽銅獎第一名。2003年,獲得第5屆CCTV音樂盛典最受歡迎女歌手,逐漸受到關注;2005年憑借成名曲《天路》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歌舞類節目三等獎;2007年發起「愛心西藏行」等公益活動。2008年5月14日成立「韓紅愛心救援團隊」前往汶川災區支持救援。2012年5月9日注冊成立了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2014年12月18日,韓紅正式確認加盟《我是歌手》第三季。2015年3月27日,獲得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三季》冠軍。
2015年12月7日,韓紅發微博宣布正式告別部隊,結束軍旅生涯。2015年12月16日,韓紅在北京以「娛樂正當紅」為主題舉行「新生」見面禮,現場以華錄百納董事長兼CEO新身份亮相。2017年6月11日,獲邀參加第71屆托尼獎,成為首位受邀參加托尼獎的中國作曲家,也是該屆托尼獎唯一的亞洲代表。2018年4月28日,《我想和你唱》第三季 擔當主持人 。
作為實力派歌手,與煽情派的伊能靜、毒舌派的小柯、插科打諢的樂嘉等韓紅相比,韓紅算得上是賽場上的專業評委。(鳳凰網評)
從汶川地震之後的賑災演出到舟曲泥石流親自去現場,各種救災的現場和公益慈善事業都有著韓紅的影子,熱衷於慈善,韓紅一直在盡力去做,做得比很多人都好。(新華網評)[14]
韓紅懷著一顆感恩社會的心來奉獻自我,做的總比說得多,她的可貴的精神值得學習。(搜狐娛樂)
天生是個唱歌坯子的韓紅,獨特的樂感得益於她的藏族血統,加上藝術之家的熏陶,兒時開始的正規音樂訓練,使她對音樂有著過人的天賦和悟性。(《北京日報》)
2. 瀏陽的民風民俗
【瀏陽婚禮風情】
舊時結婚叫辦紅喜事,槽門、大門上常有「儀成六禮」之類的聯語。六禮即周朝定製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婚姻禮節。瀏陽婚俗,在這些古禮的基礎上,衍生出繁復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家長托親友或媒人提親,即納采古禮。也有以漁利為目的的媒婆,為湊合婚事,而掩蓋真象的。故雙方家長或親屬須到對方明察暗訪「查根脈」,謂察親。如雙方認為對方根正苗好,門當戶對,則男方將生庚(年、月、日、時),用干支八字表示,請媒人轉交對方,叫「發八字」。女方經「算命」認為相合,亦將姑娘生庚回給男方,叫「回八字」。若男方認為雙方八字相剋或女方八字不好,須在7日內退還,所謂「男八字滿天飛,女八字一七歸」。此乃合庚,即「問名傳庚」古禮。有的人家收下對方生庚後,先置於神龕上,若3天內有丟雞失狗、物損碗破現象,即以為八字相沖,必退庚。若3天內家事順遂,則為上吉。合庚順利,互贈信物,男方饋以服飾布料及少量財禮,外加一雙未來新郎的鞋樣,意為「諧」。女方則報以筆硯文具,並按鞋樣做一雙布鞋和襪底。雙方將寫有「天作之合」的庚書互換為據,這一過程叫定庚或訂庚,即「納吉行聘」古禮。
定庚後,男方須給女方准備一定數量的聘金和其它財物作為聘禮,也叫大聘、彩禮、雞鵝禮或過門禮(有的女方索要高額彩禮,實為買賣婚姻性質)。女方則備嫁妝,此即納征(亦名納幣)古禮。接著由男方送期單,即選兩個吉日催新娘過門(也叫上門)謂之報日,俗名看日子,即「請期預報」古禮。女方擇定其中一個日子作為婚期。婚前一兩天,男方將聘禮、喜柬等送往女家,叫「過禮」。女方將嫁妝用條盒(條箱)抬至男家,陳設洞房,叫鋪房。也有由男方接親時抬嫁妝條盒的。新娘出嫁前一日,請已婚婦女用麻線將臉上汗毛絞掉,將鬢角之絨發和眉毛修整成形,鬢角整齊,眉毛細彎,叫開容也稱開面。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轎接親,或稱取親,導以旌旗、銅鑼,後有挑牲籠的,籠內雞、鵝成雙。雞鵝成雙源於「奠雁」古禮:先秦時新婿到岳家需獻雙雁作見面禮,取雁不失節,不失時,長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飛行時成行成線不失群,若失偶則行單影只終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後來由於雁不易找到,漸用雞鵝作為「奠雁」的象徵。清《善化縣志·嫁娶》則認為「蓋古所謂雁即鵝也」。城內,多數還有「親迎成婚」古禮。鄉下則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員迎親。新娘著風冠、霞披(俗稱披紗)、蓋紅頭巾。上轎前由年長婦女一手持浸有菜油、點燃的紅紙捻子,一手拿鏡子在轎內外照幾遍,俗稱「照轎」,意以驅除邪穢。
花轎接進屋時,禮爆齊鳴。新娘下轎,地面鋪紅氈,由牽親娘扶掖,使之腳不粘地,否則,認為踩了夫家,踩了家娘。在廳屋拜堂畢,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婦擇吉方並肩而坐,由牽親娘勸飲交杯酒(茶),古稱「合巹」,指一瓠分為二瓢,古時新婚夫婦各執一瓢飲合歡酒,有合二為一之意,故稱合巹。牽新娘進酒時,贊以喜辭,將紅棗、花生、桂子、瓜子等物擲於床上,意「早生貴子」。然後掀開新娘蓋頭紅巾,新婚夫婦至此才能見面。禮畢,引新娘至堂屋拜見舅姑等親屬尊長及其他家庭成員,叫「分大細」,即古之廟見禮。
女方送嫁親人稱大親、上親、高親,坐婚宴的主席,男家長老親陪新親。瀏陽南鄉的一些地方,婚宴後「高親」要設法偷只碗帶回,表示不斷娘家糧。
新婚當晚,鬧新房不拘禮節,以逗笑新娘為樂事。有的將主家長輩男子(公爹)拖至洞房,強迫其背灰扒子。比較文雅的節目是贊茶,由新郎新娘搶著茶盤送茶,賀客必答以押韻的贊詞,如:「一進新房,燈燭輝煌,金銀滿地,兒孫滿堂」。又如:「抬茶托盤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鴛鴦,今晚洞房花燭夜,來年生個狀元郎」。
婚禮次日或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親,叫回門,古稱歸寧。娘家設午宴答謝賀客,叫「辦回門飯」陪新客,餐後招待旱茶(農家自產的副食品)。新郎此日要警惕被人捉弄,鬧成笑柄。
民國初,特別是「五四」以後,城市青年開始自由戀愛,自覓介紹人。舉辦婚禮時,有主婚人、證婚人致辭,介紹人講話,新婚夫婦互行鞠躬禮,交換戒指等,而廢拜堂舊習。農村則由媒人引男青年到女家相親,叫看親。姑娘可向男客獻茶,一改過去在揭蓋頭時才能見面的習俗。
【瀏陽民居風俗 】
瀏陽民居一般為一家一棟屋,中為廳,前有廊。有的一側有廂房,呈曲尺形;有的兩側均有廂房,戲稱「一把鎖」。廳也叫堂屋,堂屋兩側的房子叫正房。廳兩側各有一間正房的叫「三大間」,也有「五大間」、「七大間」甚至「九大間」的。富家多住由前後兩進或多進、左右橫棟圍成的庭院,中有天井,植以花木,前有地坪,外建槽門、圍屋,並有八字牆、山字垛、照壁等。大戶人家,前後迭屋有五進甚至七進之多,每進廳屋均設樓空雕花屏風式中門,每廳之間由木柱斗拱重檐歇山式過亭相連。逢喜事各進中門洞開,從大門至上廳神龕,深數十米甚至百餘米。正廳兩側有對稱式橫廳,廳外連廳,迴廊與巷道將數十棟房屋連成一個整體,外人進屋,如入迷宮,知進不知出,頗具建築、藝術價值。這種聚族而居的大屋場在民國以前並不鮮見,在瀏陽北鄉可說彼彼皆是,如蕉溪彭家大屋,曾佐300多戶人家。這種屋場宏大氣派,便於喜慶活動,但室內採光不好,中心區域陰暗潮濕,春季甚至生綠苔。民國時兵火水患頻仍,大屋場多遭破壞,越來越少。現瀏陽等地尚存數處,彌足珍貴。如瀏陽龍伏鄉的發八寺大屋建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保存尚完整,內有正廳、橫廳14個,曾同時宴客300桌。
長沙地區四季分明,冬寒夏熱。農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曬谷坪歇涼至夜深人靜;冬天喜歡圍爐共話。一般廳側正房必有一間烤火房,客人來訪,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該房靠窗戶一側設火爐,上有通鉤(亦名火鉤、梭鉤)吊於樓,鉤上掛炊壺、爐罐。爐中多燒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燒樹蔸、谷糠等。村婦在爐邊紡績,男人們邊烤火,邊抽煙,邊扯談,其樂也融融。
百姓為避兵匪,有的於家中修夾牆,即在兩房之間加砌一道牆,兩牆之間留約1米寬的空間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較貴重的物品。必要時,人從樓上下去匿藏,外人難於發現。瀏陽有些鄉村另有一居住習俗——借屋不成雙。即客人留宿,夫婦不同居一室,如須使較長時間,必租房才能同居。據說借客成雙,對屋場和對主家均不利。
瀏陽民居大小及建築用料,因地而異。丘陵地區,因木材豐富,地勢適宜,房屋較高大,屋脊有的高達8米多,進深多在8米以上。一般於樓上釘木樓板,樓上可開鋪、儲糧、堆農具雜物。牆腳多用麻石、紅石或煙磚,牆體多為土磚砌成,也有士築的,甚至全用木質牆,稱木心屋。富家也有煙磚到棟的。山區屋基多用青石板砌成,以土築牆為主,覆青瓦、稻草或杉皮。
民間屋場,最重朝向,一般喜坐北朝南,所謂「朝南起個屋,子孫好享福」。有的人篤信風水,要求屋後及兩側「有龍脈」,山勢左環右抱,前有流水,地勢開闊。若仕途失意,或人丁不旺災難多,便怪屋場不好,有拆屋重建的,有幾改槽門朝向的。同時講求屋前屋後有風水樹,使屋場深藏不露。若古樹繁茂,則認為屋場興旺,人丁繁衍。諺雲:「屋旁有大樹,屋內有壽星。」如有外人毀風水樹,則全屋場的人必共搏之,男女老幼將樹團團圍住,大有「誓死捍衛」的味道。
民家起屋,一般都要請地生看地定朝向,再擇吉日動工。樹大門框或上樑時,更為隆重,要宴客。特別是上樑,須舉行儀式。梁木最好用梓木,諧音「子」,寓意子孫發達。梁木正面中心處畫有紅黑相間的太級圖,兩端書「乾坤」二字,註明年月日,字與圖之間各畫一個八封圖。上樑時,由匠師喊彩,如「賀喜東君,今日上樑。張良斫樹,魯班尺量。紫微高照,大吉大昌……」
3. 給重陽節發紅包點贊怎麼寫
給重陽節發紅包點贊可以寫步步高升,一帆風順。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版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權。「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3)重陽節為老人點個贊擴展閱讀: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
4. 重陽節的來歷
1、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重陽節的習俗農歷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熱鬧非凡。
2、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3、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於重陽節的詩篇。
(4)重陽節為老人點個贊擴展閱讀: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5. 跪拜父母就是封建嗎
很多人認為:感恩父母無可厚非,但跪拜太封建,是孔子思想的復辟,是在灌輸過氣觀念;更有甚者認為此舉有辱孩子人格。
真的有辱孩子人格嗎?如果老師站在講台上,讓孩子下跪,確實有侮辱人格之嫌;但是老師是以身示範,自己也下跪了,這一舉動說明老師心如明鏡,沒有任何陰暗思想。
有些封建思想確實應該摒棄,但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是要傳承的,不但要傳承,還要發揚。我們不要妄自菲薄,要文化自信,外國的月亮真的沒那麼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