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友善孝敬故事有哪些

友善孝敬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0-12-28 19:41:43

❶ 「友善詞語、友善句子、友善故事」分別有哪些

形容待人友善的成語:彬彬有禮 謙謙君子 謙虛謹慎 謙恭下士 敬賢禮士

不矜不伐 竭誠相待 敬賢禮士 克恭克順 門不停賓 .

善良的心就是太陽。(雨果《笑面人》)

一隻小小的蠟燭,它的光照耀得多麼遠!一件善事也正像這支蠟燭一樣,在這罪惡的世界上發出廣大的光輝。——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愛與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幸福與真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傳》

文明是善,野蠻是惡;自由是善,束縛是惡。但正是這種臆想的知識把人類天性中的那種本能的、最幸福的、原始的對於善的需要給消滅了。——托爾斯泰《盧賽恩》

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托爾斯泰作品研究》

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輔相成。——托爾斯泰《伊凡·伊利奇之死》

❷ 關於家庭的友善小故事

1、姜肱大被內容提要:兄弟三人形影不離。而且三個兄弟縫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他們三兄弟能同一條棉被,這樣到成家之後,感情還這么好,就突顯他們三兄弟的確是一條心。
漢朝的時候,有個人姓姜名肱。他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另一個叫姜季江。他們兄弟三人非常的友愛,情同手足。
兄弟三人形影不離。天天在一起讀書、下課又一起溫習功課、玩耍、還一起幫家裡做家務事。而且三個兄弟縫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或許我們會覺得,這種情形在幼年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長大之後不可能,因為已經成家立業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長大之後感情依舊非常的好,好到有時還三個人睡一塊,這就真的非常難得。他們三兄弟能同一條棉被,這樣到成家之後,感情還這么好,就突顯他們三兄弟的確是一條心。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結果半夜路遇強盜。月光下,強盜面目猙獰,手裡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顫。強盜囂張的晃著明晃晃的匕首一步步逼進抱在一起的兩兄弟。突然,哥哥推後弟弟,走上前一步說:「我弟弟還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犧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們放他一條生路。」這時,後面的弟弟也走上前來說道:「不!你不可以傷害我哥哥,還是殺我把!」兄弟倆都爭著讓對方活著,想到兄弟就要生離死別,倆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盜賊也不是鐵石心腸,也是因飢寒才起盜心。他深深地被兄弟倆的手足情感動了,講到:我今天終於見到什麼叫親情了。於是搶了一些財物便匆匆離開。
到了京城裡頭去辦事,有人見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爛,就問他:出了什麼事,你會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它種種的言語,來掩飾他被搶的這一段經歷,絕口不提被搶的這一段事。因為他深盼盜賊能悔改。
後來事情輾轉傳到盜賊那裡,他聽到姜肱被搶而不說,非常感激,悔恨交加。於是隔天就跑去請求拜見姜肱,親自把所有搶來的衣物還給了姜肱。並表明痛改之意。姜肱可以說仁慈到極點,怎會不感化人?何況盜賊也是人啊。姜肱他這樣的仁慈,這樣愛人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
兄弟能和睦相處,父母會感到高興,而兄弟姐妹就好比是手足四肢一樣,父母如同身軀,身軀與四肢能互相搭配,這樣才是健全。這也就是常形容的骨肉是一體,手足是一體。所以自古以來,兄弟就要彼此相互友愛、相互提攜,長大成人之後,更要相互的幫助。
現今我們不用像他們三兄弟睡在一起,可是我們兄弟姐妹間也要相親相愛,互相幫助。我們的一生中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是最長的,如果一直有個親人在身邊,當遇到困難時,可以幫助你;當不開心時,可以安慰你;當你擁有喜悅時,可以和你共同分享,那是多麼快樂的事!現在社會上有些兄弟姐妹互相猜疑,爭奪家產,斗的魚死網破。又為何呢!
同樣,我們人與人之間也要像姜肱兄弟一樣,相親相愛,互相幫助。讓世界成為一個和睦、友善、美好的大家庭。

❸ 有關友善的故事

關於友善的三個小故事:

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崇尚與人為善,以和為貴。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流傳著很多關於友善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很直觀的讓我們體會友善的力量和重要作用。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五帝中的舜。舜的母親去世以後,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舜的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歡舜,時不時的挑刺、找茬,總想置他於死地。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來,然後再出現,然後對待家人更加友善、謙恭、有禮。面對家人的百般刁難,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計小怨,更沒有得理不饒人,化干戈為玉帛。正是因為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讓堯下定決心讓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第二個故事是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間的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因為宅基地問題發生爭執。張家人寫了一封信,張英看後,淡然的寫了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收到信後,起初不明白,以為張英會用什麼手段可以擺平吳家,誰知道寫了這么一封信,不過也只好照辦。誰知吳家竟被感動了,也讓出三尺來。於是在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成為佳話。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是鄰居之間和睦相處的不二法門。

第三個故事叫做將相和。這個故事我們很多人耳熟能詳,說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事情。文臣藺相如出使秦國,使得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他又機智勇敢的使趙王免受秦王的羞辱。於是趙王提拔藺相如為右上卿,官位在武將廉頗之上。老將廉頗自認軍功了得,總是不服氣,揚言如果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給他難堪。藺相如於是就稱病不上朝,以免見到廉頗。外人都以為藺相如是害怕廉頗,其實不然。藺相如是為了趙國國家利益,認為將相不和會給秦國可乘之機。廉頗知道真相之後,主動負荊請罪,從此兩人成為生死之交,共同保衛趙國。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同僚。

友善,是社會的潤滑劑,能夠讓別人如沐春風,能夠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睦,能夠減少很多摩擦和不必要的麻煩,有助於社會團結,有助於社會進步。因此,我們都需要繼承中華民族與人為善的優良傳統,對家人、鄰居、同事友善,做到和睦相處,團結共事,一起為了家庭、社會和國家更好的未來而努力。

❹ 友善的故事50

東漢時司馬徽家的鄰居走失了一頭豬,因為司馬徽家的豬和他走失的專豬相似,就誤認為是他家的屬。司馬徽並不爭辯,說:「是你的你就拿去。」過了幾天,鄰居從別處找到了自己的豬,很抱愧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說鄰里間發生這類誤會並不奇怪。鄰居聽了十分感動。

❺ 關於友善待人的小故事

1、從前有個書生,不知為什麼很討厭僧人,可他一次出遠門恰好碰到了一位老和尚,因為要同往一個地方去,兩人相伴而行。這一路上,書生用盡各種方法譏諷、嘲笑老和尚,但老和尚好像沒有聽見似的,對書生的侮辱無動於衷。

快到目的地了,老和尚對書生說::「假如有人送你一份禮物,可是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當然屬於那個送禮的人了。」

老和尚微微一笑,說:「很好,如果我不接受這一路上你對我的辱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了!」書生一下子變得面紅耳赤,灰溜溜地逃跑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善待他人,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惡待他人也惡待自己。

2、一天,太陽和風爭論究竟誰比誰更有力量。風說:「你看下面那個穿著外套的老人,我打賭可以比你更快地讓他把外套脫下來!」說完後,便使勁兒向老人吹去,想把老人的外套吹下來,但它越吹,老人將外套裹得越緊。後來,風累了,沒力氣再吹了。

這時,太陽從雲的背後走出來,將溫暖的陽光撒在老人身上,沒多久,老人就開始擦汗了,並把外套脫了下來。於是,太陽笑著對風說:「其實,友善所釋放的溫暖比強硬更有力量。」

面對同一件事,以兩種不同的態度來對待,結果便會迥然。太陽能比風更快地讓老人脫下外套,說明友善的態度更能溫暖人心,進而感動對方,使其漸漸改變敵對的想法。這是一味地咆哮和猛烈攻擊等強硬作為所望塵莫及的。

很多時候,用強硬解決問題,往往會一無所獲,但若用友善取而代之,最後則會令你喜出望外。

3、在一次國會選舉期間,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利經常被一個記者如影隨形地跟蹤。因為此人效力的報紙與麥金利政見相左,他經常發表一些於其不利的報道。麥金利對這個人感到很是惱火,可內心倒是禁不住暗暗「欽佩」其攻擊自己的那種執著勁兒。

一天,麥金利坐著馬車去附近一個小鎮演講。天氣異常陰冷,沒走多遠,麥金利就聽見後面傳來熟悉的咳嗽聲,回頭一看,原來是那個正患感冒且衣著單薄的記者,坐著簡陋的馬車尾隨而至。麥金利吩咐車夫停下,下車走到記者跟前,說:「年輕人,從你的座位上下來。」

記者走下車,心想這個政敵報仇的時機到了。「拿著,」麥金利脫下自己的大衣遞給記者,「這件大衣你穿上,坐進我的馬車里去。」

「可是,麥金利先生,」記者頗感意外地說,「我想你大概不知道我是誰。這次競選我一直對你緊追不放,每次只要你一發表演說,我就會在報上罵你,我今天過來就是要盡我所能將你置於死地的。」

「我知道,」麥金利微笑著說,「不管怎麼說,你穿上這件衣服,先坐進那輛車里暖和暖和,等會兒你好打個漂亮仗。」結果,從那以後,這個記者再也沒有發表過一篇詆毀麥金利的文章。

世界上最強大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一顆友善的心,因為它能真正使人體會到尊重和溫暖。心靈高貴的人能對他人萌生憐憫和同情,因為友善會使對方的敵意漸漸消釋,沒有人會拒絕友善所帶來的溫暖。所以,當你試圖打開對方的心扉時,友善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4、戰國時期趙國的事情。文臣藺相如出使秦國,使得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他又機智勇敢的使趙王免受秦王的羞辱。於是趙王提拔藺相如為右上卿,官位在武將廉頗之上。老將廉頗自認軍功了得,總是不服氣,揚言如果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給他難堪。

藺相如於是就稱病不上朝,以免見到廉頗。外人都以為藺相如是害怕廉頗,其實不然。藺相如是為了趙國國家利益,認為將相不和會給秦國可乘之機。廉頗知道真相之後,主動負荊請罪,從此兩人成為生死之交,共同保衛趙國。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同僚。

5、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❻ 關於友善的小故事

1、清朝康熙年間的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因為宅基地問題發生爭執。張家人給張英寫了一封信,張英看後,淡然的寫了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收到信後,起初不明白,以為張英會用什麼手段可以擺平吳家,誰知道寫了這么一封信,不過也只好照辦。誰知吳家竟被感動了,也讓出三尺來。於是在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成為佳話。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是鄰居之間和睦相處的故事。

2、東漢時司馬徽家的鄰居走失了一頭豬,因為司馬徽家的豬和他走失的豬相似,就誤認為是他家的。司馬徽並不爭辯,說:「是你的你就拿去。」過了幾天,鄰居從別處找到了自己的豬,很抱愧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說鄰里間發生這類誤會並不奇怪。鄰居聽了十分感動。

3、舜的母親去世以後,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舜的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歡舜,時不時的挑刺、找茬,總想置他於死地。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來,然後再出現,然後對待家人更加友善、謙恭、有禮。面對家人的百般刁難,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計小怨,更沒有得理不饒人,化干戈為玉帛。

正是因為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讓堯下定決心讓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4、文臣藺相如出使秦國,使得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他又機智勇敢的使趙王免受秦王的羞辱。於是趙王提拔藺相如為右上卿,官位在武將廉頗之上。老將廉頗自認軍功了得,總是不服氣,揚言如果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給他難堪。

藺相如於是就稱病不上朝,以免見到廉頗。外人都以為藺相如是害怕廉頗,其實不然。藺相如是為了趙國國家利益,認為將相不和會給秦國可乘之機。廉頗知道真相之後,主動負荊請罪,從此兩人成為生死之交,共同保衛趙國。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同僚。

5、解放軍戰士連續幾天幾夜鎮守戰地,因條件限制,沒有辦法喝到水,盡管每一位戰士都口渴難忍,但是面對通訊員從路上撿來的一個紅蘋果,戰士們都紛紛謙讓,讓給最需要的人,從班長到話務員到負傷的小蘭,蘋果轉了一圈,又回到班長的手中。

在班長的命令下,每位戰士只吃了一小口,大半個蘋果又回到班長手中,班長的眼裡閃著晶瑩的淚花,因為他深深地被戰士們高尚的品德感動。

❼ 誠信友善互助的故事有哪些

1、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2、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3、將相和

「將相和」故事簡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4、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准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說完,竟從懷里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里。

5、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6、螞蟻的壯舉

突如其來的水包圍了一小塊陸地,那一小塊陸地有許多的螞蟻,是螞蟻的家園。螞蟻們對水是很敏感的,因為它們不會水。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們總是能夠預先知道,於是就能看到它們浩浩盪盪搬家的場面。但是這一次它們無法預先知道,因為這一次是人禍,那個人挖開了溝渠,要澆灌他的菜園子。天災可以預知,但是對於人禍螞蟻們就無法預知了。

螞蟻們爬出了洞穴,一陣慌亂,螞蟻們秩序了,它們聚攏,聚攏,聚攏成了一個大大的螞蟻團,這時,水漫了上去,螞蟻團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風的吹動下,螞蟻團滾動,在水面上向前滾動。沒有一隻螞蟻鬆手,那螞蟻團好像向前漂得很輕靈。終於,他們抵達了陸地,它們分散開來,它們一定又一次開始重建家園。

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螞蟻不想在最外邊想在里邊安全著,還會有那緊密的螞蟻團嗎?假如有更多的螞蟻這樣想,還會有螞蟻團嗎?他的腦海閃現了一個詞:團結。這是他因為目睹螞蟻的壯舉而創造的一個詞!他想:這是一個多麼好的詞啊!

他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的子孫,臨了總要說一句:「團結啊!」

他的子孫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們的子孫,臨了總要說:「這就是團結啊!」 後來螞蟻的故事傳丟了,一代叮囑一代:「團結啊!」

7、

舜的母親去世以後,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舜的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歡舜,時不時的挑刺、找茬,總想置他於死地。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來,然後再出現,然後對待家人更加友善、謙恭、有禮。

面對家人的百般刁難,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計小怨,更沒有得理不饒人,化干戈為玉帛。正是因為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讓堯下定決心讓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8、六尺巷。

清朝康熙年間的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因為宅基地問題發生爭執。張家人寫了一封信,張英看後,淡然的寫了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收到信後,起初不明白,以為張英會用什麼手段可以擺平吳家,誰知道寫了這么一封信,不過也只好照辦。誰知吳家竟被感動了,也讓出三尺來。於是在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成為佳話。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是鄰居之間和睦相處的不二法門。

❽ 關於友善的小故事

那時候在鋼來琴演奏時源,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坐在鋼琴面前,當燈一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秀深表欽佩。正是李斯特胸懷大度,寬厚待人的為人態度讓肖邦脫穎而出,試想如果李斯特因害怕肖邦的才華超過他而嫉妒賢才,壓制肖邦的話,那麼今天我們就無法聽到著名的《幻想曲》了。
解放軍戰士連續幾天幾夜鎮守戰地,因條件限制,沒有辦法喝到水,盡管每一位戰士都口渴難忍,但是面對通訊員從路上撿來的一個紅蘋果,戰士們都紛紛謙讓,讓給最需要的人,從班長到話務員到負傷的小蘭,蘋果轉了一圈,又回到班長的手中,在班長的命令下,每位戰士只吃了一小口,大半個蘋果又回到班長手中,班長的眼裡閃著晶瑩的淚花,因為他深深地被戰士們高尚的品德感動

❾ 中國古代有關友善的典型故事

故事一

故事的主人公是五帝中的舜。舜的母親去世以後,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舜的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歡舜,時不時的挑刺、找茬,總想置他於死地。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來,然後再出現,然後對待家人更加友善、謙恭、有禮。面對家人的百般刁難,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計小怨,更沒有得理不饒人,化干戈為玉帛。正是因為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讓堯下定決心讓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第二個故事------六尺巷。

清朝康熙年間的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因為宅基地問題發生爭執。張家人寫了一封信,張英看後,淡然的寫了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收到信後,起初不明白,以為張英會用什麼手段可以擺平吳家,誰知道寫了這么一封信,不過也只好照辦。誰知吳家竟被感動了,也讓出三尺來。於是在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成為佳話。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是鄰居之間和睦相處的不二法門。

第三個故事-------將相和

這個故事我們很多人耳熟能詳,說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事情。文臣藺相如出使秦國,使得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他又機智勇敢的使趙王免受秦王的羞辱。於是趙王提拔藺相如為右上卿,官位在武將廉頗之上。老將廉頗自認軍功了得,總是不服氣,揚言如果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給他難堪。藺相如於是就稱病不上朝,以免見到廉頗。外人都以為藺相如是害怕廉頗,其實不然。藺相如是為了趙國國家利益,認為將相不和會給秦國可乘之機。廉頗知道真相之後,主動負荊請罪,從此兩人成為生死之交,共同保衛趙國。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同僚。

由以上三個故事我們知道:友善,是社會的潤滑劑,能夠讓別人如沐春風,能夠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睦,能夠減少很多摩擦和不必要的麻煩,有助於社會團結,有助於社會進步。因此,我們都需要繼承中華民族與人為善的優良傳統,對家人、鄰居、同事友善,做到和睦相處,團結共事,一起為了家庭、社會和國家更好的未來而努力。

❿ 友善經典故事

友善,在現代漢語抄詞典中解釋為:友愛和睦,相與友善。有的人說,現在的社會,友善的人很少,是真的嗎?
我曾經聽說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它形象的告訴我們友善的力量:
一天,太陽和風爭論究竟誰比誰更有力量。風說:「你看下面那個穿著外套的老人,我打賭可以比你更快地讓他把外套脫下來!」說完後,便使勁兒向老人吹去,想把老人的外套吹下來,但它越吹,老人將外套裹得越緊。後來,風累了,沒力氣再吹了。這時,太陽從雲的背後走出來,將溫暖的陽光撒在老人身上,沒多久,老人就開始擦汗了,並把外套脫了下來。於是,太陽笑著對風說:「其實,友善所釋放的溫暖比強硬更有力量。」
是的,友善所釋放的溫暖比強硬更有力量。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那麼,友善何不是一種全新的力量?

閱讀全文

與友善孝敬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