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家對父母來說是大孝還是不孝,看法師的真
第一個是講"孝養父母",善導大師在批註裡面注得很多,諸位自己看可以做參考,我們這個批註的本子都贈送給諸位,大家細細去看。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現在人知道的不多。我們也可以說學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點,為什麼?現在社會教育已經不講孝道,孝道、師道都不講了。常常聽佛經,這佛經裡面還是常常講孝道、師道,常常勸我們修學,所以學佛的同修對於這方面比較有一點印象。雖有印象,這印象不深刻,何以說不深刻?你的修行沒有進步,從這個地方看,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你會勇猛精進,為什麼?出家了。
有很多人問我,出家怎樣孝養父母?你們想想看出家怎樣孝養父母?出家人修行證果就是孝養父母。你沒有修好,你沒有開悟,你沒有證果,你對你父母對不起,叫大不孝。所以這個孝養里頭,包括的范圍就非常之廣。我們不但要養父母之身,父母的身體我們要照顧到,生活起居要照顧到,這是物質生活;除物質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樂。物質上樣樣都照顧了,父母心裡有憂慮,不快樂,這個不孝。
怎樣能叫父母快樂?那裡面這個因素就很多。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歡喜;兄弟不和,父母傷心、憂慮;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頭痛。換句話說,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歡喜、才開心,這是你家裡沒有問題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裡,你總要踏進社會去工作。你踏進社會去工作,譬如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闆兩個不合作,這父母又傷心。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們不能和睦相處,這又麻煩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會要和諧,國家要和諧,天下要太平,這父母高興。我們能做到嗎?能做到,盡心盡力向這個目標去做。這個孝不是單純我們父母照顧到就行,哪有那麼簡單!除此之外,這是從事相上說,使父母在這一些事相上面憂慮沒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進?你的學術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進步?不進則退。退,父母就又牽掛,就又有憂慮。這些統統都在孝道里頭。然後才知道這一個孝道包括我們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虛空法界、過去未來,這才是全部,真的!
中國這個"孝"字,這個字就造得好。在我們中國這個造字,造字是有六個原則,叫六書,它這個屬於會意,叫你看到這個符號,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現在世間人講,現在有所謂代溝,代溝是什麼?代溝就是不孝,孝沒有了。這個字沒有代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是一不是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才叫盡孝。所以這個孝字真正做到圓滿、做到究竟,給諸位說,只有一個人,成佛才能做到。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盡,那就是孝道還有一個缺陷,還不能圓滿。所以這個孝道做到圓圓滿滿是成佛。
所以我們出家了,在家學佛也是一樣的,我們的道業一天比一天清凈,煩惱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是盡孝。何況俗語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麼個道理?是因為他的兒孫當中有一個作佛的。他兒孫作佛,他作不了佛,為什麼?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這個功德不能分給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給你,佛有福報。一聽說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那還得了,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這個便宜。所以縱然墮落在惡道,這惡道里頭閻羅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惡道,請他到天上去享福去。這個天到哪一層天?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什麼?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沒有功夫,你只有福報。只有福報,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剛才講的未到定,他雖然定沒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較上要清凈,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沒有功夫,憑福報是到忉利天。這我們俗話講沾光。是這么一回事情。可見得我們世法里頭人情關系,在六道里頭都有,六道里頭都有人情關系。
由此可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夠盡心盡力,常常犯過錯,全都是不孝,這一個范圍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廣大。這一個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觀點來看,那就是經典上所講的「大總持法門」,總持就是綱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說個什麼?就說一個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都不能出這一個字的范圍,所有一切經教法門是這一個字圓滿的相狀。把它擺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從這里下手,到最後還是圓滿孝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始終不離孝道。
第二句是"奉事師長"。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師、要聽老師的教導,要把老師所教導的,我們統統做到。事是承事,老師對我們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對於老師的孝敬也跟對父母一樣。現在這些觀念淡薄,事相也見不到。從前學生在學校不聽老師的教誨,父母憂慮,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師的要不能把學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沒有盡到孝道。現在跟大家講這些事情,這講故事,從前是這樣,現在沒有了。
我這個年齡還沾了一個邊,我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上私塾,我記得我念過四個月的私墊,以後就改成小學,這才有學校的設立。早年沒有學校,六十年前。我那個私塾是我一個親戚的祠堂,大概學生有二、三十個人,一個老先生教學。我父親送我上學的那一天,帶了很多的禮物,就是供養老師的。進了學校見了老師,先到禮堂,禮堂裡面是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的神位,供了一個牌位。在牌位面前三跪九叩首,行最敬禮,我父親在前面,我跟他在後面,先拜孔老夫子。
孔老夫子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坐,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給老師行最敬禮,三跪九叩首,你知道這個禮節多隆重!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禮節恭敬,不認真教導這個學生,怎麼對得起人?他真的對不起人,他會受良心責備。家長誠心誠意用最恭敬的心情,把這兒女付託給你,所以管教就很嚴格。小孩不聽話,有時候被老師打,被老師處罰,回家去了,打的時候哭哭啼啼,回家去了,家長知道了,第二天買了禮物去謝謝老師。現在還得了,現在按鈴告狀了。從前教育跟現在不一樣,真正得到老師教育的恩德。
小學教育里頭著重在德行,因為知識沒有開,培養德行,是以這個為主。我們今天教育裡面講的四育,這是德育,在小學這個時代培養。這個知識,那必須是要年齡大了之後,差不多十三、四歲以後,知識漸漸開了才講學,才研究討論。所以從前這個小學,大概六、七歲到十二歲這個階段就是背書,老師督促,在那裡看著。這個書,每一天所上的書要念一百遍、要念兩百遍;前面所教過的溫習一遍,今天所教的要念一兩百遍,這樣念熟了之後,一生都不會忘記。到以後用處就很多,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開智慧,能夠在這個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付一切事物的時候會得到啟示,知道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個做法。這叫師道,尊師重道!
老師不是一定要你這么尊敬我,不是的,是你自己對於道業學業看得重,你才這樣做。你因為看得重,別人在旁邊幫助你、輔導你,不敢掉以輕心,掉以輕心對不起你。你自己對老師不尊重,換句話說,對你的學業、道業不尊重,無所謂,那麼老師對你也就不要太認真,為什麼?你根本就不需要,何必認真去指導你。我跟大家講講,這都從前的事,現在看不到。可是諸位細細想一想,如果在今天要想自己道業、學業真正有成就,恐怕還是這個老路子有效果。這個新的教學法,我沒有看到多大的效果,還是老方法有效。
經【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前面講到『孝養父母』,善導大師在這個注子裡面有兩句話非常重要:
疏【又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極也。】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後面他述說一則公案,這是出在佛經上的。從這一段公案我們就真正了解父母之恩非常非常大,這一段文希望同修們自己好好的去看。
===================================================
凈空法師答:發心出家是大孝,這是諸位要知道,所以出家必須要顧慮父母的生活。如果父母沒有人奉養,我們出家時節就要晚。如果你兄弟姐妹多,父母有人奉養,或者家裡生活環境很富裕,不需要自己照顧,這個可以。如果家庭生活很清苦,沒有兄弟姐妹,這個必須要盡孝道,在家學佛是一樣的,這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如果父母有人供養,沒有後顧之憂,你就可以出家,出家還是盡大孝,因為你一出家,你要是往生極樂世界,你的父母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個東西我們世間人講人情,六道里頭還是講人情的,如果他造作罪業,死了以後見閻羅王,閻羅王一看,他的兒女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也都特別優待他,這是菩薩的眷屬,怎麼可以怠慢?不能怠慢。所以常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這就是福報,這是大孝。
=================================================
凈空法師答:這是同學大概有意要出家。最好是父母同意,父母同意這是最好。父母不同意的情況之下,這要斟酌,就是不要給家庭帶來太大的困擾。換句話說,你這一出家,他們不學佛,對他們是一個打擊,這個打擊要他能承受得了,你要衡量這個。如果給他太大的痛苦,我們可以把這個時間拖緩一點,不要操之過急,使他慢慢養成習慣。譬如你可以先學佛,可以先在寺廟裡面住,不要剃頭,慢慢培養,他就變成習慣,住個二、三年再出家,習以為常,他打擊力量沒那麼大,這是有善巧方便的。到你出家有成就了,他當然知道好處,他就曉得好處。主要是先要讓他了解佛法,了解佛法修學的好處,了解出家的功德,這是事先一定要去做的。
2. 和尚出家是不孝父母
如果父母無人照顧,可以把父母請來寺院,方便照顧。 或者是和僧團說明回去照顧父母。 出家不是不孝順父母,而是成就聖道對父母也有益處,這是報答父母的方式之一。
佛陀教導的孝順和世俗,包括中國儒教的孝順是不同的。
報恩經
(Pañikàrasuttaü)
本經譯自《增支部》第二集第34。原典無經名,經名為編譯者根據經文內容所加。
本經可以算是佛教中的「孝經」。 佛陀說:一個人即使盡其一生將父母親挑在雙肩上,為雙親擦洗按摩服務,並任由他們在肩上大小便,這樣也不能報答父母深恩。即使讓父母成為統治大地、支配寶 藏的帝王,也不能報答父母深恩。因為父母不但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並且含辛茹苦地將我們養育成人。然而,勸導父母信仰三寶,讓他們培育戒德、慷慨和智慧, 才能報父母深恩。
一 般人認為,孝順就是讓父母衣食無憂、安享晚年。然而,根據佛教,這種孝順並不足以報答父母之恩,因為豐衣足食只能滿足現世的物慾快樂,假如使用欠妥的話反 而有可能滋生貪欲。如果做子女的能夠讓父母對佛法僧生起信仰,他們就不會精神空虛;培養德行、樂善好施、擁有智慧,不僅能提升今生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品味, 而且還能擁有更美好的來世。勸導父母培植信、戒、舍、慧,能夠帶給父母今生與來世的幸福與快樂,才是真正的盡孝和報恩。
諸 比庫,我說有二種人不易報答。哪兩種呢?母親與父親。諸比庫,若以一肩擔母親、一肩擔父親一百年的時間、一百歲的壽命,為他們擦身、揉身、洗浴、按摩,而 且他們還在上面大便、小便,諸比庫,如此也不足以回報及報答父母。諸比庫,就算將父母擁立於能自在支配此大地富饒七寶的王位,諸比庫,如此也不足以回報及 報答父母。為什麼呢?諸比庫,父母辛苦撫養、養育兒女,使[兒女]得見這個世間。
諸比庫,若人勸導沒有信仰的父母確立、住立於信具足,勸導沒戒行的確立、住立於戒具足,勸導吝嗇的確立、住立於舍具足,勸導沒智慧的確立、住立於慧具足。諸比庫,唯有這樣才能回報及報答父母。
3. 佛教出家是否與孝道抵觸
沒有抵觸。很多法師就解答過這個問題,出家是大孝,根本孝,佛講出家人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男子是我父,這是真實不虛的。出家人為大眾做個離苦得樂,求得生命解脫的榜樣,度眾生出苦海,這不是最大的孝順嗎?
4. 出家與孝的矛盾
汝可知何為「空」?
空並非我們所講的,思想的空無,更不是我們說的嘴上說空
這樣的空專,是空口說食,屬不能飽
拿起的把它放下叫做不執
不報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如何能空????
報恩是了此因果,即生時孝順,逝則不執。
附二則:
老子--李耳,非常孝順,聞母病重,欲回,上司不充,數日後歸,母已逝,痛哭良久,突然止哭,僕人大惑,問之,對曰:母在時,尚不孝順,天道有生必有死,如今死者已已,奈何之?
以前出家,是要了斷塵事的,所以出家不是避世,塵事未了是不能出家的。
回補充問題:
樓主執意出家,出家為何?好比入定,若有入定必有出定,入定為何?此定者非入非出,非有想非無想,如是心行,何勞出家??
即知是形式,就不用執意了,還是多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吧。
小女生有如此覺悟,大智慧者啊!
5. 出家是不孝嗎
出家也不一定就是不孝。想出家的人一般都是在感情方面,或生活中碰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可能產生了遠離紅塵的想法,並不代表不孝。
6. 出家人可不可以贍養和照顧父母
不可以不贍養父母,出家與否只是其信仰的問題,並不割裂其與父母的親子關系,因此出家人不能以出家為借口拒絕贍養父母。
7. 學誠法師:出家人不能在母親身邊侍奉,是否為不孝
學誠法師:許多出國讀書的人也不能留在父母身邊盡孝,即使在同一個國家、城市,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與父母異地而居。反過來,即使出家了,父母生病或生活困難時,也可以回家照顧。這是在生活層面。在精神層面,出家人心心念念報父母之恩,以一切眾生為父母,是更深廣之孝。
學誠法師:首先,出家並不是逃避贍養責任,當父母生活困難或無法自理時,出家人可以也應該供給衣食所需或親自照料;其次,出家之孝不僅僅停留在衣食奉養方面,更重在利益父母的無限生命,而且不僅面對這一世的父母,更擴大到生生世世的父母,是更深更廣的大孝。
8. 出家後還能孝敬父母嗎
肯定能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9. 出家是否屬於不孝
首先我覺得出家並不屬於孝順。
一般世人都是從中國儒家的理念來懂得孝順一專事,儒家覺得肌膚受屬之父母,自已不能抉擇舍棄,要聽從於父母的教導;做子女的父母在世不能遠離,要時刻奉侍在父母膝下,奉茶倒水、供奉衣服飯食等。可從佛教理念而言,孝順有「大孝」與「小孝」之別,佛教覺得儒家所說的孝順只是「小孝」,因為只能提供你母衣食等肉體上的所需。
而一個人最大的疑惑和貧窮是心靈上的所需,出家能引誘父母念佛修行,得到身心上的滿意和凈化,使得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能夠得到擺脫,出離生死生到佛國凈土。俗話說:「一人出家,九族受益」。出家者是舍小家而入大家,不僅教化一世父母,而且度化生生世世父母。對於出家者來說,世間一切男人皆是我父,世間一切女人皆是我母。如斯而言,豈能說出家者不孝順父母?怎麼能覺得出者與孝順相背離?這是愚人無知者之見,非大智大慧者之所見!
10. 出家修行,就不能孝順父母了嗎
出家孝順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無量劫來在六道受苦的眾生父母,但是結果很重要,出家要端正發心,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