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檢項目 > 病理克隆抗體檢測什麼

病理克隆抗體檢測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6 15:06:46

1. 今天去醫院做了一個檢測,叫什麼BLDK,病理單克隆抗體檢測。有沒有專家知道有關這方面的內容的

抗體是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而單克隆抗體是一種靶向性極為突出的抗體,能夠很好地與相應抗原結合,病理單抗檢測就是檢測某種疾病的一種很好的手段,准確性較好

2. 什麼是抗體檢查

抗體(antibody): 機體在抗原物質刺激下,由B細胞分化成的漿細胞所產生的、可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的免疫球蛋白。因為最初有人用電泳證明血清中抗體活性在γ球蛋白部分,故曾把抗體統稱為兩種(γ)球蛋白。後來證明,抗體並不都在γ區;而且位於γ區的球蛋白,也不一定都具有抗體活性。1964年,世界衛生組織舉行專門會議,將具有抗體活性以及與抗體相關的球蛋白統稱為免疫球蛋白(Ig)。如骨髓瘤蛋白,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清中存在的異常免疫球蛋白以及「正常人」天然存在的免疫球蛋白亞單位等。因而免疫球蛋白是結構及化學的概念,而抗體是生物學及功能的概念。可以說,所有抗體都是免疫球蛋白,但並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體。

抗體的主要功能是與抗原(包括外來的和自身的)相結合,從而有效地清除侵入機體內的微生物、寄生蟲等異物,中和它們所釋放的毒素或清除某些自身抗原,使機體保持正常平衡,但有時也會對機體造成病理性損害,如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等一些自身抗體的產生,對人體可造成危害。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請放心採納!)

3. 什麼是單克隆抗體 作用是什麼

單克隆抗體指將特定的效應T細胞與小鼠骨髓瘤細胞進行動物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瘤細胞,該雜交瘤細胞可以長時間存在並合成特定抗體
作用1.檢驗醫學診斷試劑
2.蛋白質的提純
3. 腫瘤的導向治療和放射免疫顯像技術

4. 單克隆抗體的臨床應用

單克隆抗體問世以來,由於其獨有的特徵已迅速應用於醫學很多領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檢驗醫學診斷試劑
作為檢驗醫學實驗室的診斷試劑,單克隆抗體以其特異性強、純度高、均一性好等優點,廣泛應用於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放射免疫分析、免疫組化和流式細胞儀等技術。並且單克隆抗體的應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商品化試劑盒的發展。目前,應用單克隆抗體製作的商品化試劑盒廣泛應用於:
①病原微生物抗原、抗體的檢測;
②腫瘤抗原的檢測;
③免疫細胞及其亞群的的檢測;
④激素測定;
⑤細胞因子的測定。
單克隆抗體對抗原的識別,與多克隆抗體有很大的不同。不同試劑盒因使用的單克隆抗體不同,識別抗原的位點不同,導致檢測結果有一定差異。因此,標准化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蛋白質的提純
單克隆抗體是親和層析中重要的配體。將單克隆抗體吸附在一個惰性的固相基質(如Speharose 2B、4B、6B等)上,並制備成層析柱。當樣品流經層析柱時,待分離的抗原可與固相的單克隆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其餘成分不能與之結合。將層析柱充分洗脫後,改變洗脫液的離子強度或pH,欲分離的抗原與抗體解離,收集洗脫液便可得到欲純化的抗原。
3. 腫瘤的導向治療和放射免疫顯像技術
將針對某一腫瘤抗原的單克隆抗體與化療葯物或放療物質連接,利用單克隆抗體的導向作用,將葯物或放療物質攜帶至靶器官,直接殺傷靶細胞,稱為腫瘤導向治療。另外,將放射性標記物與單克隆抗體連接,注入患者體內可進行放射免疫顯像,協助腫瘤的診斷。

5. 如何用單克隆抗體進行疾病診斷

為研製一種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操作簡便快速的甲胎蛋白(AFP)單克隆抗體酶聯免疫診斷試劑盒,用於定量檢測血清中的AFP。方法 將自行研製的AFP單克隆抗體(AFP-McAb)標記辣根過氧化物酶,AFP多抗(AFP-PcAb)包被微孔反應板,研製成AFP單克隆抗體酶聯免疫診斷試劑盒。血清中的AFP與包被於微孔板上的AFP多抗結合,再與AFP酶標抗體結合,在TMB底物液作用下形成肉眼可見的藍色。結果 該診斷試劑盒對305份臨床病人血清進行了檢測,結果與放射免疫法相比總符合率為98.6%;對215份臨床病人血清進行檢測,結果與化學發光法相比總符合率為99

6. 單克隆抗體在臨床上的應用

1.檢驗醫學診斷試劑 作為檢驗醫學實驗室的診斷試劑,單克隆抗體以其特異性強、純度高、均一性好等優點,廣泛應用於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放射免疫分析、免疫組化和流式細胞儀等技術。並且單克隆抗體的應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商品化試劑盒的發展。目前,應用單克隆抗體製作的商品化試劑盒廣泛應用於: ①病原微生物抗原、抗體的檢測; ②腫瘤抗原的檢測; ③免疫細胞及其亞群的的檢測; ④激素測定; ⑤細胞因子的測定。 單克隆抗體對抗原的識別,與多克隆抗體有很大的不同。不同試劑盒因使用的單克隆抗體不同,識別抗原的位點不同,導致檢測結果有一定差異。因此,標准化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蛋白質的提純 單克隆抗體是親和層析中重要的配體。將單克隆抗體吸附在一個惰性的固相基質(如Speharose 2B、4B、6B等)上,並制備成層析柱。當樣品流經層析柱時,待分離的抗原可與固相的單克隆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其餘成分不能與之結合。將層析柱充分洗脫後,改變洗脫液的離子強度或pH,欲分離的抗原與抗體解離,收集洗脫液便可得到欲純化的抗原。 3. 腫瘤的導向治療和放射免疫顯像技術 將針對某一腫瘤抗原的單克隆抗體與化療葯物或放療物質連接,利用單克隆抗體的導向作用,將葯物或放療物質攜帶至靶器官,直接殺傷靶細胞,稱為腫瘤導向治療。另外,將放射性標記物與單克隆抗體連接,注入患者體內可進行放射免疫顯像,協助腫瘤的診斷。目前單克隆抗體主要為鼠源性抗體,異種動物血清可引起人體過敏反應。因此,制備人-人單克隆抗體或人源化抗體更為重要,但此方面仍未取得明顯進展。

7. 單克隆抗體 定位診斷腫瘤 心血管畸形 原理

要看你回答的是哪個專業的問題:
放射科:同位素標記抗體或代謝所需要物質,可以直接顯示腫瘤部位和大小或顯示心血管畸形


病理科:單克隆抗體免疫組織化學,單克隆抗體免疫細胞化學,可以幫助確定腫瘤來源部位。也可以確定某些遺傳疾病包括遺傳性心血管畸形。

等等,需要問題背景...謝過點擊採納。

8. 單克隆抗體能檢測新冠病毒等抗原主要是利用了什麼原理

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

9. 什麼是單克隆抗體有何特點及應用價值

分類:分子生物學知識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先報道,用細胞雜交技術,使經綿羊紅細胞(SRBC)免疫的小鼠的脾細胞,與小鼠的骨髓瘤細胞融合,並由此創建了第一個B細胞雜交瘤細胞株,獲得了抗SRBC的單克隆抗體。他倆首先創立了將能分泌特異性抗體的B淋巴細胞同無限繁殖的骨髓瘤細胞融合技術,為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奠定了基礎。這是免疫學,乃至醫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所謂的單克隆抗體是指由單一克隆雜交瘤細胞產生的只識別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同源抗體。

單克隆抗體是經過人工制備的一類特殊抗體,它具有一般抗體的性質;它是B細胞增殖分化為漿細胞所產生的一類球蛋白,存在於體液中,具有免疫功能 ,介導體液免疫;它能與相應抗原(如病原體)特異性結合,在其他免疫分子和細胞的參入下發揮免疫效應.

單克隆抗體的本質是球蛋白,具有球蛋白的理化性質,空間結構和生物學活性.球蛋白對熱和化學物質敏感,加熱和加入化學試劑易破壞其結構,具有一定的半衰期.它和球蛋白一樣具有可變區和恆定區,可變區結合抗原,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恆定區有補體結合位點,介導補體發揮作用,形成攻膜復合物,殺傷變異的細胞.

單克隆抗體除了具有抗體的一般性質外,還具有其特殊性.它在結構和組成上高度均一,其類型抗原結合特異性和親和力完全相同,易於體外大量制備和純化,可以廣泛的應用於醫學和微生物學領域.單克隆抗體有小鼠免疫脾細胞(B細胞)和無限繁殖的骨髓瘤細胞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雜交瘤細胞.而這個雜交瘤細胞不僅具有無限繁殖的能力,還具有分泌抗體能力,因此在體外培養後,可無限的分泌抗體.

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比較復雜,其中涉及多種生物學技術,在此簡述其過程.用特定的抗原免疫純系動物(如BALA--C小鼠),多次反復經背部皮下多點注射,每次注射應定量,也要注重接種的時間間隔,可適當的添加弗氏佐劑.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後,選擇血清抗體高的接種動物在無菌的情況下處死,取出脾臟剪碎,分離,離心取其懸浮細胞置入培養皿中,備用.在另取純系小鼠的骨髓瘤細胞放進培養皿中,加入一些飼養細胞(如胸腺細胞,巨噬細胞)促使其生長,在該混合液中有多種細胞,為了提取目的細胞--雜交瘤細胞,必須進行HAT選擇,培養獲得純代雜交瘤細胞.在眾多的雜交瘤細胞中,有的不表達免疫球蛋白,有的表達其他類型的球蛋白,因此,要用特異性的檢測方法從眾多的細胞中篩選出陽性雜交瘤細胞.將目的細胞分離成單個細胞讓其克隆化形成細胞株,再轉移至其他培養基中擴大培養.為了大量的獲得抗體,還需要經過小鼠腹腔接種,然後從腹水中分離提純抗體.

單克隆抗體的分離,提純,檢驗.將體外擴大培養液或者小鼠腹腔接種的腹水裝入離心管中置於離心機上高速離心,取其上清液置於玻片上,加入相應的抗原,看是否有凝聚現象.

單克隆抗體問世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如應用白喉外毒素單克隆抗體治療白喉棒狀桿菌;應用抗內毒素類脂A的單克隆抗體治療G~菌敗血症等.單克隆技術也因此獲得了1984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它的主要作用是:用單克隆抗體代替多克隆抗體克服了交叉反應,提高了免疫學實驗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從而促進了醫學檢驗學的發展;用單克隆作親和柱,可分離提純含量極底的可溶性的抗原,如激素,細胞因子和難以純化的腫瘤抗原等;為物質提純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制備的單克隆抗體識別細胞表面特異性受體,若將抗腫瘤葯物(如毒素或放射性物質)偶連到其上,構建生物導彈,有望攻克人類頑疾--腫瘤.

單克隆抗體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有其局限性.單克隆抗體作為外源性的抗原,多次反復的注射後能促使機體發生免疫應答,產生相應的抗抗體,產生排斥現象,因此單克隆抗體應用於臨床有其風險性,在緊急預防的情況下,可以慎用.

總之,單克隆抗體為人類在檢驗疾病,治療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盡管它還有些弊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會制備出更加優良的單克隆抗體,為攻克腫瘤作出更大的貢獻!

單克隆抗體的特點是:理化性狀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單一、與抗原結合的特異性強、便於人為處理和質量控制,並且來源容易。這些優點使它一問世就受到高度重視,並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和醫學研究領域。

1 作為親合層析的配體

單克隆抗體能與其相應的抗原特異性結合,因而能夠從復雜系統中識別出單個成分。只要得到針對某一成分的單克隆抗體,利用它作為配體,固定在層析柱上,通過親合層析,即可從復雜的混和物中分離、純化這一特定成分。如用抗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親合層析柱,就可從孕婦尿中提取到純的hCG。與其它提取方法(沉澱法、高效疏水色譜法等)相比,具有簡便、快速、經濟、產品活性高等優點。

2 作為生物治療的導向武器

脂質體是由既親水又親油的兩親磷脂組成的連續雙分子層微囊,內含水相空間,可包裹水溶性物質。包有細胞毒劑的脂質體膜上偶聯抗體,可定向攻擊靶細胞,稱為免疫脂質體。這種「導向治療」,在動物試驗與體外試驗中已獲得滿意效果。如熱敏免疫脂質體,由抗人乳癌細胞抗體經疏水長鏈脂肪酸修飾,抗體帶上長的疏水碳鏈,部分插入脂質體的脂雙層膜中,抗體Fab段仍暴露在膜表面,因而保持了抗體活性。熱敏免疫脂質體可特異識別靶細胞(人乳癌細胞),並通過相變溫度引起脂質體破裂,從而定向釋放葯物。另外,可將化療葯物、細菌毒素、植物毒素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細胞毒劑與抗腫瘤抗原的單克隆抗體直接交聯,利用其導向作用,使細胞毒劑定位於腫瘤細胞把它直接殺傷。這不僅提高了抗體的療效,也可降低細胞毒劑對正常細胞的毒性反應。如應用抗T細胞單抗和柔紅黴素結合物,在體外對非T淋巴細胞就無殺傷作用。但是,要把這種方法應用於臨床,目前還存在不少技術難關,包括人體對鼠源單抗的排異問題等。

3 作為免疫抑制劑

抗人T淋巴細胞單抗(McAb)作為一種新型免疫抑制劑,已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和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其作用機理有賴於McAb的種類及其免疫學特性。注射抗小鼠Thy-1抗原的單抗,可以抑制小鼠同種皮膚移植的排斥反應。此外,對用於同種骨髓移植的供體骨髓,在體外經抗T細胞單抗加補體處理,能減輕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

4 作為研究工作中的探針

單克隆抗體只與抗原分子上某一個表位(即抗原決定簇)相結合,利用這一特性就可把它作為研究工作中的探針。此時,可以從分子、細胞和器官的不同水平上,研究抗原物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進而並可從理論上闡明其機理。如用熒光物質標記單抗作為探針,能方便地確定與其結合的相應生物大分子(蛋白質、核酸、酶等)在細胞中的位置和分布。

5 增強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體對抗原免疫原性的增強作用由來已久,60年代就已發現幼豬對破傷風類毒素難以產生抗體,注射相應特異性抗體IgG,就能有效地提高對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的免疫應答。1984年以來,Celis等發現,抗乙肝病毒(HBs)IgG可增強HBs抗原對特異性人T細胞克隆的刺激增殖,並可誘生干擾素。在小鼠中發現,當低劑量的HBs抗原不產生免疫反應時,加入抗HBs抗體組成的復合物,則可有效地誘生免疫反應。根據這一作用,現已研製出乙肝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型治療性疫苗。

6 作為醫學檢驗試劑

單克隆抗體作為醫學檢驗試劑,更能充分發揮其優勢。單克隆抗體的特異性強,大大提高了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減少了和其它物質發生交叉反應的可能性,使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單抗的均一性和生物活性的單一性,使抗原—抗體區應結果便於控制,利於標准化和規范化。目前已有許多檢驗試劑盒用單抗製成,其主要用途如下:

(1)診斷各類病原體

這是單抗應用最多的領域,已有大量診斷試劑商品供選擇。如用於診斷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和各種微生物、寄生蟲感染的試劑等。單抗所具有的靈敏度高、特異性好的特點,使其在鑒別菌種的型及亞型、病毒變異株,以及寄生蟲不同生活周期的抗原性等方面更具獨特優勢。

(2)腫瘤特異性抗原和腫瘤相關抗原的檢測

用於腫瘤的診斷、分型及定位。盡管目前尚未制備出腫瘤特異性抗原的單抗,但對腫瘤相關抗原(如甲胎蛋白、腫瘤鹼性蛋白和癌胚抗原)的單抗早就用於臨床檢驗。

隨著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的應用,許多抗人腫瘤標記物的雜交瘤細胞株已經建立,這為腫瘤的早期診斷及其闡明腫瘤的發生、發展,了解腫瘤細胞的生物學活性及其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礎。用抗腫瘤單抗檢查病理標本,可協助確定轉移腫瘤的原發部位。以放射性核素標記單抗可用於體內診斷,再結合X-線斷層掃描技術,可對腫瘤的大小及其轉移灶作出定量診斷。

(3)檢測淋巴細胞表面標志

用於區分細胞亞群和細胞的分化階段。例如檢測CD系列標志,有利於了解細胞的分化和T細胞亞群的數量和質量變化,這對多種疾病診斷具有參考意義。細胞表面抗原的檢測,將對白血病患者的疾病分期、治療效果、預後判斷等方面有指導作用。組織相容性抗原檢測是移植免疫學的重要內容,應用單抗對其進行位點檢測可得到更可信的結果。

(4)機體微量成分的測定

應用單抗結合其它技術,可對機體的多種微量成分進行測定。如放射免疫分析,即是利用了同位素的靈敏性和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而建立起來的方法,它可以測至10-9~10-12g,使原來難以測定的激素能夠進行定量分析。除了激素,還可檢測諸多酶類、維生素、葯物和其它生化物質。這對受檢者健康狀態判斷、疾病檢出、指導診斷和臨床治療均具有實際意義。

綜上所述,單克隆抗體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應用成為解決生物學和醫學等許多重大問題的重要手段。但是,上述應用的單抗屬於鼠源性,用於人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時會產生異種蛋白變態反應,大大限制了其臨床應用價值。而且,鼠源性抗體在人體內半衰期縮短,生物活性降低。因此,人們一直致力於人源性抗體的研究,如用人脾細胞與鼠骨髓瘤細胞雜交;用EB病毒轉化人的B淋巴細胞;用基因工程法制備嵌合抗體等。但都遇到相當的困難。以分子生物學技術提取、擴增編碼人抗體的DNA,構建質粒,建立組合抗體文庫,再利用供者文庫建立針對某一特定抗原的子文庫是近年來形成的最新方法。以該技術制備的抗體片段(Fab)是人源抗體,具有建庫簡單、抗體表達穩定等特點。迄今已有多種抗體產生。可以預見,該技術具有良好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單克隆抗體綜述

一、抗體的定義和第一代單克隆抗體(經雜交瘤細胞生產)

抗體是在對抗原刺激的免疫應答中,B淋巴細胞產生的一類糖蛋白。它是能與相應抗原特異的結合、產生各種免疫效應(生理效應)的球蛋白。國際衛生組織將具有抗體活性及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一類蛋白統一命名為免疫球蛋白,它與抗體都是指同一類蛋白質。70000之間,稱為「重鏈」(H鏈)。輕、重鏈之間和兩重鏈之間由二硫橋連接,這樣的四鏈結構(L2H2)組成一個免疫球蛋白分子。550個氨基酸殘基,相對分子質量在55000;抗體的基本結構如圖所示,由四條肽鏈組成,其中兩條相對分子質量較低的肽鏈約含210個氨基酸殘基,相對分子質量約24000,稱為「輕鏈」(L鏈);另兩條相對分子量較高的肽鏈約含450,其相應的抗體分別命名為IgG、IgM、IgA、IgE和IgD。以重鏈抗原性差異來進行抗體的血清學分類:用分離純化的各種重鏈免疫動物獲得相應的抗血清,再通過免疫交叉反應等血清學檢測方法,分析其結構的異同,反復的驗證,最後發現人類有5類不同的重鏈,分別為)與多種細胞結合,(5)可能造成免疫損傷。IgG占成人血清中抗體總量的75%以上,是人類血清中主要的一類抗體,由B細胞產生,其功能結構也是研究最清楚的。它主要的生理功能有:(1)中和毒素和病毒,(2)凝集和沉澱抗原,(3)激活補體,(4)通過特異的膜受體(Fc單克隆抗體技術的應用是現代生物科學領域中的重要進展之一。單克隆抗(Monoclonalantibody,簡稱McAb)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它為生物學和醫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途經。

二、 第二代單克隆抗體:經過基因重組的嵌合或人源化單克隆抗體

嵌合抗體:指用人的恆定區取代小鼠的恆定區,保留鼠單抗的可變區序列,形成一個人-鼠雜合的抗體。其研製程序快,可大幅度降低異源抗體的免疫原性,卻幾乎保持親本鼠單抗全部的特異性和親和力。另外,它還具有人抗體的效應功能,如補體固定、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等。嵌合抗體成功的例子有:

Rituxan:Idec Pharmaceutical/Genentech的小鼠抗CD20抗體,含人IgG1κ恆定區,用於治療B淋巴瘤。它的抗淋巴瘤作用主要可能來自於補體作用、ADCC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Remicade:Centocor公司的抗TNF-α抗體,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節段性回腸炎。

Simulect: Novartis公司的抗CD25抗體,用於抗移植排斥。

Erbitux:美國Imclone公司的抗EGFR(Her-1)單克隆抗體,目前FDA已批准其用於治療結直腸癌。

人源化抗體:利用現有的無數已詳細分析過的小鼠抗體,取其與抗原直接接觸的那段抗體片段(互補決定區,CDR)與人的抗體框架嫁接,經親和力重塑,可維持其特異性和大部分的親和力,同時幾乎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

成功的例子:

Herceptin:Genentech公司的抗HER2/neu抗體,用於治療乳腺癌。

Synsgis:Medimmune公司的抗F抗體,用於治療呼吸道病毒感染。

Zenapax:Protein Design Labs(PDL)/Roche的抗CD25抗體,用於抗移植排斥。

h-R3:古巴分子免疫學中心的抗EGFR(Her-1)單克隆抗體,用於治療頭頸癌。

三、 噬菌體展示抗體和全人抗體

(1)噬菌體顯示技術制備人源性抗體

基於噬菌體可把抗體片段表達在外膜的能力而建立一系列的抗體文庫,然後用目的抗原來篩選文庫中相應的抗體片段,再經體外加工可形成有功能的完全人抗體。用此方法可制備針對簡單或復雜抗原的單抗,並得到中等親和力的抗體,但該方法需用高通量篩選。現有一些已進入臨床II/III期研究,如Cambridge Antibody Technology(CAT)的D2E7和CAT-152,分別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青光眼。D2E7是抗TNF-α單抗,現正由Abbott Laboratories開發。從其2002年6月份提供的臨床III期數據看,有望於近期進入市場。

(2)轉基因動物制備人源性抗體

抗體衍生物:有的研究者正在開發更容易生產和使用的單抗衍生物,最成功者當屬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ark Greene。他在尋找抗體互補決定區CDR衍生的多肽小分子[16],並成立了CDR Therapeutics(現屬Xcyte Therapies)以加速其多肽生產的商業化。他的多肽有親本單抗的親和力和選擇性,但作為小分子,多肽應無免疫原性,且更容易制備。

10. 免疫組化的用途,求專業人士解答。

由於免疫組化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定位準確等特點,且能將形態研究與功能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所以,這門新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許多領域。在病理學研究中,免疫組化技術的作用和意義更為重要。以腫瘤研究為例,在免疫組化技術出現以前,對腫瘤的診斷和分類還局限於細胞水平,而引入免疫組化技術後,則使研究的深度提高到了生物化學水

由於免疫組化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定位準確等特點,且能將形態研究與功能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所以,這門新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許多領域。在病理學研究中,免疫組化技術的作用和意義更為重要。以腫瘤研究為例,在免疫組化技術出現以前,對腫瘤的診斷和分類還局限於細胞水平,而引入免疫組化技術後,則使研究的深度提高到了生物化學水平、分子水平。近年來,伴隨基因探針研究而興起的核酸分子原位雜交技術也正在蓬勃發展,更使免疫組化如虎添翼,兩者相得益彰,將研究推進到了基因水平。

1、確定細胞類型

通過特定抗體標記出細胞內相應抗原成分,以確定細胞類型。如角蛋白是上皮性標記,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僅見於前列腺上皮,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是甲狀腺濾泡型癌的敏感標記,而降鈣素抗體是甲狀腺髓樣癌的特有標記。有些細胞(如表皮內朗格漢斯細胞、黑色素細胞、淋巴結內指突狀和樹突狀網織細胞)光鏡下不易辨認,但免疫組化標記(S-100蛋白等)能清楚顯示其形態。

2、辨認細胞產物

利用某些細胞產物為抗原制備的抗體,可作為相應產物的特殊標記,如內分泌細胞產生的各種激素,大多數可用免疫組化技術標記出來,據此可對內分泌腫瘤作功能分類,檢測分泌異位激素的腫瘤等。

3、了解分化程度

大多數標記物都有其特定的分布部位,如上皮細胞膜抗原(EMA)著色部位在細胞膜上,但差分化乳癌胞漿內也可出現陽性顆粒;角蛋白的含量也與分化程度有關,低分化或未分化癌含量較低、染色較弱。

4、鑒定病變性質

通過標記Ig輕鏈(κ、λ)可區分部分B細胞性淋巴瘤與B細胞反應性增生,前者常表達單一的Ig輕鏈(κ+/λ+),後者常為多克隆Ig輕鏈(κ+、λ+)。而標記Bcl-2蛋白在區別濾泡型淋巴瘤和反應性濾泡增生上有相當的意義。在濾泡型淋巴瘤,90%以上腫瘤性濾泡細胞有bcl-2的高表達;而在濾泡反應性增生時,濾泡反應中心的細胞不表達Bcl-2蛋白,而套細胞則表達。

5、發現微小轉移灶

某些癌的早期轉移有時與淋巴結內竇性組織細胞增生不易區別。用常規病理組織學方法要在一個組織中認出單個轉移性腫瘤細胞或幾個細胞是不可能的,而採用免疫組化方法(如用上皮性標志)則十分有助於微小(癌)轉移灶的發現。對轉移性腫瘤也可藉助免疫組化標志尋找原發瘤,如骨組織內有前列腺特異性抗原陽性細胞,提示前列腺癌轉移。

6、探討腫瘤起源或分化表型

一些來源不明的腫瘤長期爭論不休,最後通過免疫組化標記取得共識。如顆粒性肌母細胞瘤,曾被認為是肌源性的,但該腫瘤肌源性標記陰性,而神經性標記陽性,證明為神經來源(可能來自神經鞘細胞)。分化很差的腫瘤病理上常按細胞形態分為梭形細胞腫瘤、小圓細胞腫瘤等,通過多種標記的聯合應用,也可能確定來源。

7、確定腫瘤分期

判斷腫瘤是原位還是浸潤及有無血管、淋巴管侵襲與腫瘤分期密切相關。用常規病理方法判斷有時是十分困難的,但用免疫組化法可獲得明確結果。如採用層粘連蛋白和Ⅳ型膠原的單克隆抗體可清楚顯示基底膜的主要成分,一旦證實上皮性癌突破了基底膜,就不是原位癌,而是浸潤癌了,其預後是不同的。用第八因子相關蛋白、荊豆凝集素等顯示血管和淋巴管內皮細胞的標記物則可清楚顯示腫瘤對血管或淋巴管的浸潤。對許多腫瘤的良惡性鑒別及有無血管或淋巴管浸潤,這是主要的鑒別依據,同時也有治療及預後意義。

8、指導治療和預後

免疫組化標記中與預後有關的標記大致可分為三類:①類固醇激素受體:如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等,它們與乳腺癌的關系已獲公認,性激素受體陽性者內分泌治療效果較好,預後也較好。相似的結果也見於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②腫瘤基因標記:如癌基因c-erB-2,c-myc,P53蛋白等,在腫瘤中高度表達者,患者預後較差;而nm23蛋白高度表達者,腫瘤轉移率較低,預後較好。③細胞增殖性標記: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Ki-67等,表達指數越高,表明其增殖越活躍,惡性度增高,預後不良,其中以惡性淋巴瘤、乳腺癌較為明顯。而且在乳腺癌的研究中發現Ki-67、 PCNA 、EGFR陽性者,淋巴結轉移率高,並與激素受體的表達呈負相關。

9、輔助疾病診斷和分類

人體的免疫性疾病,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腎小球腎炎、皮膚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用免疫組化方法對組織細胞內的免疫球蛋白、補體、免疫復合物等進行檢測以輔助診斷。某些疾病的分類或分型也是在免疫組化基礎上建立的。內分泌腫瘤如垂體前葉腺瘤,根據其分泌功能可分為生長激素腺瘤、泌乳激素腺瘤等10型;胰島細胞瘤的功能分類為胰島素瘤、高血糖素瘤等6種;惡性淋巴瘤根據瘤細胞表面標志不同可分為T細胞性、B細胞性。腎小球腎炎的免疫學分類亦需免疫組化或免疫熒光技術。

10、尋找感染病因

人體疾病的致病微生物中有的在常規病理檢查中不易發現,尤其是病毒性致病微生物,由於其分子水平的結構,在細胞水平上難以發現,通過免疫組化方法則可明確發現病原體抗原部位以及定量,如巨細胞病毒(CMV)、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單純皰疹病毒(HS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已有商品化標志物幫助解決病因診斷問題。

閱讀全文

與病理克隆抗體檢測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四季養生陰陽指的是什麼 瀏覽:333
中老年人脫頭發是什麼意思 瀏覽:978
老人為什麼做夢夢到以前的事 瀏覽:690
大學升學體檢都查哪些項目 瀏覽:12
荊州周邊夏天老年人適合去哪裡避暑 瀏覽:739
有關重陽節的公眾號文章 瀏覽:244
體檢血常規是哪個指標 瀏覽:891
農村要怎麼能買到養老保險 瀏覽:620
甘肅省民辦養老院有多少家 瀏覽:204
養老金賬戶余額怎麼查詢系統 瀏覽:94
養老保險工齡按月算 瀏覽:594
50歲新農合補繳 瀏覽:807
要在杭州退休交多少年社保 瀏覽:413
子女怎麼把房子給父母最劃算 瀏覽:460
再婚老人買房怎麼算 瀏覽:887
確山哪裡做體檢比較快 瀏覽:77
越孝順越幸運 瀏覽:969
只健康不長壽 瀏覽:450
天貓重陽節 瀏覽:196
職業體檢不需要空腹查些什麼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