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磁共振中的t1,t2是什麼意思當什麼講
T1加權成像(T1WI)----突出組織T1弛豫(縱向弛豫)差別。
T2加權成像(T2WI)----突出組織T2弛豫(橫向弛豫)差別。
在任何序列圖像上,信號採集時刻橫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號越強。
T1加權像高信號的產生機制
一般認為,T1加權像上的高信號多由於出血或脂肪組織引起。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T1加權高信號尚可見於多種顱內病變中,包括腫瘤、腦血管病、代謝性疾病以及某些正常的生理狀態下。
在射頻脈沖的激發下,人體組織內氫質子吸收能量處於激發狀態。在弛豫過程中,氫質子將其吸收的能量釋放到周圍環境中,若質子及所處晶格中的質子也以與Larmor頻率相似的頻率進動,那麼氫質子的能量釋放就較快,組織的T1弛豫時間越短,T1加權像其信號強度就越高。
(1)體檢的t1指什麼擴展閱讀:
T1加權像短TR、短TE——T1加權像,T1像特點:組織的T1越短,恢復越快,信號就越強;組織的T1越長,恢復越慢,信號就越弱。
T2加權像長TR、長TE——T2加權像, T2像特點:組織的T2越長,恢復越慢,信號就越強;組織的T2越短,恢復越快,信號就越弱。質子密度加權像長TR、短TE——質子密度加權像,圖像特點:組織的 rH 越大,信號就越強; rH 越小,信號就越弱。
2. 醫學核磁共振報告中的數值有什麼意義比如T1,T2,還有MRI的數值。數值的高低代表什麼
T1、T2的意義是用來判斷是否病變的一個參數,因為病變組織的T1、T2值與正常組織的值不同。
MRI就是核磁共振,數值是它的強度,越大的機器越好越貴。
T1加權像、T2加權像為磁共振檢查中報告中常提到的術語。
與核自旋有關,T1是縱向弛豫,T2是橫向弛豫。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
(2)體檢的t1指什麼擴展閱讀
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自旋
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運動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運動的情況不同,它們可 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數I來表示。自旋量子數與原子的質量數和原子序數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I值為零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種非自旋的球體,I為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種電荷分 布均勻的自旋球體,1H,13C,15N,19F,31P的I均為1/2,它們的原子核皆為電荷分布均勻的自旋 球體。I大於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種電荷分布不均勻的自旋橢球體。
核磁共振現象
原子核是帶正電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沒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環的電流,會產生磁場,形成磁矩(μ)。
μ=γP
式中,P是角動量矩,γ是磁旋比,它是自旋核的磁矩和角動量矩之間的比值,因此是各種核的特徵常數。
當自旋核(spin nuclear)處於磁感應強度為B0的外磁場中時,除自旋外,還會繞B0運動,這種運動情況與陀螺的運動情況十分相像,稱為拉莫爾進動(larmor process)。自旋核進動的角速度ω0與外磁場感應強度B0成正比,比例常數即為磁旋比(magnetogyric ratio)γ。式中ν0是進動頻率。
ω0=2πν0=γB0
原子核在無外磁場中的運動情況如下圖,微觀磁矩在外磁場中的取向是量子化的(方向量子化),自旋量子數為I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只可能有2I+ l個取向,每一個取向都可以 用一個自旋磁碟子數m來表示,m與I之間的關系是
m=I,I-1,I-2…-I
原子核的每一種取向都代表了核在該磁場中的一種能量狀態,I值為1/2的核在外磁場作用下只有兩種取向,各相當於m=1/2 和m=-1/2,這兩種狀態之間的能量差ΔE值為
ΔE=γhB0/2π
一個核要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必須吸收ΔE的能量。讓處於外磁場中的自旋核接受一定頻率的電磁波輻射,當輻射的能量恰好等於自旋核兩種不同取向的能量差時,處於低能態的自旋核 吸收電磁輻射能躍遷到高能態。這種現象稱為核磁共振。當頻率為ν射的射頻照射自旋體系時,由於該射頻的能量E射=hν射,因此核磁共振要求的條件為
hν射=ΔE(即2πν射=ω射=γB0)①
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1H的核磁共振和13C的核磁共振。1H的核磁共振稱為質子磁共振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 PMR,也表示為1H-NMR。13C核磁共振(Carbon- 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 CMR,也表示為13C-NMR。
核磁共振飽和與馳豫
1H的自旋量子數是I=1/2,所以自旋磁量子數m=±1/2,即氫原子核在外磁場中應有兩種取向。1H的兩種取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能級,在磁場中,m=1/2時,E=-μB0,能量較低,m=-1/2時,E=μB0,能量較高,兩者的能量差為ΔE=2μB0。
式①,式②說明:處於低能級的1H核吸收E射的能量時就能躍遷到高能級。也即只有當電磁波的輻射能等於lH的能級差時,才能發生1H的核磁共振。
E射=hν射=ΔE=hν0②因此1H發生核磁共振的條件是必須使電磁波的輻射頻率等於1H的進動頻率,既符合下式。
ν射=ν0=γB0/2π③由式③可知:要使ν射=ν0,可以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應強度,逐漸改變電磁波的輻射頻率ν射,進行掃描,當ν射與B0匹配時,發生核磁共振。
3. 保險公司T1體檢項目包括哪些
體檢項目包括:
_煌謀O展荊筇寮斕南釒坎煌煌侗5牟凡煌筇寮斕南釒懇不岵煌歡槐O杖舜嬖詰慕】滴侍獠煌筇寮斕南釒懇不岵灰謊?
_還行┍O障釒渴槍潭ǖ模襠碭摺⑻逯亍⑹恿Α⒀埂⑿穆實牟飭浚約澳蛞撼9婕煅櫚鵲齲廡┫釒炕久扛霰O展鏡奶寮煜釒慷薊嵐ァ?
4. 保險公司T1體檢項目包括哪些
體檢項目包括:
不同的保險公司,要求體檢的項目不同;投保的產品不同,要求體檢的項目也會不同;而被保險人存在的健康問題不同,要求體檢的項目也會不一樣。
不過有些保險項目是固定的,像身高、體重、視力、血壓、心率的測量,以及尿液常規檢驗等等,這些項目基本每個保險公司的體檢項目都會包含進去。
5. 核磁共振t1、t2、t3、t4、t5、是什麼意思
磁共振t1t2信號記憶順口溜如下:T1加權成像(T1WI)是指突出組織T縱向弛豫差別。t1越短,指信號越強,t1越長,指信號越弱,t1一般用於觀察解剖。
由於核磁共振是磁場成像,沒有放射性,所以對人體無害,是非常安全的。據了解,世界上既沒有任何關於使用核磁共振檢查引起危害的報道,也沒有發現患者因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引起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發生率增高的現象。
相關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有絕佳的診斷功能。
與其他輔助檢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組織解析度高和圖像更清晰等優點,可幫助醫生「看見」不易察覺的早期病變,已經成為腫瘤、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早期篩查的利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核磁共振
6. 請問醫學上的T1和T2代表什麼意思
磁共振成像裡面的橫向弛豫和縱向弛豫。
弛豫是物理學用語,指的是在某一個漸變物理過程中,從某一個狀態逐漸地恢復到平衡態的過程。高能物理中,在外加射頻脈沖RF(B1)的作用下,原子核發生磁共振達到穩定的高能態後,從外加的射頻一消失開始,到恢復至發生磁共振前的磁矩狀態為止,這整個過程叫弛豫過程,也就是物理態恢復的過程。
其所需的時間叫弛豫時間。弛豫時間有兩種即t1和t2,t1為自旋一點陣或縱向馳豫時間,t2為自旋一自旋或橫向弛豫時間。
(6)體檢的t1指什麼擴展閱讀:
處在穩定外磁場中的核自旋系統受到兩個作用,一是磁場力圖使原子核的磁矩沿著磁場方向就位,另一是分子的熱運動力圖阻礙核磁矩調整位置。最後磁矩與穩定磁場重疊並達到—個動平衡,此時沿磁場方向的磁化強度最大,而與磁場垂直方向的磁化強度平均為零。
如果原子核系統再受到—個不同方向的電磁場作用,磁化強度就會偏離原來的平衡位置,產生與原磁場方向垂直的橫向磁化強度,同時與原磁場平行的縱向磁化強度也將減小。當這個電磁場去掉之後,核系統的不平衡狀態並不能維持下去,而要向平衡狀態恢復。人們把向平衡狀態恢復的過程稱為弛豫過程。
7. 人體解剖學上L3,T1,C1是什麼意思,怎麼辦
解剖學中L指腰椎,L3指的是第三腰椎
T指胸椎,T1指的是第一胸椎
C指頸椎,C1指的是第一頸椎
拓展一下,S指的是骶椎
望採納。
8. T1,T2,T3,T4分別是什麼意思
一個標準的匯流排周期應包括4個時鍾周期T1、T2、T3 和 T4時鍾周期,在不同的方式下時鍾周期的作用不一樣。
http://wenku..com/view/17119506eff9aef8941e0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