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社會黨的成立過程
法國社會黨由1902年3月由饒勒斯領導的獨立社會黨聯盟、布魯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聯合會(可能派)、阿列曼領導的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等合並而成。當時名為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12月在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法國共產黨。1936年社會黨參與創建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社會黨領袖L.布魯姆出任政府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1943年重建,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第四共和國時期始終參加聯合政府,對法國的國有化和歐洲共同體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1959年起在野,組織日趨分裂,黨員減少。1965年與激進社會黨等幾個黨派合組為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68年聯盟破裂。1969年組成新社會黨。1971年6月與F.M.M.密特朗參與創建的共和體制協議會合並,稱現名,密特朗任第一書記。1972年與共產黨結為左翼聯盟。70年代後期,共產黨退出左翼聯盟。1981年5月,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成為議會多數派,獲得總理職位。1986年3月立法選舉後仍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失去議會多數派地位和總理職位。1988年6月議會改選後,再次組閣執政。1993年在議會大選中失去多數派地位。1995年5月,法國保衛共和聯盟等右翼政黨推舉的候選人J.希拉克擊敗社會黨候選人,當選法國總統。該黨對內強調團結,執行溫和、求實政策。對外反對種族主義,主張建設強大的歐洲,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在1991年全國代表大會上公開提出干涉他國內政的所謂「人道主義干涉義務」和以是否「民主化」作為發展國際關系的主張。
② 法國社會黨的黨的崛起
70年代,社會黨通過「左翼聯盟」實現了黨的崛起。1972年6月,密特朗同以馬歇為首的法共簽訂內了《共同施政容綱領》,正式結成了「左翼聯盟」。共同綱領明確指出,共社兩黨要開辟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此後,社會黨舉行多次代表大會,強調社會黨是一個「革命的黨」,實行「階級陣線」和「同資本主義決裂」,提出通過民主道路奪取政權的目標。1977年「左翼聯盟」破裂後,社會黨在1978年立法選舉中獲得22%以上的選票,首次超過了法共,成為左翼第一大黨。1981年1月,社會黨召開特別代表大會,通過了密特朗競選總統的110條綱領,若斯潘當選為黨的第一書記。
③ 法國社會黨的迅速發展
戰後初期,社會黨的力量和影響迅速發展,1945年大選,獲23%的選票,黨員人數由人民版陣線時的20萬增至35萬,權成為僅次於法共的左翼第二大黨。與此同時,社會黨多次組閣,並在多屆聯合政府中同法共進行合作。1946年8月,社會黨舉行代表大會,居伊·摩勒當選為黨的總書記。1947年1月,成立社會黨人拉馬迪埃為總理的政府。由於冷戰形勢的影響和法國政局的向右轉,拉馬迪埃政府於5月將法共排除出政府。此舉標志著社會黨贊成北大西洋公約,支持馬歇爾計劃,開始在第四共和國時期推行一條既反對法蘭西人民聯盟,又反對法共的「第三種力量」路線。
④ 法國社會黨的興衰啟示
法國社會黨的百年興衰就像潮起潮落一樣,表明法國社會黨是法國和西歐左翼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給人以一些有益的啟示。
首先,社會黨的歷史是一部涌現出像饒勒斯、勃魯姆、密特朗這樣傑出的黨的領袖人物,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探索法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社會黨成立初期,自稱是工人階級政黨,它主要受到空想社會主義、激進主義、馬克思主義等思想的影響,在理論上積極倡導多元主義。饒勒斯主張把馬克思的觀點和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同法國的現實相結合,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和空想的唯心主義、把科學社會主義和蒲魯東主義調和起來。1971年社會黨重建後,密特朗繼承老黨的理論和傳統,同時根據戰後法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強調社會黨是一個「群眾性的黨」和「人民的黨」,也是一個「工人階級的黨」,主張實行自由、民主、人道主義、人的解放和自治管理的社會主義。80年代,密特朗執政時,社會黨主張實行寬容、公正、進步和團結的價值觀,並以國有化、權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為三大理論支柱。90年代,若斯潘實行了「左翼現實主義」,並在其執政後期提出了以「調節資本主義」為綱的「現代社會主義」,主張建立一個更加公正、人道和民主的社會,其「要市場經濟,不要市場社會」的論斷,引起了世人的重視和贊賞。密特朗14年執政和若斯潘政府5年「共處」的實踐,大大地豐富了社會黨的執政經驗。
其次,社會黨的歷史是一部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斗爭,爭取民主自由和社會進步的歷史。社會黨歷來主張把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和人權的思想同法國的社會實際結合起來,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改造。例如,在30年代人民陣線時期,勃魯姆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積極調整勞資關系,為其他社會改革提供較穩定的社會秩序;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福利待遇,改善勞動條件實施40小時工作周、15天帶薪年假的法案;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改組法蘭西銀行;對軍火、飛機製造業等重要企業實行國有化等。在80年代,莫魯瓦政府在「社會公正」、「分享勞動成果」等口號下,實行了社會改革和福利措施,其中包括提高低工資,增加家庭補助,提高最低養老金和對殘疾人的補助,縮短工時,實行每周39小時工作周,每年5周帶薪休假,降低退休年齡等。可以說,20世紀法國社會取得的民主進步成果是與社會黨的斗爭分不開的。
第三,社會黨的歷史是一部同法共進行斗爭和合作,黨的力量和影響由衰到盛的歷史。從1920年圖爾代表大會以來,社會黨同法共前後實行過五次合作:1936年人民陣線時期,社共兩黨實行過合作(但法共不參政);1940年至1944年二戰時期,兩黨共同進行過反納粹德國的抵抗運動;二戰後初期,社會黨同法共、人民共和運動三黨成立過聯合政府;1981年至1984年期間,法共參政三年,但因反對緊縮政策而退出莫魯瓦政府;1997年至2002年期間,法共實行「共產主義變革」,參加以社會黨人若斯潘為首的左翼聯合政府,長達5年之久。其結果是,在20世紀後半葉,社會黨的力量和影響由衰到盛,使法國政局出現了「社(會黨)強共(產黨)弱」的局面。歷史表明,社會黨之所以能夠興盛,成為與右翼政黨抗衡的左翼第一大黨,主要是因為在70年代重建後,能抓住「光榮的三十年」(1945年至1975年期間,法國經濟獲得重大發展,並實現了工業化)所提供的機遇,順應法國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巨變的歷史趨勢,依靠「左翼聯盟」和聯合中間階級的戰略,來壯大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這一興盛與法共長期思想僵化,固守原有的傳統工人階級隊伍,不能代表廣大左翼選民和中間階級的要求和利益,因而先後在密特朗執政和蘇東劇變之後不斷走向衰落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⑤ 法國社會黨的力量衰弱
50年代,社會黨的力量和影響趨於下降。1957年5月,摩勒政府因蘇伊士運河戰爭而被迫下台。1958年戴高樂將軍重返權力中樞和成立第五共和國以後,社會黨就長期處於反對黨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時任共和體制大會黨主席、尚未參加社會黨的密特朗,此時成為堅定的反對派,抨擊戴高樂實行個人專政,並提出建設「法國式的社會主義」的主張。在1965年總統選舉中,密特朗與戴高樂對壘,獲得了45%左右的選票,一舉成為左翼代表人物。1968年5月風暴中,社會黨支持大學生運動和工人罷工,參與挑起政治危機。密特朗曾參加反蓬皮杜政府的遊行示威,聲稱「政權空缺」,建議成立以激進黨人孟戴斯·弗朗斯為首的臨時政府,並由他自己出面競選總統,結果是徒勞一場。1969年舉行總統選舉,社會黨領導人加斯東·德費爾參加競選,僅獲得5%的選票,表明社會黨面臨著衰落的危機。
⑥ 法國社會黨的相繼執政
1971年6月,來社會黨(「工人自國際法國支部」)同密特朗領導的「共和體制大會黨」等組織一道,在埃皮納市召開了代表大會,實現了社會黨的重建。密特朗在大會上明確表示反對「第三種力量」路線,主張同法共建立「左翼聯盟」,並當選為社會黨第一書記。
⑦ 法國社會黨的介紹
法國左翼政黨。法國社會黨由1902年3月由饒勒斯領導的獨立社會黨聯盟、布魯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聯合會(可能派)、阿列曼領導的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等合並而成的政黨。
⑧ 法國政府體制內的政黨主要有。 A. 保衛新共和聯盟 B. 法國民主聯盟 C. 法國自民黨 D. 法國社會黨 E. 法
ABD,另外,E不知道是什麼,應該還有國民陣線和法國共產黨
⑨ 法國社會黨的歷史慘敗
希拉克執政以來的10年間,社會黨發生了一些戲劇性的變化。1997年提前立法選舉,社版會黨同法共實行「多元化權左翼」,意外地獲勝,第五共和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三次左右翼「共處」(右翼總統希拉克同社會黨總理若斯潘「共處」)。但是,經過五年的「共處」,社會黨逐漸地疏遠了廣大中下層勞動群眾,失去了他們的支持,在2002年總統選舉和立法選舉中均遭失敗,尤其是若斯潘在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落後於極右翼候選人勒龐,遭到了歷史性慘敗。於是,法國政局就變成了右翼的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