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對晚歸非常反對,但是有時候應酬又會造成12點左右才回家,因為這個問題和家人經常鬧矛盾,咋辦
你首先需要確定的是父母訓斥你,的原因只有因為怕你晚上遇到什麼意外才會罵,如果是這樣,那你為何不在塊沒電的時候發個簡訊給父母說,手機快沒電了,晚上同學來了很多很開心,可能會晚點回來,叫他們先睡。首先你沒有尊敬你的父母,讓他們知道你的情況,然後父母就會亂想是不是有什麼情況、
我覺得應該是你的太少對父母的溝通,我覺得你的類型應該是什麼都不想要父母知道,其實大多男孩子是這樣的。但是這其實是不怎麼好的。如果你從小就養成習慣多和父母說,他們就會了解你,知道你的朋友都是些很好的人。而且你又是難得才出去很晚。那就會很放心。你如果不好好溝通,那你父母都不知道你的周圍朋友是什麼樣的人,以為他們都是些狐朋狗友。當然會不放心,不了解你,就只能死死看緊你。
Ⅱ 如果你父母不願意你回家,你什麼心情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山大。元旦放假,回老家去看媽媽。其實我心裡是不太願意去的,因為每次去都會因為各種問題吵架,哪怕一開始和和和美美,到最後都會弄得不歡而散。但不去的話,又會接到電話轟炸,罵我沒有孝心。我和我媽是天敵,尤其是在她上了年紀後,彼此間的相處總是磕磕絆絆。
昨天回去,果然又吵起來,媽媽老是在跟我念叨膝蓋疼,我讓她去做手術,她又不停地在說:「某某某做了之後就走不了路」
「某某做了之後癱在床上」
「現在疫情又查的嚴,醫院不讓人進去陪床」
「去做手術,家裡沒人弄飯了」
一大堆的負面情緒撲面而來,我實在是無語。膝蓋手術這件事已經拖兩三年,讓她做她又不肯,不做又整天喊疼,嫌貴不願意去正規醫院,盡聽信小偏方,不知道花了多少冤枉錢。我都為這事勸過多少次,始終不聽。
「醫生如果願意做手術,說明是有把握的。你不要擔心那麼多,到時候我請假來陪你住院。任何手術都有風險,你要多想想好的方面,不要自己嚇自己!比你年齡大的做的都很快恢復了。」我的聲音越來越大,弟弟聽見了,過來勸。
媽媽一副很委屈的樣子,又讓我心生愧疚。哎!怎麼樣才能跟她好好溝通呢?以前的她不是這樣的。我媽自從腿生病之後,心理變得非常脆弱,弄得我每次跟她說話時精神也非常緊張。不是我不想帶她去看病,她就是一意孤行,讓人頭疼。
發現父母年老之後,真的比之前難相處好多呀。不僅是我媽這樣固執己見,還有不少父母,也凈給孩子添堵。比如之前的熱播劇《都挺好》里的蘇大強,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也不管孩子困不困難一會鬧著買房子,一會鬧著找對象的,弄得兒女們頭痛不已。
面對難相處的父母,子女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陪伴他們快樂走過晚年,彼此不再傷害呢?《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這本書解決了我心裡的疑惑,如果你也因為和父母的關系而煩惱,不妨一起來看看。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的作者是美國的格蕾絲·勒博和芭芭拉·凱恩,她們兩位都是資歷超過30年的臨床社工師,工作中,面對過許多難相處的父母,她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予老人的子女們相應的指導和幫助。書中提供不少真實案例,幫助大家理解,而且還貼心地總結出6種難相處類型的父母的應對策略,非常有價值。
6種老後難相處的父母類型
只要電話一響,我總怕是我媽打來罵我的,說我又做錯什麼事。
我永遠沒有辦法去度假。每當要出發之際,我媽就會剛好生病,我只能留下來照顧她。
我實在不知道該拿我媽怎麼辦。她成天跑診所,以為能找到神醫,不想卻是越來越高。
我爸完全不知道我對任何事情的看法。什麼都是他說了算。
這些吐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成年子女與父母的相處有著各種難。書中作者將這幾種難相處的父母做了歸類,一起來看看。
依賴型父母:比如無法忍受獨處,希望你能時刻相伴;一丁點小事都要依賴子女、你一離開就立馬不高興或者喊身體不適。
控制型父母:比如利用罪惡感來操縱子女、生活方式不容挑戰、如果控制對象沒有馬上出現、隨傳隨到,馬上就怒不可遏等。
潑冷水型父母:比如極端負面滿腔怨言、不講理、挑剔、暴怒、辱罵他人、疑神疑鬼等。
自毀型父母:比如酗酒、賭博、飲食無度、拒絕吃東西或者不肯服葯、自討苦吃來威脅子女等。
自戀型父母:比如只關心自己,對他人的需求無感,嫉妒別人、成天喊不舒服讓人搞不清真假等。
恐懼型父母:比如杞人憂天、一直擔心個不停、容易恐慌、有睡眠障礙、很迷信等。
我發現我媽控制和恐懼都有。只要我一個禮拜沒回老家看她,她立馬就會不高興,打電話來說些特別傷人的話,「你忙得很呀,是想等我死了再來吧」。自從腿疼之後,盡聽信謠言,中葯西葯搞了一大堆來,自己嚇自己,晚上睡不著,凡事都往悲觀去想。說實話,跟這樣的媽媽相處,我真的很累呀。
面對這6種奇葩父母,成年子女該怎麼做
1、依賴型父母:對父母的要求設定界限,為自己爭取喘息的機會
2、控制型父母:讓自己脫離受害者的角色,若父母有自省能力,不妨試著跟他們講道理
3、潑冷水型父母:同理父母的處境,面對什麼都不滿意的父母,先別急著動怒
4、自毀型父母:善用醫療資源,陪伴父母擊退抑鬱心魔,別獨自承擔,你也需要別人的幫助
5、自戀型父母:降低對自我中心父母的期待,不必逃跑,也無須放棄
6、恐懼型父母:放下對抗,了解父母的恐懼從何而來,成年子女無須背負對父母的愧疚感
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就是控制欲強的父母。我們來說說該如何應對吧
控制欲強的父母簡直就是子女的災難。大到婚姻擇業、小到穿衣吃飯,樣樣要管。一點不如意便會大發雷霆。
我媽這點就挺嚴重的,之前要求我每周至少回去一趟,否則時間長了就生氣。今年夏天,有個周末為了趕回家吃飯,走到半路突然下起大暴雨,我想不去了,但已經有半個月沒回去,怕又被她罵,於是硬著頭皮騎車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家。
渾身濕透,腿上還被路旁飛起來的鐵皮劃傷,從那以後,我媽心疼了,再也沒有強硬要求我每周必須回去,只說有空就來,沒空就打個電話。
為什麼父母年老之後,對子女的控制慾望會增強呢?書中說如果你了解這些事實,你將有能力改變現狀:
無論父母的控制欲多讓你抓狂,記住:他們比你更痛苦。
父母早年曾有的創傷,如今又被喚起。
藉由支配他們所依賴的人,他們便能有效抵禦創傷所喚起的抑鬱。
由此看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過招,誰也不是贏家。父母越拉越緊,孩子卻只想拚命逃走。父母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浪跡天涯,但當他們年老之後,因為疾病纏身,子女不得不回來照顧。於是,彼此之間的交流又進入前所未有的堅冰時刻。
這種時刻,我們做子女的無法去改變父母,只能去嘗試改變自己。告訴自己:「我已經是成人了,我可以選擇主導,而不是被掌控。」
書中有回應控制狂父母的4個小方法,你可以試試「」
幽默:換一種調侃的語氣,輕輕帶過。
認真回應:語氣溫和地肯定對方的看法,不要發火。
用提醒詞來提醒彼此局面即將失控:比如「你是你,我是我!又開始了,我們換個話題吧。」
最後試著跟有自省能力的父母,講講道理。
現在回想起來,我媽之所以盼望我每周回家,就是因為太寂寞的緣故。這個世界上唯一無法自由選擇的事情就是「出生」,你不知道自己會遇上一對溫柔、通情達理的父母,還是難纏、冷漠、自私自利的父母,說起來,投胎真是個技術活。父母年老之後,成年子女的負擔尤其重,需要全社會拿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來愛護老人們,同時也應該更多一些養老方面知識的普及。
相信世上還有不少為和父母很難相處而苦惱的子女們,這本《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強烈建議你讀一讀,書中不僅教你如何讀懂父母折騰人背後的心理源頭,還能教會你如何去應對並且從憤怒、懊悔、內疚、自責的惡性循環中走出來,學會接受一切,坦然面對,並不再步父母後塵。
父母在,人生尚有歸途,父母不在,人生再不能回頭。下次回家,我要對我媽溫柔點、多點耐心,不再跟她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