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我的父母要對我這么好我都23歲了,我是女孩,因性格自卑沒有自信怕苦怕累害怕工作,躺在家裡
自卑,顧名思義,是自己看自己卑微,比不上別人而產生的內心不愉快感覺。產生的原因有兩點:
1、 沒有從原生家庭得到足夠的愛,也不明白自己的價值。
原生家庭的愛就是父母雙親從小的鼓勵、擁抱、表揚以及對你的錯誤的包容。比如你在幼兒園犯錯了,父母除了告訴你對錯之外,不懲罰你,還會跟你一起承擔責任。又或者父母經常抱著你說,你臉上這塊胎記是我們給你愛的特別記號等。
說到人的價值,就說到人的來源了。流行的話是人人生而平等,這句話是不合邏輯的。有人是在萬人期待祝福下出生的,生在高級產房裡;有人是媽媽被強暴後,流產未果被咒詛中而出生的,生在垃圾桶旁,生出來就被拋棄,怎麼可能是平等的?正確的概念是人因為被神愛和創造而平等,盡管被放在不同女人的子宮里,出生在不同的環境里,但都是有神形象的生命。神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特別的計劃,這就是人的價值所在。無論貧富貴賤,生命被侵犯要受到神的追究。而人生價值則需要自己去慢慢發現,直到成就造物主在自己身上的計劃。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因為相同的受造和被神愛而平等。
2、 跟別人比較。
跟自卑相近有一個詞叫謙卑,感覺是不是好多了?
這兩個詞不同的地方,就是自卑是跟人比,如比別人窮,比別人個頭矮,反應速度沒有別人快等,都會帶來自卑。
謙卑是跟神比,明白自己是被造物主精心創造價值的情況下,不亢不卑。明白自己是有獨特價值的,被愛的,不用跟別人比,也就不自卑了;同樣,知道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是被造而賦予的,造物主隨時都可能拿走,也就不驕傲了。所以,不再跟人比,要跟神比。
還有一點,人的自卑會隨著年齡增長減弱。隨著生活閱歷增加,讓你知道很多東西比自己的感覺重要。人也漸漸與感覺舒服的人交往做朋友,自卑的感覺會越來越弱了。
最後,推薦一部陸可鐸的動畫片叫《你很特別》,主人公胖哥沒有一點點長處,到處被人看不起,自己也覺得生命沒有意義,當有一天他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時,自信來了,別人的評論對他就沒有意義。可以看看,願你早日走出自卑,看自己為寶貴!
B. 為什麼父母總是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對的
平時,我們總能聽到一些大人對孩子說:「老子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這話雖有點誇張,可真不是虛言。大人們年歲大,經歷的事情多,見過的世面也廣,各方面的經驗都非常豐富,他們的確有資格,也有資本這樣說。小孩子們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沒見過多大世面,少年輕狂,有時難免會口出狂言,不知天高地厚。大人們往往是看到孩子們有輕狂表現時才說這番話的。
C. 很多家長為何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
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因為他們培養孩子的時候,是朝著自己的方向來培養的,孩子就是自己的縮小版。
有些家長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好,處處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也有些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這些家長中很多都是因為愛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只看到孩子的優點,看不到孩子的缺點。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也是把孩子培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所以總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沒有自己家的孩子好。
父母愛孩子,應該客觀的對待孩子。不要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當然也不要只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也要正視孩子的缺點。更不能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的身上,讓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對孩子是不公平的,讓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更好的成長。
D.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孩子好,有些對孩子不好
這樣的孩子心理需求是得到認可。小時候父母很少給予關注,渴望得到認可,現在的付出能換來這些,便樂此不疲。但是,父母對孩子好與不好沒有統一的標准,比較主觀。也有可能是父母不會表達,導致孩子或旁人誤解成對TA不好。而且對孝順的定義也不一樣,有些孩子心理成熟,明白該孝不該順,同樣會被人解讀成不孝順。
去年一病不起成了植物人,大堂妹本來有高薪工作,辭職了回家照顧,一整年都在家,然後順便自學考公務員,前幾天面試通過,沒有經過任何培訓,都是自己看書的。本來是建築專業,現在為了方便照顧,只能在老家當公務員(工作地點要去鄉下)。而小堂妹也才大四,一放假就回來照顧叔叔,他一躺下,導致兩個女兒都不能去大城市工作。小時候都拿錢來養別人的孩子,接濟自己的親戚了,現在也只有自己的孩子才真正對他好。
E. 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好
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好,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親子偏袒」或「親子偏差」。這種情感上的傾向是普遍存在的,它源於人類的本能和進化的需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生物學因素: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本能反應。孩子的基因中有一半來自父母,因此父母天生就會對自己的孩子有一種保護和照顧的慾望。這種本能驅使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因為這有助於孩子的生存和繁衍後代。
情感投資: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在不斷地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付出努力。這種情感投資使得父母更加傾向於看到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缺點。
社會和文化因素:在許多文化中,家庭被視為社會的基石,而孩子則是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因此,父母可能會因為社會和文化的壓力而更加關注孩子的優點,以期望孩子能夠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心理防禦機制:父母可能會無意識地使用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免受負面情緒的影響。例如,當孩子遇到困難或失敗時,父母可能會過分強調孩子的優點,以避免面對孩子的不足和挑戰。
確認偏誤:這是一種認知偏差,指的是人們傾向於尋找、解釋和記憶與自己已有信念一致的信息。在親子關系中,父母可能會無意中忽略孩子的缺點,而只關注他們的優點,從而加強了他們對孩子的正面評價。
角色認同: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可能會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包括優點和缺點。這種角色認同使得父母更容易看到孩子的優點,並希望孩子能夠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點。
教育目的:父母可能會因為教育目的而過分強調孩子的優點。他們希望通過表揚和鼓勵來激勵孩子,使孩子更加自信和成功。
然而,雖然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好是一種普遍現象,但過度的偏袒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例如,孩子可能會變得過於自滿和自負,缺乏自我反省和改進的動力。因此,父母在欣賞孩子的優點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孩子的缺點,並幫助他們克服這些缺點,以便孩子能夠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