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長的哪些行為是不能慣著的
記得遇到過這樣一位小學三年級的男生,他性格活潑開朗,學習成績中等,偶有叛逆,一、二年級除了調皮搗蛋,倒也沒發生過什麼出格的事。到了三年級,我經常收到同學們的告狀:老師,小明(化名)扯我頭發;老師,小明不做值日;老師,小明在走廊上亂跑……一開始,我只是當做一般熊孩子處理,批評和警告,後來發現小明同學越來越無底線,尤其是在走廊亂跑,被我抓住批評教育後,報復般地更加越演越烈,從樓上跑到樓下,專門撞同學,越來越難以管教。經過一番調查,我發現小明並不是單純的調皮,而是因為家庭教育的關系,父母、爺爺奶奶的慣孩子行為,導致了小明的“無法無天”。
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在日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從小細節把控大方向。慣孩子的觀念並不是溺愛,而是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後並沒有及時制止糾正,任其發展,甚至給予鼓勵。所以慣孩子不是愛孩子疼孩子,而是害了孩子。關於慣孩子的現象,大家都經歷過什麼故事嗎?歡迎留言評論。
『貳』 父母哪些行為讓你覺得不合適
沒有人能忍受像唐僧一樣成天嘮嘮叨叨的行為,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不喜歡父母有事沒事對著他絮絮叨叨,或者不管大事小事都在他面前的說。對於孩子一些小失誤或者小脾氣,更加不要三番五次的重復提起。父母一嘮叨,孩子就嫌煩,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千萬記住別對孩子嘮叨。
『叄』 父母的哪些行為讓你難以接受
一、不守信用
很多家長為了達到某個目標,經常會給孩子許諾,以激勵孩子努力,但等孩子達到了目標,家長卻用各種理由推脫,反復幾次以後,導致孩子不再信任父母,而孩子自己也變成了一個不守信用的人。
常見的場景:1、孩子不肯睡覺,就許諾孩子睡覺,明天就給孩子買糖,但第二天卻說自己沒說過這句話;2、許諾孩子考試進前十,就給某種獎勵,等考進前十了,卻又說進前三,等進前三了,又說考第一。
二、吵架、打架
我們多數人都認可原生家庭是保證孩子健康生長的根本,但很多人不知道,爸爸媽媽之間的吵架、打架,會讓孩子心理產生巨大的陰影,讓孩子變得孤僻、憂郁、自卑、沒有自信,甚至會患上自閉症。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
三、打罵孩子
中國有一句話說「打是親,罵是愛」,因此很多家長心安理得的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打罵,認為棍棒之下,孩子才會更有出息,事實上打罵孩子,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巨大,同樣也是父母無能的表現,愛孩子,就停止對孩子的傷害吧。
四、限制孩子的自由
這是國內大多數家長都會做的,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同樣也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會跟不良青年學壞,會把孩子關閉在家中,不允許孩子出門。孩子的天性是自由,雖然我們不能放任孩子無底線的自由,但也不應該把孩子關閉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這會給孩子增加很多的痛苦,傷害孩子的心理。
五、經常斥責孩子
老話講「忠言逆耳,良葯苦口」,因此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會開口嚴厲的斥責,所謂人前訓子,認為這樣才會讓孩子長記性,未來才會有出息,但事實上,這樣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會導致孩子做事自卑,甚至覺得所有人都在嘲笑自己,不敢在人前表達自己的想法。
六、翻孩子的舊賬
中國媽媽最常見的一種行為,就會針對孩子以前犯過的一個錯誤,翻來覆去的拿出來講,也就是所謂的嘮叨,這會讓孩子非常反感,甚至討厭媽媽,不願意和媽媽在一起,甚至心理上也會出現問題。為了孩子,請減少嘮叨、翻舊賬。
七、包辦一切
很多家長因為寵溺孩子,會包辦孩子的一切,包括穿衣吃飯,洗臉刷牙,學習等等,基本讓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但孩子卻並不領情,甚至會憤怒,因為孩子沒有一點自主的能力,連決定自己的事情的權力都沒有,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我,一切都依靠父母。常見的啃老族,多數都是因為父母包辦一切養成的。
八、和別的孩子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詞在網路上很火,現實中,多數家長也總是拿別的優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對比,本意是激勵孩子努力提高自己,但往往會遭到孩子的反感,同樣也會打擊孩子自信,連父母都不相信自己,還有誰能相信自己?壓抑的久了,孩子甚至會反問父母自己不好,為什麼還要養自己。
九、擠壓孩子課後時間
孩子的課後,本來應該是輕松的,而且孩子的天性是愛玩,但現在的家長,從幼兒園開始,不管孩子是不是有興趣,就給孩子報各類輔導班、興趣班,不留給孩子一點自己的空間,這是孩子非常反感的,甚至以拖拉、敷衍等方式來應付,久而久之,養成非常不好的學習習慣,對未來產生巨大的不良影響。
十、缺少陪伴
多少家長都忙於工作,把孩子丟在家中或者丟給爺爺奶奶後就不管,即便是回家,多數時間也是在打電話、玩手機?對於孩子來說,最欠缺的不是物質生活,而是父母充滿關心的陪伴,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會懦弱、自卑,甚至孤僻、自閉,因此常回家陪陪孩子,少玩一點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