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是如何為人師表

父母是如何為人師表

發布時間:2023-08-06 08:11:30

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該如何成為好老師呢

父母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也應該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名好老師。父母的行為的確會進一步影響孩子,因此,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而且也應該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大多數孩子都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而且也會聽從父母的教誨。當父母能夠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時,孩子就能夠成為更加優秀的人;而如果方式錯誤的話,孩子可能會誤入歧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該如何成為好老師呢?我認為父母應該這么做:

一、以身作則。

如果想要成為孩子的好老師的話,那麼我們就一定要以身作則,而且也應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典範。當我們能夠規范自己的行為並且做出正確的選擇時,孩子就能夠受到我們的影響,而且也能夠耳濡目染。所以我們應當逐漸改變自己的壞習慣,並且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只有這樣做,孩子才會受到更好的教育。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措施。

❷ 如何做新時代的父母

一、 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做好榜樣作用

家長做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為人師表。古語道:其身正,有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品行不端正,就無法行使教育的權力。孩子從小到大,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其性格、品德發發展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孫敬修老前輩曾對家長們說:「孩子們的眼睛是照像機,腦子是錄音機,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們的心上,要做好榜樣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 更新成才觀念,明確培養目標,使孩子全面發展
將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浙江日報》登載:在一項調查中反擊,92.7%的家長希望孩子具備大學學歷。這種高度期望反映了當今家長對成才觀念的誤解。由於這種,家長們活得很累,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前就為他設計了一條輝煌之路,上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出國留洋、直至功成名就。孩子出生後,特別是到了幼兒期,家長就開始忙於奔波於各種學習班,忽兒讓孩子學鋼琴,學電子琴,忽兒讓孩子學畫畫,忽兒又讓孩子學書法……,一些家長視孩子為私有財產,子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為達此目的,或物質刺激,或棍棒教育,以至於年幼的孩子盼望著自已能象爺爺奶奶那樣退休就好了,就可以不學習了。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長和正常發展,甚至釀成悲劇。南京一姓胡工人因三歲獨生兒子背不出一名唐詩竟將孩子一腳踢死;孩子為逃避練琴而傷殘自已手指的事也時有發生,這些教訓應引家長深思。家長應更新成才觀念。

三、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場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生存離不開家庭,首先家長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家庭要形成比較固定的生活作息和學習時間,長此以往會促使時間觀念的形成,為今後走進幼兒園、學校、社會,自覺遵守集體紀律,維護社會秩序,講究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礎。

四、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家庭教育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教育學,它涉及內容廣泛,包括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美學、衛生學、營養學等等。高爾基說,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這需要有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對於家長來說,不要求每個人都成為教育專家,但需要家長們能了解孩子成長發育中的規律,家長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掌握個性,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為此家長們應擠出時間來學習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要想孩子好好學習,父母首先天天向上」。

五、積極配合社會、集體對孩子進行教育
家庭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的三大組成部分。在這三部分之中,家庭教育是基礎,無論在時間、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優勢,是其他兩種教育替補不了的。但這都不影響其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即要把兒童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21世紀的建設者,所以三方面的教育要相互配合和協調。
總之,如何新時代的家長是需要為人父母認真對待的事情,家長們從事的事業是塑造人類靈魂的事業,孩子有如一本書,而父母既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也是這本書的忠實讀者,祝願父母都成為新時代的合格父母。

僅供參考

❸ 身為家長如何影響孩子,才能讓他為人處事和學習各方面都健康成長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為人師表。家長品行不端正,就無法行使教育的權力。家長的師表作用與自身緊密相連。有人說:父母的素質一一知識、學問、品德、修養、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漿,積累得越厚實、越豐滿,孩子成才的爆發力越強烈。在這里家長素質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質的好壞,文化科技知識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質的健康程度以及教育子女能力的強弱等等。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應從以下方面做起:

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孩子從小到大,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其性格、品德發展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積極的人生觀;在社會上奉公守法,遵守社會公德;講究文明禮貌,為人正直,樂於助人等等。學齡前幼兒期是人的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幼兒的大腦神經活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於幼兒好奇、好模仿、好問、求知慾強,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此時家長的示範作用十分重要。家長舉止言談文雅大方,子女也會如此,家長舉止言談粗俗不堪,必然會對子女有不良的影響。如家長能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衛生,吃完瓜果將果皮放進衛生箱中,孩子也會養成這種維護社會公共衛生的習慣。而有些大人不拘小節,隨地吐痰亂拋臟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良好的生活環境

首先家長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盡管每個家庭因經濟水平、住房條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標准不可強求,但居室布置整潔、色彩素雅諧調還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個環境舒適、寧靜、溫暖的家庭中。有的家長極講清潔衛生,各處一塵不染,對孩子限制太多,這也不許玩,那也不許坐,使孩子行動極受限制,這都是不可取的。

良好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

家庭要形成比較固定的生活作息時間,句括休息、吃飯、娛樂、工作、學習等,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自覺遵守,長此以往會促使時間觀念的形成,為今後走進幼兒園、學校、社會,自覺遵守集體紀律,維護社會秩序,講究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礎。家庭中每一成員還應注意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的洗手,定時換洗衣物、不隨地吐痰、不扔臟物、經常保持清潔衛生、按時打掃房間。

和睦的心理氣氛

家長還應為兒童在家庭中創造一個和睦的心理氣氛。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平等待人,互相關心,互相信任,互相體諒,即使發生矛盾也能順利解決。為此家長要為兒童的一生負責,對家庭應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在民主和睦的氣氛中成長,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成人意見強加於孩子身上,幼兒喜歡玩耍,家長要抽出時間來與孩子做游戲,在游戲中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對孩子正當的行為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有不良的行為要講明道理

閱讀全文

與父母是如何為人師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