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弟子規里的父母是什麼意思

弟子規里的父母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8-05 09:29:28

⑴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已經學習過弟子規了,弟子規主要的意思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孝敬父母和對兄弟姐妹友好的一本書,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的相關資料。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1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翻譯: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2

一、原文: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二、譯文:

一、總 序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譯文】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對己謹慎約束,對人誠實可信。處事要博愛民眾,並親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這些如果還有餘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二、入則孝 出則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譯文】

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即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做的事,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譯文】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譯文】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譯文】

外出辦事時,必須稟告父母,回來後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掛念。居處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職業要穩定不能輕易變化。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譯文】

不要因為事情小就自作主張,假如自作主張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兒子的禮儀。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譯文】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也不要私自把它們藏起來。假如你把東西藏起來,一經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譯文】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准備齊全。凡是父母所厭惡的東西,一定要小心謹慎的處理掉。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譯文】

如果身體受了傷,就會給父母帶來憂愁。如果品行上有什麼缺失,就會使父母蒙受羞恥。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惡我, 孝方賢。

【譯文】

父母關愛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麼困難呢。父母憎惡我,我還能克盡孝道,這種孝才算是真正有孝道。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譯文】

父母如果有過錯,作子女的應該善意規勸使其改正,規勸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說話時聲音一定要輕柔。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譯文】

如果父母不聽子女規勸,又不改正錯誤,等父母情緒好時再勸,如果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如果父母生氣打子女,子女也甘願接受絕無怨言。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譯文】

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葯,做子女的都要先嘗一嘗。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隨意離開。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譯文】

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經常傷心痛苦,哀思親恩。在守喪期間,要夫妻分居,不能吃肉飲酒。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譯文】

為父母守喪要完全按照禮法辦事,舉行祭禮時要表達出極大的誠懇,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時一樣克盡孝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譯文】

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譯文】

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就不會產生。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譯文】

在吃飯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用;在坐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時

候,讓年長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後面。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譯文】

如果聽見年長者叫喚人,就應立即幫他去叫喊。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譯文】

稱呼長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長面前要表現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才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譯文】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長,要快步迎上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不說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譯文】

如果騎著馬行路時遇見長者要下馬,坐著車行路時遇到長者要下車。長輩走後,自己還要在原地呆會兒,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譯文】

如果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命令你坐,這時你才可以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譯文】

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聽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適宜的。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譯文】

在見尊長的時候,走路要快些,見過尊長告退的時候,動作一定要緩慢。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雙目望著長輩,不能左顧右盼。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譯文】

服侍叔伯等父輩,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堂表兄,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恭敬。

⑵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

釋義:父母親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承。

出處: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原文(節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譯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2)弟子規里的父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二、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⑶ 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出自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入則孝篇)》,原文選段: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

弟子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作者簡介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潛,號采三,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弟子規》的作者,祖籍遼寧鐵嶺,出生於山東濰縣(即濰坊市寒亭區)李家營村,青年時,因特殊使命離開老家去了山西(即新絳縣龍興鎮周庄村),教書、育人、治學、報國,直至去世也未回過山東老家。

⑷ 古人用「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出自哪裡

古人用“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來表示要對父母孝敬,這句話是出自《弟子規》,意思是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我們要認真的聽,父母責備我們的時候,我們應當順從教誨,不得反駁,這兩句話主要就是要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不可忤逆父母,在現在社會中,這句話好像是反過來了一樣,現在多數家庭對孩子都十分嬌慣,都是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樣容易滋長孩子驕縱的個性,對於未來的發展並不好。

雖說現在的社會和以往不同了,不想過去父母的話就像聖旨一樣,但是我們對於父母的尊重是不能少的,屢次頂撞父母的行為我覺得還是不可取的,不管父母說的是對是錯,我們都要耐心的聽,對的可以學習,錯的我們可以改正。

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內去做,不可拖延或容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這句話出自清朝李毓秀的《弟子規》。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5)弟子規里的父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賞析

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⑹ 《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意思是聽到父母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答應父母要做的事不可以懶惰,答應了要趕快去做;父母在教誨的時候,要恭恭敬敬的領受;父母訓斥、責罰時,要虛心接受,以反省的心來接受。

這句話告訴人們要尊敬、孝順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兒女對父母應該恭順體諒,悉心照顧,凡父母有所呼喚命令,必是父母有所需要或者教誨。

「子女孝順,父母心安。家存孝道,國有忠臣。」只有在家庭內部培養起了純正、善良的品行,才能在諸多的社會事務中立定腳跟,不懼不亂,做一個有責任感、有道德感的賢人君子。

(6)弟子規里的父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孝順的意義:

中國歷來尊崇孝道,倡導孝道的原因在於人類都是由各自的父母所生育撫養成人的,母親以自身的血液身體的精華結合來自父親的精華種子而孕育子女,在人類孕育需要十個月的時間子女方可誕生問世。兒女的成長代價是母親身體的消耗和虛弱並因此而逐漸衰老。

孝順是對人類個體夫婦生兒育女之壯舉的致敬和感恩,孝順的言行讓家庭充滿和諧的氣氛,孝順也是天道的要求,中華民族之所以人丁興旺,是受上天眷顧賜福之華夏兒女,占據上天賞賜之地,善良朴實,代代孝順,才有中國文化文明五千年之久。

⑺ 弟子規:父母篇

以岩余薯下是 考 網整理的《弟子規:父母篇》,希望大家喜歡!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

2、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解釋】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3、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解釋】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解釋】父母的教誨,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5、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解釋】冬天寒冷時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酷熱時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寢後,才能入睡。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解釋】出門時告訴父母去向,返家後,面告父母報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 變,以免父母憂慮;

7、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解釋】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解釋】公物雖小,也不要私自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會讓父母傷心;

9、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解釋】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全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要小心謹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壞習慣);

10、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解釋】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父母就會憂慮; 做出傷風敗德的事,父母親就會蒙受羞辱
11、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解釋】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不粗者是困難的事情;父母不喜歡我們或管教毀罩過於嚴厲的時候,孝順父母才是難能可貴;

12、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解釋】父母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要和顏悅色、態度誠懇;

13、諫不入 悅復諫號泣隨 撻無怨
【解釋】如果父母不高興時不聽規勸,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繼續規勸;父母不聽懇勸,我們雖難過的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鑄成大錯;

14、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解釋】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要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15、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解釋】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釋】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閱讀全文

與弟子規里的父母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