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如何擺脫父母的過度控制

如何擺脫父母的過度控制

發布時間:2023-06-17 15:20:39

1. 如何擺脫父母的控制

01
如果父母是那種有文化有素質,或者沒有文化但是卻知書達理的人的話。
我們最好的方式,當然是跟他們進行交談。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對事情的看房,認真的聆聽他們對此的看法。父母與子女心對心的交流的時候,我們或許會發現我們所謂父母的「過度控制」或許只是我們無端的過剩意識。父母也許會發現自己某些時候的過度關心,可能讓我們感到了不舒服。所以雙方會在交流中認識到自己原本錯誤的想法。

02
當然現實總是「骨感」的。一般來說讓自己子女感到過度控制的父母,很可能是那種控制欲極強且不會輕易與子女進行交流的人。在他們看來,子女聽父母的是天經地義,父母管子女那是在愛他們。

03
碰到如此父母,我們可以嘗試著與他們進行交流。比如寫信,比如在他們心情好的時候座談等等。也許,我是說也許,會有一部分父母會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進而改進自己的做法。

04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父母根本無法進行交流,那麼請努力的學習,學習再學習。認真的做事,乖乖巧巧的聽父母的話。小心的呵護著自己的心靈,相信著明天會更好。當我們成人以後,當我們具備了獨立自主的經濟能力的時候,也就是擺脫他們控制的時候。在這之前,我們肯定會煩悶、抑鬱,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向朋友、老師傾訴,向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傾訴。但是萬萬不可做出過激的行為,否則還沒有等我們長大,也許心已凋零。那麼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擺脫這類控制欲極強的父母了。

2. 如何擺脫父母的控制,列出了以下幾點

以下幾個小技巧,有助我們擺脫控制關系。

1、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

控制型父母擅長用情緒勒索控制別人。

我們需要少一些情緒反應,多一些平靜堅定的回應。

我們可以採用非辯護性回應的方式,例如很抱歉讓我傷心了,當然有權堅持我的意見,很遺憾,我不贊同這一點,讓我想想。

2、表明自身立場

表明立場可以明確我的想法和信念,什麼對我來說是重要的,什麼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有得商量,什麼沒得商量等等。

3、學會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在與父母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產生大量的情緒。

如果父母攻擊貶低,我們可能會憤怒,如果父母傷心失望,我們可能會愧疚,如果父母威脅恐嚇,我們可能會傷心害怕。

面對如此高濃度的情緒,首先要允許自己的情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情緒作為一種信號,它只是在向你傳達,你感到受到傷害和侵犯。其次表達出你的情緒,可以用力捶打枕頭發泄憤怒,千萬不要真的傷著自己;可以對著傷害我的人的照片說出我的感受;或者和親密好友傾訴。

注意,要盡量避免在與父母溝通中表達過多的負面情緒,這可能會演變成一場世紀大戰。

4、與父母對峙

如果有必要,我們需要直接和父母進行對峙。這不是為了報復他們,也不是為了發泄情緒。而是讓他們了解他們曾經做的事情,對我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我們可以選擇寫信,信的內容應該涵蓋: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如果選擇面談,我們需要提前進行預演,預測父母的反應,並選擇合適的回應方式。

對峙的效果也許不能立馬呈現,也可能不盡如人意,畢竟很少會有父母做出「你說的對」、「請你原諒我」、「我能怎麼補償你嗎」的反應。

但是這至少是一個進步,標志著你再不是任人擺布的小玩偶,你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可能會進一步促使父母做出一些反思和改變。

3. 如何擺脫父母強烈的控制欲

擺脫父母控制欲是很難的事情,在於父母年齡大了,習慣於控制欲很久了,要一下子不控制,非常難做到。

首先,你能意識到父母的控制欲已經是一個進步,說明已經有了擺脫的意願。

其實,關鍵在於你的改變。雖然控制欲父母會一如既往把你當小孩看待,但是你成人的表現,比如,對自己負責,自己承擔,保持邊界等行為,有可能促使父母慢慢改變。

如果跟父母保持一定距離,比如你在外地工作,你的獨立性會更好地成長,也可能幫助你脫離父母的控制欲。

問這個問題的孩子,一定是缺乏反抗父母的勇氣的,都是愛的束縛導致的。


所以就是很多的想法和建議給到你了,你也很難做得到,也幾乎很難幫到你。


對於如何擺脫父母控制的這個話題,只有你自己認識到了,並且能夠掙脫這種束縛,什麼方法都不是問題。(後面我會說答案)


下面這幅劇照本身就很有代表性,一個孩子的臍帶被鏈接著,手中還有一把鎖。


這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劇照,其中「茉莉的最後一天」這一集,很多人是哭著看完的,因為把控制型媽媽對女兒的一些行為很真實的表現出來了,而女兒的那種痛苦也通過影視劇傳遞給了觀眾。


紀伯倫的這首詩值得父母細細品味:



我是看了這部劇以後才去找了原著來看,因為劇中孩子的表現讓我作為一個母親太震撼了。

因為你很難想像一個母親的愛會讓孩子傷的遍體鱗傷還不自知,所以自己也在反思。


所以,想給題主幾點提醒:


首先,對於控制型的父母,不要寄希望於他們改變。


因為控制型的父母自己並沒覺得在控制孩子,都覺得自己是愛孩子的。


在這本書的序中這樣寫道:書中的每個孩子,無論他們在世俗認定中是成功或失敗,他們的生命,都烙印著奮戰過後的傷痕。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戰斗,他們的奮戰對象卻都是至親,特別是母親。


我覺得這句話很真實,也可悲。


第一集中《媽媽的遙控器》當中的母親,為了兒子好,想讓他改掉不良的習慣,這都無可厚非。



但是母親竟然把遙控器當成了幫助孩子改掉不良習慣的道具,因為這樣的裝置能夠讓兒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成天補習。 最後還來了句「我是為你好!」,親情變成了牢籠,對孩子是無窮的傷害。


為什麼孩子很痛苦,很難擺脫這種境地,因為那是自己至親的人啊,而父母對此並不能接受和理解。


直到最後,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後才明白自己行為的傷害,但那都太晚了啊。


第二,無論他們改不改,應該改的人是你自己。


當你明白了父母的固執,及他們的固化思維,接下來怎麼做應該自己去思考了。


需要自己逃脫愛的禁錮和控制,俗話說,你只做自己能改變的,不去想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


而自己的改變和接受,都是可以選擇的。


而你想去試圖改變父母,那要看他們的態度和心情了,你能控制嗎?



基本不能。


其實不用太過於糾結,有抑鬱傾向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優柔寡斷了些。


我小時候,選專業就業都是父母的意見,那陣是因為自己不具備判斷能力,也沒有從小立志干什麼。


但當我成年後, 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想,和自己要愛的人,父母一個都沒攔住過。

當然,他們是那種控制慾望沒那麼強的,但和他們的很多想法都是背道而馳的啊,只要我拿定了主意,基本都按照自己的意見在走。


所以,決定權在自己,如果你自己瞻前顧後,沒法用足夠的勇氣來改變這一切,那麼接著痛苦的肯定只有自己。


反過來,你想好了,經過了認真的審慎後覺得自己是對的,為什麼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呢? 他們用愛束縛你,難道你不能用愛來說服他們嗎?


第三,只有自己改變了,才能真的解脫出來。


路,自己走過,才知道前面有哪些風景。


對和錯,都不重要,都是人生的體驗。


我們不就是因為這場人生旅途的不確定性才覺得充滿無限可能的嗎?


有醫生曾經對一個抑鬱症患者說過:你得的病就像肉里的刺一樣,我的葯只能在這個刺的表明緩解你的疼痛,但要根治還是靠自己把刺拔出來。


對擺脫父母控制的人生而言道理趨同。


-end-

你這樣的一些東東總要挑撥父母和兒女的關系,是其心可殺,其人該揍。

社會 上可寫的事太多,你想賺錢,就堂堂正正的,不要想動搖 社會 的根基,雖說就憑你這樣的東東已勁搖不了,但看到了讓人惡心。

網上有篇熱文,《世上到處都是不愛子女的父母》。

談父母通過對子女掌控尋存在感,或得到個人利益。

法國電影《鋼琴教師》,說的就是一位長期被媽媽控制的鋼琴女教師壓抑變態的 情感 生活。

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比比皆是:不許女兒談戀愛、不許去外地工作、不許……

日常中的干涉控制更是如此:一位父親得意洋洋地炫耀成果,通過自己努力扳回了孩子想做什麼職業的願望;菜場那位祖母說,我大孫兒已經9歲了,我馬上回家叫他們再生一個;一位爸爸出面幫女兒打女婿、幫女兒跟女婿離婚……

細微的不易覺察的控制更是多:都成人了他們還覺得你該早起、覺得你該對自己的孩子上點心、覺得你工作間隙要叩齒健身、覺得你做的飯就不好吃她做得才好吃、覺得離了他們你就過得一團糟……

很幸運,我父母沒多少能力,所以對我是完全撒手的。有時候我會有沒有人幫助的孤單,但更多時候,我可以做自己的主,我覺得自由自在。成年後發現:這種撒手不管真的比亂管好NNNN倍……

所以,結婚後,我特別特別不適應新的家庭。公婆屬於那種細心的操持的父母,這個好處的弊端就是凡事喜歡干涉,從嘮叨我們該早點生孩子開始、到干涉我們裝修房子的顏色……一路磨合,終於達成了現在的不松不緊的狀態。其中訣竅就是:我「辭退」了他們,不再要他們幫助帶孩子燒飯,一切都是自己來,雖然辛苦,但是我的小家庭真的徹底長大了,我終於有了主人的感覺,我們在小家裡獲得了輕松自在。

某個博友發過這樣一條博客:他千辛萬苦寫就一本書,興高采烈地回家獻給父母,而他爸爸只是把書丟在一邊,說了一句:「與出一本書相比,我們更希望你結婚。」

這位博友由此大發雷霆,我非常能理解他:打拚很久,終於獲得一點成就,興高采烈地回家跟父母分享,想得到父母承認,父親卻不屑一顧:你這個不是成績,因為你還沒有結婚!

控制欲 強的父母,永遠看不到孩子的成績,永遠只看到不足,他們像指揮官指著前方:「到這兒了算什麼,前面才是圓滿處。」而「前方」永遠只在前方啊!這樣的父母,他們從不贊賞孩子,他們總在不斷地要求……

那位博友所發微博的後續是:他父親氣得暈倒去醫院了。博友手忙腳亂地送父親上醫院,自己自責得無以復加,在微博里懺悔,說簡直想把自己剁了。

控制欲 的父母第二條特徵就是:無能為力的時候總是示弱來控制孩子。

這樣的父母總是把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或生活的延生,忘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被這樣的父母干涉,孩子一邊反抗一邊因為自己「不孝」而自責,內心扭曲彷徨,一輩子都不得幸福。

《鋼琴教師》里的女教師就是這樣被她母親禁錮成囚徒。

《世上到處都是不愛子女的父母》文中說的方法我是贊同的:遠離想控制你的父母——遠離不是不管他們,而是不被他們干擾。

不要奢求對 控制欲 的父母「左耳朵進右耳多出」能解決問題,而是明確讓他們知道:彼此的界限,並且不允許對方逾越。

甘肅那個女子簡直就是被父母控制而亡的樣本。控制她的是她的祖母(一個母親替代形象)。自己孩子被祖母打、自己丈夫被祖母打,家是祖母掌權,錢在祖母那兒,電視機給祖母看。在無望的勞作中,無休止的被控制中,自己還要遵循孫女該有的形象:溫順、謙和、孝敬祖母。臨死了,還對侄女說:以後有好吃的記得留給我奶奶。

她不知道她無休止的苦難是從祖母掌控她開始的,她只能對自己下手。

父母對孩子掌控往往持著一個最大的借口,那就是:「愛」以及「為你好」。

是不是真的為你好,他自己都不知道。

我看陽陽的帖子,有位跟帖的姑娘一直未找到對象,她母親有一天生氣了,罵她:「你這個老處女!」這樣的字眼從母親口中說出,你認為她是真的為女兒好嗎?她只是哀痛自己顏面丟盡所以才會罵出這么惡毒的話。

什麼樣家庭出來的孩子, 還容易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傷生活的。治癒的過程漫長而容易反復。

所以,我們既要 擺脫父母 的掌控,同時也要努力做到不對自己的孩子掌控。

文中有這么一句:「遠離想控制你的父母——遠離不是不管他們,而是不被他們干擾。」



我來想想怎麼個「遠離」法既合人倫又靠譜:

1 既然要遠離,首先你得自己不對他們依賴。如果你還指著他們燒飯洗衣,那麼大概只配做個「聽話」的孩子。

2 父母身體好不需要你照顧的,給錢吧!離開那種憂郁的臉龐和眼神吧,不要歉疚,既然在一起是互相折磨,還不如給彼此空間。

3 身體不好的父母估計也沒有 控制欲 了,他們會更多地操心自己的身體。所以,盡孝吧!

4 劃清界限,告訴他們你的底線,比如婚事,不要他們插手就是不要插手,多強調幾次對方自然就接受了。自己要強大,自己都囁囁嚅嚅不清就別指望父母能聽從你的訊息。



如何知道自己在控制孩子:

1 你是否從來都覺得孩子不會或不對。

2 你是否一直為他擔心。

3 你是否從未贊過孩子。

4 你是否喜歡為孩子代勞。

5 你是否一直幫他操心,幫他決定選擇。

6 你是否不希望孩子遠離自己。

7 你是否發覺自己離不開孩子。

8 你是否想他一直在你身邊。

在中國,父母總會用「我辛辛苦苦把你養這么大,干什麼事不是為你好」來道德綁架孩子

超過80%的孩子應該都有這種感受:

父母覺得你該穿秋褲了

父母覺得你該學習了

父母覺得你該理發了

父母覺得你該戀愛了

父母覺得你該結婚了

他們從來不在意孩子的想法,只是一味的做「好好家長」


想要擺脫這樣的「控制欲」我想只有一個方法:

經濟獨立,成立自己的家庭

堅決的說不。

比如當他們提要求的時候,我們就說不。

他們接下來就會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需要告訴對方:「不,這根本不是為了我好,你們只是希望我聽話而已。」

接下來他們可能會開始責備,埋怨,甚至開始罵人,他們會說這個人翅膀硬了,開始飛了,怎麼這么不孝順了?總而言之就是,我們變了……這時候我們可以坦然的說:是的,我變了。

經過若干次這樣的循環,他們會開始意識到他們無法控制子女,於是他們又開始會耍無賴,甚至扮可憐會跟子女說各種各樣的軟弱的話來博取同情。

記住,在這時候千萬不要回頭,也千萬不要被他們的軟弱所蒙蔽了雙眼,因為一旦開始妥協的時候,他們就又會開始侵犯。

這個時候繼續堅定地做自己,他們會漸漸的接受一個現實:他們再也無法擺布別人,再也不可能讓一個人聽他們的了,這時候界限就成功建立了。

當然,在開始做上面這些事情之前,請先經濟獨立,正所謂底層建築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經濟獨立之前,哪來的人格獨立?

首先為人父母要以德來教育孩子,同時也不能壓迫孩子。孩子們都是有自尊心的,千萬不能讓孩子有精神壓力。

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交流,就會導致隔閡,不利於親子關系。善待孩子是第一要義。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被迫背負著另一個人全部的希望,每日如履薄冰的孩子,怎麼可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一個總是強調犧牲,苦悶傷感的母親面前,孩子不敢快樂,也不敢幸福。父母自認為「犧牲式的綁架」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孝順,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穩穩地飛翔。自由和獨立,是父母能夠留給孩子的,最珍貴的財富。

不要去指責父母、仇視父母,他們當年因為知識水平、性格等,會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們也不知道這樣是害了孩子。就像《銀河補習班》里鄧超說的:「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做得不好請多包容『』。

學會成長,走出來,去慢慢修復自己,去改變命運的軌跡。原生家庭決定不了一切,原生家庭也不是我們去抱怨和停止成長的理由。

別忘了,你也會成為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這個很簡單 只有強大自己 然後離開他們 自己出去闖 社會 我媽媽就控制欲很強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走出去 然後大學畢業就去了南方 現在又出了國 距離遠了 我媽媽依然用打電話和視頻的方式想要繼續控制我 不過鞭長莫及 我不理她 慢慢的 我習慣了自己做決定 我媽媽看到我的成長和努力 終於認可了我 現在她不再控制我了 反而有事會問我的意見

所以 父母控制你 是因為認為你不行 你做給他們看看 讓他們知道你能行 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放鬆對你的掌控

很簡單,溫柔點,慢慢的擴展自己的邊界,循序漸進,從最簡單的事開始對著干。

你讓我不睡懶覺,我偏要睡他個桃花開,哪怕是在床上玩手機不起床都行。

你讓我馬上吃飯,我偏要等半個小時再吃。

下午五點必須回家,我偏要玩到7點。

...

...

反正就是,在一些很小的事上對著干,如果小事上獲得了成功,再加點力度,在小事上一點點的增加,直到大事上都有自主權,直到你爹媽都覺得,管不住你了,娃長大了,那你就勝利了。

不要一來就開始流血鬧革命,換來的一定是暴力的鎮壓,那些直接什麼都對著乾的,簡直死的不要太愉快。爹媽都是活好幾十歲的人精,要整死人、折磨人的方法起碼有好幾十種,所以,直接來硬的,這是很愚蠢的。

我爹媽從小就壓榨我的自由空間,把我拽手裡,我都喘不過氣了,後來我自由意志越來越強烈,就拚命反抗鬧革命,直接對著干,被打得好慘的...跪板凳,上面放滿了鵝石頭;打人的工具,黃金棍好幾根綁一起,期間換了好多次(可能是被我丟的);和老媽吵架,我直接拿頭撞玻璃,把窗戶撞碎;上網吧玩通宵,半夜直接從網吧揪出來,一路打回家,那個之狠,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差不多被各種折磨了一年左右,我才慢慢的獲得自由,這就是鬧革命的代價——暴力鎮壓。

只是,我成功了,那些付出,流的血都是值得的。

問題是,你們能做到咱這程度嗎?

如果被打死也要按自己想法來,那無所謂,直接硬著陸。啥你要我這么干?對不起,我做不到。

如果對自己沒有把握,那還是來軟的,從小事開始反抗,把戰線拉長一點,慢慢的擴展邊界。

嗯,方法已經告訴你們了,祝大家好運。

4. 父母對子女有很強的控制欲,該如何應對

很多做父母的都覺得子女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所以他們的控制欲特別強,他們想要子女對自己是絕對的服從。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會使得子女和自己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父母對子女控制欲強,要想辦法改善:


首先,耐心溝通。


如果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特別強的話,那子女又特別反感的話,這種局面將會越來越僵。所以要想辦法和父母溝通,很多問題都是由於溝通不暢產生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父母和子女在溝通上面“死磕”只會製造出更多的矛盾,所以一定要耐心、沉得住氣。

能夠成為一家人,那會是多麼大的緣分,一定要好好珍惜!溝通、尊重、感恩會化解一切矛盾。

5. 如何應對控制型的父母 4種方法來應對控制型的父母

目錄方法1:讓自己變得強大1、辨別控制型行為2、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不要隨時都想著如何取悅父母。4、制定客觀的行動計劃。5、你不能改變父母,這是你必須接受的現實。方法2:改善自己的處境1、疏遠父母。2、不要句句維護自己。3、切斷和父母之間的經濟紐帶。4、不找父母幫忙。5、辨別什麼是虐待。方法3:修復你和父母之間的關系1、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2、和父母對質時保持恭敬的態度。3、在你和父母之間劃定嚴格的界限。方法4:保持界限1、尊重彼此的界限。2、當你的選擇權受到侵犯時,勇敢地將問題說出來。3、暫時把問題放一放。4、如果事態仍然沒有好轉,你和父母或許應該去看心理咨詢師。子女們普遍認為父母過於謹慎保守,不讓他們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有的子女只是單純地喜歡挑戰父母的底線,有的子女成熟速度超過了父母的預期,也有父母試圖控制子女的生活。父母想要控制子女的原因有很多。有的父母喜歡追求完美,有的父母害怕孩子重蹈自己年輕時的覆轍。很多時候,父母自認為是在保護孩子,殊不知他們帶給孩子的其實是傷害。
方法1:讓自己變得強大
1、辨別控制型行為。有些父母對兒女要求嚴格,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擁有控制型人格。真正的控制型父母會通過特定的方式控制他人。這些方式有的明顯,有的隱晦。從劈頭蓋臉的批評到含沙射影的威脅,控制型行為的表現多種多樣。當父母身上出現下列跡象,你可以斷定他們具有較強的控制欲:將你和其他家庭成員或者朋友隔開,比如不讓你和朋友或者其他家人在一起。
總是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批評你,比如你的外表、態度或者你做出的選擇。
威脅說要傷害你或者傷害自己,比如他們會說:"如果你不立刻回家,我就死給你看!"
給愛或者承諾加上條件,比如他們會說:"如果你能保持房間干凈整潔,我就愛你。"
不停地提起你以前犯過的錯,比如為了打擊你,逼你就範,將你以往做錯的事情一一列舉出來。
利用你的愧疚之心強迫你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他們會說:"我疼了整整18個小時才把你生下來,現在讓你陪我幾個小時你都不肯?"
監視你或者不尊重你的隱私,比如隨意翻看你房間里的物品,趁你離開房間的時候偷看你兆肆手機上的簡訊。
2、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父母也許對你強加控制,好粗但如何應對他們是由你自己的意志決定。是任憑他們左右你的一言一行?還是勇敢地面對?另外,你要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隨時保持恭敬的態度,不要被憤怒沖昏頭腦,那樣只會讓情況惡化。看著鏡子里的自己練習說話,這種方法能讓你更好地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得體。根據父母可能做出的不同反應,將各種場景中的回應方式都演練一遍。這樣在實戰的時候,你才能更加自如地控制全場。
3、不要隨時都想著如何取悅父母。父母有責任將你培養成為一個健康、快樂、正直的人,而你的目標也做一個健康、快樂、正直的人。如果你獲得快樂的來源和父母對你的期望有出入,你只能取悅自己,而不是父母。畢竟,我們都要先過好自己的生活。
4、制定客觀的行動計劃。你不太可能一下子擺脫父母的控制,所以為了開始掌握人生的方向盤,你有必要制定一個巧妙又現實的計劃。你的計劃可以很簡單,比如每天告訴自己一友猜鎮切都在掌握之中,以此建立自信。理想的情況下,你會慢慢開始學著自己做決定。
5、你不能改變父母,這是你必須接受的現實。雖然你和父母都不能控制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卻可以改變和他們相處的態度,以此改變對方對待你的態度。不要期望父母改變他們的個性;是否改變和何時改變都由他們自己說了算。強迫父母改變和他們強行對你加以控制又有多大的區別呢?如果你能這么提醒自己,你會接受這個事實——能夠改變父母的只有他們自己。
方法2:改善自己的處境
1、疏遠父母。很多時候,我們會用情感來控制對方。憤怒、內疚或者拒絕認可對方都可能成為控制對方的工具。如果你想擺脫父母或其他人的控制,就必須遠離他們,盡量不和他們接觸,減少和他們通電話的次數。如果你還和父母住在一起,尤其是當你還未成年,疏遠父母也許不太容易實現。但是,你可以在你和父母之間設定界限。需要的話,向學校的輔導員或老師求助。
2、不要句句維護自己。當父母發覺和你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可能會生氣,甚至對你大發雷霆。如果父母抱怨你最近不花時間陪他們,或者指責你不愛他們,盡量別為自己辯解。你可以說:"對不起,惹你生氣了。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
記住,要想見到成效,你可能需要經歷一段更加艱苦的時期。盡管如此,你還是要堅定不移地守住這段距離,不要被任何威脅的話語動搖。如果媽媽揚言說你再不去看她,她就自殺,你就說你會打110,然後掛斷電話,堅持到底。千萬不要急沖沖跑回家,或者屈從於她的命令。
3、切斷和父母之間的經濟紐帶。父母控制兒女的另外一種手段就是金錢。如果你能自己賺錢,就在財務上和父母劃清界限。這么做一開始可能不太容易,但是你必須學著自己付賬單,自己買東西,自己做好一筆筆的預算。這不僅能讓你變得更有責任感,也能減弱父母對你的控制。未成年人要做到這點雖然有困難,但只要慢慢來,還是能看到效果。就算你還得依靠父母支付房租和水電氣等雜費,還是可以努力掙些零花錢,為自己多贏得幾次外出的機會。掙錢的目的不在於讓父母答應你的要求,而是不讓他們用金錢來控制你。
4、不找父母幫忙。找父母幫忙無疑是讓父母獲得討價還價的籌碼,因為當你有所求,就必須為他們做些什麼。這雖然不是什麼壞事,但說不定你會很快因此失去決定權。所以,當你遇到困難時,找朋友或者其他家庭成員幫忙吧。
5、辨別什麼是虐待。如果你還是兒童,並遭受到虐待,打電話給當地的兒童保護機構,或者將你的情況告訴學校的輔導員或老師。虐待的形式多種多樣,假如你不確定自己是否受到虐待,就向學校的輔導員求助吧。下面列出幾種不同形式的虐待:身體上的傷害,包括打耳光、拳打腳踢、監禁、火燒,或者其它傷害身體的方式。
情感上的虐待,包括謾罵、羞辱、責備,以及向你提出無理的要求。
性虐待,包括用不當的方式撫摸或接觸你的身體,強迫你進行性交和其它性行為。
方法3:修復你和父母之間的關系
1、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對自己或父母心懷怨恨都不能修復你們之間的關系。所以,不管父母犯了什麼錯,你要盡量原諒他們。如果你因為他們的過錯做出了過激的反應,你也要原諒自己。我們是為了自己才選擇原諒,這點你務必謹記在心。寬容能幫助我們擁有健康的情緒。 原諒你的父母意味著你選擇放下仇恨,但這不等於他們對你說過的話或者做過的事合乎情理。
為了原諒某人,你需要有意識地釋放你的憤怒。方法之一就是給父母寫一份永遠也不會發出的信。在信里誠實地講述事情的經過,解釋你生氣的原因,和你對父母所作所為的理解。信件結尾時,你大致可以這么寫:"過去的事情雖然讓人難以接受,但是我決定將憤怒都發泄出來。我決定原諒你。"你也可以大聲地把信念給自己聽。
2、和父母對質時保持恭敬的態度。你得告訴父母你的感受,解釋你最開始和他們疏遠的原因。如果他們連發生了什麼都一無所知,問題又如何能得到解決呢?和他們說話的時候不要毫無禮貌地指責控訴。不要糾結於他們曾經做過什麼,你只需要告訴他們你的感受。與其說:"我連做人最基本的權利都被你奪走了",不如說:"我覺得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沒有任何權利。"這樣聽起來更有建設性。
3、在你和父母之間劃定嚴格的界限。一旦開始修復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你一定要避免走回頭路,被以往的舊習慣拖累。你需要和父母事先討論清楚,就他們能夠參與的和只能由你做出的決定達成共識。另外,如果是有關父母的決定,你也要劃定界限,指明哪些是你能夠參與的,或者你對他們有什麼要求。如果是某個涉及到未來職業的重大決定,你也許想參考父母的意見,比如上哪所大學,或接受哪家公司的聘請。但是,當涉及到更加私人的決定,比如和誰交往,是否要和某人結婚,父母還是不要插手得好。
當父母就某個問題徵求你的意見時,你也可以拒絕回答,比如這個問題涉及到父母的感情生活,這時你還是作個旁觀者吧。但是,當父母任何一方健康出了問題,比如患上心臟病甚至癌症時,你最好伸出援手,給予支持。
方法4:保持界限
1、尊重彼此的界限。設定界限的目的就是為了嚴格遵守它。如果你不能尊重父母的私人空間,那麼你自己的私人空間也得不到他們的尊重。如果你對於設定界限存在疑問,完全可以和父母進行公開的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和父母相處過程中出現問題時,使用團隊建設時的演講方式可能會有幫助。你可以試著這么說:"我尊重您的界限,我的界限有時卻得不到您的尊重。怎麼樣才能保證我們雙方的需求得到滿足呢?"
2、當你的選擇權受到侵犯時,勇敢地將問題說出來。如果父母侵犯你的界限,你必須明白地告訴他們。這不是說你要大發雷霆,而是冷靜恭敬地對他們說:"您已經侵犯了我的隱私,損害了我的權利,請立即停止。"假如父母真心實意地尊重你,他們會退出你的私人空間。幽默的語言有時能夠有效地讓你擺脫父母的控制。 如果你因為職業的選擇而不停地受到父母批評,不妨用開玩笑的口吻說:"好吧,讓我記下來:『老媽不喜歡我的職業』。記好了。還有別的事兒嗎?"
3、暫時把問題放一放。如果父母又開始控制干擾你的生活,你也許需要再次減少和父母見面的時間。這並不是要你和父母斷絕一切往來。由於你和父母彼此之間缺少距離感,所以之前雙方共同制定的界限開始變得難以遵守。建議延長和父母分開的時間,然後再嘗試和他們相處。
4、如果事態仍然沒有好轉,你和父母或許應該去看心理咨詢師。有時,問題可能嚴重到需要你和父母一起咨詢心理醫生才能得到解決。如果你們都試著遵守界限,但仍然不能改變父母喜歡控制干涉的習慣,那剩下的辦法就是和父母好好談談,說服他們一起去看心理醫生。你可以說:"我很希望和你好好相處,但是我覺得現在我們需要尋求幫助,讓緊張的關系變得融洽。你願意和我一起去看看心理咨詢師嗎?"
小提示把自己的情形告訴朋友或者家人。他們也許能幫助你。
在疏遠父母之前,試著和他們進行一次徹底的交談。也許,問題能以一種更加和平的方式得到解決。
選擇父母情緒穩定的時候和他們談話。如果他們剛下班,你最好先讓他們休息。你可以試著這么說:「媽媽,爸爸,你們為了我辛苦工作,我很感激。但是我不是三歲小孩,有些事情我能自己做主。你們可以適當地放手,讓我決定自己的事情嗎?」父母中的一人可能會反對,你要先做好准備。
警告如果你受到虐待,急切需要幫助,可以聯系當地的兒童保護機構。
不要把父母提出的任何建議都看做是「控制欲的表現。」父母總是為子女著想,而且他們的人生經歷確實比你豐富得多。

6. 如何面對父母的過度關心和過度控制,如何擺脫「畸形的愛」

面對父母的過度關心和過度控制,擺脫「畸形的愛」:由於針對父母的過度關心,我們應該大度一些,採用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戰略,終究2代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有些時候他們的念頭與他的念頭是沒法在一條水平線齊行的,可是我想說的事也不要一票就否定了,父母她們都是為了你好,大家完全可以在表面上去聽從一下,父母私下裡應當根據自身的意向去干,看待父母的這類過度關心,還是得有自身一定的戰略,當然大家也不要讓父母了解。父母對我們的許多過度關愛,全是源自於不相信我們可以自身照顧自己。因此就需要向父母展示自己有這一能力。

7. 面對父母對自己生活的過度干涉,有哪些好的解決方法

如果父母過度干涉自己的生活,那的確會給人帶來一種極大的困擾,此時想要擺脫來自父母的“關心”,就需要以一種正確的方式來進行交流、協商,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存在不妥之處,從而能夠收斂一下。畢竟父母也是出自為了我們好的心理才會如此多方面、深層次地關心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如若不是最親近的人,大概他們也不會這么喜歡干涉你的。

在解決父母過多干涉自己的問題時,你還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存在過度依賴的問題。如果一直以來,不管有什麼事情你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很少有自己的主見。那麼這種情況下,你的依賴會促使父母越來越習慣干涉你的生活,哪怕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會在各種行為和言語中透露出來。因此,當你意識到本人的退讓給父母帶來更大的干涉機會時,你要學會減少這一份依賴。

閱讀全文

與如何擺脫父母的過度控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的保險需求 瀏覽:913
如何和父母好好告別 瀏覽:187
08年重陽節 瀏覽:394
廣州市新市街道有哪些養老院 瀏覽:766
老年人睡著了流口水什麼原因 瀏覽:720
志願兵退伍軍人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603
戶外運動保險80歲 瀏覽:493
老人家玩英雄聯盟 瀏覽:743
上海市退休金2016調整 瀏覽:659
書法家長壽 瀏覽:513
鄧倫真實父母長什麼樣 瀏覽:670
2013年養老金調整方案 瀏覽:988
新市鎮敬老院 瀏覽:731
學校單位組織的體檢有哪些項目 瀏覽:883
在網上搜索體檢報告在哪裡 瀏覽:157
哪裡培訓敬老院管理 瀏覽:133
老人住院不吃飯喝奶能維持多久 瀏覽:606
老人家腳腫黑 瀏覽:480
四川退休工人2016年漲工資方案 瀏覽:881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順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