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對父母離異的孩子進行教育
父母離異的孩子如何教育,父母的離異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幸的,他們的心靈會受到深重的打擊。孩子將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適應不過來。那麼應該要如何對父母離異的孩子進行教育呢,下面就有一起來和我了解一下吧。
1、離異雙方要文明相處、寬宏大量
父母雖然離婚了,但與孩子的關系永遠不會變。希望任何一方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另一方的不好,不要阻止父女/母女相見,盡量提供能與父親/母親繼續相處的寬松環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雖然分開了,但對他的愛並沒有改變。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還應該和對方交換意見,制訂一定的計劃,兩人同時參與孩子的教育。孩子不是私人物品,不是一個人的,所以要共同努力教育好孩子。
2、把「悲傷」的情緒傳給孩子
離婚對雙方都是不小的打擊,對孩子更是心靈的創傷。希望帶孩子的一方堅強些,不要把傷感的情緒傳染給孩子,也不能因此而喜怒無常,免得讓孩子變得焦慮、憂郁,甚至自暴自棄。家長的樂觀和堅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3、不要冷落孩子
父母離婚,讓孩子在思想上總覺得比別人少了什麼,因此不能冷落孩子,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上,一旦在學習上或生活上需要什麼,即使經濟條件較差,也應該盡量滿足孩子,使他覺得除了父母離異之外其他方面我同父母雙全家庭的兒童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應該盡量向孩子說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精神上,我盡量多與孩子多溝通,了解他的心理需求。這樣,孩子有自信了,別人也更願接近他了。
4、要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有人離婚後,為了孩子沒有再婚,所以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學習、生活、身體什麼都不能有問題。不允許有一點點不完美。結果由於對孩子要求太高,孩子感到壓力很大,到了一定時候,孩子就會產生情緒爆炸,這時候的孩子就會出現心理問題。所以,父(母)親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要因人而異,自己也要有人生的目標,不要把目標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這樣,一旦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你自己就找不到目標了,就會茫然不知所措。
5、不要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有人離婚後稍有不順心,就拿孩子出氣。孩子過去是愛的結晶,現在成了出氣筒,成了對方的化身,搞得孩子不明不白、無所適從。不但如此,還把自己的不幸福歸咎於對方,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宣洩自己的情緒,彷彿這樣自己就舒服了。久而久之,孩子遇事也會找個"替罪羊"出氣,這樣孩子的人格形成就有了問題,有的孩子漸漸變得心眼小,沒有肚量,遇事不冷靜,常在外面打架,惹是生非,甚至偷盜等。作為單身家長,自己要想辦法排除煩惱,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和孩子交談,當你和對方產生分歧的時候,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生氣和吵架,應該展示給孩子人生積極的一面和陽光的一面。
6、要把孩子"扔"在別人身邊
有人離婚後,為了自己再婚,把孩子扔給父母,不管不問,還有的乾脆就不要孩子了。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感覺自己是被父母遺棄、拋棄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產生自卑、怨恨、缺乏信心,進而悲觀失望、悲觀厭世、情緒低落、敵視社會,稍有不如意就心恢意冷,在眾人面前不敢說話等人格特點。父母在離婚前,就應該考慮好孩子的撫養問題,在離婚後這些問題就應該按照計劃去執行,而不是去推卸責任。至於誰撫養孩子,這要根據夫妻雙方的具體情況,包括家庭經濟收入、個人的工作情況、家庭環境等等來決定。總之,不管誰帶孩子,都不要把孩子扔在別人身邊。
7、不要過分地"溺愛"孩子
離婚的家庭中,帶孩子的一方總有一種負罪感,認為孩子缺少了另一半的愛。在日常生活中,以最大的努力去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只有給予和愛,沒有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沒有愛心,不關心別人,只會索取,不談回報,沒有社會責任感。不帶孩子的另一方,由於長時間不見孩子,見一次孩子,覺得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還要帶許多許多好吃的好喝的給孩子,甚至無原則的給錢。因為父(母)想用這些來彌補平時的不關心,或彌補長時間親子分離的痛苦.這樣孩子反而會產生依賴,甚至出現逆反心理等。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都要遵守一個"適度"的基本原則,明確什麼是孩子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對孩子的要求,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滿足他,不合理的要求父母的絕對不能去做,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1、存環境的挑戰
現在的家庭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一對成年人負擔家庭正常運作之外再養育一個孩子,是兩個人的力量,一旦離婚,不論孩子跟誰,得到監護權的一方都將承受起更大的養育責任,包括經濟上的。就算得到另一方足夠的撫養費支援,但在撫育精力上仍然會減半,一個人要工作、要做家務或保持自己正常的各種社會功能,還有顧及一個孩子的衣食住行教,必然會比較吃力,就算有保姆,孩子得到的關愛也會被剝奪很多。也就是說孩子至少會減少關注和照顧、被愛被教的機會,甚至還會生活得比較艱苦(對於經濟條件不夠好的撫育者來說)。
2、有機會承擔起父母之間的怨恨,影響個性形成
離異事件本身沒有對錯可言,也不難對孩子解釋,就如同孩子和某個小朋友玩不來了,所以以後不一起玩了一樣,這是一種不難理解的選擇。問題在於,很多夫妻的離異是帶著很多是非恩怨並非和平分手的,撫育的一方如果不具備智慧和胸懷、良好的素養,在日復一日與孩子最直接的養教過程中,一辛苦或怨怒便會對孩子控訴另一方的不是,比如當媽媽的成了單親媽媽之後,日子過得仍然不幸,便會告訴孩子一切都是你父親的錯,你父親是個負心漢或壞人等等。這是一種感情的爭奪,覺得自己以後將一輩子辛苦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必須只愛自己一人,所以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而剝奪孩子愛另一方的權利。
3、孩子在不正常的家庭關系中成長
一個正常的家庭,孩子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陪伴,還有很多雙方的親人看護成長,但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為成人恩怨難以處理好而欠缺一方關系,造成個性比較冷漠。甚至有些人因為心中怨恨難放,不讓孩子見不是撫育一方的爸爸或媽媽,讓孩子從小隻跟一人生活成長,但不論男女,個性里總有陰陽兩種性質相抵的,只是男的陽剛之性強些,女的陰柔之氣重些而已。孩子一旦從小隻與父親或母親生活,就會容易只感染一方習性,以至個性不平衡。
4、父母再婚帶來的影響
在結束一段婚姻的時候,當事人因為身心疲憊,總會以為自己再也不會結婚了,因為再不相信人也為了孩子。但事實上,世事多變,成熟的人都會明白變化是生活的本能,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包括你是否會再結識一個人並步入婚姻。那麼,如何平衡孩子與繼父或繼母之間的'問題便成了一大難題;同時再婚之後你獲得再生育的權利,當你和現在的伴侶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能否公平地對待之前的孩子又會成為問題,一旦處理、平衡不好,又會扭曲孩子的個性。在我看來,很難有誰能比自己雙親更愛自己的孩子了,畢竟是彼此身上掉下的肉,所以當你們為了婚姻里的不平衡斗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多想想那個你們共同的孩子吧,或許離婚不是唯一的出路;就算真離了,請更細致地顧及孩子吧!
5、社會壓力對孩子的影響
擇學、升學時沒有完整的家長體系陪同,家長會長期一方出席,成長過程中各種喜怒哀樂沒有雙親陪同,雖然社會已經比較寬容,單親孩子不會再被嚴重排斥、欺負或同情,但如果說對孩子沒有任何影響,那是不可能的,孩子的心是敏感的,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難免會形成較自卑、自尊和敏感的個性,需要撫育者加倍的關愛。
【拓展知識】
挫折教育:當孩子的父母離異時
元元的父親是一位部門經理,媽媽是一位老師,元元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快樂的小公主。但是,這種美好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就被父親的外遇打破了。
父親整夜整夜不回家,母親實在無法容忍父親的行為,提出離婚。
元元得知這個消息,痛不欲生,她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哭了好幾天,甚至還用頭撞牆。一向活潑開朗的她變得抑鬱起來,學習成績也迅速滑坡,從原來的優秀學生,倒退到全年級的倒數位置。
母親也曾經希望把女兒的情緒拉回來。可是母親一開口,元元就捂住耳朵大哭,求媽媽不要再煩她。媽媽說,普通家庭中的簡單快樂,在他們家已經沒有了,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再讓元元快樂起來……
這是一個離婚傷害孩子的事例。父母離婚,孩子總是處在最容易被傷害的位置。婚外情、家外家、聽任慾望橫流,是當前肆意橫行的一股濁流,也是青少年成長的極大危害,更是導致青少年心理病變或者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個少年在談到父母離婚時的感受說:「這等於把心從中間割裂開來,自己什麼也不是。既然要離婚,為什麼還要生下我?生下我,就不要這樣折磨我!」
一個孩子在日記里這樣寫道:
「今天我在家做功課,不知爸爸媽媽為什麼吵了起來,媽媽指著爸爸的鼻子罵,爸爸又抄起雞毛撣子朝媽媽打去,媽媽毫不示弱,便和爸爸打了起來。
「我驚慌地看看爸爸,又瞧瞧媽媽,上前去勸媽媽,媽媽瞪了我一眼說「滾」。我又去勸爸爸,爸爸「啪」地給我一巴掌。我委屈地跑出了家門。
「當我看到隔壁蘭蘭的爸爸、媽媽一邊一個拉著蘭蘭的手,笑嘻嘻地在街上走著,心裡難受極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這些發自孩子心底的喊聲,不能不引起父母的震撼。父母之間經常吵鬧、打架,會使一些孩子的神經處於緊張的狀態,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非常抑鬱、脾氣急躁,對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有些孩子則相反,由於他們長期以來習慣了這種環境,對周圍任何人和事都變得十分冷漠,不懂得怎樣與別人友好相處,哪怕只是微小的沖突,也常付之以各種攻擊性的行為,造成各種嚴重的後果。
父母離婚的孩子由於缺少父愛或母愛,容易變得感情冷淡、心情憂郁、性格孤僻、不求上進、自暴自棄,甚至還會產生輕生厭世的心理狀態。據調查,不少青少年罪犯就是來自這種缺少親情、缺少父母關愛的家庭。因此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要認真去愛、恪盡職守、守護好自己的家園。
也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維持著已經死亡的婚姻。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可取,這等於是在延長孩子遭受痛苦的時間。有些母親以孩子的成長為借口,力圖牽住丈夫,其實是加重了孩子遭受傷害的程度。一對夫妻要認真經營自己的婚姻生活,如果兩人的婚姻出現了問題,首先要想到孩子的感受。一旦雙方中有一方出現了婚外情,難免導致婚姻死亡,拖延時間於事無補,只會加重孩子遭受心靈戕害的創痛。
李勤的父母因為感情不和,不想繼續他們的婚姻了。
這天,爸爸媽媽把李勤叫來,對他說:「孩子,爸爸媽媽因為各自的想法不一樣,無法再在一起生活了,我們想協議離婚。我們想聽聽你的意見。」
李勤說:「你們會不要我嗎?」
媽媽說:「當然不會,我跟你爸爸也不會變成仇人,我們依然會一起帶你去玩。只是我跟你爸爸無法繼續在一起生活。」
爸爸也說:「我跟你媽媽商量了,我們一定要徵求你的同意才做決定。如果你需要我們在一起,我們仍然可以住在一起,我們仍然會像以前一樣愛你。」
李勤想了想,說:「其實,你們大人的事我不想管。我只希望我的爸爸媽媽能夠一直愛我,能夠經常跟我在一起。」
於是,爸爸媽媽決定協議離婚,在李勤滿18周歲前,父母還住在一起。李勤父母平靜對待婚姻的變化,把對李勤的傷害降到了最低點。
事實上,家庭氣氛特別是父母親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責任心和道德品格的形成與發展,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應該多為子女著想,想想他們幼小的心靈多麼需要親生父母溫暖的手撫摸著成長,多麼需要親生父母愛的雨露滋潤著心田。作為父母,婚姻的弦斷了可以再續,可孩子的成長耽擱了就很難重來了。所以不管是等待離異的父母還是需要再婚的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多去考慮考慮孩子的感受吧!
離婚是父母雙方的事情,但傷害最大的還是孩子。孩子幼小的心靈一旦受到重創,就很難癒合,即使能癒合,也會留下深深的疤痕。因此,父母雙方本著對孩子健康成長負責的原則,應盡量減少對孩子這方面的傷害。
Ⅱ 父母離異後女兒中午用柑橘充飢,如何關注離異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些夫妻能夠將就的過下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牽掛著孩子,內心有再多的不願意,也會為了孩子一直繼續著。婚姻里除了感情,更多的是生活的責任,一段婚姻里,最大的責任可能就是孩子了。廣西桂林的一所希望小學里,午餐的時間到了,一位小學生正在吃著柑橘。這時一位老師上前問小女孩是不是沒有帶午飯,小女孩點點頭,老師表示會給女孩買飯。視頻成為熱點被網友熱議,後才發現,小女孩的父母離異,跟著自己的父親,父親長期在外工作,小女孩寄養在伯父家。雖然小女孩的實際情況並不如網上傳得那樣可憐,但離異孩子的身心健康確實需要引起關注。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總是要上學的,在學校這個群體里,離異家庭的孩子可能會面對各種問題。學校最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不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同時在生活上可以多關注這類孩子,這樣能夠讓他們走出父母離異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