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
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
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好好的教育,尤其是不該放任孩子的一些不正確不恰當的行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下面來和大家分享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
要言傳身教
父母的一言一行,小孩都看在眼裡,她們的效仿能力很強,空洞說教遠不如身體力行的知名度大。並不是有那麼一則公益廣告視頻。
母親給姥姥洗腳,兒子看在眼裡,便像模像樣學著要給母親洗腳。一樣的,上樑不正下樑歪,做父母的假如品質惡劣,那麼文化教育出去的小孩不好說並不是一個不成功的仿製品。由此可見成年人的以身作則確實很重要。
不必採用偏激的方式
有的父母覺得,玉不琢不成器,小孩不責罵不易成材。因此每每小孩犯錯誤的情況下,並不是平心靜氣地講理,只是好壞不分先罵一通、打一頓再聊。那樣粗魯的看待小孩,不但沒有辦法讓小孩真實了解到自身的不正確,還很有可能會在心中留有黑影,性情非常容易越來越偏執。
高度重視心態的功效
不一樣特性的心態對心理過程有不一樣的功效。積極主動的心態讓人日常生活開心,滿懷信心,心情愉快;消沉的心態讓人日常生活壓抑感,欠缺自信心,情緒消沉。一樣,不一樣特性的心態對父母的心理狀態和個人行為也是有不一樣的危害。
積極主動的心態能激起父母以填滿愛的表達方式,積極掌握小孩,關心孩子成長,並以民主化、科學研究的方法文化教育和鼓勵孩子,進而使親子溝通緊密融洽,家中氛圍和諧溫暖。父母要高度重視本身的心態在親子教育中的功效,勤奮塑造和維持積極主動的心態,擺脫和清除消沉的'心態。
成年人的建議要統一
有的情況下父母中間互相要換氣,針對同一件事的觀點要爭得一致,心態還要統一,切勿你覺得東我講西,你扮白臉我扮臉紅,更不可以當眾小孩面就互相責怪。不然得話小孩通常會莫衷一是,不清楚到底該聽誰的。
時間一長,成年人在小孩心裡的影響力和威信和權威也會化為烏有,再要想教導小孩就較為艱難了。
不必抹殺小孩的興趣愛好
課業雖然關鍵,可是興趣愛好是激起小孩想像力的原動力。如今的社會發展必須的並不是念書設備,只是全面的發展的佼佼者。因此,假如小孩主要表現出某層面的喜好,千萬別干預,只是應當激勵他,或許還能變成小孩的一項專業技能。
絮叨比不上讓小孩來回應
對一件事情,有時候父母會對小孩叮囑很多遍,非常是做媽媽的,惟恐小孩搞不懂,不按自身的含意去做,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絮叨。對絕大多數小孩而言,她們所不肯聽的、抵觸的,更是父母的絮叨。
她們越不肯聽,做父母的就會越不安心,反倒翻倍地絮叨起來,這就變成兩極化。當父母的經常覺得難過與焦慮:絮叨還並不是以便小朋友們好?不給她們講,怎能聽話啊!彷彿僅有無節制地為小朋友們闡述一個又一個大道理,才算是最好是的親子教育方式。
絮叨的情況下,何不使用一個新方法:把絮叨變為提出問題。如果你發覺一個什麼難題,把自己說起的內容,變為提一個難題,讓小孩說說,或許小孩要比父母說得又好又栩栩如生。提出問題時,不必擺父母鐵架子,心態要誠摯、激情,要認真地傾聽孩子回應。
小孩假如說得不徹底對時,你也不必急切絮叨,能夠 再問,即便說錯了,也無須由你發布權威性回答,只是恰當用提出問題暗示著他的不正確所屬,讓小孩再思索。
戰鬥力處罰比不上激勵
當心裡的怒火總算打破了忍受的道德底線,從語言的指責升級到身體的指責,戰鬥力處罰出現了!戰鬥力處罰不可以處理一切難題,只有使彼此的激化矛盾,使本來有可能堅持下去的學習培訓半途拋錨。
在父母的握拳下,小孩的自尊也挨打得一敗塗地,非常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乃至進而對全部的指責無堅不摧,真是太是同歸於盡。
因此,母親要想戰鬥力處罰時比不上換為激勵,讓小孩開心地接受批評。小孩必須在較為和切切實實的贊美中察覺自己的差別,假如父母毫無疑問了小孩的一點考試成績,他會有信心改正自身的不正確。
反過來,父母對小孩的一個不正確採用粗魯的方法,他很可能得寸進尺更為判逆。兒童敏感的心裡實際上非常期待獲得父母的毫無疑問,給孩子信心,也可以使她們開心地接受批評。批評的藝術取決於正強化,並非負強化。
兩者之間加強小孩的缺點或徹底否定,比不上將小孩的點點滴滴考試成績合好的跡象看在眼裡、記在心中、掛在嘴上,加強其好的一面,給與必需的指導,讓小孩見到自身的發展潛力,提高信心。
如何教育愛磨蹭的孩子?
你家中的小寶寶愛磨蹭嗎?這可是有些父母頭痛的問題,真實無可適從。
「大多數孩子磨蹭都不是故意的,你越吵他,孩子越緊張,越沒辦法集中精力做這件事情了,反而更磨蹭。」 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許慧提醒,對待孩子的磨蹭,千萬不能採取嚴厲懲罰等方式。
像有一些孩子,先天個性就屬於緩慢型,他們對外界反應、探索新事物都不敏感。其他孩子一看到新玩具就咧嘴笑,但他們卻要審視一段時間,才會表現出對玩具的喜好。
「類似這樣的孩子,任其發展下去,非常可能形成磨蹭的毛病。」許慧說,但是,雖然先天個性相對穩定,但後天環境還是能改善它的,特別是孩子越小,環境對他影響越大。要及時滿足他們的物質和情感需要,還要給他們創造更多接受外部信息的機會。
磨蹭不是孩子的錯,家長多從教養上檢討。除了先天個性導致,家庭後天教養不當是引起孩子做事磨蹭的重要原因。許慧建議,家長要常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檢討: 家長做事比較慢,孩子較易受影響。 家庭環境嘈雜,孩子做事易受干擾,形成不專一的習慣,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磨蹭。
孩子做事時,家長愛指手畫腳或訓斥他,造成他做事精力不集中或受到訓斥感到緊張,完成事情也會比較慢。有的家長總嫌孩子做事太慢,急著去幫他,結果只會越幫越慢,長期下去孩子形成了思維定勢:我就慢慢做吧,反正有人會幫忙的。
還有的家長嫌孩子做事做不好,替代孩子去做,使孩子喪失了不少鍛煉的機會,他做事的能力弱,自然就磨蹭。 有的孩子做事要求完美,做事也會比較慢,這與平常家長對孩子要求過嚴有關。
有的家長認為在孩子上學前最好多學點東西。
所以天天孩子從幼兒園回來,還要學許多東西或接受許多訓練,孩子沒有了自由空間,有時就會軟抵抗,故意做得慢,時間長了,就形成了磨蹭的習慣。 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自己面對磨蹭的後果。 假使你的孩子尚未養成磨蹭的毛病,請切記避免以上教養行為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讓他學會在一定時期內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許慧說,學齡前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大約在10~15分鍾,家長要適量給孩子布置學習任務,不可打疲勞戰,否則,疲勞後注意力易分散,也易磨蹭。
平常多鼓勵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能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有益於減少做事磨蹭的發生。對於愛磨蹭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嘗試如下方法: 首先, 教會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
早晨早起幾分鍾,讓他自己起床、穿衣服、穿鞋子、吃早餐,假若他磨蹭,就堅決收起餐桌,這也算是對他的一個小小的「負懲罰(負懲罰,就是剝奪孩子一個做他喜歡做的事的權利,例如看電視)」下次為了無須挨餓,他可能就會稍快點吃飯。
其次, 假如孩子因為自己的磨蹭遲到被老師批評了,讓他自己去面對批評。事後,家長再給他講明道理,指導他加快做事速度,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最後, 有一些事情,家長可以創設一些情景與孩子比賽,一方面提高孩子做事情的興趣,另一方面加快孩子做事的速度。 「2~4歲的孩子,正處於人生中第一個逆反期,他們主要表現為行為上的逆反。
例如,他們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以顯示他的自主性。可是,受能力所限,有時候就顯得做事磨蹭了。「 許慧說,這個時候,家長千萬別覺得孩子是故意和你對著乾的,即使時間不允許他如此」磨蹭「下去,也要用他理解的方式和他講理,並且事後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自主做事。
㈡ 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家長的教育方式有:「樹立榜樣」「多用溝通,少用命令」「多用引導,少用訓斥」「用道理說服孩子」「觀看反面教材,讓孩子直觀感受」.
一、家長教育的方式
1.樹立榜樣
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強。據不完全統計,一般在小學期間,父親大都是孩子的偶像,在孩子的眼裡就是「無所不能」的象徵。抓住孩子的特定時期,樹立榜樣,無疑是最為科學正確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引派仔大導好孩子人生的第一段路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多用溝通,少用命令
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命令,這是人性,深入骨髓,即使是孩子。尊重是相互的,不要因為您是家長的身份,就隨便命令您的孩子干什麼。也許您的孩子會按照你的命令去完成,但是內心大都非常厭惡。家長們可以嘗試改變。有的家長看見孩子在玩耍,經常會說,「都什麼時候了,還不快去做作業」。如果這個時候您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去做作業了?」,我相信後者的表達方式應該會更好吧。
3.多用引導,少用訓斥。
如今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強,訓斥很可能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其實,你越尊重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就會越強,而孩子會更加註意通過注重自己的言行來回應塵豎你的尊重。對於原則性的錯誤,其實家長們也可以通過平等、正式且嚴肅的方式與孩子談話,告知其危害,並可以協商制定懲罰措施。
4.用道理說服你的孩子
我朋友的孩子遇到過這樣的場景,每次孩子洗手、洗澡的時候會用去大量的水,溝通了很多次,也不見效果。經過我的建議,朋友決定再次嘗試說服孩子。」豆豆(朋友孩子的小名),你知道嗎?我們國家是一個缺水的國家,很多地方的小朋友喝水都困難,更別說洗澡了。「,」你騙人,老師說了,我們的地球大部分都是由水組成的「,「是的,你說的對,可是你知道那是什麼水嗎戚扒?那是有很多很多的鹽在裡面組成的水,不能直接喝的,你要知道,你多浪費一點水,可能就有一些地方的小朋友沒有水喝,你知道沒水喝會多麼痛苦嗎?」就這樣,奇跡出現了,豆豆基本上很少會浪費水。所以,不要認為你的孩子不懂道理,只是你沒有站在他的角度說明道理而已。
5.觀看反面教材視頻,讓孩子直觀感受。
為了加深孩子對浪費水的危害說明,朋友帶了孩子一起觀看中國水資源的視頻。特別是缺水地區的小朋友的生活寫照,讓孩子非常的驚訝和懊悔,也更加堅定了不能浪費水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