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的類型一般可分為哪幾類
可分為四種類型
1指責型父母—都是你的錯
指責型的人則常常忽略他人,習慣於攻擊和批判,將責任推給別人。「都是你的錯」,「你到底怎麼搞的」是他們的口頭語。究其內在經歷,指責型的人通常孤單失敗,但他們寧願與別人隔絕保持權威。
在生活中,他們經常因為指責、批判破壞關系,毀滅溝通。最終,他人唯恐避之不及,家人因此「受盡折磨」。他們無法與他人真正建立起親密的關系,在邊界上毫無意識,對家人肆意地干涉、指責,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幟,最終卻讓他人受到傷害,自己遭到排擠。
2討好型父母—都是我的錯
與指責型的人相反,討好型的人容易忽略自己,內在價值感比較低。言語中經常流露出「這都是我的錯」,「我想要讓你高興」之類的話。行為上則過度和善,習慣於道歉和乞憐。
在生活中,有什麼不順心的地方,他們常有一些觀點:「我沒有權利反抗」、「都怪我,不能讓家人開心」。這類父母往往活得很累,他們的情緒在不斷積壓,到了一定時間會全部爆發出來。記得有一位討好型的媽媽,她說自己以前從沒打過孩子,有一次沒忍住把自己孩子的腿都打斷了,這是多麼嚴重的後果啊。而且討好型父母的孩子長大以後是很自卑的,會遠離自我。
3超理智型—像「冷血動物」一樣
超理智型的人極端客觀,只關心事情合不合規定,是否正確,總是逃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他們告誡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論代價,一定保持冷靜、沉著,決不慌亂。」這類人表面上很優越,舉動合理化。而實際上,他們內心很敏感,有一種空虛和疏離感。
在生活中,就拿跌倒的孩子來說,超理智型父母會毫無表情地和孩子說:「站起來。」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情,超理智父母會很「理智」地和孩子說:「不能那樣,應該這樣。」他們情感的缺乏讓人感到非常的寒冷,一切都是循規蹈矩、沉悶死板,孩子感受不到愛。
4打岔型—沒有責任感
打岔型的人則永遠抓不著重點,習慣於插嘴和干擾,不直接回答問題或根本文不對題。他們內心焦慮、哀傷,精神狀態混亂,沒有歸屬感,不被人關照,還常被人誤解。
在生活中,這類父母表現為反應慢、言不及義。打岔型的父母表面上和孩子在一起,可心不在一起,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不集中,小動作特別多,孩子會很焦慮,慢慢得變得自卑,多半是因為父母對他們的關注度不夠。
5表裡一致型—內心平和、應對投入
表裡一致型是薩提亞所倡導的目標。這種模式建立在高自我價值的基礎之上,達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諧互動。這種模式的人言語表現出一種內在的覺察,表情流露和言語一致,內心和諧平衡,自我價值感比較高。
表裡一致的父母在言語上尊重現實、自己和家人,在情緒上穩定、樂觀、開朗、自信,在行為上能接納困難和壓力、應對投入、顧全大局。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他們認可壓力的存在,但他們會正視自己處於壓力之中,承擔起自己在壓力中的責任,為有效地應對壓力而作出努力。
⑵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的類型一般可分為什麼
一、技術型的父母與理想化的孩子。在這種類型的親子關系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理想化的孩子容易沉溺於抽象概念以及專注於事物產生的意義與徵兆,而技術型的父母則與現實聯系緊密,動手能力強,價值觀明確,從不為無聊的問題擔憂,這對於情緒化、傾向內省、理想化的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兩代人的差異也帶來了分歧,孩子的同情心與勇於獻身的精神不能得到父母應有的重視與肯定,孩子的浮想聯翩也令父母失去耐心,他們希望孩子能夠變得堅韌現實起來。值得一提的是,技術型的父母寬厚樂觀的品質給了孩子非常好的影響。
二、管理型的父母與理性化的孩子。在這種類型的親子關系中,父母為孩子嚴肅認真的態度與不斷進取的精神而驕傲。當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力時,長幼能夠相處融洽;如果給孩子定下強制性的規則,將會產生麻煩;如果父母用勸告或懲罰的手段讓孩子就範,孩子會傷心並伴隨越來越重的屈辱感。不論在任何年齡,理性主義者對自己該做什麼都心中有數。最易與理性化子女發生沖突的是意志堅定的管理型父母,一方面孩子渴望由自己決定選擇干什麼,另一方面家長認真地為孩子安排一切,這一矛盾使雙方長久失和。
⑶ 五種父母類型你屬於那一類
一、 代替型父母(依賴關系、父母高孩子低)
孩子呈現的狀態:沒有責任感、無價值感、沒自信、沒動力、不上進、依賴、壓抑、害怕的
父母呈現的狀態:盲目的愛、物化孩子、控制、低自我價值
二、預防型父母(依賴關系、父母高孩子低游瞎)
孩子呈現的狀態:不被信任、無價值感、沒自信、容易出現偏差行為、破壞性行為、陰暗的
父母呈現的狀態:不信任的、擔心、焦慮、沒安全感、拒絕、失望
三、 專業型父母(獨立的、接納、價值的平大雀等)
孩子呈現的狀態:被滋養、尊重、有力量、信任、開始活出我是我
父母呈現的狀態:接納的、覺醒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
四、 教練型父母(獨立的、主導的、孩子找到來自於身份價值的力量)
孩子呈現的狀態:身份層面的發揮、欣賞自己的獨特性、建設性行為
父母呈現的狀態:信任自己、他人、環境,自我價值感高
五、 導師型父母(太陽型的、高自我價值、有影響力和創造力的)
孩子呈現的狀態:有生命力的、自信、能幹、負責任、創造性行為、陽光的
父母呈現的狀態:表裡如神仿空一的,全然的愛,充滿生命力的。
⑷ 親子關系中父母的類型可分為哪幾種
1、養育型:父母對子女有絕對的權威,可以憑借自己的意願和情緒對待孩子,如批評、指責、指揮和命令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往往不考慮孩子的思想,只需要他們服從。
2、財產擁有型:有些家長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任意支配。這樣的家庭往往有些過於「功利」,做任何事更多都是考慮孩子可以給自己、給家庭帶來什麼收益和好處。一旦是家長認為對學習、對生活無益的事情,就嚴格阻止孩子去參與。
3、反向型:子女處於支配地位,父母屬於從屬地位,過於溺愛孩子,對孩子的各種要求都予取予求。
4、泛愛型:這類家庭的父母要麼對孩子過度保護,什麼都替孩子完成,不捨得讓他去嘗試。要麼完全贊賞,不論孩子做出什麼行為,都無條件妥協包庇、盲目贊同,很少做出正確的是非評價。
5、沖突型:親子之間出現明顯的沖突行為,父母攻擊子女,子女叛逆、對立違抗情緒嚴重。
6、亞平等型:父母對孩子既能保持權威性,也能保持民主性。凡是孩子需要參與的事情,都能適當和他們商量,徵求意見。雖然父母仍然起主導作用,但孩子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想法,親子之間既有父母子女之情,也又有朋友之間的友誼。這樣的親子關系是6種類型之中,相對最為平等、健康、輕松的一種關系。
⑸ 父母的類型
上次我們思考了父母的本質問題,我們已經為「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進行深入的思考。現在我來講一下父母的類型。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稱作兒童教養方式。
什麼是兒童教養方式?
兒童教養方式(child-rearing styles)指父母在各種情境下表現出來的教育子女行為的集合體,它創造了一種持續的教育氛圍。
黛安娜·鮑姆琳德在她一系列研究中,通過觀察父母與學前期的孩子的交往,收集了有關兒童教養行為的資料。她的發現和其他後續研究共同揭示了能夠穩定區分有效教養方式與無效教養方式的三個特徵: 接納和參與、控制、給予自主性。(Gray&Steinberg,1999;Hart,Newell&Olsen,2003)
兒童教養方式與尼爾森博士的《正面管教 》中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三種互動方式異曲同工。
兒童教養方式有四種: 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不過問型。
先來說一下不過問型兒童教養方式,它表現為 對子女 低接納、低介入、低控制,並且漠視孩子對自主性的要求。 這種父母往往因夫妻感情不和而情緒低落,被生活壓力完全壓垮,以至於很少時間和精力關心孩子。
不過問教養的極端形式是一種兒童虐待,稱為忽視。對孩子越早的忽視,越會阻礙孩子發展的幾乎所有方面,包括依戀、認知、情感和社交技能。即使父母的不過問並不嚴重,孩子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仍會出現很多問題,如情感的自我調控力差,學習不良和出現反社會行為。
我小時候是不過問型的教育方式,因為能體會到母親獨立一人撐起這個家的艱辛,所以我很懂事,極力把真實感受掩藏起來。導致於在青少年期去市區讀書時出現眾多問題。自我感覺調控力也是極差。
回歸話題,現在我們來講一下放任型教養方式,它表現在 對孩子疼愛、接納,但是不介入。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過分放縱,放任自流。 他們很少控制孩子的行為,在孩子無能力做決定的年紀,就讓孩子自己做主。
只要孩子願意,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吃飯、上床睡覺,隨心所欲地看電視。孩子不必學會禮貌或做家務。有些放任型父母確實認同這種教養方式,但還有許多父母這樣做是因為對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缺乏自信。
放任型父母的孩子容易沖動、不順從並且反叛。比起那些父母控制更多的兒童,他們還對成人有過度的要求和依賴性,完成任務的堅持性較差。對男孩來說,放任型教養行為和依賴、無成就的行為之間有較高的相關。
第三種,專制型兒童教養方式,它表現為 對子女的低接納和低介入,高強迫控制,孩子的自主性低。 專制型父母看上去冷漠而拒絕。為了實施控制,他們喊叫、命令、批評和威脅。「我叫你這樣做你就得這樣做」是他們的態度。他們替孩子做決定,希望孩子唯命是從。如果孩子反抗,專制型父母就會以武力相向,嚴厲懲罰。
專制型教育出的兒童焦慮,不快樂,低自尊,低自信,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敵對反應。男孩尤其表現出高度的憤怒和反抗,雖然女孩也會沖動行事,但她們更多的是依賴,缺乏探索精神,易被困難任務擊敗。
除了對孩子進行直接控制之外,專制型父母會採用一種所謂心理控制的狡黠(xia)的控制方式,侵入並操控孩子的言語表達,個性和對父母的依賴,他們希望替孩子決定一切事情,經常打斷或否定孩子的一切想法、決定以及對朋友的選擇。
當他們不滿意時就會收回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感情取決於孩子是否聽話。專制型父母抱有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往往超出了孩子的發展水平。受到心理控制的兒童會表現出焦慮、退縮、反叛和攻擊行為等適應性問題。
最後一個方式是最有效,也是最成功的兒童教養方式——權威型兒童教養方式。表現為 對子女的高度接納和參與,恰當的控制技巧並給予一定的自主性。 權威型的父母對孩子和藹、關注,對孩子的需要敏感。他們建立起一種令人愉快、充滿感情的親子關系,親子之間連接緊密。
其次,權威型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富於理性而堅定,她們要求孩子表現出成熟行為,並對自己的期望作出解釋。再次,權威型父母逐步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性,允許孩子在能力具備的方面自己做決定。
在整個兒童期和青少年期,權威型教養方式與兒童多方面的能力有關,如樂觀、自控、堅持性、合作、高自尊、社會性和道德成熟、良好的學習成績。
為何權威型教養方式有效且成功呢?
在很多相關的研究中,人們對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兒童發展的關系各有解釋。有人認為,適應良好的兒童,其父母表現出來的權威型教養方式,是因為他們的孩子有合作、順從的素質。但追蹤研究表明,權威型教養方式能促進各類氣質的兒童成熟。它通過以下方式為積極的父母影響營造了一種情感背景:
1、疼愛、參與型的父母在給孩子制定的標准中感到安全,他們能夠為關心、自信和自控的行為提供榜樣;
2、兒童更可能遵守並內化他們認為公平、有道理而不是唐突、武斷的控制;
3、權威型父母根據孩子對自己負責的能力提出與之相匹配的合理要求,給予適當的自主性。這些父母讓孩子知道他們有能力,能夠為自己成功地做一些事情,因而培養了兒童高度的自尊以及認知和社會成熟性。
4、權威型教養方式的好處包括,父母的接納、參與、理性控制,幫助兒童免受家庭壓力和貧困消極的影響。
久而久之,父母教養和兒童成長變成一種雙向關系。父母耐心而堅定的干預會促進兒童產生良好的適應,為積極的親子關系打下基礎。
思考題:在教育細節中,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做到權威型的教育方式,請列舉2-3個例子。
⑹ 父母的類型一般可分為
多數父母都是用自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甚至是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學習如何做父母。
父母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討好型」。這類父母希望孩子幸福開心,不希望孩子有負面情緒,認為滿足孩子是正常的、孩子長大自然懂事,因此容易滿足孩子提出的需求,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孩子生氣時,家長會試圖逗孩子開心,結果導致孩子的需求越來越高,孩子沒有界限的概念,會越來越任性,認為得到的都是理所當然。
二是「說教型」。這類父母希望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行為准則,希望孩子成功,認為孩子做得好是應該的。他們有嚴格的行為規條,當孩子的行為與之不符時,就會講他們認為對的道理,他們往往更關注事情的結果,而不關注孩子的情緒。結果可能導致孩子得不到認同和肯定、缺乏自信;容易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對抗和憤怒的情緒,影響親子關系往更差的方向發展。
三是「冷漠型」。這類父母抱著「一切順其自然」的想法,他們雖然心裡也愛孩子,但覺得知道他安全就足夠了,他們相信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干涉也沒用。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這類父母往往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採取「不關注、不幹涉」的做法。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導致孩子得不到適當的引導,沒有安全感,不知如何與外界溝通,也有可能變得有侵略性,或者出現自閉的症狀。
四是「體罰型」。這類父母相信「孩子不打不成材」,做父母的就要有父母的權威才行。孩子有負面情緒或行為不符合其標准時,他們會斥責、甚至打罵孩子,結果可能導致孩子自尊受挫,自信心嚴重不足,常有恥辱、不值得存在的痛苦感受,甚至可能產生自虐或暴力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