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侯爺子女稱父母叫什麼

侯爺子女稱父母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06 00:46:08

① 先秦時 周、諸侯君主的子女 平時怎麼稱呼這些君主怎麼稱呼他們的母親

如果是西周或春秋時代,諸侯的子女,即所謂的公子、翁主,對外人稱呼父親,在朝聘、燕饗等場合稱「寡君如何如何」,近一些則稱:「君」或「父」,如《左傳》中申生提到自己若逃跑必然歸罪於父親「去而罪釋,必歸於君,是怨君也。章父之惡,取笑諸侯,吾誰鄉而入?」。父親去世後稱「先君」或「某(謚號)公」。如果是直接面對父親,應該直接稱「父親」「君父」,親昵一些便是「阿翁」。

天子的子女,也就是所謂的王子、王姬(公主),在外人稱父親為「王」「父」等,對亡父稱「先王」「某(謚號)王」。昵稱的話大家都一樣,沒什麼區別。

對母親敬稱為「母」,昵稱為「阿媼」,對外人稱呼其母為「王後」(天子之妻)「君夫人」(諸侯之妻)「寡小君」(與稱諸侯為「寡君」對應)等。

戰國以後諸侯逐漸稱王,和周天子的稱呼就基本一致了。

② 在古代,我們對父母的稱謂有哪些

一、稱謂: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二、父母簡介:
父母 fù mǔ
(1) parents
(2) 父親和母親的總稱 父母者,人之本也。「士庶有人善,本諸父母。」
(3) 具有父親和母親作用的人。
(4) 我們的第一位老師
(5) 我們的最好的朋友

③ 我國古代對父母稱呼都是怎麼叫的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3)侯爺子女稱父母叫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

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④ 清朝子女對父母如何稱呼、下人如何對男女主人稱呼、父母如何稱呼兒女

皇家:
子女對父母:皇阿瑪,皇額娘(有時候也用漢稱,稱父皇或太後;家庭私密性聚會時也用漢稱母親為「娘」)
父母稱呼兒女:皇兒或直呼其名(一般不叫封號,叫名字或排行,比如康熙叫雍正,稱為允禛或老四,小四(排行),而不叫雍親王)
下人:皇上(偶爾特殊情況下也稱陛下),皇後娘娘(或娘娘)

八旗官宦家庭:
子女對父母:阿瑪,額娘(有時候也用漢稱父親、母親或爹、娘)
漢族官宦家庭:爹、娘或父親、母親
父母對子女:都是叫名字或排行。稱女兒叫名字或排行(二嫚,三嫚,大妞二妞)

下人對主人:都是稱老爺、夫人,自稱奴才或小的。

⑤ 稱謂父母的古雅的詞是些什麼

根據構成父親稱呼短語的結構,特對父親的稱呼方式做了以下整理。
一、 以「阿」、「家」、「老」和「先」等字為前綴的稱呼方式
(一)以「阿」為前綴的叫法,有以下幾種
1、阿父` 《南史·謝誨傳》:「女為彭城王義康妃,……(誨誅,)誨女被發徒跣與誨訣曰:『阿父!大丈夫當橫屍戰場,奈何狼藉都市?』」
2、阿公 對父親的方言俗稱。《南史·顏延之傳》:「(顏延之)嘗與何偃同從上南郊,偃於路中遙呼延之曰:『顏公!』延之以其輕脫,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偃羞而退。」
3、阿伯 對父親的一種口語稱呼。清人梁章鉅《稱謂錄·一·方言·稱父》:「吳俗稱父為阿伯」。
4、阿耶 《樂府詩集·二五·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清代著名小學家錢大昕《恆言錄·三·稱父曰爺》條雲:「古人只用耶字。……《木蘭詩》『阿爺無長男』、『卷卷有爺名』,本當作『耶』字。杜子美《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自注雲:『《古樂府》不聞耶娘哭子聲,但聞黃河之水流濺濺。』即是引《木蘭詩》,初不作爺可證。木蘭詩『爺』字,乃後人所改。又杜《北征詩》:『見耶背面啼』,亦不作『爺』。」今耶則作爺。
5、阿翁 明代著名小學家方以智《通雅·十九·稱謂》中有這樣的話:「方言:秦晉隴謂父為翁;今人作書於子,自稱阿翁;稱人之父曰乃翁。」按,方氏此說有失允當,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示兒》詩中有「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乃翁」乃是陸游自指,而非稱呼他人之父。
6、阿爹 《續古文苑·二十·漢·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傷。」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昌黎集·二三·祭女孥文》:「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祭於第四小娘子孥子之靈。」《水滸傳》第一回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那後生那裡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聽這廝胡說!……」
7、阿媽 這是女真人對父親的口語稱呼,在看清代特別是滿洲人的小說或者電視劇里,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這樣的叫法。《元曲選·缺名·貨郎旦·三》:「阿媽有甚話,對你孩兒說呵,怕做甚麼!」
(二)以「家」為前綴的稱呼方式。這類稱呼主要用於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的父親,有自謙的意味。有以下幾種
1、家父 對別人稱呼自己的父親。《太平御覽·三四六·三國魏曹植·寶刀賦》:「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三年乃就。」這里的「家父」,是曹植對其父親曹操的稱呼。
2、 家君 既用做對自己父親的稱呼,也用做對別人父親的稱呼。《世說新語·德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有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唐朝王勃《滕王閣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3、 家大人 清代著名的小學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經義述聞》里每一篇的開首 都要冠上一句話:「家大人曰」,「 家大人」,即王引之稱呼自己的父親王念孫。
4、 家嚴 金庸《天龍八部》:「甘寶寶問道:『令尊可好?』段譽道:『家嚴身體康健,托賴諸事平安。』」「家嚴」,是段譽對甘寶寶講話時稱呼自己的父親段正淳。
5、 家翁 《隋書·長孫平傳》:「鄙諺曰:不痴不聾,未堪作大家翁。」
6、 家尊 稱呼別人的父親。《世說新語·品藻》:「謝公(就是謝安)問王子敬(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固當不同。』」「家尊」,在這里是謝安對王獻之父親王羲之的稱呼。
7、 家公 對自己父親的稱呼。《後漢書·二七·王丹傳》:「(侯霸)遣子昱候於道,昱迎拜車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與君結交,何為見拜?』」也用做對別人父親的稱呼,《孔叢子·執節》:「申叔問子順曰:『子之家公,有道先生,既論之矣。今子易之,是非焉在?』」
(三)以「先」為前綴的稱呼。這類稱呼一般用於稱呼自己死去的父親,有下面的幾種
1、 先父 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左傳·成九年》:「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這是自己稱呼自己死去的父親;也可以用來稱呼別人死去的父親,《晉書·鳩摩羅什傳》:「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這里的「先父」,指的是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炎。《水滸傳》第一回:「王進笑道:『……為因新任一個高太尉,原被先父打翻,……』」
2、 先君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以堅部曲還策。」裴松之注引《吳歷》曰:「先君(即指孫堅)與袁氏共破董卓。」也用做對別人死去父親的稱呼,如《魏書·穆紹傳》:「老身二十年侍中,與卿先君亟連職事。」
3、 先府君 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蘇洵《嘉佑集·十四·送石昌言使北引》:「憶與群兒戲先府君側。」兒子給父親寫行狀,一般也用這樣的稱呼,如近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寫有《先府君行狀》。
4、 先考 這種說法不用於口語,一般在祭文、靈位或者碑文中出現,《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死曰考……」唐朝張九齡《曲江集·十七·追贈祭文》:「謹以醢脯庶羞之奠,敢昭告於先考先妣之靈。」這是稱呼自己死去的父親;也用於稱呼別人死去的父親,北魏《元誘妻薛伯徽墓誌》:「先考授以禮經。」
5、 先人 對別人死去父親的稱呼。《左傳·宣十五年》:「爾用先人之治命。」這里的「先人」,指的是魏顆已經死去的父親魏武子。
6、 先子 女子對丈夫死去父親的稱呼。《國語·魯語下》:「文伯之母聞之,怒曰:吾聞之先子。」韋昭註:「先子,先舅季悼子也。」「舅」字解釋如下。
7、 先舅 女子對丈夫死去父親的稱呼。《爾雅·釋親》:「姑舅,則曰……沒則曰先舅、先姑。」
8、 先君子 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宋邵伯溫《聞見前錄》自序雲:「伯溫早以先君子之故,親接前輩。」
9、 先夫子 對自己死去父親的稱呼。清朝錢謙益《重修素心堂記》:「吳江張益之先生,余之先友也。余兒時聞諸先夫子:益之世居越來溪水。」
10、先公 對自己死去父親的稱呼。晉朝陸雲《答兄平原書》:「先公克構,乃崇斯堂。」清朝黃宗羲《移史館先妣姚太夫人事》:「先公被逮,太夫人每夜向北辰而拜,祈聲酸苦。」
11、先帝 現在皇帝對死去的上一代皇帝的稱呼。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12、先卿 古代君主對臣子已經死去父親的敬稱。《宋史·理宗紀》:「工部侍郎朱在進對,奏人主學問之要,上曰:『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詳,朕讀之不釋手,恨不與同時。』」顧炎武《日知錄·先卿》:「稱其臣為卿,亦可稱其臣之父為先卿。」
13、先嚴 對死去父親的敬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四回:「兄弟襁褓時,先嚴、慈便相繼棄養,虧得祖父撫養成人,以有今日。」
(四)以「老」為前綴的稱呼,這類稱呼一般用於子女稱呼父親,表示一種親昵。有下面幾種
1、 老爺子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老舍《駱駝祥子》:「『也不是我說,老爺子,』她撇著點嘴說,『要是有兒子,不象我就得象祥子!可惜我錯投了胎。』」
2、 老公 此說見於《南北史續世說》。原文為:「高昂兄弟並劫略。其父次同語人曰:『吾四子皆兇狠,我死後有人與我一楸土耶?』及次同死,昂起大冢。對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楸土,今被壓,竟知為人否?』」老公即是高昂對他父親高次同的稱呼,相當於現在的「老頭」。
3、 老太爺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尊稱別人的父親(也對人稱自己的父親或公公、岳父)。」
4、 老爺子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對人稱自己的或對方的年老的父親。」
5、 老子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一》:「予在南鄭,見西陲俚俗,謂父曰老子,雖年十八歲,有子,亦稱老子。乃悟西人所謂大范老子、小范老子,蓋尊之以為父也。」《紅樓夢》第二十八回《蔣玉函情贈茜香羅 薛寶釵羞籠紅麝串》:「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寶玉笑道:『我老子再不為這個捶我。』」
6、 老爺 封建社會大家族裡對自己父親的稱呼。《紅樓夢》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 含恥辱情烈死金釧》:「寶玉一面登著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爺和他坐著就罷了,回回定要見我!』」
7、 老爹 兒媳婦對公公的方言稱呼。
8、 老大人 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各位司、道大人聽掃這里,因為署院說的是他老大人,一齊肅然起敬。」
9、 老太公 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元朝人穀子敬《城南柳》第二折:「當日死了你那老太公,怎麼生下你這個小業種。」
10、 老太爺 對別人或者自己父親的敬稱。《紅樓夢》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兒承錯愛 還孽債迎女返真元》:「這塊玉還是祖爺爺給我們老太爺,老太爺疼我,臨出嫁的時候叫了我去,親手遞給我的。」
11、 老父 對人稱呼自己的父親。《水滸傳》第三十五回《梁山泊吳用舉戴宗 揭陽嶺宋江逢李俊》:「不孝逆子,做下非為,老父身亡,不能盡人子之道,畜生何異!」
12、 老公公 女子對丈夫父親的方言稱呼。
13、 老兒 父親的俗語稱呼。宋朝人趙彥衛《雲麓漫鈔》第二卷:「今人呼父曰爹,語人則曰老兒。」
14、 老爺 子女對父親的一種稱呼。元朝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折:「老爺休道一樁事,就是十樁事,你孩兒也依的。」
15、 老尊 父親的別稱。《醒世恆言》第 卷《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原來父母雖亡,他的老尊原是務實生理的人,卻也有寫田房遺下。」
16、 老漢 對別人父親的稱呼,含有輕蔑的意味。現代著名作家巴金《豬與雞》:「等你老漢兒回來,老子再跟你算帳。」
17、 老頭兒 對自己父親的稱呼,有親昵的意味。元朝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我正在教場耍子,老頭兒呼喚,須緊走一遭。」
18、 老頭子 對父親的一種稱呼。王躍文《國畫》:「皮傑越是喝酒,話就越多,嗓門也越高:『兄弟們,我在外面自己闖天下,沾不了老頭子的光,靠的就是些難兄難弟。搭幫兄弟們啊,老弟我才萬難混了碗飯吃。老頭子,他不端掉我的飯碗就算開恩了。……』」
(五)以「令」為前綴的稱呼。該種稱呼用於和別人說話時稱呼別人的父親。
令尊 和別人交談時,對對方父親的尊稱。以「令」字為前綴稱呼,也是一種固定的結構,如「令堂」、「令愛」、「令弟」……
(六)以「尊」為前綴的稱呼,此類稱呼大多用於稱呼別人的父親。
1、 尊大君 《晉書·謝鯤傳》:「溫嶠嘗謂鯤子尚曰:『尊大君豈惟識量淹遠,至於神鑒沈深,雖諸葛瑾之喻孫權,不過也。』」
2、 尊大人 也是對父親的一種稱呼方式。《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父子天性,豈能終絕……郎君先回,求親友於尊大人面前勸解和順,然後攜妾於歸,彼此安妥。」
3、 尊公 《三國志·魏志·袁尚傳》「十月至黎陽」句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劉表遺譚書:『天篤降害,禍難殷流,尊公殂殞,四海悼心。』」
4、 尊府 韓愈《送湖南李正字序》:「李生之尊府,以侍御史管汴之鹽鐵。」
5、 尊侯 干寶《搜神記》第十八卷:「後有一法師過其家,語二兒雲:『尊侯有大邪氣。』兒以白父,父大怒。」
6、 尊翁 《盪寇志》第九十五回:「尊翁歸天,我還不曾來弔唁。」
7、 尊君 《世說新語》中卷上《方正》第五:「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8、 尊人 古代指稱父母,近代多用做對方父親的專用敬稱。葉聖陶《北上日記·三月二十七日》:「其尊人方患氣管炎,年已八十有二歲,頗為可慮。」
二、單字稱呼 即以一字成詞來稱呼父親的詞彙,有如下幾種
1、大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山東省聊城市的一些縣市有這種方言叫法,如茌平縣的趙官屯鄉。
2、爹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廣雅·釋親》:「爹,父也。」《梁書·始興王儋傳》:「民為之歌曰:『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紅樓夢》第六回《賈寶玉初試雲雨情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劉姥姥)說著,又推板兒道:『你爹在家怎麼教你的?……』」這是很多北方人對父親的稱呼方式。現在由於普通話的普及,小孩子一般都用「爸爸」來稱呼父親了;在農村,「爹」這個詞還用做兒媳婦對自己丈夫父親的稱呼。
3、爺 《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之水鳴濺濺」。現在在西南地區還有這樣稱呼父親的。「爺」也作「耶」。
4、伯 (讀bê) 對父親的一種方言稱呼。山東省寧津縣中東部一些鄉鎮有這樣的叫法。一般是稱呼對方的父親,在大曹等西部三個鄉鎮里,只保留了一句罵訾語。按《說文·人部》:「伯,長也。」段註:「凡為長者皆曰伯。」在宗法社會里,父親是整個家庭的首腦人物,稱父曰伯,或源於此。
5、哥 這種稱呼方式只在古代的某一時期、某些人物曾經如此叫過,並不普遍。 一般用做自己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父親。《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曰:『四哥仁孝』。」這里的四哥指的是唐玄宗的父親唐睿宗 。也有父親和兒子交談時自己稱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鉅《稱謂錄》雲:「淳化帖有唐太宗與高宗書,稱哥哥敕。父對子自稱哥哥,蓋唐代家法如是。」
6、父 對父親的書面稱呼。《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易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7、爸 這是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而產生的對父親的單音節叫法。在現在的父親稱呼利用率上和它的雙音節結構「爸爸」相差無幾。
8、叔 這種稱呼范圍不大,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及茌平縣的一些鄉鎮里存在著這樣的叫法,如菜屯、丁塊鄉等地方,自己的父親在家中排行老小的,則對父親如此稱呼,一般是直接面對相稱;這是指的對生身父親而言;稱呼繼父或者養父為叔的則為普遍一些。
9、舅 古代婦女對丈夫父親的稱呼,《爾雅·釋親》:「姑舅在則曰君舅……」唐朝詩人朱慶余詩《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問舅姑。妝罷低頭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該詩第二句中的「舅」就是詩中的這位新婚少婦對她丈夫父親的稱呼。此外,在一些保留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形態的少數民族社會里,「舅」,是子女對自己生身父親的稱呼。
10、 《中華小字典》該字條下雲:「吳人呼父也,見《廣韻》,今蘇人呼父為爹,當為 之轉。」
三 雙音節稱呼方式
除帶前綴的雙音節稱呼之外,還有兩種對父親的雙音節稱呼方式,如下
(一)非疊音方式
1、父親 這種方式也可看做後綴稱呼。如還有母親、娘親等稱呼, 中心詞後加「親」而成。這種形式用例頗多,茲不列舉。
2、岳父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妻子的父親。也叫岳丈。」
3、岳丈 見上。
4、泰山 丈夫對妻子父親的稱呼。《水滸傳》第七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林沖執手對丈人說道:『泰山在上……』」
5、丈人 對妻子父親的稱呼。《水滸傳》第七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只見眾鄰居,並林沖的丈人張教頭,……」也做「老丈人」。
(二)疊音稱呼方式
1、 爸爸 這是在普通話通行之後的普遍稱呼法,作為現代漢語的規范性用語而存在的。
2、 爹爹 父親的方言俗稱。《宋詩一百首·孔平仲·代小子寄翁翁》:「爹爹來密州,再歲的兩子」、「爹爹與奶奶,無日不思爾。」《續傳燈錄·七·歸宗可宣禪師》:「爹爹媽媽,明日請和尚齋。」在傳統的戲劇劇本里還存在著這種稱呼方式。 喜歡看和喜歡聽傳統曲藝節目的人,對於這一稱呼應該是很熟悉的。
3、 哥哥 見於上文單字稱呼中之5「哥」引清梁章鉅《稱謂錄》文。
4、 公公 妻子對丈夫父親的稱呼。《紅樓夢》第十一回《慶壽辰寧府排家宴 見熙鳳賈瑞起淫心》:「秦氏拉著鳳姐兒的手,強笑道:『這都是我沒福:這樣好的人家,公公婆婆當自家女孩似的待……』」
以上是對父親稱呼方式的梳理。由於本人經歷有限,所閱既少,復才疏學淺,故於父親稱呼方式僅知如此。從中演繹推舉,並全其稱呼者,仆所不敏,以俟君子。

一般的有媽媽、娘、母親。稱呼別人母親「令堂」。提到已經去世的母親「先妣」。
「奶子,是重慶部分農村對母親的稱呼。
寧夏涇源等地的回族把母親稱為「婭」。
雲南的基諾族稱母親為「阿媽」。
「額吉」是蒙語對母親的稱呼。
「額娘」是滿族對母親的稱呼。
「阿娜」是維吾爾族對母親的稱呼。

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媽」、「姥」、「大人」、「慈」、「家家」和「姊姊」等。

⑥ 古代侯爺的子女如何稱呼他父母,又如何自稱

這還能來有啥稱呼,一樣也是爹娘自孩兒的稱呼。
文雅一點的就稱呼父親母親,如果是詩書世家,子女稱呼上了年紀的父親一般是叫「大人、老大人」
這里不得不提一句,在清代以前,「大人」是用來稱呼自己的父母長輩的,偶爾會被用來稱呼年齡很大地位很高的官員。稱呼官員一般都是稱呼官職名或姓+官職名。你要是對著一個官員張口就叫「X大人」,那是在叫別人「爹」呢。
只有到了清代,有骨氣的人幾乎被殺光了,漢人被打斷了脊樑骨,變成了滿人的奴才,節操掉了一地,才上到宰相嚇到九品小吏,皆被稱呼為大人。
這也是為什麼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要廢除「大人」這一稱呼的一個原因

閱讀全文

與侯爺子女稱父母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太平重陽節 瀏覽:346
徵兵體檢小腿疼怎麼辦 瀏覽:789
34年工齡油田工程師退休金是多少 瀏覽:312
孝敬父母的菜 瀏覽:734
集寧哪個醫院可以體檢 瀏覽:130
80歲的老人血壓179 瀏覽:312
60歲老人門牙掉了裝什麼牙 瀏覽:292
會計做幾年會有退休金 瀏覽:202
新冠防疫為什麼要進行抗體檢測 瀏覽:237
南京閱江樓10月7日重陽節免費嗎 瀏覽:836
養老保險卡的錢怎麼取 瀏覽:742
男朋友父母反對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瀏覽:763
幼兒園重陽節爺爺奶奶 瀏覽:406
長壽城頭 瀏覽:234
老年公寓給葯 瀏覽:442
一年級重陽節手報 瀏覽:704
老年養護重陽節聯歡活動 瀏覽:771
徐州退休工資如何計算 瀏覽:938
基本工資8千養老保險交多少 瀏覽:720
武漢抗體檢查結果哪裡查 瀏覽: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