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的哪些行為對小孩的影響很大
父母的行為對小孩的成長和塑造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1. 認真的態度:父母對待教育問題的態度很重要。他們如果認真負責,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意願,有清晰明確的教育方式和目標,將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 言傳身教:父母對待人際關系、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的言傳身教,會深刻地影響孩子的價值觀、世界觀、態度等方面。
3. 父母之間的關系: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如果家庭氛圍和睦枯跡、父母感情穩定,孩子會感到安全和溫暖,相反如果關系矛盾,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負面影響。
4. 情緒表達方式:父母的情緒表達方式也會對孩子的情緒發展產生影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注重表達正向情緒,避免過度驚恐、過分悲傷或過強憤怒等負面情緒的傳遞。
5. 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可能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方式之一。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應該考慮孩子的個性、能力、需求等沒灶並多個方面,並且在教育中去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思維、智力等方面的發展。
總之,父母的教育方式、行為及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態度,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應該在榜樣中樹立起辯蔽良好的行為、品德和價值觀,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模板。
2.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害了孩子
比如說父母非常的溺愛孩子,或者是父母經常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樣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失去獨立能力,然後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或者是父母總是強迫孩子做一些事情,或者是父母經常會拿其他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較。
3.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教出什麼樣的孩子,每個孩子的性格都受到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1、父母的言行
在我們生活中,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破了,開明的父母會說:「沒關系,下次小心點,不要傷到手了。」這樣說讓孩子在生活中下次遇到這樣的問題,就不會存在不好的情緒。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脾氣急躁的父母,當孩子不小心犯錯後就發脾氣,吼叫說:「怎麼這么不小心,這么大了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真是白養這么大了。」這樣的話很傷人,一說小孩子眼淚就汪汪的往下掉,試想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生怕會犯錯,做什麼事情都不敢嘗試了,這樣嚴重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
2、父毀羨母的生活習慣
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讓他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愛清潔、講衛生、愛學習。不要成天捧著手機,對孩子指指點點,要多和孩子互動,了解他們,自己平時沒事要多學習、看書,孩子也會受影響。另外就是只要孩子做得好,我們要贊美表揚他,不好的習慣要指出,讓他慢慢改正,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父母的情緒
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精神狀態,干擾學習生活;作為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負面情緒人人都會有,但是過強的負面情緒不僅影響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樣影響孩子的心理。所以,當自己生氣時,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也受影響;當孩子出現生氣、哭鬧等不良情緒時,家長也需要幫助孩子管控好情緒。
教育孩子是一個綜合的、長期的過程。作為家長要正面教育孩子,以身作則,以德服人。避免不必要訓斥,要培養孩子的抗擊能力,最重要不能虐待孩子,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
1、爸媽恩愛→孩子性格健康開朗
爸媽恩愛、夫妻關系和睦的家庭,能給孩子良好的家庭環境,這類孩子的性格也會更加平和、開朗、不輕易動粗,由於父母關系很好,孩子也會對婚姻產生美好的感覺和嚮往,能有健康的異性戀。
2、爸媽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媽感情淡薄,兩個人常常靠通過孩子來交流或維系家庭,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關系的作用下,孩子被過多關注或干涉,性格會變得任性和自私。現在還衍生出一種更可怕的境況,就是你被父母過分關注的孩子會變成「巨嬰」和「媽寶男」,孩子雖然已經到了成年的年紀,但在生活上和心理上還是過分依賴父母或者說受父母的敢於很多,不能獨立。
3、爸媽過早離異→孩子冷漠、沒安全感
很多從不幸婚姻中解脫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點,永遠無法從中解脫的是孩子。他們內心的創傷往往終生難以平復,他們的擔憂感、不安全感、恐懼感也許永遠無法醫治。生活在離異家庭中的孩子,更易發生犯罪和焦慮、抑鬱、敵對、報復、冷漠等心理障礙問題。
4、爸媽愛打架→孩子喜歡暴力、脾氣暴躁
父母吵架對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對孩子而言,卻是天塌下來了,他的安全感會受到很大纖腔沖擊。與此纖豎拍同時,孩子也會由於耳濡目染變得喜歡暴力、脾氣暴躁,像父母一樣大吼大叫。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生物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不良的環境生活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有些創傷終身難以癒合。
4. 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哪些啊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1、對孩子格局的影響。其實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格局可能就會有多大。如果一對父母整日在孩子的面前討論的都是各種三姑六婆式的八卦,孩子天天耳濡目染,長大後的他們可能也只會多關注各種家長里短,根本就沒有更大的格局出現。
2、對孩子認知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多差勁,孩子的成長就會有多差勁。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每日可能都不關注孩子是不是模仿了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結果在某一天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孩子在成長中被帶歪了,這時候才來後悔可真的是晚了。
3、對孩子婚姻的渣凱裂影響。如果父母的婚姻過的不如意,每天不是爭吵就是冷戰,讓孩子根本就沒辦法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對家庭沒有太多的溫暖,因而對婚姻也不是很嚮往,也可能感覺不到婚姻的美好和神聖。
4、對孩子性格的影響。父母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品德和性格。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教師,如果父母的很多行為不加以規范,而是隨心所欲,這樣孩子很有可能就會直接受到不良的影響。
5、對孩子行為的影響。如果父母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能好孫含好說和評理,總是喜歡以拳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那麼孩子在這種環境影響下,未來也可能會直接選擇以拳頭對話,因此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值得提倡。
6、影響孩子的未來。孩子的未來往往跟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聯系。如果孩子小時候父母不注重對其品德塑造和知識灌輸,隨其自由長大,如閉這樣孩子長大後很難真正成為國之棟梁,就更難成為一個對父母孝順和對社會有用的人了。
5.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雖然父母的作用是促進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但是有時過度的干預和控制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以下是一些父母對孩子成長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缺乏自信:如果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決策和活動,不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獨立空間,可能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影響其個性和自我發展。
缺乏自我管理能納豎力: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保護和溺愛,不讓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可能會使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應對困難的能力。
社交能力差:如果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社交和交友,不給孩子足夠的機會和空間去交流和互動,可能會導致孩子社交能力差,難以適應社交環境。
情緒問題:如果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情緒和情感表達,不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和理解,可能會導致孩子情緒問題,如焦慮、抑鬱等。
壓力過大:如果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和負擔,可能會導致孩子洞扒大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
父此蔽母可以通過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獨立空間,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發展需求,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幫助孩子適應社交環境,平衡家庭期望和孩子的能力水平,來減少這些負面影響。
6. 家長的哪些行為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
家長的以下行為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
過於吝嗇:有些父母害怕養出敗家子,對孩子極其吝嗇。
言而無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調查發現,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佔43.6%,高居第一位。 有些父母為了哄孩子,經常給出「誘人的承諾」,但最終實現的寥寥無幾。 說過的話轉眼就忘了,不當一回事,會讓孩子很失返賣望,逐漸不願信任父母。
不聞不問:為了賺錢養家,有些父母直接把孩子留在家,或者交給爺爺奶奶撫養。 當孩子生病了,父母不在身邊,當孩子犯錯了,父母無法管教,當孩子變得叛逆了,父母愛莫能助。 那些你不在孩子身邊陪伴的日子裡,他正一點點變成你不認識的樣子。 傷害指數:★★☆
行為輕浮:作家詹姆斯·鮑德溫說過:「孩子從不擅長聽長輩的話,但是從來不會不模仿他們的行為。」 傷害指數:★★★
簡單直接的責罵:孩子心靈需要呵護,他們也有著自尊心,也許他們有時候的行為讓家長比較無奈,但是也不要動輒打罵,這是最不提倡的教育方式,簡單直接的語言雖然有威懾力,但是如果孩子不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他們只是屈服於家長的怒氣,卻沒有改正的意識。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責罵會讓他們很難受。
有一個無法戰勝的比較對象: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很優秀,這是中國家庭中經常有的現象,很多家長為了激勵孩子總是將一句口頭禪掛在嘴邊:「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這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認識漏派逗,讓他們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長此下去會讓他們喪失自信,變得自卑敏感。
有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要:物質獎勵其實並不是很提倡,使用的時候家長要適度,不要總是將物質獎勵當成激勵孩子前進的動力,這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訊息:只要是符合了爸爸媽媽的標准,就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代替孩子做選擇: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讓他們從中學會如何自己做出決定。
預言孩子沒出息:家長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一些消極的話,比如說「你成不了才」等,這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羨陪信心。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家長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家長應該不斷學習和反思,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7.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傷害到孩子呢
做父母的人很容易在不經意間就犯了一個錯誤:說的道理是這樣,而做的卻是另外一個樣兒。結果,無意中,就做了孩子的壞榜樣。
1、在公共場合不注意言談舉止
公交車上不給老人讓座、隨手扔垃圾、在餐廳喧鬧、在售票處不自覺排隊......這些行為看似微小,但是卻會給孩搭笑子造成十分不好的影響。從小就應該教孩子去遵守規則,而不是去藐視社會已有的規范。很多父母一些不好的習慣如果不及時改正,那孩子也會沾染這些壞毛病。約束規范自身的行為舉止,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孩子永遠都在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和感悟世界,很多東西其實不用教,父母只需自己去做給孩子看就可以了。拾起路邊的垃圾,扔進垃圾箱,一次兩次三次...下次你不用說,孩子自己就會主動去拾垃圾,也絕不會亂扔垃圾。
2、做事缺乏耐心和責任感
很多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相處的過程中都會缺乏耐心,更有甚者,還會在言語中表達出「孩子很麻煩」的暗示。家庭不應該是最溫暖最包容的地方嗎?要允許孩子犯錯,父母應該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引導,而不是對孩子表現出反感和不耐煩。要知道,孩子長大是個漫長的過程,做父母的要帶著滿滿的耐心和責任感陪伴著他們一起走下去。
國外的很多家庭會養些寵物陪孩子一起成長,這不僅僅是給孩子一個陪伴,而且對父母和孩子的耐心和責任感都是很好的訓練。
3、在他人背後議論,愛講是非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不要隨意去評判他人,更不要在他人背後說壞話。父母們教給孩子的應該是包容、友善、富有愛心,而不是狹隘、刻薄。每個孩子都是純潔的、善良的,不要讓他們的心靈染上世俗的塵埃。
4 、不夠樂觀積極,容易情緒化
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可以在教育中傳達給下一代的,但是現代生活緊張快節奏,很多父母都有很多來自工作和生活的壓脊閉力,往往不自覺地把負面情緒帶到家庭中,影響本應該輕松愉悅的家庭氛圍。甚至還會把氣撒在孩子身上,這樣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挫敗感,今後遇到問題也更傾向於抱怨,而不是去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5、花錢大手大腳,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孩子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因此父母的消費購物觀念就會深深影響小孩。應該告訴孩子,錢是辛辛苦苦賺來的,是靠勞動換取的,要懂得珍惜。而不是一味追求最貴的,過分鋪張浪費。有時候,父母眼中最好的卻不一定是孩子最需要的。
與其花錢去昂貴的餐廳吃頓飯,不如帶著孩子一起去超市采購食材,親自動手燒菜,享受家人的陪伴。這樣的一桌飯菜,更加美味並且充滿意義!
6、不信守承諾,答應小孩的事情沒做到
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是高大的、權威的,所以答應許諾過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父母常常用某種獎勵來激發孩子,讓他們有更大的動力去完成一件事,但很多父母在孩子完成後卻不兌現獎勵,逐漸孩子就會降低對父母的信任,而這種本可以激勵孩子的方法也將無法發揮作用。
7、對家中老人大呼小叫,沒禮貌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們也時常教育孩子要孝順,要懂得知野含感恩父母的付出。但自己卻沒真正做到,在家中對長輩沒禮貌,甚至故意疏遠老人或者讓老人幫忙自己承擔過多的家務。不以身作則,不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你還指望等你老了,你的孩子來孝敬你嗎?
在家中常常給老人泡腳、按摩,陪他們聊天解悶,這是你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天你的孩子也會端著盆水,笑著說「您辛苦了,我給您洗腳」。
8、父母之間缺乏交流,經常吵鬧沖突
父母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幸福感。在一個父母關系融洽,常常在飯桌上聊天說笑的家庭中,孩子會樂於傾聽和分享,願意跟父母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在一個父母關系疏遠,經常大吵大鬧的環境,沒有過多交流的家庭中,孩子則會內向沉悶,不懂得表達,不會合理地釋放自己的情緒。
每天都要找時間一家人聊聊天,夫妻之間的關愛,孩子也是感受得到的。而不是一回家就不停地刷手機、繼續忙工作。
9、工作繁忙壓力大,回到家看到4歲的女兒不是時候地又吵又鬧,你終於忍不住大吼起來:「怎麼老是哭啊哭啊!別哭了,真是個煩人精!」
提醒:一個自尊並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過成人的尊重。如果我們不給予孩子這種尊重,對孩子很粗暴,孩子也會想當然地認為別人就應該按照我說的去做,難以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10、結婚多年,你和愛人經常為一些「為什麼買雞不買鴨」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當著女兒的面吵翻天,事後又言歸於好。
提醒:我們的敵對、爭吵,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我們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語調、用語都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日後孩子在游戲時,就對著洋娃娃嫩聲嫩氣地罵,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對小朋友說粗話、臟話。
11、你辛苦工作,勤儉持家,捨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可是對兒子卻很大方,他要奧特曼、要超人都照給不誤,也不叫他節省。你想:獨生子女社會,不就是為了一個孩子嗎?
提醒:我們的這種「愛」,會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怎麼能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呢?
12、每天你下班回到家裡,總是習慣性地問女兒:「今天在幼兒園里過得怎麼樣?」一邊問,一邊就忙著做飯,整理房間,或者看報紙。
提醒:我們的行為好像在告訴孩子:我並不關心你的答案,我現在真正關心的是能不能趕緊准備好晚飯,或整理好房間、看完今天的報紙。」這種做法只能從孩子那裡得到一個令人又驚又氣的答案:「沒什麼」,「湊合」,或者「還行吧」。於是,孩子從我們身上學會敷衍別人。
13、你兒子為爭奪玩具而跟別的小朋友吵架,你罰孩子一星期不許玩玩具。幾天後,你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懲罰有些過重了,可是你認為「父母言行要前後一致」,於是說服自己,不想把自己的話收回。
提醒:我們犯了錯誤,拒不認錯,孩子也跟著一錯到底。
14、家裡電視機壞了,你請兒子的舅舅來幫忙修理。到了約定的時間,舅舅卻打電話說有急事來不了了。你掛斷電話,對孩子和妻子抱怨:「你舅舅太不守信用了!以後再不找他幫忙了。」
提醒:責備和埋怨不僅無濟於事,還給孩子做了一個壞的表率:在面對失望的時候,我們沒有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是一味責備和埋怨別人。
15、晚飯後,女兒吵著要你給她講故事,可你總是不停地忙著其他的事情:整理房間;回復郵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剛要坐下講故事,忽然又有什麼事情要去處理了。
提醒:我們的行為舉止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
16、你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妻子會把你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收拾好,從來不需要你操心。
17、在結婚問題上,你的婆婆曾經百般阻撓,於是,婚後你從不孝敬老人,也從不帶兒子去老人那裡玩,背地裡還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詛咒老人。
18、某一天,你突然發現愛人有外遇了!從開始時的震驚和恐慌,到最後的容忍,你告訴自己:「只要他(或她)還要這個家就行了,你還圖什麼呢,不就是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嗎?」
19、婚姻之路終於走到了盡頭,你心中充滿了對另一方的怨恨。於是你對6歲的女兒歷數另一方的不是,並且告訴女兒:「爸爸(或媽媽)不要你了,你從此再也不要理他(她)。」
20、你是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成員,老師請你幫忙寫幾篇小文章用在園報上。可是你一直很忙,截稿前一天還不能完成這幾篇文章。這時候,你打電話給老師,告訴她你病了,讓她再找其他家長來寫。
21、你和兒子排隊在超市等著付款。一位婦女插隊站在了你的前面。你要求她到後面排隊去。但是她對你的話置之不理,於是你提高嗓門,與她理論,最後爭吵了起來。
22、晚飯後,女兒吵著要你給她講故事,可你總是不停地忙著其他的事情:整理房間;回復郵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剛要坐下講故事,忽然又有什麼事情要去處理了。
23、家裡電視機壞了,你請兒子的舅舅來幫忙修理。到了約定的時間,舅舅卻打電話說有急事來不了了。你掛斷電話,對孩子和妻子抱怨:「你舅舅太不守信用了!以後再不找他幫忙了。」
24、你兒子為爭奪玩具而跟別的小朋友吵架,你罰孩子一星期不許玩玩具。幾天後,你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懲罰有些過重了,可是你認為「父母言行要前後一致」,於是說服自己,不想把自己的話收回。
25、每天你下班回到家裡,總是習慣性地問女兒:「今天在幼兒園里過得怎麼樣?」一邊問,一邊就忙著做飯,整理房間,或者看報紙。
26、你辛苦工作,勤儉持家,捨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可是對兒子卻很大方,他要奧特曼、要超人都照給不誤,也不叫他節省。你想:獨生子女社會,不就是為了一個孩子嗎?
27、結婚多年,你和愛人經常為一些「為什麼買雞不買鴨」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當著女兒的面吵翻天,事後又言歸於好。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的成長留下或深或淺的烙印,父母是孩子在接觸這個世界的引路人,不僅要幫助孩子掃除路途的障礙,還應盡量避免製造新的障礙。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陪伴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