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有什麼能力比較成熟

父母有什麼能力比較成熟

發布時間:2023-05-18 06:25:41

A.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父親,都應具備哪些能力

簡單點:1.有愛心,懂得珍惜與家人一起的時光2.有擔當,特別在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能夠敢於面對和承擔3.有掙錢的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人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條件4.有情調,能夠營造一個溫馨的氣氛,讓家人一起開心快樂

一個合格的父親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B. 怎樣才能做一個心理成熟的家長

在中國「孝道」的文化背景下,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傳宗接代、光宗耀祖、養兒防老!

因此家長往往是圍繞著這樣的目標去培養孩子,最終孩子成為了家長實現自己心願的工具!想要實現這三個目標,那就讓孩子學習優秀,如果不優秀的話這三個目標可能都實現不了,因此父母就會不斷地逼著孩子學習,當孩子的學習出問題的時候,家長的焦慮就馬上來了!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禪搏的生命體,與父母的關系不是隸屬關系、犧牲關系,而是分享關系、共享關系,家長要把自己和孩子分開,孩子的成敗得失是孩子的事兒,家長只能去協助孩子,盡力促團派成!那麼養育孩子最終的目標,首先是讓孩子離開父母,能夠很好的活在世界上!其次是讓孩子能夠成為他自己,能夠擁有他自己想要的人生!因此父母需要給到孩子兩個能力,一是能夠離開父母的能力,即孩子獨立的能力,二是成為他自己賀或祥的能力!

想要給到孩子這兩個能力,就需要不斷的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同時不斷的成長自己,養育子女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心理成熟的父母才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C. 在你看來,好的父母都具備什麼特質

在一個家庭當中都離不開父母的關愛,無論是對自己的子女還是對待自己的父母,他們都有精心的去付出。懂得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和鼓勵,那麼對於一個好的父母都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是必須具備的。

第三,懂得尊重的父母。

尊重他人也相當於在尊重自己,要想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認可,首先自己也要尊重自己,這是人最基本的相處之道。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非要去爭個輸贏,有些時候相互的尊重,相互的理解也能讓自己豁然開朗,不是說有些事情必須要去爭取,只是不需要去過多的理會。

好的父母也懂得讓孩子進行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還記得我曾經的一位朋友,她在對待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都是非常煞費苦心的,也懂得進行合理的投資,只要孩子有興趣去完成的事情,他都會盡全力的去鼓勵他幫助他。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得到了強有力的後盾。

總之不管怎麼樣,在一個家庭當中,父母的修養也代表著孩子的修養,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1任老師你是最值得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在很多時候作為父母也要做好自己的一個素質教育。

D. 看過這篇文章後,希望你可以成為一個成熟的父母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在各種報道中,父母不懂 育兒 之道,導致孩子教育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育兒 先育己,這種理念越來越被 社會 認可。每個人都不是天然就會做父母的,做合格的父母是需要學習和成長的。但在生活中,不成熟的父母比比皆是。在孩子的成長中,成熟父母應該什麼樣兒?如何才能做到理性成熟 育兒 ?

不成熟父母表現有三

表現之1:一味溺愛縱容孩子

近日,深圳某小學全班45人被打一事刷爆全網。該校四年級某班的家長聯名請求學校勸退一名學生。因該生從一年級開始就無故打同學,全班總共47名同學,有45人都被打過。而這位孩子的父親對此竟然說:「我的孩子平時很老實,膽子很小,打人的事情只是孩子間的磕磕碰碰」。

生活中很多父母總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理由,放任自己孩子的各種不當言行。這些父母並沒有對孩子盡到監管和教育的職責。

表現之2 :把養育的責 任推給祖輩

新聞中,很多老人將子女告上法庭,索要「帶孫費」。因為年輕的父母,既不管孩子,更不給孩子的撫養費,一直啃老,還覺得天經地義。直到老人忍無可忍,最終求助法庭。

很多年輕父母因為缺乏家庭責任感,自身也不成熟,覺得自己還是個「寶寶」。孩子出生之後就交給老人看管,自己甩手不管。

表現之3:讓孩子事事聽從自己

教育孩子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的工程,很多年輕的父母缺乏耐心和學習力,怎麼省心和省事怎麼來,或者直接延續父母的教育方式——「我爸媽就是這樣把我養大的」。面對網路時代00後新生族,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卻往往適得其反,導致親子關系緊張,親子矛盾激烈。

心理解析

成熟的父母 在精神和 情感 上獨立

柏燕誼(著名心理咨詢師,暢銷書作家)

成熟的父母承載孩子的童年,不成熟的父母被孩子的童年承載。

成熟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獨立。而對於獨立來說,就是我們不僅能夠創造自己的生活必須,能夠讓自己開心;它更是人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麻煩,承擔一些選擇帶來的後果,承擔自己的不開心。

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經濟的獨立、生活的獨立能夠做到,那依靠的是一個人的智力和技能;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精神 情感 的獨立卻是沒有能力自己承擔的,因為這需要依靠一個人的人格狀態。

當一個人的人格是獨立時,他會表現出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有界限。我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也知道自己應該承擔什麼,不應該承擔什麼。比如在我的心理咨詢臨床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人不能夠承擔自己的問題,躲到 游戲 、酒精、賭博之中,迴避直接面對自己應該去面對和宏槐御解決的問題。

這就是屬於人格缺乏力量的做法。他們比較容易通過對孩子的放縱、控制來隱蔽而巧妙的釋放自己所不能承擔的精神 情感 層面的壓力。

比如一個對自己慾望沒有控制能力的人,也很難對孩子的慾望進行有效管理;一個承受不了焦慮的人,在管理孩子過程中,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就很難做到適當的耐受;一個自我評價很低,對自己很不滿,自我挑剔過度的人,就會對孩子進行更加嚴格管控。

這時,孩子的邊界就是被突破了,孩子在「愛」的名義下成為父母不成熟部分的承擔者。這樣被突破邊界的孩子,不論技能發展得如何,在 情感 中,他們都比較容易出現和父母糾纏的狀態。在青春期,這種「糾纏」會影蔽岩響孩子的生活,也會讓父母更為不知所措。

成熟的父母的第一步,未必所有的情緒都能夠自己承擔,但是和不成熟的父母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覺察——當我不能承擔自己的某些情緒時,我是不是在用和孩子的關系來完成對自己的「哺育」,讓孩子替父母成長。只有當我們自我覺察之後,才會有意識的尋找更恰當的方式和渠道來承擔自己的「未完成的成長」。

專家建議

成熟的父母 注重培養明辨是非的孩子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對孩子教育、成長負有法律的責任和義務。這種義務表現在孩子未成年階段,父母要給孩子特殊保護和優先保護。其中,關鍵的任務是教孩子學會做人。

孩子發展具有無限可能,如果父母忽視教孩子做人,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 社會 無用的人,甚至可能違法亂紀,那就是父母巨大的失職,是要被追究責任的。

在所有的教育中,父明攜母對孩子的教育負有主體責任。學校有學校的責任, 社會 有 社會 的責任,但家庭教育是第一責任。有專家的研究表明,孩子十歲前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孩子學會明辨是非,知曉對錯,去做一個好人。所以說,父母放縱孩子是一種不負責任,甚至是一種犯罪行為。讓孩子在無知中養成惡習,可能最終導致悲劇。

北師大心理學家陳會昌教授和他的心理學團隊,對200多個孩子從兩歲開始,跟蹤研究二十多年,發現那些「主動性」和「自製力」這兩點都發達的孩子,成長和發展得最理想最 健康 。明智理性的父母,會讓孩子具有自製力、能明辨是非。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身的一個成長的過程。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做父母的過程賜予父母一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是每一個父母難得的機會。我們要珍惜,並與孩子一起成長,這就是最好的生活,也是最好的教育。

成熟的父母 懂得和孩子「捆綁式」成長

張文鳳(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校長)

有關生命存在與發展的常識告訴我們:只要是生命體,他一定總是呈現未完成的狀態,不管是變好還是變壞,每時都在變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就不僅僅是孩童的事情,也同樣是我們每個成年人的事情。

在家庭中,很多父母習慣於以教育者自居,孩子則作為被教育者、接受者,這樣造成的弊端比比皆是:親子關系緊張、孩子成長沒有達到預期,家長也因此異常苦惱。其實,如果從終身學習的理念出發,可以將我們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捆綁在一起。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嘗試做更好的父母、更好的自己,一同成長、一同面對挑戰,是不是效果會大不一樣呢?

要求孩子孝順老人,我們先和顏悅色地與自己的父母說話;要求孩子做事情不磨蹭,自己先善於整合、善於利用碎片時間,提高做事的效率;要求孩子在班級中要優秀,自己在工作崗位上先盡職盡責,卓有成效;要求孩子愛讀書、有鍛煉的意識,自己就充滿活力、享受讀書,遠離「手機低頭族」……

這樣一來,在完善我們自身的同時,也一定會收獲孩子的成長,讓我們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參與者,孩子以及家庭生活一定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樣態!

所以,家長不要把自己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的管教者。父母也是一個不完美不完善的人,也要每天成長和學習。在各自的軌跡之上,我們先做好自己,讓自己去成長。工作上積極向上、家庭里和諧和睦,然後在跟孩子有交集的這個過程中,做好親子之間的溝通。當我們站在一個宏觀的視角上,做好自己的成長,最終會讓自己和孩子都有所得有所獲。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人類首次看見黑洞!一定要給孩子講講這些知識!

學生生涯規劃,需要警惕6大「雷區」

「誇誇群」火了,這樣花式誇獎孩子真的有必要嗎?

孩子說臟話怎麼辦?別慌,試試這么做!

好看的人都在點這里

E. 家長怎麼做才能成為成熟睿智的、和孩子相處融洽的正能量父母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想成為一個成熟睿智的父母,想要成為一個和孩子相處融洽的父母,但是這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實在親子教育當中並沒有什麼事情是容易的,孩子在成長,家長也是在成長的。

很多家長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希望自己的成熟睿智,能夠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的教育方式,其實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著孩子的起跑線。家長想要通過友好的親子關系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生活氛圍,可是這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

F. 成熟父母的十大特質

孩子成不成器,不取決於父母的財富多少、權力大小,而在於父母心靈成熟多少。

父母成熟與否往往主導著家庭教育的成敗。

1、自信而又謙虛

對於孩子的教育,堅信靠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成功。同時有海納百川胸懷,以開放思維向他人和書籍請教。

2、做己勝過教育

把自己做好,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教育。精彩的你哪怕不教育,孩子也會沾染那種精彩氣

3、人格、學業並重

重視孩子的品格教育,讓孩子成其為人;同時重視孩子的學業,讓孩子成為有用的人。

4、成長勝於成績

注重孩子全面發展、心靈成長。篤信成長比成績重要:成長是本,而成績是末;成長是源,而成績是泉。

5、對話勝於對抗

多與孩子溝通,少些彼此嘔氣;多傾聽孩子聲音,少些指責嘮叨和埋怨

6、賞識再加規矩

欣賞孩子的優點,多多鼓勵孩子,給孩子夢想和希望,用期待的眼散陸神看著孩子,同時用規則的意識教育孩子,讓孩子懂得他一定會很有出息,而要想有出息,必須守規矩。

7、自由賦予責任

鼓勵孩子成為自己,寬限孩子的獨立探索期。滲猜不要包辦代替,控制性地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給予孩子自由,同時要讓孩子承擔責任,讓孩子明白自由必須負責,負責才能自由。

8、格局改變結局

告訴孩子做人要有大格局,不要斤斤計較、睚眥必報。寬容他人就是包容自己,原諒別人就是熱愛自己。

9、疑問勝過答案

不要輕易地告訴孩子應當是什麼,怎麼做。而應多多提出疑問,讓孩子帶著疑問去思考,在實踐中去找尋答案,讓孩子與你一起疑問著去探究。

10、健康勝過一切

告訴孩子養成正確的健康理念,一切的進步都不應當以健康為代價。從嚴要求孩子沖喊頃的作息制度,不允許孩子視健康為兒戲,隨意損耗,甚至養成不良嗜好。

G. 什麼樣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

1、能陪孩子玩的父母。父母對孩子喜歡的事情不感興趣,也不懂,孩子想和他們聊一聊,他們都不願意。孩子很想讓他們陪自己一起玩,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有能聊的話題。小時候媽媽還會陪著我玩過家家,長大之後就再也沒有一起玩過了。2、能聽孩子講話的父母。孩子把學校里發生的好玩的事情告訴媽媽時候,她總是說,別管別人,管好你自己就好了!這樣孩子現在都不知道和媽媽說什麼了。3、能信任孩子的父母。孩子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對孩子說:「可以啊,去試一試吧。」孩子在嘗試中遇到困難,也會願意幫孩子。4、給孩子點空間的父母不要什麼事情都替孩子操心,替孩子做決定,給孩子點自由吧。總被盯著管著,父母累,孩子也很不舒服的。5、要求不要那麼高父母學習成績好了,就不再要求其他才藝也優秀;體育成績好了,就不再要求音樂也有特長。做全面發展的孩子,簡直太難了。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做錯了事情,也會依然愛著自己孩子的父母。6、少說多聽的父母。如果孩子不願意和你聊天,父母要警覺起來,這不是好信號。孩子不願意多說,不能強迫硬要說,父母要先看看是不是自己「太能說」了,如果這樣的話,要學會閉嘴,試著用耳朵多去聽聽孩子說的話。當你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了,他們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和你聊天、問你問題、說說學校的一些見聞。在聽孩子講完以後,你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或者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H. 如何做「成熟」的父母

我們可能一直以來,人們默認做為:成年人的父母應該是比孩子更成熟的。但是,事實上有些家庭的父母,可能比他們的孩子更像孩子。

雖然,表面上我們可能看不出這些不成熟的父母。究竟有什麼問題,他們舉止正常、言行合理,也能為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可遺憾的是,這些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卻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結,他們常常只關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置孩子的重要與基本的「心理需求」於不顧。

在這樣情感不成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雖然可能表面上並不缺乏父母的陪伴,但孩子的成長過程,卻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孤獨之旅,父母看似近在咫尺,其實卻永遠遙不可及。

孩子們通常不能判斷,他的父母是否屬於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因為通常他們壓根不會有這個意識,而父母們對自己情感是否成熟的覺察又因人而異,有些父母終其一生,可能都不會意識到自己的不成熟,曾給孩子帶來了怎樣的傷害。

童年時父母的忽視和拒斥,會對一個人的自信以及成年後的人際關系,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人們不斷重復,過去那種痛苦的經歷,同時又為自己的不開心而自責。即便,有些人成年後取得了成功,也無法完全消除,生命早期父母做帶來的負面影響。

和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在一起會讓人感覺很孤獨,盡管這些父母也能為孩子提供膳食並保障他們的安全,但因為他們不能與孩子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系,孩子們內心仍舊感覺非常空虛。

情感親密——是指有這樣的一個人,你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和所有的感受都告緩友螞訴他,你可以完全對他敞開心扉,而不用擔心受到傷害。情感親密能夠讓你感到發自內心地滿足感,讓你覺得你完全可以做真實的自己,而不必去擔心他對你的評判。

孩子的安全來自於,與親密照料者之間的情感聯系。孩子需要與父母,進行真實的情感互動來獲得安全感,注重情感聯系的父母,會讓孩子感覺總擾埋是有人可以依賴。這樣的父母,具備足夠的自我意識,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會很包容。他們還能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們的情緒變化,並且樂於傾聽孩子內心的感受,孩子們感覺父母喜歡和自己在一起,同時他們也喜歡和這樣的父母在一起。

情感孤獨,意味著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缺乏足夠的同情。情感不成熟的父母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以至於常常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內心感受。此外,他們不重視他人的感受,而且也懼怕與他人的親密關系。他們會對自己的情感需求感到很不自在,因此也常常不知道如何在情感層面給孩子提供支持。

所以,如果孩子很沮喪,父母可能不但不會去安慰孩子,他們可能會變得怒不可遏,甚至會懲罰孩子。父母這一系列的舉動,阻礙了孩子們渴望傾訴的本能,使得孩子漸漸不願意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情感孤獨,這個術語本身就給出了它的治療方法: 只需有另一個人真誠地在意你的感受。

情感孤獨讓人十分痛苦,所以,孩子們為了能盡可能多地和父母交流,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

首先他們認為要與他人建立關系,就需要把別人放在第一位,他們也不會期望別人為他們提供幫助或者對他們感興趣,相反,他們會去幫助他人,並讓別人知道他們沒有太多的情感需求。但是,因為他們隱藏了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這阻礙了他們與別人的真誠交流,結果是他們反而感到加倍孤獨。

最後他們只好希望能忘記自己的童年,他們只想快點長大,早日獨立,他們認為這樣他們才能獲得自由,但急於離開家庭的他們最後卻可能和錯的人結婚,忍受對方的利用,或者守著一份事倍功半的工作,最後他們又回到了童年時最熟悉的那種孤獨中去,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既然,與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缺少交流如此痛苦,那麼為什麼成年後他們還是會重蹈覆轍?因為大腦的最原始部分告訴我們,安全感源於熟悉。我們傾向於回到之前經歷過的情境,因為我們知道如何去應對。作為孩子,把父母視作不成熟或者有瑕疵的人讓我們感到恐懼,但否認這一點,使得我們在未來的人際關系中無法識別出那些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人,因此過去就會不斷重演。

在我們探討何為情感不成熟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明白什麼是情感成熟。

情感成熟是指一個人能夠客觀地進行思考並能與他人保持深層的情感聯系。情感成熟的人可以獨立地完成很多事,同時還有著深厚的情感寄託,並且他們能將兩者順利地融入日常生告臘活中。他們有著很好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感,並且很珍惜他們最親密的關系。

而情感不成熟的人的行為、情緒可能會與此有著較大的差異。這些情感不成熟的人的性格特點是相互聯系的,那些具有其中某一種性格特徵的人往往也會具備其他的性格特徵:

1 .他們通常很固執,很少反思自己。

2 .他們抗壓能力較差,他們常常拒絕理性分析當前的情況,取而代之的是情緒化的反應。

3 .他們喜歡做讓自己最舒服的事,情感不成熟的人就像孩子一樣,他們做決定時也喜歡做讓自己舒服的事,不會考慮後果。

4 .他們很主觀,他們不會去客觀地分析問題。

5 .他們不尊重人與人的差異性,情感不成熟的人常常不能容忍他人的不同觀點,他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用相同的方式看問題,他們無法接受別人有自己的想法。

6 .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與孩子的自我為中心不同,情感不成熟的人的自我為中心是他們總是保持著高度的防禦心理,他們害怕別人揭露他們,說他們很糟糕,或者根本不值得被愛。他們很在意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卻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

7 .他們有時會角色翻轉,父母反而非常渴望得到孩子的關注和安慰。

8 .他們缺乏同理心並且對感情不敏感,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闡述了同理心和同情心之間的差異,真正的同理心不僅僅是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還應該能對這些感受產生共鳴。而情感不成熟的人缺乏同理心,他們通常可以理解他人的意圖和情感,但不會藉此來促進彼此的情感親密,相反,你會覺得自己的想法被他們摸透了,但他們不會對你報以同理心。

情感不成熟的人不重視修復與人的關系,毫不在意別人的感受,並習慣推卸必要的情感工作,他們只關注於別人是否能讓他們舒服。

溝通很難或者完全不可能

與情感不成熟的人溝通常常讓人感覺是單方面的行為,他們對共同的話題絲毫無感,他們只對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感興趣。

他們激起憤怒

我們孩子發現被父母忽視後,孩子們通常會很生氣。有時,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孩子會壓抑自己的憤怒或轉而針對自己。當憤怒被這樣內化,人們會傾向於不切實際地批評和責怪自己。長此以往,他們最終可能會嚴重抑鬱甚至會有自殺的傾向。

他們通過情緒傳染與人進行溝通

情感不成熟的人對自己的感受意識不強,缺乏情感體驗,所以,他們通常會表現出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談論他們。他們使用一種被稱為情緒傳染的溝通方式來讓別人體會到他們的感受。而這正是嬰兒和孩子表達他們需求的方式,他們哭鬧,直到照顧者找出問題並解決。情感不成熟的成年人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傳達情感。

他們不做情感工作

情感工作,是指為理解並滿足他人的情感需求而付出的時間、精力。情感需求則是指人們渴望被別人需要、贊賞、愛和關心。然而,情感不成熟的人卻往往會因為缺乏這種能力而自豪,他們會為自己的沖動行事和反應不敏感找借口,他們可能會說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相信自己沒有理解他人感受的義務,而情感成熟的人總是很在意他人的感受,因為他們知道這是良好關系的一部分。

他們很少給予

他們渴望別人注意到他們的需求,但自己卻很少給予。這一特質被研究者利•麥卡洛稱為糟糕的接受能力。他們渴望別人能夠明白他們內心的想法,如果別人沒能快速地預見到他們的想法,他們便會非常生氣。情感不成熟的成年人典型的潛需求是:「如果你真的愛我,你應該知道我想要讓你做什麼。」

他們拒絕修復與人的關系

任何關系都可能會出現問題,一個人有自信並且成熟,才會承認錯誤並努力使事情變得更好。但情感不成熟的人拒絕正視自己的錯誤。

他們需要他人的模仿

模仿是成熟的父母對子女本能的同理心和親密聯系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情緒敏感且反應很快的父母,通過在他們臉上表達相同的情緒來反映他們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很悲傷的時候,他們會表示出關心,當孩子很快樂的時候,他們會顯得很熱情。孩子從父母良好的反映中體會到了被人理解的感覺。而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則期望他們的孩子來了解並反映他們的情緒,如果孩子不能按他們的期望行事,他們會感到非常沮喪。

他們的自尊取決於你的順從

情感不成熟的人只有在別人完全服從於他們的時候,才會感覺良好。所有的互動都可以歸結為他們是好是壞,一個沮喪或挑剔的孩子,會引起他們對自身的憂慮,如果不能讓孩子立刻順從,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失敗。

他們認為角色是很神聖的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希望孩子盡好自己的本分,包括尊重和服從他們,他們認為這是他們的角色權利。

角色權利

角色權利是指因你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而應受到的特別對待。當父母僅僅因為他們扮演著父母的角色,就感覺他們有權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事時,這便是角色權利的表現形式之一。

他們尋求的是糾葛而不是情感親密

在情感親密中,兩人都可以充分地表達自我,而且很享受深入地了解對方,彼此通過接納對方來建立情感上的信任。而在糾葛中,兩個情感不成熟的人都依賴於他們各自扮演好讓對方舒服的角色,如果其中一人越過了彼此關系的邊界,另一個通常會非常焦慮,只有回到既定的角色中去,這種焦慮才能消除。

他們有著反復無常的時間觀

對於情感不成熟的認來說,情緒沖動時,他們完全不會參考過去的經驗,同樣也不會考慮以後的後果。

不成熟的父母大致可以分成四類,雖然她們對情感不敏感的表現方式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不能始終如一地讓一個孩子對親子關系產生安全感。在了解這四類父母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不同類型的育兒方式是如何影響嬰兒的依戀行為的。

不同類型的育兒方式如何影響嬰兒依戀

瑪麗•愛因斯沃斯等人在1971-1974年進行了著名的嬰兒依戀研究,在實驗中,那些對孩子情緒更敏感的母親養育的嬰兒表現出了更加穩定的依戀行為。高度敏感的母親通常都能與嬰兒相處融洽,甚至能覺察來自嬰兒微妙的信號、願望和情緒,准確理解嬰兒的想法並表示同理心。

相反,對嬰兒情緒不敏感的母親無法理解嬰兒的大部分行為,因為缺乏同理心,不敏感的母親要麼在做法方面,要麼在即時性方面無法對嬰兒發出的信息做出恰當的回應。所以,母親的敏感性和同理心對親子關系中嬰兒的依戀行為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

他們有著可怕的不穩定性和不可預測性,一旦他們感到不安或焦慮,家裡的每個人都要安慰他們。嚴重情況下,他們很可能患有精神性疾病。所有這類型的父母都難以忍受壓力和情緒刺激,即便是對於一般成年人完全可以處理的情況,他們卻可能發生情感或行為的失衡。電視劇里會有很多類似的場景,哭天抹淚、咆哮不已。

驅動型父母極具目標性且非常忙碌,他們力求把所有的一切包括其他人變得完美,雖然她們很少對孩子表示真正的同理心,但對於孩子的生活,他們會試圖控制一切。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屬於這一類型而不自知。

他們比其他類型的父母危害要小一些,但他們會有一種放任的心態,他們很容易把教導孩子的權利交給家庭中佔主導地位的伴侶,甚至會對孩子受到的虐待和忽視視而不見。這種父母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很可能會拋棄孩子離家出走,這種被拋棄的感覺會讓孩子感覺非常受傷。

拒絕型父母是四種父母類型中最不具備同理心的。不管他們的行為是溫和的還是嚴厲的,他們都不喜歡情感親密,而且也不想被孩子打擾,他們大多想獨自坐自己的事。即使參與到家庭生活中去,也仍然很少與人真正親密。拒絕型父母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彷彿沒有存在的必要,他們習慣把自己看成是父母的困擾,這使他們常常輕言放棄,但即使在成年後,這些被拒絕的孩子,依然很難開口求人。

不成熟的父母強迫孩子適應父母的情感,孩子會採取很多方式來回應,因為孩子始終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並期望與他們有更多的交流,所有情感被剝奪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幻想著自己將來有一天會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他們會想像使他們感到舒服的一切。

孩子覺得要治癒童年的痛苦和情感孤獨,關鍵在於擺脫真實的自我,所以,每個人的治癒型幻想都是以「要是......就好了」開始。例如,他們可能會認為,要是他們很無私或者很有吸引力的話就好了,這樣他們就會被人愛,或者要是他們可以找到一個更敏感、更無私的伴侶就好了。他們還可能認為如果他們變得非常著名、非常富有或者讓他人非常害怕他們,他們就能被治癒了。

但治癒型幻想只是孩子們想出的解決方案,它往往並不適合成人的現實。治癒型幻想讓孩子可以樂觀地面對童年時痛苦的成長經歷,他們幻想著有一天自己會被人愛,並且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這種治癒型的幻想會激勵著他們前進。當他們成年後,在心底里期待著最親密的關系來使他們的治癒型幻想成真,比如我們也許會認為我們的情感孤獨最終會被一個總是考慮我們的需求的伴侶或是從來沒有讓我們失望的朋友治癒,但通常,這些無意識的幻想是另我們相當自我挫敗的,因為我們通常忘記了,其實我們正視圖把一種幻想強加給別人。

如果你的父母在你童年時忽略了你真實的一面,那麼你大概會清楚該怎麼做才能與他們建立情感聯系,你會漸漸用角色型自我或者虛假的自我來取代真實的自我,因為這樣做至少可以讓你在家裡擁有一席之地,例如,你會覺得如果我做出犧牲,別人就會贊美我、愛我,或者注意到我。角色型自我的轉變過程其實是無意識的,沒有人故意去那麼做,成年以後,我們會繼續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同樣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

    做為孩子,如果你發現一個角色非常符合你父母的需求,你可能會很快與這個角色型自我融為一體,你會變得更加看不見真實的自我,而背離真實的自我會破壞你成年後與人的親密關系,你必須盡可能多地展示你真實的一面,別人才可以與你建立聯系。否則,這一切可能只是兩個角色型自我在演戲。

    角色型自我沒有自己的能力來源,它必須從真實的自我中竊取生命力,所以扮演角色比做真實的自己要累得多,因為你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裝成另一個人。正因如此,角色型自我常常感到不安,因為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是個「騙子」。

    總體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孩子應對情感剝奪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要麼內化,要麼外化他們的問題。意思是說,那些作為自我掌控者的孩子相信改變取決於他們自己,而外物掌控者則期望別人來為他們解決問題。大多數孩子在爭取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時,主要採取其中的一種方式。孩子們具體採取哪種方式,則是由他們的天性使然。但理想的狀態其實是這兩種方式的巧妙平衡:即自我掌控者學會尋求他人的幫助,而外物掌控者則試著學會掌控自己。

自我掌控者會通過自我反思以及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經驗來從內部解決問題,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更努力,來讓事情變得更好,他們會本能地承擔起獨自解決問題的責任。他們的焦慮主要來源是當他們冒犯了別人,害怕被人說成騙子時產生的負罪感。他們與人關系惡化的原因是他們過於自我犧牲,然後又會因為自己付出過多而心生怨恨。

外物掌控者堅定地相信,外界需要適當地改變來適應他們,或者讓他們更開心,要是其他人給他們想要的一切,他們的問題終將得到解決。他們往往不會進行自我反思,常將責任歸咎於其他人和環境,而不是歸咎於自己的行為。外物掌控者覺得有能力的人理應幫助自己,他們往往認為生活很不公平,因為好的東西總是被他人得到。

他們依賴於外部的安慰,這使他們容易受到葯物濫用、不良關系等的影響。他們焦慮的主要來源是,他們可能會與那些給他們帶來安全感的外部事物斷開聯系。他們與人的關系的最大問題包括容易被沖動的人所吸引,過於依賴別人的支持以及他人帶來的安定感。外物掌控者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外界,好像現實是錯誤的,但外化會阻礙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因此,常導致情感的不成熟。

在適當的條件下,每一種類型的行為和態度和另一種類型會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一旦外物掌控者掉入人生低谷,他們有時也會意識到自己可能需要做出一些改變,而不是希望世界來適應他們。又比如,在巨大的壓力下,一些自我掌控者可能會和外物掌控者一樣反應沖動。總體上,外部掌控者更加不切實際,適應力較低。這是因為極端外物掌控者的不成熟的應對機制很難發揮作用,使得他們根本無法與人建立和諧的關系,同時這種應對機制也無法促進他們心理發展的成熟。

I. 好的父母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和能力

好的父母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和能力,好父母的素質
父母除了要充滿愛心,關懷和耐心外,還必須保持敏感,同理心和警惕。這是一個好父母的素質:

愛:無論我們的孩子做什麼,我們仍然愛他們。但是好父母會以負責任的方式愛他們,糾正他們的錯誤,並幫助他們意識到錯誤。他們不會用盲目的愛縱容他們。
同理心:同理心:好父母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然後做出回應。這意味著當孩子們失敗時,父母不會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或取笑他們。
一致性:父母在日常工作以及執行規則和後果方面具有一致性。一致的慣例使孩子們感到安全,因為他們知道為他們准備的東西。它有助於養成良好的習慣。
溝通:好父母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以便孩子理解思維過程。當他們向父母學習時,這也改善了孩子的溝通。
積極傾聽:好父母會積極傾聽孩子所說的話。他們關注,認可自己的想法並幫助他們分享經驗。
理解:當父母聽孩子所說的話時,他們會理解他們的擔心,恐懼和想法。而且由於父母了解他們,孩子開始信任並依靠父母。
反應靈敏: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和要求敏感且反應靈敏。
耐心:當孩子們每天進行測試時,很難擁有這種美德。但是好父母有耐心去思考和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他們採取步驟解決該問題。
好父母並不意味著完美的父母。一個好的父母不會努力做到完美,而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父母。接下來,我們將告訴您如何做到這一點。

J. 你認為好的父母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和能力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一個好的父母,而我覺得一個好的父母,應該有這些素質和能力,跟大家分享一下。

  1. 教育能力。對於孩子的教育分為兩部部分,在家的時候主要是靠父母,在校的時候主要是靠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怎麼去交朋友,為人處世的能力。

  2. 起好帶頭作用。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非常容易進行模仿的,如果父母在家起一個好的模範,那麼對孩子的成長會是非常好的。比如在家的時候多看看書,少打點游戲,少吵架。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要良好的素質以及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幫助非常大。

與父母有什麼能力比較成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媽50歲以後我突然特別依賴人 瀏覽:678
父母要強是什麼原因 瀏覽:556
富士康每月體檢多少錢 瀏覽:266
老人睡著的時候為什麼腿在抖 瀏覽:359
惠州個人繳費的退休金多少 瀏覽:385
延遲退休年齡不是要工作到死 瀏覽:491
北京市企業退休職工2016年漲工資標准 瀏覽:230
駕照換證自助體檢機怎麼測視力 瀏覽:908
體檢怎麼檢查肝炎 瀏覽:779
男子名下有車怎麼交養老保險 瀏覽:847
保定市高檔養老院 瀏覽:653
再苦再忙孝順當頭 瀏覽:149
19歲男生該如何養生 瀏覽:818
父母結婚30周年送什麼花多少支 瀏覽:988
養老金會計存在的問題研究 瀏覽:553
花溪哪個醫院可以常規體檢 瀏覽:126
上海市敬老院主頁 瀏覽:475
吳江區老年人醫保有多少 瀏覽:633
煮長壽面怎麼不會粘連 瀏覽:226
事業單位男工人退休年齡是多少年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