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對父母的態度該怎麼填

對父母的態度該怎麼填

發布時間:2023-05-15 08:24:21

㈠ 如何對待父母

第一,在情感上:尊重父母,理解他們依然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導的心態。因為,無論你在別人面前的資歷有多老,職務有多高,在心理層面上,你依舊是他們的孩子。第二,在生活上:偶爾接受父母的照顧,未嘗不是一件壞事兒。至少你的存在,讓逐漸老去的父母的人生,更有意義和成就感。第三,在認知上:理解並接納自己與父母的差異,明白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他們給我們的未必是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可以不接受他們的某些觀點,但也未必要用冷酷的態度去拒絕和傷害他們。所謂:和而不同,才能創造更加和諧的相處環境。第四,在溝通表達上: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客觀的立場予以表達。一個人作為生命本身,無論是你的觀點,還是你的情緒,都值得被尊重。對於父母的一些負面情緒,你不必自我壓抑,更無須心懷愧疚。因為,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找不出完美的父母,正如你也不是一個完美小孩一樣。第五,在孝的處理上:當父母要求孩子孝順時,其實就表示父母本身沒有分化好。如果你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要求時,這說明了你的父母沒有站在他們自己的位置上。孔子和曾子有一個討論,曾子問:我們要孝順,是不是就不應該和父母有爭論,一定全聽父母的?孔子說:非也,子不可以不爭與父。也就說,你作為一個孝順父母的孩子,你對父母一定要有所爭議,有所為有所不為,對父母不應該是盲從。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孝的理解。

㈡ 青少年對父母的愛的態度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沐浴著父母的愛長大的。特別是那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反映了我們離不開父母的愛。

小時,我們在學走路,難免會有些磕磕碰碰,正當我們嘴巴一撅,眼睛一紅的時候,媽媽和爸爸就會立刻來到我們身邊,關切的說:「寶寶乖,不哭哦。」說著,還搞個鬼臉出來逗我們笑。這是媽媽對我們的「呵護愛」。

到了兒童時代,正是我們童性大發的時候,也是父母最勞累的時候。那是剛上學的時候,作業也不多,作完老師安排的那一點作業,便開始瘋玩起來,父母也沒什麼可說的。可那時的多麼像一張白紙啊!你認真對他,它就會成為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相反,如果你亂塗亂抹的話,他就會變得骯臟不堪。那時的父母雖然怕我們染上不良習性,但是也不會呵護的太到位,緊接著,迎之而來的正是父親的「棍棒愛」。

10—12歲的時間段是少年時代,是人生的轉折點,那時的父母會監視我們的一舉一動,挑出毛病,幫我們改正。那時的父母已經不會再用「呵護愛」和「棍棒愛」了。摔傷了,塗點葯後便不再過問,是他們不愛我們了嗎?不是,是他們知道不能太寵著我們。是為了我們好,爸爸不打我們了是怕我們長大了以後報復他嗎?不是,是怕在我們心裡留下陰影。父母親「棍棒的愛」和「呵護的愛」轉變成了「嘮叨的愛」。父母常在我們耳邊嘮叨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除了學習,別無他選。」父母是想讓我們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給他們享福嗎?不是!父母只是想讓我們長大了,找到一份不薄的工作,不要太辛苦,而他們從未顧及到自己,一心只為我們的將來著想。

同學們,不要認為父母打你、罵你是不愛你,其實他們非常愛你,遠遠超過你對他們的愛!要記住,世上只有爸媽好哇!

㈢ 對父母的親近感、信任感怎麼填

孩子越來越不愛和父母說話,如何讓孩子對父母敞開心扉?不少初中生的家長都反映了這種家庭教育困惑。
一名初二學生的母親來電說,她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兒子從小便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最近他們把孩子接回家,發現兒子在他們面前很沉默,甚至有意無意地拒絕和他們交談。另一名母親在電話中也表示,她的孩子正讀初中,平時和同學在一起表現得活潑開朗,但一回到家,孩子便一頭埋進網路里,幾乎不主動跟父母說話,對父母的問話愛理不理,態度冷淡。
武大特聘教授尹鄧安認為,孩子不願與父母交流的情況,在男生中比較突出,這是因為青春期者缺的男生,在心理和生理發育中會產生較強的獨立意識,而此時父母的關心詢問,往往會被孩子誤解為對其個人的干涉。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冷靜地與孩子平等溝通,並可嘗試用以下兩種方法:一、利用瞎橘晚飯等一家人近距離接觸的時刻,與孩子一起回憶孩子童年的趣事,激起孩子對父母最原始的依賴和眷戀,這有助於建立孩子對父母的親近感和信任感;二、和孩子一起玩耍。在玩的時候,家長要注意做到「四裝」:裝糊塗、裝無知、裝學生、裝病。尹鄧安表示,這「四裝」主要是讓家長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淡化長輩身份,盡量讓孩子帶著家長玩,不要事事都擺出家長的架子,要讓孩子感到自己也能對父母產生影響,從而縮短代溝,消除磨嫌團心理隔閡,這樣孩子才願意對家長敞開心扉。
千萬不要輕視孩子的害羞現象啊
非常嚴肅的家長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膽怯,說話結巴。這時家長如果強行糾正,孩子的結巴會愈演愈烈。家長的不斷嘮叨或用高壓手段糾正孩子,只會使他更加恐慌。其實,任何威脅行為,如責罵、諷刺、挖苦或嘮叨不僅不會對孩子有絲毫幫助,而且會使他更加退縮,使他從害羞轉入嚴重的心理障礙。保護害羞的孩子不是代替他講話。有些父母在醫生面前常代替孩子回答問題。新加坡治療學家露立方博士說:「無論何時,父母都不要越俎代庖。」
怎樣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呢?家長循序漸進地帶孩子去社交場所能夠幫助他解決膽怯心理。例如,母親可以把女兒帶到某個集會,或帶到公園,把她介紹給別的孩子,並建議女兒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對方看。

㈣ 對待家人的態度

1

第一種,少計較。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也許我們在外跟別人打交道時,總是顯得謙大春虛大方,知書達理,善解人意。

但在對待自己家人的一個小失誤,小過錯,小弱點時,就顯得特別計較,不僅會為此大發脾氣,

還會說許多賭氣的話,做許多傷人的事,以及更有甚者,彼此耿耿於懷,誰也不認錯,不服輸,不給台階下。

有時,我們以為爭贏了家人,其實是輸了感情。有時我們,以為自己佔了理,卻不知嚴重傷了彼此的和氣。

有時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其實把家裡鬧得烏煙瘴氣,雞犬不寧,互相不同心,這就是在犯大過。

也許我們的父母,是嘮叨了點,伴侶的性格,是強硬了點,兄弟姐妹的脾氣,是差了點。

但若你學會多擔待,多包容,多體諒點,也就風平浪靜了。

若你非要去斤斤計較,只會讓彼此的關系,越來越僵硬。

通常,一個對家人,都不夠豁達的人,不僅狹隘,生活也不過得有多順遂,更不會有大的前途和出息。

古話說,人和百事旺,家和萬事才興。

心寬一點,許多隔閡和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大度一點,許多怨氣和指責,也將隨風而散。

2

第二種,多關心。

我們常常在外面,表現的體貼周到。無論是對領導和同事的問候,還是對陌生人的善意,總之,我們都十分暖心。

但當面對家人時,卻少了一份該有的細心,耐心和照顧。

有時我們以抽不出空為推託之詞,好幾年也不回家,看望年邁的父母雙親。

有時我們以工作壓力大為由,對伴侶的情緒不聞不問。

有時我們又以忙為借口,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完全不放在心上。

也許我們有自己的身不由己,也確實沒有分身乏術,

但經常給父母打個電話,陪愛人散會兒步,跟孩子一起做做游戲,聊聊天,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實,我們如此辛苦拚命的工作,有個最單純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給家人,一個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物質保障。

大多數時刻,我們卻犧牲掉陪伴家人的時間,去換得一些外在的虛名浮利。

記得有新聞曾寫到:

有一對父母在家突發疾病,離世多日,但遠在外地的兒女卻都不知道。

有個事業很成功的爸爸,他有一天下了早班,准備去接兒子放學,卻忘了兒子究竟讀幾年級。

一個妻子查出得了重病,她偷偷吃了3年葯來控制病情,但她的丈夫居然大意到,絲毫沒有察覺到。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去討好,去取悅,去征服全世界,卻忘了把我們的關心,陪伴和愛,給予最親的人。

3

第三種,好好說話。

曾看過一個調查:「父母去世後,你最後悔事情是什麼?」

點贊最高的是:「我最後悔的是父母在世的時候,我沒有跟他們好好說話,當他們去世後,我才知道一切再也無法挽回。」

有一句話說,我們把最好的脾氣留給外人,卻把最差的脾氣留給了最親的人。

其實,大多數人都知道,出了社會以後,需要謹言慎行,畢竟外人才不會輕易原諒我們的壞情緒。

但家人卻不同,無論我們對他們如何,他們都會對我們不離不棄。

於是我們憑借著這份底氣和資本,對他們肆無忌憚,張牙舞爪,大吼大叫。睜仿並

可你並不知道的是,家人更需要我們好好相待,他們可以無限包容你,並不代表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傷害他們。

無論再親近的人,其實都需要你好好去溝通和相處。

有時你以為一、兩句在氣頭上的話,說過了就算了。殊不知這也會深深傷到家人的心。

有時你不耐煩的對答,以為說清楚就悉跡是了。殊不知你的語氣和態度,會與家人產生越來越多的疏離和誤會。

有時你無所謂的態度,心不在焉的應付,以為對方感覺不到,其實家人早已從你的一言一語中,感受到了冷漠和不在意。

我們常常說,要愛家人,其實所謂的愛,落到細節處中,最最實在的方式,就是好好說話。

記得有位作家曾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後,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其實,能成為一家人,是一種緣分。

㈤ 怎樣用正確態度對待父母

天下所有的父母對兒女的心都是「只要你好,他們就好!」他們在你一事無成時希望你有一番事業,事業穩定後希望你有一個家庭,成家之後希望你能生兒肓女……想想所有的事他們都是為我們好。因此我們只要學會忍耐,寬容,就像父母小時候對我們一樣,我們經常犯錯誤,是他們的愛讓我們一天天的成長。這樣想也許你的內心就能恍然大悟,老人家再多的錯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比起來又算什麼呢!如果你是成家了,和父母住在一起,那你們一定要對父母學會忍耐,體貼,關心。學會心細,對父母要坦誠大方。希望在父母未來僅有的人生里,我們能給他們帶來快樂!

㈥ 說說你對待父母的態度是什麼吧

父母說的不一定都是對的。父母的話不一定都對,但有一點是,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在一個是,年齡、閱歷不同,對事情的理解能力棗嘩和看法也是不相同的。有句老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和這句話的意思差不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是小孩子,永遠長不大。從另外的一方面來說父母畢竟是成年人他們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比我們多, 再說,他們說的話我們一向都聽,但是當我們的知識與社會經驗豐富起來時我們就會發現父母說的有的是錯的。但是一向聽話的我們要是和父母頂嘴那一定會是我們不對,襪臘 所以,有時父母的話是要聽的可以當作是參考·要是他們說的真不對我們可以凳好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

㈦ 你們對父母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怨恨還是敬佩

從我懂事起,父母對我們無盡的愛,那種愛無法比喻出來,對父母從來沒有埋怨和恨。只有對父母無盡的虧欠和對父母的好遠遠不夠。

俗話說,父母在蔽運,家就在,沒有父母,何來的家,父母辛辛苦苦、省吃儉用、勤勤懇懇的把我們養大,我們有什麼理由去埋怨父母,有什麼資格去恨父母。

父母在我心裡的地位沒有人能夠代替,只是我的能力有限,但是,一直以來,我會把我最好的任何東西,首先給的就是父母,有一份力就盡一份孝心,雖然,自己知道,對父母的愛,還遠遠不夠。

但是,我會一直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身體一年不如一年,雖然不能讓鏈哪他們享受晚年,但是,至少會讓父宏喚梁母衣食無憂,父母再生之年,我們要好好對待父母,孝敬父母,不要讓沒有父母的那一天,留下愧對父母的遺憾。

父母給了自己生命,何來埋怨與恨?沒有一個父母不盼望著兒女健康美好、前程似錦!父母給予的生命之恩,一生也報不完。父母給予的養育之恩,一世也報不清。

㈧ 學生應以什麼態度對待家長200字

父母是孩子的恩人,是每個人生命的締造者,如果沒有他們也就沒有子女,子女應該尊重父母,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對於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小學生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也是無條件的。可憐天下父母,作為子女應該體諒父母的付出,感恩父母,不要向父母提出太多的無理要求,因為父母對孩子的付出都是一萬分的,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條件不如其他同學好,只能說每個家庭經濟條件不同,父母已經盡力了。不要討厭父母的嘮叨,父母嘮叨都是擔心孩子發生意外。更不要對父母大吼大叫,那樣他們會非常傷心。

㈨ 我們都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

感恩的心態:是父母生下我們,養大了我們,這一份情,是永遠都還不清的!沒有父母,哪來的我們?即便你認為是父母錯了,也不應該和他們爭吵!這樣會讓他們傷心難過!這樣會令他們感到失望,更加孤獨!因為兒女大了,不和他們同心了。我們能做的,就是要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盡量不要正面起沖突。如果你真的認為是父母的錯,你也要努力證明給他們看,是他們的錯,讓父母看到他們跟不上時代思想的腳步了,而不是要自己失態。

㈩ 對父母的態度

做人,一定要懂得善待父母,

要懂得感恩父母給了我們生命,

要感激他們陪伴我們一路成長,

對待父母的態度,是你最真實的人品,

人生在世,要跟父母好好說話,

因為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這么愛我們的人了,

我們不計回報為我們默默付出,

我們一定不能辜負他們。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所以,趁父母還在的時候,

別太自私地把我們一切的壞情緒都潑向了他們,

或許你在外面受到了很多的委屈,

你不敢向外人撒野,就回家對著自己的父母使橫,

這樣的人,其實就是一隻紙老虎,

只會對自己的家人凶,

在外面聲都不敢吭一下。

閱讀全文

與對父母的態度該怎麼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順的對聯有橫批 瀏覽:241
兒媳婦不孝順老人法律如何解決 瀏覽:916
接父母回自家孝敬反被 瀏覽:790
現在有哪些省市出台了養老金調整 瀏覽:95
60歲男人喜歡40多歲女人 瀏覽:442
北京社保卡養老金怎麼領 瀏覽:859
對待父母孝順 瀏覽:827
孝順踏實的女人面相 瀏覽:201
為什麼退休後工資差別那麼大 瀏覽:276
學車體檢信息上傳哪裡可以查 瀏覽:545
東台滬藝養生館怎麼樣 瀏覽:224
山東菏澤居民養老保險什麼時候交 瀏覽:8
70歲老人小腿頻繁痙攣 瀏覽:907
精神分裂症老人尿床怎麼辦 瀏覽:107
十堰農村養老金怎麼交 瀏覽:206
老年大學禁毒宣傳 瀏覽:560
農村社保養老金活不到60怎麼領 瀏覽:280
北京朝陽區養老院哪家好 瀏覽:281
亥豬午時女跟父母關系怎麼樣 瀏覽:752
謝襄怎麼通過體檢進軍校的 瀏覽: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