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孩子會故意激怒父母
孩子故意激怒父母是為了想要獲得父母的關注,哪怕是負面的關注,有些孩子喜歡得到別人的關注,享受被別人關注的感覺,這樣會讓他們變得更興奮。孩子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他們平時被父母所冷落,很多父母因為事業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孩子,有些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他們從小缺少家庭的溫暖,只有在生病或者是惹禍之後才能見到父母,於是經驗告訴他們,只要激怒他們才能得到他們更多的關注。
孩子通過一些另類的方式來獲得父母關注,如果孩子的這種行為不能引起父母注意,可能會導致孩子在錯誤的認知上越走越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盡量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愛有多深,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可以直接對孩子說你愛他。
⑵ 為什麼總是想故意氣父母
老對父母發脾氣原因是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帶來的影響、為了滿足自己的小願望、孩子感到恐懼、不夠了解自己的孩子。
1、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比較強,因此總是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當父母忙於其他事情,無暇顧及到孩子的時候,孩子可能會通過各種方法引起父母的注意,這時候使用最多的就是從父母發脾氣,當然有的孩子還會裝病。對此父母一定要及時反思,多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讓孩子充滿安全感。
2、父母帶來的影響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會帶來很大影響,如果平時父母脾氣不好,經常對孩子或者其他人發脾氣,那麼潛移默化之下孩子脾氣也會變得非常暴躁,也會通過發脾氣發泄自身情緒。因此對於這種原因,父母一定要從自身進行改變,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3、為了滿足自己的小願望
有的孩子之所以發脾氣禪滾,可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小小願望,比如想吃零食或者想買個玩具。如果因為這種情況發脾氣,父母千萬不能一味的慣著,要通過更合理的途徑進行解決,讓孩子明白這招在父母面前根本不管用。
4、孩子感到恐懼
有的時候如果孩子在外面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負,可能自身會感到非常委屈,這時候就要選擇相應的方法將情緒宣洩出去,當然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向父母發脾氣。對此父母一定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多給予孩子安慰和理解,不能只是一味的責罵。
5、不夠了解自己的孩子
現在的孩子很聰明,也很難以捉摸了,他們的世界五彩斑斕。而父母們的教育方式還停留在很久以前,很少了解自己的孩子。跟孩子的溝通方式也沒有順應時代的讓沒潮流,還在賀滑余用老掉牙的威脅恐嚇方式。比如說,打罵孩子,不做作業就丟出去,不聽話就把吊打。這樣不止不是管教孩子的理想方式,還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
⑶ 為什麼有些成年人的孩子動不動愛發脾氣,還要暴打父母,是否心理有問題
應該和他的生長環境有很大關系,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就認為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就是用暴力來解決問題,他的父母或者周圍相處的人很可能就脾氣暴躁!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很難脾氣會好!也不排除有部分是心理有問題!
⑷ 孩子為什麼會故意激怒父母
可能每個父母都有過這種尷尬的時刻。
帶著孩子去超市、去餐廳的時候,總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有禮貌又安靜,自己的娃可褲租能就喜歡在公共場合大聲叫喊、嬉鬧,哪怕嚴厲的警告也不為所動。
我們會發現,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做出這些激怒的行為純粹就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因此要解決這種現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先找到「為什麼」:是什麼促使了孩子不斷地去尋求父母的注意力。
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
外網有位名為Jennifer的媽媽就講過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事情。
她有一個繼子,幾乎在任何場合,他都會試圖製造一些麻煩來吸引他人的注意。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之前的家庭中,他被極大的疏忽了,所以不管是任何類型的關注,包括打罵,對他而言都是【好事】。
根據研究表明,其實孩子們尋求注意力的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有些孩子每天和父母的互動時間只有7分鍾。
試想一下如果對你而言非常重要的人,每天只關注你7分鍾,你會怎麼尋求幫助?最簡單的,你看那些談戀愛的人,如果一整天都不怎麼回消息,那還不得鬧翻天了。
因此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找出孩子產生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因為如果這種行為持續下去,可能會導致孩子走上欺凌行為的道路。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的一些行為是在試圖引起你的關注,
那些假裝生病以引起注意的人。
過分戲劇化的孩子。
對他人造成傷害然後在這種情況下扮演英雄。
在任何情況下都喜歡當領導者獲得關注的孩子
讓父母之間互相對抗的孩子。
假裝很忙但是還能出色完成各項事務獲得他人嘉獎的孩子。
在一些小事上也假裝成受害者的孩子。
如何改善孩子的這種心理
1.肯定的語言
任何錶現出尋求注意力的方式的孩子都會感到內在的不安全感。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他們有多特別以及對您意味著什麼。
例如,隨機告訴您的孩子他們有多愛。比如Jennifer就說,她會隨機大喊我兒子的名字,然後非常大聲地說:「我愛你!!!」整個房子胡陸兆都會聽到,通常會引起很多笑聲。
盡管孩子的小臉會變紅,但他喜歡這種特別的注意,並且可以提醒著他是在被愛的。
另外可以關注孩子的一些日常活動,比如說今天孩子主動完成悉乎家務但可能其他人都沒注意到,請過去抱抱孩子,並表揚他做得多麼出色。
2.關注正面行為
嘗試更多關注孩子一些好的行為,而不是企圖引注意的行為。更加關注孩子的良好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當孩子發生一些不好的行為時,父母應該克制自己嘮叨、責罵、喊叫或懲罰的沖動,因為負面的反應只會使不良行為的相互作用持續下去,你只要安靜地讓她待一會兒就可以了。
越少談論不當行為越好。當時間到了,再告訴她:你知道她現在可以守規矩了。然後找個方法和她積極地相處至少幾分鍾。
⑸ 現在的小孩為什麼那麼會氣父母呢
你太強勢了,或者傷到他們有自尊。小孩不是你想像的很可愛的,之所以你覺得他們可愛是因為他們能力小還有很多要依靠你,但是他們也是個人,有時候裝傻也是他們生存法則。你必須知道他也是個完整的人,有自己的人格,讓他早點脫離依賴你,給他幫助,以後他翅膀硬了也會同樣回報你。孩子更像樹不是貓狗。你要尊重他們。
⑹ 有些孩子會故意激怒他們的父母,這是為什麼
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我們會讓孩子一個人呆著。而且,當孩子們做出不恰當的行為時,我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們身上。
即使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也不要著急,不要打擾或拒絕孩子。我們要懷著好奇心傾聽孩子們的呼籲,收集更多的信息,深入挖掘孩子的目的和動機。孩子的表現力和思維和我們成年人不一樣,所以有時我們會誤解孩子。為什麼孩子會故意激怒父母而受到負面關注?「孩子們的很多消極行為看起來像突然出現在睡眠中的小漩渦一樣微不足道,但下面卻流淌著暗流,積蓄的是成長的力量。」積極傾聽孩子可以對孩子產生更好的影響。當我處於傾聽孩子的狀態時,明確孩子的目的,拒絕孩子,孩子就會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重視,更能接受我們的拒絕。
⑺ 有些孩子會故意激怒他們的父母,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父母感覺到被孩子激怒,這部分的情緒其實是父母自身的。未必是孩子帶給他的。
破解的方法是,父母在平時要讓孩子確信自己對他的愛和關心,可以口頭表達,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讓孩子時時刻刻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感。此外,在孩子試圖激怒父母的時候,家長不要輕易動怒,這正好中了孩子的「詭計」,是對孩子負面行為的強化。要有耐心,可以暫時做冷處理。
⑻ 為什麼孩子會故意激怒父母以獲得負面的關注,是什麼心理機制
孩子用負面情緒吸引家長獲得關注,有多方面的原因。
我們多人知道是青春期的叛逆期12--16歲左右。其實還有兩個叛逆期侍槐檔:2~3歲時叫「寶寶叛逆期」。6~8歲的時候是「兒童叛逆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愛護是不可替代的。要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和心理反應用心體會,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個時間。
孩子叛逆的原因基本有一下幾個
1、我長大,我可以做到
2、為了試探父母的底線
3、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
4、我可以,為什麼不行?
5、需要尊重,要表達自己的觀點
家長在這幾個階段,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可以更多的了老亂解孩子內心的變化。有幾種方式希望家長記住,切記不要這么做:
1、敷衍的回答;包括虛假的表揚,不專注的答復等。
2、過於說教;不要過於嘮叨,總是說教。總是拿出父母高高在上的樣子。
3、不要過多去評判;和其他的孩子或同學做比較。你就是笨啊!在努力也沒有用!你怎麼就學不好?
4、憑經驗管教;家長不去了解孩子,小時候父母怎麼管的,現在就怎麼管。只給物質滿足,不能給予精神療愈。
這樣的方式對孩子內心的傷害都是極大的。孩子的內心會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感覺愛的缺失。孩子比成年的內心更加靈透,家長的反應孩子全部能夠感受得到。
孩子的成長過程,物質環境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富足。
孩子故意激怒父母以獲得父母的關注。
這種心理機制可以說是孩子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這種現象常常出現在家庭中沒有獲得愛的小朋友身上。
記得有一次,我和我哥哥抱怨,小的時候,爸媽他們忙著工作都沒有空照看我們倆。這時候旁邊的小侄子(哥哥的孩子)就說,「那你們可以干點壞事兒。讓他們回來照顧你們呀!這樣他們就有機會來陪伴你啦」
孩子的思維非常的簡單。他做的壞事。故意激怒父母。其實都是他需要父母的關注。當父母的關注足夠多,當父母的表達愛足夠多的時候。孩子就很少故意去激怒父母。
終極原因來說,都是因為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比如有的孩子很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父母卻一直拒絕孩子。這時孩子只能使用他的大招,故意惹父母生氣,讓父母和自己吵架。讓父母注意力到自己的身上。
還有很多生了二胎後的大娃,是因為他感覺到原本給自己的愛分給了弟弟或者妹妹。這時候他性格就會變得叛逆,會故意做一些讓父母生氣的事情引起注意。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去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並且讓他參與照顧二娃,和二娃一起成長。
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的,等他們長大了成熟了就好了,我也得這么長大的
孩子故意激怒父母以獲得父母的負面關注,我想這可能是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採取的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
孩子是需要父母親無條件的愛,這種愛是用心陪伴和呵護,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親做到的是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而不是讓孩子長成大人希望的樣子。
如果父母親一直對孩子的需求沒有響應或者制止的話,孩子意願一直沒有得到滿足孩子會一直受到壓抑的傷害,時間長了,孩子會產生心理上問題,會採取過激的行為來對抗父母的。
所以,問題發生,有果必有因,找出問題所在,改變愛孩子的方式方法,我想會解決問題的。
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關注以獲得安全感。對於缺乏關注的孩子,哪怕負面的關注也好過不被關注。當孩子希望獲得父母的關注又不知如何獲得正面關注,就會用問題行為來獲得負面關注。當一個孩子用問題行為來獲得關注時,父母需要好好反思一下,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專注地陪伴孩子渡過地板時光是消除孩子這類行為的有效方法
讓我們先來想像一下自己的感受,你搓麻將輸掉100元的失落感和贏了100元的興奮感,哪一個持續時間更長呢?當然,你可能會說100元小意思,沒什麼差別,那麼金額是1萬元呢?如果是我的話,輸了1萬元我可能一晚上都睡不著了,但贏錢的興奮可不會讓我徹夜不眠。心理學上稱其為損失厭惡,是人的本性,同樣是1萬元,輸錢的負面情緒強度是贏錢明散的正面情緒強度的2~4倍,反過來說,要想抵消負面情緒,我得至少贏2萬元。
當孩子做傻事、犯錯、不聽話、唱反調、懶散、說臟話或使用暴力時,立馬會引起家長強烈的反應,相反,對於孩子的正面行為,雖然我們也會關注,但強度就沒那麼高了,損失厭惡讓關注的天平本來就不平衡,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時,孩子的一些正面行為會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就進一步加劇了關注天平的傾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