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長怎麼樣和孩子共同做好一件事呢
我們的孩子在兩代人的精心養育亮悔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每個家長都會用盡全部心血來呵護孩子的成長,他們認為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情他們幫助做了,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幫助。
當孩子進入初中以後,你會發現,昨天孩子還是你膝下嗷嗷待哺的小傢伙,今天儼然已經成了一個小大人。但似乎你還是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殊不知這樣做對孩子有害而無利。在生活中他們缺乏的就是動手能力,細想一下,在他以後成長的道路上你能陪伴他們一生嗎?當親人遠離他們時,遇到困難他們又會怎樣做?在生活中有些事情需要家長幫助,有些事情必須讓孩子自己鍛煉、學習來完成。
可憐天下父母心,愛孩子,但不要溺愛孩子。請多給他們一些自己動手的機會吧,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和生活自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或許能改變他的一生。同時,為了加強親子間的關系,不妨從生活中尋找機會,與孩子共同做一件事,共同感受做一件事的困難和體驗做事成功後的喜悅!
一、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好夥伴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和孩子建立友誼,也是同樣的一個道理。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規劃一件事,比如,參加某項公益活動等,但無論做什麼事,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難。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要鼓勵孩子不要放棄,與孩子一起努力,共同克服,困難解決後,無論是孩子還是做家長的你,都會感受到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在這個過程中,你們彼此間還能培養協作和配合的精神。
但家長要注意的是,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都要父母共同參與,在教育孩子時有分工有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應單方態鍵喚獨攬「大權」。只有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才能更好地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
⑵ 父母和孩子怎樣一起配合,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呢
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多觀察孩子的變化,及時幫孩子解決學習障礙,學會聆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和孩子一起努力,共同探討。
⑶ 贏得孩子的合作,該怎麼做
孩子在小的時候可能會非常的活潑,所以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的話,也是不太容易的,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如果想要得到孩子百分百的合作,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那麼想要贏得孩子的合作談春,家長們又該怎麼做呢?
⑷ 父母如何以自己的經驗向孩子傳授培養合作能力呢
父母如何以自己的經驗向孩子傳授培養合作能力呢?
父母要指引孩子為人家著想。
父母要指導孩子與人家友好合作。要讓孩子懂得為人家著想。父母應教導孩子在課外活動時對同伴有涵養,不亂吼同伴,不能夠有凌辱性、鄙視的稱號。在相處中要互相謙虛,友好共處,分享圖書,對都愛好的圖書或活動不能夠爭搶,要懂得輪替玩,一塊感受。如此,孩子遇到事情才能考慮到其他人,也就能玩得開心。若是孩子不可為其他人著想,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就不會與別人友好合作了。
⑸ 父母如何與孩子合作
一位媽媽說,我給孩子買了她想要的一切,孩子卻總是哭哭啼啼的,我到底該怎麼富養她呢?
我在這位媽媽的講述中知道,她5歲的小女兒真是一個富有的小公主,衣櫥里擺滿了名牌兒童裝,玩具也是不斷的更新,但是孩子並不喜歡這些,總是纏著媽媽陪她玩兒.....
我告訴這位媽媽,孩子哭鬧是在呼喚爸爸媽媽的愛。我通過一些實例讓這位媽媽明白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她回去按我說的去做了,她說孩子特別開心,每次她下班兒到家先和等在門口的女兒擁抱,一起吃飯,晚上聽媽媽講完故事才去睡覺。早晨媽媽做早餐,孩子自己穿衣服,早飯後媽媽送她去幼兒園數穗。這位媽媽陪伴了孩子一段時間,感覺孩子需要的真的很少,很簡單,只是想讓媽媽陪著自己長大。
其實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起玩兒具,孩子會學到很多東西。只要父母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陪著她,到處看看走走,或者參加一些孩子喜歡的才藝學習,比如畫畫游泳等等,如果父親有空可以陪她去游泳、探險等等,這樣孩子才能長出勇氣,敢去探索好奇的世界,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是給孩子很多物質享受就是好父母, 好父母是與孩子互動中贏得的 。
孩子通過與父母的關系,體驗整個社會關系。每對父母營造的家庭氣氛不一樣,孩子通過父母營造的家庭氛圍體驗社會習俗對他們的影響。他們吸收家庭價值知清觀、道德觀與生活習慣,這樣努力讓自己符合這個家庭氛圍的標准。
——魯道夫·德雷克斯《孩子.挑戰》
孩子是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成長的,如果父母只是給她很多物質享受,而父母借著工作忙而離孩子很遠,其實是一種迴避,這可以從每個人的成長軌跡中找到答案。
在孩子的長大過程中,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學到做父母的真諦。而不是像一些沒有責任感的父母輕松地說 ,我這么大個人還教育薯猛卜不了一個孩子 。
如果家長參與到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那麼媽媽會從中學會如何保持年輕心態。反之如果媽媽總說帶孩子讓自己越來越老,那她真的會在哀怨中變老。
養育孩子會讓母親特別敏感,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紐帶,也可以成為矛盾的根源。這完全取決於夫妻倆把孩子視為共同的財富,還是讓孩子成為彼此吵架的導火索,引來各種抱怨。所以說,孩子給父母帶來快樂和責任,撫養孩子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好父母是做出來的,做好確實很不容易。當然我們也不要責怪自己,不完美才能成就孩子,讓孩子在磨難的縫隙里看到光亮。因為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那麼多經驗,只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可以與孩子在碰撞中一起成長。
⑹ 親子合作的四個步驟
主動學習,積極做家務,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家長這些美好的願望,都可以通過親子合作來實現,這是經過近千個家庭實踐可以證明的。
親子合作簡單、易操作,能夠有效的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家長與孩子在既不包辦、又不放任、只談合作的互動模式中,輕松、愉快地解決孩子在讀書、生活、消費、交友、娛樂等成長中遇到的一個個困擾,順利達成教育目的。
親子合作只需四步,很容易掌握。使用之後,你會發現,你的孩子越來越聽話了,越來越自信了。
親自合作第一步,看清事實。家長喝孩子都不要被自己的演繹控制了情緒。事實,就是你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聞到的。不加任何評判的描述,就是事實。
演繹是添加了自己的感受和觀點或者想法的事實,是「失真」的事實。
例如:
孩子放學回到家就說:今天的作業真多啊。
作業真多,就是孩子面對的事實。
家長會演繹之後說:
你就是有畏難情緒,哪個學生沒有作業?一點作業就哼哼唧唧,到了初中高中作業更多,到時候該怎麼辦?
想想看,孩子聽了家長的演繹之後,感覺會怎麼樣?是不是很抓狂,要麼選擇與家長辯解,要麼選擇閉嘴。孩子的這兩個選擇,是家長期望得到的結果嗎?
很多時候,引起人反感的不是事實,而是演繹。因此,親子合作的第一步,就是要看清楚你面對的事實是什麼。
親自合作第二步,說明感受。家長、孩子心平氣和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是高興、意外、開心、驚喜?還是傷心、失望、痛苦、沮喪?只要清晰的說出來就可以了。
繼續以上面的事實為例。
家長可以選擇充耳不聞,就當孩子是隨口一說,小小的抱怨一下而已,很正常的,不必太在意。
如果孩子在「作業多」這件事上反復嘮叨,此時,家長可以說:媽媽知道最近你純核的作業比較多,我上學的時候每天要寫大量的作業,的確是很辛苦的,同時,媽媽相信你自己能夠處理的很好,對吧?
第三步,確立項目。如果家長與孩子在面對的事實中確實存在還沒得到滿足的需求,就需要將之確立為一個親自合作的項目。
繼續以上面的事實為例。
孩子繼續向你抱怨:英語老師真的很煩人,布置這么多作業,搞得我沒有時間復習數學了,數學明天就要考試了,我快要崩潰了。
家長要看清孩子的需求:做個好學生——既要按要求去完成英語作業,又要把數學考出好成績。
此時,家長可以引導成立一個親自合作項目——如何在做英語作業和復習數學之間找到平衡。其實,孩子這個糾結的背後是他渴望掌握時間管理的技巧,對吧?
因此,家長可以對孩子說:
我很高興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地做到最優秀。既要按要求去完成英語作業,又要考好數學。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對唯褲純吧?為了平衡這兩件事,你覺得有哪些方法可以實現呢?
(千萬不要給建議或者方法,等著孩子自己回答。)
很好,我們一起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鼓勵孩子想出盡可能多的方法,不管方法可行與否,一定不要否定!)
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個呢?或者,你覺得哪個方法最可行呢?
(讓孩子自己選擇出他認為最合適的方法。)
這個方法很好,我也是這樣看的。為了實現你的目標,需要我做點什麼呢?
在案例中,家長與孩子的合作項目就是「時間管理」。合作項目,可以是一件很小的事,比如,一起洗碗。也可以是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提升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排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待。根據你或者孩子的需求,隨時都可以啟動合作項目。
第四步,落地執行。通過上面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得出合作的執行計劃都是由孩子主導完成的,家長只是在做引導。如果計劃由家長來制定,這個項目失敗的可能性極大。讓孩子自己制定提升目標,會讓他感受到信任及尊重,覺得自己有選擇、支配和決定的權力,孩子會更有參與感和責任心。並且,當他們完成任務時,他們會特別有成就感。
根據親子雙方的約定指咐,按照計劃落地執行,來滿足家長或者孩子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改善孩子的某些行為、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激活孩子的學習動力等等。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認真傾聽孩子的發言。不管孩子有什麼樣的想法,千萬不要打斷、懷疑甚至諷刺他,一定要發自內心的鼓勵他!
親子合作,簡單高效。親子合作,開心開竅。
⑺ 父母應當如何教孩子與人合作
一、樹立合作意識
父母必須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合作意識,使他們懂得,大家都是群體中的一員,是平等的,遇到矛盾或困難,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一定能解決它、戰勝它。
同時,父母還要培育孩子關心他人,愛護他人,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操。孩子無論在學校或家庭里,都要養成這樣的好品德:在家尊老愛幼,在校尊敬教師、愛護同學。因為只有關心別人,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
二、學會悅納別人
所謂悅納別人,是指自己從內心深處真正地願意接受別人。有效合作的過程就是互相利用各自優勢和資源,互為彌補各自的不足以共同獲得更大效益的過程。因此,只有相互認識到了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段圓哪才有了真正的動力和基礎。
父母可以通過故事並結合自己的言行讓孩子逐漸地明白每個人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教育孩子多看並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誠心誠意地加以贊美。
三、參加集體活動
孩子將腔歲來要走向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因此要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使孩子在集體活動中自覺地意識到與他人真誠合作的必要性。
讓孩子到集體中去,在集體交往中才能增強團體合作意識,掌握處世藝術,形成樂觀、大方、寬容、團結等優秀品質。讓孩子從集體中來,帶著合作意識,去主動幫助別人,也得到別人的樂意幫助。
四、感受合作快樂
孩子在小夥伴交往中逐漸學會合作後,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會繼續產生合作的需要,產生積極與人合作的態度。所以,父母應注意引導孩子感受合作的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激發孩子進一步合作的內在動機,使合作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化。
父母要對孩子合作後的結果給予恰當的肯定和激勵。對合作不好的孩子給予指正鼓勵,以免對合作對方產生抱怨情緒,從而打消繼續合作的積極性。
總之,成功的合作可以讓孩子獲得良好的體驗,這種體驗能夠帶給孩子無窮的快樂,進而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並使得孩子有意識地主動去與他人開展合作。
五、學會合作技巧
讓孩子了解一些合作的規則與技巧。人的合作意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合作的過程中逐漸萌發並得到強化的,而合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合作的進展和結果。孩子年齡小,缺乏社會交往經驗,孩子往往不知如何去合作,這就需要家長教給孩子合作的技能,指導孩子怎樣去合作。
通過一次次的交往與合作握碼,孩子逐漸就學會了合作的方法、策略,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⑻ 父母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你知道嗎
父母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你知道嗎?
父母要給孩子供給合作的生活實踐場景。
父母要主動鼓勵孩子參加親子生活實踐、社區活動、親子交流等。生活實踐是提高孩子合作來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在生活實踐中孩子可漸漸社會化。要使孩子參與每日家庭里中的許多事,所有人一塊清掃衛生,彼此為別人閱覽、講往事等。要與孩子一塊理解許多難題,彼此相處自己的感受。
⑼ 父母應該怎麼給孩子提供合作場景呢
父母應該怎麼給孩子提供合作場景呢?
爸媽要指點孩子在競爭中學會合作。
只有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和在合作中學會競爭的孩子才具有較強的競爭水平,也只有善於合作的孩子才清楚該怎麼競爭。單獨一人的力量總是是單薄的,只有合作就可聚集起強悍的力量,做好自己所不能夠做好的事。不清楚合作的人在生活和勞動中會遇到好多障礙和挫折,得不到其他人的幫助,可能不能實現計劃。
⑽ 「你憑什麼對我大吼大叫」,聰明的父母是如何讓孩子合作的呢
在與孩子發生爭議時,聰明的父母會耐下心來,換個角度思考讓孩子合作。
孩子們對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是不如大人的,作為家長就需要控制好情緒,,避免因為自己的動怒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不要和孩子爭吵,冷靜考慮問題,是父母與孩子合作最重要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