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孔子是如何對自己的父母

孔子是如何對自己的父母

發布時間:2023-04-19 17:10:03

1. 孔子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孔子的學生曾參,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鋤斷了。他的父親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地抽打了他。
曾參默默承受著,不躲不閃。
其父卻越打越氣,直到曾參倒在地上,昏過去。
曾參很久才蘇醒過來,醒來以後,他馬上站起來,對父親說:「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害得父親大人不得不用大棒來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親您沒累著吧?」
他回到自己的房間後,還拿起琴邊彈邊大聲唱歌,以此讓他父親知道,他身體沒事,好讓父親寬心、放心。
這個曾參,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孝子。但是,孔子聽到這事後,是什麼態度呢?
孔老夫子發怒了。他告訴弟子們說:「曾參來時,不準他進來見我!」曾參糊塗了,也很委屈:「老師您不是教導我們要孝順嗎?為什麼我這樣孝順,您還生氣呢?」
他請求孔子接見。他要問問老師。
孔子告訴他,從前有個瞽叟,他的兒子叫舜。瞽叟要使喚舜時,舜總是在身旁。瞽叟發怒要殺掉舜時,卻總也找不到這個孝順兒子了。平時,瞽叟用小木棍打他,他就忍受著;瞽叟一旦拿大棒子揍他,他就馬上逃走。
你以為舜是怕死而違抗父命嗎?你以為他是不孝嗎?正因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才使得他的父親沒有因為打死了兒子而犯下不慈的罪過,而他自己也沒有喪失那拳拳孝心啊!
你呢?拿身體去承受父親的雷霆之怒,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沒有想過,你一旦被打死了,不就是讓你父親陷於不義之地嗎?不是要讓你父親承受喪子之痛嗎?不是要讓你父親因為親手打死兒子而悔恨終生嗎?還有比這更大的不孝嗎?
一番話,讓曾參醍醐灌頂,冷汗涔涔。
我們看孔子的這個故事,便知道,後來《二十四孝圖》中的那些極端的孝道,像王祥卧冰求鯉,郭巨埋兒奉母,庾黔婁嘗糞憂心,等等,一定為孔子所反對,因為孔子堅決反對用極端的手段去實現道德標准。用極端的手段去實行道德規范,本身即為不道德,並且會引起更大的不道德。

2. 孔子對盡孝道的態度

孔子認為更重要的是孝要產生於內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這是孝法清除認識誤區,達到真實有效的根本要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所謂孝順,以為能養父母則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飼養狗與馬。如無敬意,那和飼養狗馬有何區別呢?」

《論語》記載,孔子主張對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奉養,還要在態度上恭敬和悅,即在言談舉止一切細節中,都要體諒敬順父母。

他還主張奉行「三年之喪」,即父母親去世後兒子應停止所有社會活動、感官享受和娛樂,專心守喪三年,表達對逝去至親的誠摯哀傷與懷念。

《論語·陽貨》記載,學生宰我曾質疑三年時間太長,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認為宰我的想法說明了他對養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摯之情,是「不仁」之人。

(2)孔子是如何對自己的父母擴展閱讀:

孔子的父母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史記》中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意即叔梁紇和顏氏女子野合,向尼丘祈禱後,生下了孔子。

按照這個記載,孔子是「野合」的結晶,父親年老體衰,母親是青春少女。孔子生下來不久,就成了沒有父親的孤兒,寡母將他撫養成人。

《禮記》記載,直到母親去世後,孔子才打聽到了父親的墓址,把父母合葬在一處。孔子向慕周禮,崇尚孝道,而母親在生時他居然始終不知道自己生父的墓地所在,由此可以想像他含辛茹苦的單身母親的窘境與難言之隱。

在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野合」對於男子而言無傷大雅,對於將貞節作為絕對命令的女子來說則有傷風化,大逆不道。

在歷史典籍中,關於孔子父母親的記載很少,與避諱孔子的「野合」出身及孔子母親的非正妻身份大概不無關系。

3. 如何理解孔子的孝道

1、養親是孝的最低層次

孔子的孝是對西周以前的孝進行改造,更加突顯孝的人文意味。能養是對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養就是孝。能養是對孝的基本要求。奉養保證了父母的物質需求,但作為人類還有更高的需求。人類的高需求說明能養是孝的最低層次。

2、敬養是孝的較高層次

奉養是對父母物質需求的滿足,僅是物質供養不能體現孝的人文特質。「敬」著重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孝不僅是能養,更重要的是對父母的敬。如果僅僅做到養,那和動物沒有區別,對父母的敬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標志。敬是尊重父母,對父母和顏悅色。

敬是建立在對父母深愛的基礎上,有深愛之情而發出,如無此情,只是奉養不足以稱之為孝。孝應是物質供養與精神敬愛的統一。敬愛父母,還應對父母進行勸諫。父母有錯,要對父母進行微諫,從而不使父母陷於不義之地。

3、「繼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層次

「繼志述事」是對合理之政應當之事的傳承,而對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永恆的追求,這種追求是最高層次的。

對人生的關懷,孝表現為對父母無時不在的關愛,父母最擔心的是子女生病。為人子女應理解父母的心境,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做事謹慎,關心父母。將心比心,以父母愛子之心愛父母,這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3)孔子是如何對自己的父母擴展閱讀

孔子不提倡愚孝:

父母都是平常人,也會有缺點和錯誤,孔子允許子女勸諫,只是要注意方法。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如果他們不聽,還尊敬他們,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

《孔子家語·六本》記載了一件事情:曾子在瓜田裡鋤草,不小心斬斷了一棵瓜苗,其父曾皙就拿大棍子打他,打得曾子趴在了地上。孔子聽說就很生氣。就教訓說:「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盛怒之下,用大棍子是能打死人的。一旦打死了人,父親就犯了法。這當然不行。所以,孔子的教導是,小棍子打就受著,大棍子打就逃跑,不能等著被打傷、打死呀。

4. 你怎樣看待孔子的孝道

《論語》是我國歷史上儒家學派的瑰寶,集儒學精神之大成。其中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對於政治、倫理、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思想和原則,主要與對話文體呈現,文風平實內涵深刻。它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出的,寓意深遠,對後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是研究儒學的一部重要典籍。由於《論語》一書當中包含的思想涉及到的方面比較廣,而孝道是一種以血緣親情作為紐帶的一種敬老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中華文化當中重要的組成,承襲孝道對於後進樣中華精神有重要的價值。在孔子的儒學精神當中孝道也是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為本的核心,是「禮」的重要的形式體現之一。故本文將著重對於孔子在《論語》當中對於孝的理解以及對於如今的影響做淺要論述。

《論語》當中的孝道

在《論語》當中對於孝道的闡述有很多,比如發在為政篇當中就有「子游問孝」等,學而篇當中也有,《論語》當中對孝道的闡述有很多,但是大都是以孔子和弟子問答的形式來呈現的,比較零散並沒有對於孝道做出明確的定義。但是從他們的對話當中可以體現出孔子對於孝道的理解。

首先是「贍養」,對於孝來說「贍養」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子游問孝一篇當中子曰①:「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由此可見在孔子看來,為人子女談及孝道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證老人的溫飽,讓老人不會為了衣食去擔憂勞碌。贍養雙親是孔子在《論語》當中界定孝道的物質標准也是一個最為基礎的標准。

其次是「尊重」。贍養並不僅僅就是孝道的全部,做到了贍養也不能稱之為孝,在為政篇當中孔子說到「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清楚地闡明了孔子的觀念,他認為僅僅只是供給父母衣食是不夠的,還需要去敬重父母,如果只是給吃給喝但是卻不尊重,那也和養狗養馬沒有太大的區別。父母老人是一個人,需求的不僅僅是吃穿,更是需要子女的態度,也就是尊重,對於父母的意見還有言語要恭敬,虛心。

然後就是「色」這個色指的是你的臉色,前兩者做到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第三點要求相對比較高。孔子認為不僅需要供給父母吃穿,在侍奉父母的時候神色也要保持愉悅,也就是發自內心的去願意孝敬父母,把侍奉在父母身邊當做一種愉悅的事情,而不是去為了「孝」而「孝」,父母會察言觀色有思考,對於子女的神情最是關注,孩子是不是開心快樂,願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其實父母是最了解的。天下的父母都是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夠幸福快樂的,子女愉悅父母才能感覺到真正的快樂,父母需要的其實僅僅只是物質上的奉養更是精神上的。所以孔子對於孝道的第三個層次的定義「色」是相當的准確的。

「立身」,這最後一個孔子對於孝道的定義也是《論語》當中對於孝道的最高要求,也是很多人都很難做到的,因為這個界定是對於自身的一個嚴格的要求。孝順的子女不僅需要做到前面三個去對待父母好,還要從嚴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擁有高尚的品德,讓父母對於自己的立身行事都很放心,不用為你的處世而感到憂心。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深遠,父母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最為擔憂的,孩子的品行也是父母最為關心的事情,能夠做好自己好好的去生活,讓父母安心地安養晚年,這便是最大的孝道。

「孝」與「禮」的關系

在《論語》當中提到,尊敬父母要以「禮」待之。由此可見在孔子的心中孝道和禮法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儒家重視禮學文化,在《論語》當中關於禮的體現更可謂是淋漓盡致。禮可謂是儒學的核心,在孝道的界定當中更是把「禮」放在了首位,也漏蠢就是禮是對孝的一種界定,孝道要符合禮節,生之以禮,死之以禮,祭之以禮。禮儀貫穿了孝道了全部,無論是父母生前還是死後,都需要以禮相待,方為孝道。

「禮」與「孝」結合來看的意義很廣泛,包括言行舉止各個方面,在孔子的觀念裡面侍奉父母是一件嚴謹的事情,要鄭重相待,表情、言語、舉止都要合乎禮儀規范去對待父母才能稱之為孝順,其實放在現在來看不能說錯,但是未免有些嚴苛。「孝」與「禮」的關系和界定也是如今對於孔子孝道思想承襲的一個很關鍵的地方。

《論語》當中的孝道的發展及影響

《論語》當中對孝的闡述為我國的傳統美德奠定了基礎,孝道是一個人立身的根本,孔子圍繞孝展開論述,深化了人們對於孝文化的認識,是一種對孝禮的推行,使給汪拆後世在治國齊家上面留下了一個道德參照基礎。以孝以仁治國從漢朝以來孝文化開始逐漸走向巔峰,知禮懂孝能夠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

《論語》當中的返陵陪孝道文化深刻久遠對於現今也是有借鑒意義和價值的,首先要贍養尊重孝順父母,這是我們立身的根本。父母含辛茹苦的將我們養育長大,在正當壯年時期你努力奮斗都是為了我們,辛苦的將我們養大之後,父母變得年邁,生活上難免會有些力不從心,這個時候回報父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孔子提出孝順父母不僅僅只是物質更是精神上的。在如今隨著生活物質水平的提高,溫飽不再是一個問題,父母年邁之後都享有一定的醫療保障。對於父母而言其實對於孩子能夠給予多少物質上的東西給他們其實真的要求不多,他們更加需要的其實是精神上的慰藉,他們需要的只是子女經常回家看看他們,說幾句貼心的話。所以在當今社會孝道中的「贍養」這一項相對而言弱化了,但是更加強調「尊敬」和「色」而「立身」古往今來的父母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正是因為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所以對於孩子的品行,是否能夠很好地在社會上面立足就是他們最為關心的。

從現在社會的一個整體態勢來看,還有很多啃老族的存在,像是一個寄生蟲一樣依附於父母生活,不斷的去榨取父母的精血,讓父母年紀一大把還在為著生計子女發愁。或者是一些年輕人遇見了一點挫折便選擇放棄生命,完全忘記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拋棄了自己的贍養職責,是不孝的表現是逃避責任的表現。這是一種忘記了禮法的行為,所以可見學習禮法,體會古人經典當中的內涵是多麼的重要。《論語》禮法孝道對於今天的影響也是極為重要的。

《論語》當中除了強調對於生者以禮,侍之以孝之外,對於逝者也要尊重虔誠的緬懷。曾子②在學而篇中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對於逝者要慎重的去對待,要虔誠的去緬懷祖先,人民的道德會變得忠厚。通過祭祀來改善道德風氣著實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在祭祀當中不僅僅只是在緬懷先人,更是一種對於孝文化的重溫和弘揚,追思的不僅僅是先人更是先人的一種精神,對於後代也是值得學習和敬仰的。也更加有利於形成一種感恩的品質和習慣。

在後世對於《論語》的孝文化發揚過程當中其實有些走偏了,後來孝道變成了一種「愚孝」其實這樣也是不好的,「愚孝」其實對於父母而言根本不是孝順。在孔子的觀念裡面倡導的是一種合理的孝道,在孔子看來對父母耐心的提出諫言也是一種孝道的體現。父母有了過錯,不應該盲目的去選擇跟從,也不該去聽之任之,任憑父母走向錯誤的深淵,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作為子女在發現父母的錯誤之後,應該找對方式方法,心平氣和的耐心的去和父母進行溝通,去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父母交換意見,去傾聽父母的內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他們堅持的原因,不能去指責父母,一味地去批評父母不對。在《論語》的里仁篇③當中就明確的指出了為人子女在父母犯錯之後,要抱著尊敬的態度去規勸父母的行為,這些都是與後面的愚孝是不一樣的。

當然《論語》當中也有一些不太可取的地方,比如它重視禮儀,對於喪禮要求極為繁瑣,這對於今天來說是不適用的,而且會有些靡費的成份在裡面。祭祀更重要的是去追思懷念,更需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去以一些形式化的禮節來彰顯孝道,那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將祭祀發展成為一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情去做的話,就更是不利於當今的社會發展了,這些都是要舍棄掉的,只要保留精華的對於我們的成長是有益處的發揚和傳承就好了。

《論語》中還將孝界定為「無改於父之道」。孔子認為在父親活著的時候要去觀察他的言行和志向,在父親時候要繼續繼承。有點子承父業的意思,但是在當今社會當中多元化發展,個體都是具有差異性的,每個人想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樣,所以這樣去界定孝道在當今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理解成為對於父親優良品質的一種學習和繼承。

《論語》當中對於孝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在其中體現了孔子對於孝文化的理解,孝禮的提出無論是在當時的社會還是在現在都是極其具有價值的,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革許多食物發生了變化,所以對於孝道的界定也不能太多過於的單一,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去理解,有選擇性的去加以傳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心去理解當中真正的奧義,然後付諸行動才更加具有意義。

5.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

關於孝敬父母的話題,是老生長談了,實在也說不出什麼新意了。這么多年,在孝敬父母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事情,深深的被困擾甚至是刺痛了心,心緒一直不得解脫,而深陷其中,可以說是充滿了痛苦。因此看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的書,希望從中能夠得到答案。下面學習《論語》、《孝經》中孔子的關於孝敬父母的觀點,希望能從這些道理中得到答案、精神得到解脫。

1

    《論語》是孔子與弟子們的談話,《孝經》是孔子與他的弟子曾子之間關於孝的談話。其中有些觀點已不適應現在這個社會。如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

孔子在對待父母親上要求子女,對待父母要竭盡全力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 「入則孝」(論語學而篇)。「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篇) ;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經庶人章)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級孝行章) 關注父母的年齡,做好與年齡相關的事情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篇) ;父母健在的時候,不遠離,但是有了必須要做的事情,要把父母安頓好,告訴父母,讓他們不要牽掛擔憂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篇)。

3

在與父母朝夕相處之中,孔子說到:要體會到父母擔憂子女生病的擔憂,不讓他們操心,也是像他們擔憂自己一樣關心他們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篇); 在對待父母的時候,最難做到臉色一直讓父母覺著舒服和不頂嘴,就是 「色難。」(論語為政篇);「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篇)。

4

以上這些都是基於父母有仁愛之心 ,通情達理之最普通的人的情況。 然而,孔子並不是個教條的人,一味讓子女盲目順從,不抱怨。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憲問篇)以杖叩其脛。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孝經諫諍章) 對於為老不尊的老人,孔子依然不贊成「老而不死是為賊」。同時對於怨,講求以直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篇}

6. 孔子的「孝」的觀點是什麼

孔子「孝」論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能養」,即贍養和養護父母;

二、是繼承父志,完成父業,並使父之事業發揚光大;

三、是要從內心裡對父母充滿愛意。

孔子孝論的三個層次是依次展開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華的。第一維度與第二維度是對當時社會普遍觀念的認可,是對當時世俗觀念的概括與總結,也是作為人子的本分。

但一個人只是盡到自己作為人子的本分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要具有發自內心的對於父母真誠的愛意。第三個維度才是問題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論的核心。

(6)孔子是如何對自己的父母擴展閱讀:

孔子在書中提到的孝論:

1、孝要有必要的物質供養

衣食住行,都照顧好父母,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這里卻說得很少。大概以為這是最低層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論。當時的人們認為,能養活父母,服勞先食,這就是孝了。但孔子認為,這還算不上孝。孔子對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讓父母精神愉悅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這是高層次的孝。孝必須敬。孔子說,單是養活父母,還不能算孝。供養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嚴肅認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順。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

3、孝要遵守禮制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無違」就是按禮而行,不違禮制。具體地講,就是父母活著,要按禮制來奉養他們,比如穿什麼等級的衣服、坐什麼等級的車子、吃飯時奏什麼樂跳什麼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禮制來安葬他們,以後也要按禮制來祭祀他們。

4、孝要能繼承父親的遺志

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就是說,在父親去世三年之內,對父親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規則,都不加以改變,可以算是孝了。這體現了對父親的尊重。

7. 儒家大義:孔子如何教我們孝順父母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建樹有許多,關於中國傳統的孝道,孔子對於這方面也有他自己的論述。
歸納起來有如下12條:
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4.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7.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8.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要說他學習過了。
9.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1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11.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的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一方面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8. 孔子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教誨孔子在他的《弟子規》中詳述了如何孝敬父母,這對於我們當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是非常有益的。一個仁義,善良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好人,待人接物誠實善良,孝敬父母,愛護子女,他的心是無私的。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視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聽到,無論是在文學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中,時常有這樣報怨父母的:「為什麼生我?」其實,正如人們講的「善惡輪報」,人的不幸都是因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後來遭遇不幸,以償還以前做壞事時欠下的債。以惡相報,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磨難。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禮規,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會非常協調。
孔子在對其弟子的教誨中講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對待父母,父母有不對時,如何恰當的指出,等等。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說: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准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9. 在對待父母的過錯上,孔子提出了什麼原則

《論語.里仁》記載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是說,當父母不聽從自己的勸告時,仍應當恭敬地對待父母,應當為他們擔心,而不是埋怨他們。但搭源是,這也不等於臘枝段說自己一定是對的,父母一定不對輪譽。所以,處理好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自己要能夠理解父母,也要讓父母理解自己。

10. 孔子主張孝和禮

孔子主張以孝治國,以禮待人,在《論語》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孔子的孝和禮,希望能幫到你。

孔子論孝

關於孝,在《論語》中,孔子曾多次提到,並且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跟自己的弟子討論孝的真諦。

孔子說:“當我們的父親在世的時候,我們要觀察他的志向;在父親去世了的時候,得觀察他的所作所為;假如你能做到三年不去改變父親的方向,那這就是孝。”在他的眼裡,孝就是對父親的百依百順,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來改變他的行為,對他有所不滿,這就是不孝。

子游曾問過孔子,什麼才是孝,孔子說:“如今什麼才是有孝的人呢,那就是能夠贍養自己的父母。人雖然能夠養活的了狗和馬,但是對它們不尊敬,這又有何區別呢。”可見孔子認為在贍養父母的同時,還得需要對他們尊敬,是晚輩對長者的尊敬,即位孝。

孔子說:“你的父母都還在活在人世,作為子女的就不應該出遠門,如果非得出遠門,那就去一定的地方,一定要回去。”孝是日常的,需要對父母不斷地贍養,需要常常服侍在父母左右,而不能出遠門,讓他們擔憂。

孔子說:“關於父母到底是多少歲,我們是不能不知道的。一方面替他們長壽感到竊喜,另一方面對他們年老了感到憂傷。”子女需要在意父母的年齡,對他們年齡的關心,就是孝。

孔子問禮

關於孔子問禮,是發生在周朝末期,並且他是向我們眾知的老子問禮。關於這個事情的記載有很多,例如《史記》等都有所記載。但是關於他問禮的次數存在爭議,其中《史記》寫到兩處,而《莊子》中寫的是五處,這種爭議至今都無法解決,當今學者據考證,認為至少有三次以上專門去跟老子問禮,甚至更多。

作為多年研究老子的專家王學良認為是多次的,他覺得兩個人是師徒,孔子是學生,那就得多次請教自己的老師,繼承老師的思想。這種觀點是有局限性的,因為根據目前主流學界的認為,孔子和老子這兩個人的學說其實是對立的,在《道德經》中提到,老子要廢棄聖與仁義,認為這二者是無用的,但是孔子卻不這么認為。

孔子去問禮,請教的內容中包括禮、樂等這些 傳統 文化 元素。因此,他們兩個討論的內容確實難以確定。根據已有的史書記載,卻將其進行明顯的區別。認為前期孔子前去的姿態是放的很低,是以一個學生的姿態前往,想要去請教大師老子。但是越往後,問禮的內容就復雜了,論述的方面更為廣闊,開始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兩個人都論述起了文化的根本所在,各抒己見。

根據史書的記載,認為孔子第一次去問禮大概時間是公元前535年,地點大概在巷黨,如今的山東境內。當時,周王朝內部矛盾眾多,而老子身為周朝的官員,遭到陷害被免去他的職位,開始游歷於各國。恰巧他來到魯國之後,他的一個好友在巷黨去世,誰都知道老子是一個精通周禮的大家,就請他去安排好友的喪事。

就在出殯的那一天,孔子也去了,那時候他才17歲,但也安排過很多喪事,懂得周禮。兩個同樣懂得周禮的人碰在一起,必定會探討周禮,就有了孔子的第一次問禮。

之後,族羨在公元前526年,老子已經官復原職,而孔子也早已有點名氣,卻依舊覺得自己對周禮缺乏系統性的認知,就再次去向老子問禮,其中問的更多的還是喪禮問題。

第三次問禮,就是老子已經辭官歸鄉的時候,回到了苦縣。孔子得知此事,想要 拜訪 老子,順便再次向他請教周禮問題。這一次問禮,兩個人開始有了爭襪賀執,是在思想上起了不同看法,兩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彼此說服不了對方。

之後,孔子還有一次問禮,那時候的孔子已經是一名大家,並且跟老子之前就有了分歧,卻絲毫不影響從中再次獲得啟發。這一次他問到了兆好拍陰陽以及道,對社會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孔子是如何對自己的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抖音80歲老人看望78 瀏覽:177
61歲老人買什麼醫療保險 瀏覽:909
台灣80歲老人 瀏覽:403
醫院210塊錢可以體檢些什麼 瀏覽:546
80歲月什麼原因 瀏覽:970
辛集退休工養老金認證 瀏覽:601
養老金遲遲不漲 瀏覽:531
80歲心臟病人買點什麼 瀏覽:380
發放養老金英文 瀏覽:894
長壽葯股票怎麼樣 瀏覽:739
養老保險基數年年漲 瀏覽:778
洛陽秦皇島哪個城市更適合養老 瀏覽:713
2021年養老退休金還會上調嗎 瀏覽:860
老年人便秘吃什麼最快排便 瀏覽:18
重陽節百度ppt 瀏覽:346
父母向孩子道歉有什麼好處 瀏覽:484
長壽花苞外層都乾枯了怎麼回事 瀏覽:570
老年人骨頭變窄 瀏覽:874
對老公的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瀏覽:111
老人家適合吃哪種人參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