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與孩子之間怎麼樣相處
父母與孩子之間怎麼樣相處
父母與孩子之間怎麼樣相處,當孩子到了叛逆期的時候,作為家長的很是苦惱,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會如此的難相處,其實這些還是得從父母身上找原因,那麼你知道父母與孩子之間怎麼樣相處嗎?
1、第一就是父母不要老是直接就說孩子不對,試著讓自己口中的罵聲停下來,仔細的聆聽孩子的訴說,這樣也會讓父母有另一番看法,孩子自然就不會再害怕了。
2、第二就是和孩子之間要多互動,留出足夠的時間陪孩子,都說夫妻之間的信任是很重要,在一起的時間也重要,那麼孩子需要陪伴的時間也是很重要,所以父母應當多陪陪孩子。
3、第三就是讓孩子多去參加戶外活動,那麼父母也應該陪著孩子一起去參加,因為這個時候是最好培養父母與子女之間感情的最好方法。
4、第四就是支持孩子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夢想和興趣,父母也不要一開始就反對,要和孩子仔細溝通再做決定也不遲。
5、第五就是讓孩子多看一些書,特別是獲獎的書籍會讓孩子有一定的啟發,所以這也是很重要的.。
6、以上就是我所介紹的與孩子更好相處的方法,孩子通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理解,那麼父母得做好榜樣才算盡責。
1、學會和孩子溝通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建立在溝通上孩子也不例外。倘若孩子在生活中有一些不良行為時父母多和孩子溝通如「孩子亂發脾氣時」耐心地詢問什麼事讓你不高興呢?能和媽媽說說嗎?「這樣不僅溝通起來容易,同時了解了自己孩子。
2、學會聆聽
對於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都做不到聆聽孩子的心聲,特別是在孩子受到委屈與興奮時跑來跟你分享他的樂趣時如」在班上他是第一個完成拼圖而得到紅星等「作為父母不妨放下手中事好好聽他說。你的聆聽不僅讓孩子學會了分享還能得到孩子的信任。
3、學會放手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作為父母不該全成包辦認為孩子還小。要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整理自己的書包與玩具等「你的放手不僅讓孩子有了條理性,還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懂得信任孩子
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孩子,有些父母總是不讓孩子做這做哪三個字」不放心「這么做反而對孩子不好,孩子也不喜歡和你相處。我建議多信任孩子如」孩子主動洗碗等「父母讓他洗不僅提升孩子自立性,還讓孩子學會了主動性所帶來的樂趣。
5、少打罵孩子
對於孩子的教育大多父母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喜歡用武力解決如」孩子成績沒考好或者不小心摔壞東西等「父母直接打罵不僅孩子失去信心還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不妨耐心地說成績不是學習的觀見或人沒事就好等不僅孩子得到了安慰,孩子心裡就會更喜歡和你相處。
6、少拿孩子攀比
很多孩子不願意和你相處是有原因的,我們在接送孩子時能聽到好多父母或長輩拿孩子成績或拿小孩缺點與鄰居孩子攀比如」我孩子成績考了多少或你不如某某等等「這種行為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學習壓力同是討厭大人的這種虛榮。要想和孩子相處好就少拿孩子攀比不僅孩子願意和你說事,還不傷孩子自尊。
❷ 父母應當如何和孩子正確相處
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因此,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尤其重要,那麼父母和孩子該如何相處呢?希望下面幾點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
父母也不是聖人,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學無止境,父母也要學會去充電,不斷充實自己,影響孩子。在言行上,以身作則,父母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夫妻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要打架,你們的行為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❸ 父母怎麼和孩子相處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方法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方法,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的教養很大程度和家庭教育分不開,與孩子的相處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那麼各位父母知道怎麼和孩子相處嗎?
1、別懷疑孩子
父母是給予孩子最大安全感的人,所以對於父母的信任十分看重,所以給孩子好的引導,父母更應該選擇相信孩子,給孩子增加自信心,這樣才有利於幫助孩子成長。
多用信任的語氣和孩子溝通,比如孩子想要學畫畫,你可以對他說:「相信你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學好。」這不但是對孩子的信任更是給孩子自信和鼓勵,這讓孩子更加容易堅持做下去。而不是立刻否定「你這樣三分鍾熱度怎麼學的好。」這樣不但會讓孩子喪失自信,更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學會尊重孩子
孩子在自我意識出現後,家長就要開始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們在每個階段嘗試自己的能力,也成為了家長眼中的「叛逆期」,孩子的「不聽話」其實是一種成長,家長在意識到後更應該懂得和孩子對話,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和你的要求發生沖突時,可以做出中立的選擇,完成孩子要求也必須完成父母的要求。這比起命令式的結果更加容易讓孩子接受和遵守。
3、多和孩子交流
在大人眼中,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是有他們的自尊心的,可以試著用商量的語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和自己平等交流,是尊重他的,當然尊重不是縱容,是非對錯還是需要嚴格教育的,如果孩子不收拾玩具,可以和孩子說明自己的東西自己收拾,開始可以和孩子商量一起收拾,養成習慣後讓孩子主動收拾,而比起一次次怒吼命令孩子收拾來的效果大。
4、別藏著你的贊美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想要獲得肯定,都想要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來獲取父母的高興和贊賞,所以別藏著你的贊揚和認同,也許孩子拿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如果父母只是敷衍過去,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對這件事情喪失熱情,看到孩子的細微進步,給孩子一點表揚,讓孩子更加有動力學習下去,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5、多給孩子一些鼓勵
孩子做錯事,或是沮喪時,我們做的最多的是什麼,你會指責孩子笨手笨腳,還是鼓勵他沒事,相信他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打碎了花瓶,你一定覺得這樣糟糕透了,並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而聰明家長會讓孩子找到花瓶碎的原因,並且一起收拾好花瓶,鼓勵和相信他下一次不會,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1、關注孩子的需要
要細致深入地了解孩子,關注寶寶的需要。不僅僅是從語言上,還要從他們日常的行為中去感受孩子的內在需要、潛在需要。
2、尊重孩子的看法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爸爸媽媽要記住,孩子也是一個話語主體。所以,在和孩子交談的時候,不要只顧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認真對待對尊重孩子的看法,並與孩子進行良性的互動。
3、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她)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若這時父母應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
4、認真回答孩子的問話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於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寶寶以後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5、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如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父母冷暴力的危害
現在很多家長已經不再打罵孩子,這是一種好現象,但是卻有一部分家長將打罵轉移為隔離、反思、輕視、冷淡。這種冷暴力正在深深的傷害孩子。
1、冷暴力會疏遠親子之間的距離。
媽媽試圖用恐懼去威懾孩子,這種「冷暴力」對孩子的心靈傷害更大,這使得媽媽與孩子的情感修復需要很長時間。孩子長期處於這種情況中很容易缺失安全感,親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逐漸疏遠。
2、冷暴力會讓孩子感到缺愛。
因為工作太忙或工作上的不順利,有些家長下班回家後對孩子不聞不問,無視孩子的問候和有意的親近,對孩子疏於關心、態度冷淡。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愛自己,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3、冷暴力會造成孩子心理疾病。
父母長期的冷暴力使孩子的心理在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創傷,孩子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研究表明:受到冷暴力的.孩子,在心靈深層會被植入「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等信念,成年之後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到自暴自棄的泥潭中。
4、冷暴力會影響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有些家長喜歡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衡量孩子的行為,出現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判定為准,不給孩子任何辯解的機會。成年後,輕則失去活力,沉默寡言,重則抑鬱不堪,自殺自殘。
溺愛所造成的後果
1、自我中心化傾向
孩子從小就受「眾星捧月」式的呵護,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傾向」。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已把所有的愛給了孩子,孩子已得到愛的滿足,無需與同伴交往;有的父母愛子心切,當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紅皂白,馬上上前保護而不去了解原因。長期以往,所教育出來的兒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滿足,代人缺乏真誠,極少考慮他人感受,不會明辨是非、缺乏責任感。
2、妨礙獨立自主能力培養
照顧者過分溺愛保護,怕孩子出事兒長期摟抱,剝奪了孩子接觸壞境和爬行練習的機會;凡事包辦替代,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由於家長溺愛和包辦替代,使孩子以後的獨立自主能力缺乏,而孩子坦然接受父母照顧。
3、耐挫能力差,形成不良習慣
在一些家境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的收入足以維持家庭的生活,孩子的願望能夠馬上滿足,缺乏為生活奮斗的體驗。加上有的家長誤以為只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花數萬元進好學校,就能成才。長期的縱容導致孩子耐挫能力差,稍有點挫折便喪失生活的勇氣和完善發展自己的願望。
❹ 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
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
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父母與孩子相處中要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孩子對這個世界懵懂無知,都是靠父母言傳相教,父母的潛移默化下孩子有模有樣,下面給大家分享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
每個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都有所區別,不同年齡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不能一直用同種模式和他們相處。
每個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都有所區別,不同年齡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不能一直用同種模式和他們相處。
如果把養孩子比作建造一座高樓大廈,那麼教育就是打地基的最關鍵的工作,而父母如果想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的話,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和孩子相處,那麼該如何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相處呢?
2歲前:建立親密關系小時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父母要趁著這個時期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而且這種親密關系一旦建立,就會伴隨終身。有的父母因為忙工作、忙社交而顧不上孩子,結果孩子長大以後和爸爸媽媽不親近,像是陌生人一般。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在孩子小時候多關心和愛護孩子,讓他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2-6歲:多去接觸大自然幾乎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才多藝,文武雙全,於是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輔導班,鋼琴、奧數、書畫……可是,但是這些的是父母的個人意願,並不是孩子們想學的么?父母有沒有想過,你們的這些行為反倒會讓孩子失去興趣?在孩子六歲以前,最好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周圍的世界,去接觸大自然,然後找到他們真正所感興趣的事物。
10歲前:要允許孩子犯錯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錯就大聲責罵,「你怎麼又把碗給摔碎了?」、「我說過多少遍了,應該這樣做,你那樣做是錯誤的。」這些話對於那些沒有耐心的父母來說,應該是經常說的吧。可是孩子做錯事就這么難以接受么?難道父母在自己小的時候就一定不會犯錯?所以,面對孩子犯錯這件事,父母應該用一種寬容的態度去包容和原諒他的錯誤,讓孩子知道以後避免再犯就是了,不要動輒打罵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可能很辛苦,但是教育好一個孩子卻是可以炫耀終身的成就,父母要用耐心和愛心和不同年齡段孩子相處,讓他們在健康、有愛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熊爸爸和熊媽媽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幫助孩子學會適當的行為處事,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和習慣等等,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一套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增進親子關系的優秀繪本!
眾所周知,親子相處的時光不光有愛,還有摩擦,(相信有孩子的家長們一定是深有體會)那貝貝熊一家是怎麼處理沖突的?吃完晚飯,抱著寶貝,一起來看看熊媽熊爸和兄妹倆發生什麼事吧?
【和父母相處】內容介紹
小熊哥哥拿了晚報中的幾張報紙看,惹得熊爸爸怒氣沖天。
小熊哥哥覺得很委屈,找熊媽媽哭訴。誰知道因為「稱呼爸爸為他」反倒惹來熊媽媽的批評。客廳里,打電話的小熊妹妹也撞上了熊媽媽的槍口上,在媽媽的訓斥中被迫掛了電話。
飯桌上,兩個熊寶寶想對三天以來同樣的飯菜發表一下意見,但是想起爸爸媽媽今天的態度,就沒敢發聲,吃飯過程中卻自娛自樂起來,哥哥玩起了豌豆,妹妹玩起了土豆泥。熊爸熊媽被他們不好好吃飯的行為氣的大發雷霆。
第二天早上,親子沖突又爆發了。原來兩個熊寶寶沒有把「父母之夜」活動的事情及時告訴爸爸媽媽。和爸爸媽媽的計劃沖突了。
校車上,同病相憐的夥伴們討論著自己類似的過往經歷,都能感受到父母很愛他們,但是有時候,卻很難相處。小熊哥哥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終於相處了一個好主意,讓熊爸爸和熊媽媽體會到了孩子的處境和作為孩子的難處。是什麼辦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原來他們靈光一現,想到的辦法是:把和父母之間的事情編成短劇在晚會上表演給大家。
演出開始,報紙事件和小熊妹妹打電話事件中的感受,都被孩子們活靈活現的演繹出來了。台下的熊媽媽笑出了眼淚,熊爸爸若有所思:他們體會到了孩子的內心世界。
可是作為父母也真是特別不容易,看見「熊孩子」調皮搗蛋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熊爸爸熊媽媽也想讓孩子們體會一下當父母的滋味:於是穿上大號的孩子們的衣服,扮演起了熊哥哥熊妹妹。從早上起床要吃花樣早餐,到把玩具散落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從大力的關門到激烈的游戲跑跳。讓兄妹倆感受到平時自己的行為給父母造成的困擾和父母包容的偉大。
父母和孩子之間「互相扮演」的游戲終於落幕了。看到對方眼中的自己,父母和孩子都嚇了一跳,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許多不理解,苛刻的要求就變得沒那麼嚴苛了。和睦友愛的家庭關系,需要每個家庭成員都學會換位思考,用同理心去看待問題,互相多一些理解、耐心,少一些誤解、埋怨。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換位思考。就是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感受。這個品質可以讓孩子們更好的體會父母的感受,更加「感恩」「體貼」父母。而且,同理心強的孩子,會擁有比較融洽的人際關系,樂於與同學合作,對人友好,積極樂觀等等。
家長朋友可以借鑒角色扮演的小游戲提升孩子的同理心。
比如,利用和孩子做游戲的機會,一起扮演一些小故事中的角色進行演繹,讓孩子體會故事中角色的心情,在此基礎上的引導和教育都會比單純說教有效果。
同時父母也要做一個有同理心,願意理解、體諒別人(包括孩子)的父母。
作為父母,難免遇上煩心事,引發暴脾氣,對待孩子的調皮行為有時候確實很難一直保持耐心、平和狀態。跟孩子發火後也不用過於自責,先原諒自己,然後再用放鬆的心情與建設性的方式,和孩子修復親子關系:可以先和孩子真誠的道歉,解釋自己發脾氣的原因,請求孩子的原諒,並且告訴孩子現在已經平復了心情,而且傳達給孩子你對他們的愛。
下次再遇上被孩子的行為快要激怒的時候,盡量先不要發言批評或者自己下判斷,不妨對自己說「讓我靜靜」,或者離開現場,喝杯水,給自己一個緩沖時間,整理一下情緒。
冷靜之後,再去認真傾聽和理解孩子的想法。
親子相處,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也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嘛,孩子生下來就是幫助我們不斷認識自己,然後去努力改進的。大家共勉!
❺ 父母應該怎麼和孩子相處
父母和孩子相處方式
父母和孩子相處方式,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孩子們當然也有自己的底線,這是不容他人觸碰的。當家長們常常忽略了孩子也是有底線的,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和孩子相處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如何與孩子相處
1、某些丟人的毛病
幼兒往往對諸如尿床之類的「毛病」十分敏感,因為他們覺得這些缺陷會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丟面子」。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教師,都不應在小夥伴們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2、曾經的過失
一些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曾經的過失」,也會使得某些孩子長期耿耿於懷,只要有人提起,他們便會有「被揭傷疤」之痛。這些「曾經的過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戲得了最後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鍋,某次郊遊出了洋相,甚至小時候愛哭等等。
3、身體缺陷
一些諸如矮小、過胖、臉丑等生理或身體上的缺陷,盡管是「明擺」著的,但如果大人時不時提及也會使孩子失意。即便說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時瘦得皮包骨或樣子像難看的「小老頭」,也會讓孩子不快。
4、某些心理疾患
對於自己正罹患或曾經罹患過的諸如孤獨症、抑鬱症、多動症等與心理有關的疾患,幼兒往往更為敏感。如果大人們經常掛在嘴邊,自然不利於疾病康復。即便疾病已痊癒,當著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於是「揭短」,同樣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5、「私房錢」
盡管幼兒並不愛錢,也不懂得理財,但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保存的「私房錢」做「結算」,甚至占為己有,孩子也會感到自己的隱私沒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護。
6、被體罰的經歷
被打、被罵、被罰站等體罰往往是孩子「沒齒難忘」的痛苦經歷,因為不僅皮肉受了苦,心靈也可能受到創傷。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體罰,但在旁人面前頻頻提及過去的「受辱史」,仍然會使他陷入極度尷尬之中難以自拔。
二、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
1、對子女的期望要切合實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對孩子成才的美好願望,但教育子女時必須要有理性的態度,要從子女的實際出發,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學習成績,不要一味緊盯著名牌大學、重點大學。這會使子女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對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造成了極大影響。
2、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父母對子女的成長要做好足夠的認識好准備,了解孩子成長的特點,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及時進行角色的調整和轉換,不要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的干涉過多,經常想控制自己,因此造成親子關系緊張。
3、對孩子的愛要適度。
對孩子的愛要適度,給孩子過分的愛,孩子本身也不願意接受。調查中有的學生談到父母過分的愛使他們感到於心不安,而且也使他們漸漸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安於接受父母的安排。讓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夠使孩子理解父母工作的艱辛,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形成。
4、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子女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就不要對子女過分干涉,允許孩子有獨立的生活空間,允許孩子有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要讓子女大膽地去闖,在對生活的體驗中獲得經驗,逐漸走向成功的人生。
了解了這些孩子們的底線之後,家長們就要注意了,這些底線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雷區,最好不要去觸碰。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不去觸碰孩子的這些底線也是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一種體現。如果家長經常去觸碰這些雷區,勢必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導致與孩子關系的緊張。
1、關注孩子的需要
要細致深入地了解孩子,關注寶寶的需要。不僅僅是從語言上,還要從他們日常的行為中去感受孩子的內在需要、潛在需要。
2、尊重孩子的看法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爸爸媽媽要記住,孩子也是一個話語主體。所以,在和孩子交談的時候,不要只顧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認真對待對尊重孩子的看法,並與孩子進行良性的互動。
3、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她)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若這時父母應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
4、認真回答孩子的問話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於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寶寶以後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5、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如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父母冷暴力的危害
現在很多家長已經不再打罵孩子,這是一種好現象,但是卻有一部分家長將打罵轉移為隔離、反思、輕視、冷淡。這種冷暴力正在深深的傷害孩子。
1、冷暴力會疏遠親子之間的距離。
媽媽試圖用恐懼去威懾孩子,這種「冷暴力」對孩子的心靈傷害更大,這使得媽媽與孩子的.情感修復需要很長時間。孩子長期處於這種情況中很容易缺失安全感,親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逐漸疏遠。
2、冷暴力會讓孩子感到缺愛。
因為工作太忙或工作上的不順利,有些家長下班回家後對孩子不聞不問,無視孩子的問候和有意的親近,對孩子疏於關心、態度冷淡。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愛自己,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3、冷暴力會造成孩子心理疾病。
父母長期的冷暴力使孩子的心理在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創傷,孩子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研究表明:受到冷暴力的孩子,在心靈深層會被植入「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等信念,成年之後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到自暴自棄的泥潭中。
4、冷暴力會影響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有些家長喜歡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衡量孩子的行為,出現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判定為准,不給孩子任何辯解的機會。成年後,輕則失去活力,沉默寡言,重則抑鬱不堪,自殺自殘。
溺愛所造成的後果
1、自我中心化傾向
孩子從小就受「眾星捧月」式的呵護,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傾向」。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已把所有的愛給了孩子,孩子已得到愛的滿足,無需與同伴交往;有的父母愛子心切,當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紅皂白,馬上上前保護而不去了解原因。長期以往,所教育出來的兒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滿足,代人缺乏真誠,極少考慮他人感受,不會明辨是非、缺乏責任感。
2、妨礙獨立自主能力培養
照顧者過分溺愛保護,怕孩子出事兒長期摟抱,剝奪了孩子接觸壞境和爬行練習的機會;凡事包辦替代,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由於家長溺愛和包辦替代,使孩子以後的獨立自主能力缺乏,而孩子坦然接受父母照顧。
3、耐挫能力差,形成不良習慣
在一些家境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的收入足以維持家庭的生活,孩子的願望能夠馬上滿足,缺乏為生活奮斗的體驗。加上有的家長誤以為只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花數萬元進好學校,就能成才。長期的縱容導致孩子耐挫能力差,稍有點挫折便喪失生活的勇氣和完善發展自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