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有三個孩子的家庭里,為什麼老二最容易被輕視
一般有三個孩子的家庭里,老二最容易被忽視,因為老大剛生出來的時候,老大作為他們的第一個寶寶,他是在大家的期待下出生的,所以大家對他的關愛和照顧都不少,而且當時也只有他一個寶寶,所以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就算是很多不愛小孩的爸爸,他們在對於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十分的疼愛的,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做爸爸,他們內心的情感很是激動,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的對自己的孩子好。
那麼夾在中間的老二進的時候就很容易被父母忽略掉。因為老大在這個時候已經到了一定的年齡,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個時候父母就會盡量的去滿足老大的需求,而老大在這個時候正處於中間段的年齡,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又不會比老三年齡還小,所以往往大家都會把注意力和關心都放在最小的那個。
⑵ 小S自爆冷落二女兒,為何家中老二總得不到爸媽的愛
小s自曝冷落二女兒,那為何家中的老二總是得不到爸媽的關愛呢?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一個非常出名的電視劇,它是由韓國拍出的,他的名字叫《請回答1988》,其中女主人公就是家中老二。女主人公呢,他上面有一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然後她剛好夾在中間,姐姐呢比較爭氣,有爸媽的關愛,並且也是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弟弟呢比自己小兩歲還在讀初中,但是畢竟是家中的老小,所以也比較受到父母的疼愛。
老二被忽略的情況其實在很多家庭中都有所體現出來,只是有些家庭比較嚴重,有些家庭比較輕微,每個父母的性格都不一樣,所以身為老二的孩子們你們不要氣餒,相信等你們長大之後,父母一定會更加的喜歡你們,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在大家長久的忽略下,會造成老二性格上的一個自卑或者是內向,他會覺得自己在家裡沒有存在感,進而的產生了敏感自卑的心,所以這也是一方面的理由。
⑶ 「老大寵,老三慣,老二受氣倒霉蛋」,老二為什麼不受待見
在過去子女比較多的家庭中,老二確實是最不受父母待見的那一位。所以這句俗語也是有道理的,雖然不完全是這樣,但是絕大多數的家庭還是如此的。首先父母對於自己的第一個孩子,自然是非常重視的。這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心。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為了全家人關注的焦點,因為沒有經驗,因為有新鮮感,所以父母親對老大也會投入更多的心血,時時刻刻都會把目光投入到他的身上。而且作為老大,父母在他的身上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身上肩負的責任也更大。在古代長期盛行長子繼承製,就算是帝王之家,長子也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由此可見父母對於老大的重視程度。
找老大商量。而有好事情了,則會優先照顧老三,自然而然老二也就最不被待見的了。正是由於老二從小就在「夾縫」里生存,他也學會了察言觀色及和人相處,並且還明白了想要就得自己去爭取的道理,因此這樣的孩子從小就進取心特別強,進入社會後往往打拚得也更好。
⑷ 農村老人愛說: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是老二,老二為什麼不受待見呢
農村講究“兒孫滿堂”,家中孩子多,在以前,常常能看到一個家庭中有四五個孩子,一方面是講究傳承香火,來“養兒防老”;另一方面是以前農村需要勞動力來幹活。眾所周知,人一多,矛盾就多,那家庭的孩子多,就會生出些許尷尬來。
比如農村老人常說的:“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老二。”這就讓中間出生的孩子十分尷尬,常常陷入爹不疼娘不愛的境地。
這句農村俗語一語揭露了農村許多尷尬的人際關系,其實也是許多父母教不好孩子的關鍵原因,有沒有真正的愛,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從小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緩解,所以既然是自己的孩子,請盡量做到每個都愛吧!這么看來,計劃生育真是極其有效緩解家庭矛盾的方式啊!
⑸ 農村老人愛說: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是老二,老二為什麼不受待見
農村地區的重男輕女觀念特別嚴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認真。只想擁有一個男孩,而不是一個女人,並且想要一個男孩繼承香。大多數農村家庭想要兩個,因為有四個或五個孩子的家庭中,前幾個是女孩或只有一個男孩。
其實,父母在內心裡對待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但是在一些事情中父母一些不在意行為,卻讓兒女們感到很不公平,特別是家裡有老大、老二、老三在對待父母的某些行為時會有很大的成見。這就是農村人老人說的老話「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是老二」。
⑹ 為什麼老二一般不受父母待見
做一個人人誇獎的「乖小孩」,只是父母一廂情願的滿足,並非孩子內心的抉擇。
台灣作家小野曾講過他一對兒女的故事,一個很自我,「不懂事」的哥哥和一個「懂事」的妹妹。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復復、猶豫不決。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有次,全家去香港玩,哥哥和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個玩具。妹妹一開始就挑了個哪裡都買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而哥哥從進門起,一直挑一直換,最後挑到一個八百元的蝙蝠俠。結賬途中,看見一個限量版、要價四千元的蝙蝠俠,又換。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對這件事還耿耿於懷。她跟小野說,她選完就後悔了,可是大家都贊美她的堅定、懂事,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換。但事實上她很羨慕哥哥,每次都這么堅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鬧,最後都能得到想要的。小野說大家都一直以為妹妹有「主見」、「懂事」,於是他們無意識的就將更多的關注給了哥哥,而忽略了妹妹。而妹妹只是因為父母的誇獎與認同而不得不表現的一種「懂事」,將自己的慾望埋藏在心裡。後來他們的成長也出人意料。「不懂事」的哥哥,一路上都在拚命地「要」,大學畢業後沒拍過電影也非科班出身的他,想出國學電影專業,竟然還要報考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結果竟然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畢業作品在回國後還獲得了金穗獎。然而「懂事」的妹妹,高中時面臨了很大的困惑。那年她沒考上前三志願,這個挫敗讓她對自己沒自信、對學習產生懷疑,甚至萌生出了休學的想法。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他們壓抑了自己的情緒和內心的想法,承受的壓力也越多,以至於長大後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而小時候活得越自我的孩子,越敢於表達自己,追求自己所要。就像德國心理學專家說的,能夠同長輩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往往在成長中都更具潛質。往往越懂事的,越沒人疼;往往越明事理的,越沒人懂。《奇跡男孩》中,奧吉的姐姐維婭就是個特別懂事、明事理的女孩。4歲之前的維婭,天真無邪,擁有家人全部的愛,所有人都圍著她轉。她是家裡唯一的公主,家人將所有的關系與愛給了她。但奧吉的出生打破了這一切,因為先天性畸形,父母把全部的愛都給了這個殘疾的小男孩。父母無意中忽略了維婭,因為在他們眼裡維婭是懂事、聽話的孩子,她可以很好的照顧自己,她不需要父母操心就能過得很好。然而父母將所有關注給了弟弟奧吉時,他們卻不知道,維婭心裡其實也很苦,她會對著家裡的小狗說:「有人想知道我今天過得怎麼樣嗎?」有次媽媽在陪著維婭說話聊天,這時弟弟的心情不好,在發脾氣,媽媽立馬就被弟弟吸引走了,留下維婭自己。總說懂事的孩子可以讓父母省心,其實是他們隱藏起了掩蓋在乖巧下面的情緒。他們也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所以他們穿上聽話的外衣,對父母表示理解,但內心並不開心。然而他們表現得越懂事,越體諒父母,而父母越容易忽略他們。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懂事的孩子缺人疼。」我們總是把精力與關注放在家裡那個鬧騰、不乖巧、哭鬧的孩子身上,往往會忽視那個聽話懂事的孩子。甚至我們還把孩子的懂事當成理所當然,認為她本該如此,不需要我們額外的付出與照顧。可孩子終歸是個孩子,她的懂事也是在向父母表達:我也需要你們的愛,需要你們的陪伴。只不過她沒有直接說出來而已。當我們哭著對父母說:「為什麼你們這么偏心?」他們都會很認真的回答:「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我的孩子,我怎麼會偏心呢?」然而事實就是如此的偏心。在熱播韓劇《請回答1988》中作為老二的德善就是被父母忽略以及不公平的對待。女主德善在家中排行老二,性格活潑可愛,但學習不好,上有一個成績優異的姐姐,下有一個獨子弟弟。在這種「天然的劣勢」下,德善成為家中最不受關注寵愛的孩子。德善和姐姐的生日差三天,每次過生日只能在姐姐過完後,蛋糕上拔掉三隻蠟燭繼續過。德善每次都說想過自己的生日,爸爸媽媽卻總是敷衍說明年,明年就單獨過,然而明年復明年。又一次姐姐的生日宴上,爸爸媽媽又一次順帶著給德善過生日,德善委屈地抱怨自己受到的諸多不公,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開始厭棄。後來,她爸爸向德善道歉還專門為她過了生日。總以為他們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偏心了,會對德善有所彌補。德善一直善良、謙讓、大度,她希望她做的能被父母看見,能被父母認可,也能得到他們的關愛。然而家裡煤氣泄漏,爸爸媽媽把姐姐弟弟背出家門,一家四口在門外喘氣休息,居然忘記了還有德善在屋裡。德善自己一個人爬出房門,如果不是德善自己爬出門弄出響聲,他們不知要到何時才能想起還有一個女兒在裡面。電視劇中德善有一段內心獨白:這一天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為二女兒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這個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樣,姐姐因為她是姐姐,弟弟因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謙讓著。就像我們俗話說的:頭生稀罕小的嬌,要苦苦到半拉腰。然而父母的偏心,讓不被待見的孩子一直渴望得到認可與愛,在他們的心裡留有一個坑,一個需要被父母的愛填滿的坑,卻一直沒有被填滿。最普遍也最世俗的做法就是加倍孝順,渴望父母能突然醒悟到他們的付出,從而再得到以前沒有得到的父母的愛,來將這個坑填滿,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感。然而就怕過度的孝順,以及尋求父母認可而失去了自我。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專家·彼萊瑪研究發現:為人子女,無論是被偏愛的還是被忽視的,都常常感到父母的偏心。如果對一個孩子好過另外一個孩子,他們長大以後一直到了中年,都容易出現抑鬱症狀。在天涯論壇曾有留言,自己因為陷在父母偏心的怪圈裡,抑鬱到無法自拔。她說:小時候很多事情不記得,但只記得什麼都要讓著弟弟,以至於有好吃的就想當然的要留給弟弟,自己帶弟弟沒帶好就很害怕,認為帶好弟弟是姐姐應該的。尤其有次,弟弟要上學,爸爸帶他們兩個去新華書店,爸爸給弟弟買了新字典,而她想要新書皮的時候,被爸爸的一句話鎮住了:沒有你的,那是弟弟的。她說她仍記得當時的情景,爸爸理所當然的表情,可是從那開始後,她感覺一切都變了,以前認為正常的事情也開始感覺不舒服,她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偷偷的躲在被窩里哭泣。甚至變得猶如祥林嫂,反復的和每一個親近的人訴說這段經歷,然而依然沒能走出來這個漩渦。還有很多被偏心對待的孩子說:每次想到所有的好東西都需要自己讓給另一個父母寶貝的孩子,甚至自己的基本需求都不被父母滿足,就覺得人生了無生趣。如果難以得到父母的關注,孩子的心理會發生悄然的變化,有的接受現實,另尋出路,其外界尋找認可與愛。而有的孩子就會陷入一生難以擺脫的心理怪圈,成為更易抑鬱、自卑與焦慮的人。甚至有些孩子會出現逆反行為,與父母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身為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偏心無論是對被忽視的孩子,還是被偏愛的孩子,都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孩子是很敏感,他們只是不說,不要看到孩子的懂事,聽不到孩子的眼淚。
⑺ 「為什麼老二很難獲得父母的偏愛」
誰說家裡老二都被寵?講訴我當老二的那些年
0 1
「怎麼又要錢了,不是這個月的已經給你了嗎,就不知道給家裡省點錢嗎,怎麼這么不懂事呢……」,
不耐煩的話語從電話的另一邊傳來。
這樣的場景我早已司空見慣,每當要錢時,總免不了被數落一頓。
作為家裡的老二,我的存在,就彷彿是多餘的一般。
0 2
姐姐作為家裡的老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家裡的長輩都圍著她轉。
我出生了之後,姐姐獲得的關注下降了不少,所以,她總是想方設法得博取關注。
爸爸媽媽可能也覺得虧欠了姐姐,對姐姐也是百依百順。
姐姐對我其實還不錯,我們雖然吵吵鬧鬧,但日子過得也算平靜。
這樣的平衡在弟弟出生時徹底被打破了。
弟弟來得突然,他出生時我已經上了初中,姐姐也已經上了高中。
那時,弟弟剛出生,需要有人照顧,再加上他是我們家三個孩子中唯一一個男孩,全家人的重心自然都放在了他身上。
等到弟弟長大一些,不再是事事都需要有人照顧的小嬰兒了,姐姐又開始備戰高考,一下子點燃了家中緊張的氛圍。
家裡一旦有什麼好東西,第一個就是先供著姐姐。
那時的我雖多少受了些冷落,但也不是不能理解,姐姐和弟弟確實比我更加需要照顧。
一家人的日子就這么稀里糊塗的過了下去。
姐姐高考結束,考了一個不錯的大學,全家人都很高興。
弟弟也准備要上幼兒園了,日子似乎越來越好了,除了我之外。
0 3
我考上了全市的重點高中,但是爸爸媽媽卻以離家太遠為理由,
將我轉去了一個離家比較近的三星高中,與我考上的簡直是天差地別。
這是我們之間第一次產生這么大的矛盾,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到無能為力,我連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決定。
為了考上這個高中,不知多少個不眠不休早晨夜晚,每天一個人在灰濛蒙的天里一邊背書一邊迎接太陽的升起。
我這時才發現,原來這么多年的冷落, 不是因為姐姐和弟弟需要照顧,而是他們認為,我不需要照顧罷了。
雖然有諸多的怨恨和遺憾,但木已成舟,我只能進入那一所學校學習了。
我不喜歡那裡滾神的同學,也不喜歡那裡的氛圍,遲遲融入不了這個集體。
不知多少次,在學校的木板床上輾轉反側,淚流滿面,難以入眠。
還要感謝後來的那一眾朋友,才幫我走出了陰霾。
不知不覺,我就已經進入了高三。
姐姐高三的時候,弟弟還大兆虧很小,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陪讀,一邊照顧姐姐,一邊照顧弟弟。
那段時間,我經常一個人在家,沒人照顧,沒飯吃的時候只能泡麵充飢。
如今,我進入了高三,他們卻一點表示都沒有,只在我出發去學校的時候,告訴我。
「在學校里乖一點,別給我們找麻煩」。
說不失落一定是假的,原來在他們的心裡,我只是一個麻煩。
0 4
高考前夕,學校舉行誓師大會,要求家長也到場一起參加活動。
我那時住在學校,不能回家,所以早早的就打電話回家通知爸爸媽媽。猜禪
那時的我已經釋懷了許多,不再像之前那樣埋怨他們了。
誓師大會那天,我興沖沖得和同學們一起排好隊形,等待儀式的開始。
家長們也陸陸續續得進來,有許多同學的父母兩人都來了現場。
還沒看見我的爸爸媽媽,儀式就開始了。
雖然已經排練過許多遍,但誓師大會還是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到熱血沸騰,感覺青春的畫卷正在展開,美好的未來在向我們揮手。
儀式結束,我們要與自己的家長一起在牆上簽名。
穿過重重人群,我卻並沒有找到那熟悉的身影。
看著周圍的同學與家長一個個從我邊上走過,最後,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我在心裡安慰我自己,他們可能只是有事耽誤了,可眼淚還是忍不住得落了下來。
直到大會結束,周圍空無一人,他們也沒有出現。
後來,我才知道,那一天他們帶著弟弟去海洋館玩了一天。
0 5
高考結束後,為了躲避他們為我填志願,我躲到了朋友的家裡。
他們家有兩個孩子,她還有一個弟弟,可卻與我們家完全不一樣,整個家裡都洋溢著溫馨的氛圍。
她的父母都熱情的招待了我,她的弟弟也很可愛聽話,會跟在我們後面甜甜的喊姐姐。
這樣的家庭氛圍是我做夢都想要擁有的。
錄取結果出來之後,我才回了家。
不出我所料,我們又大吵了一架,徹底撕破了臉。
上了大學以後,除了每月少的可憐的生活費,我們就再無其它聯系。
寒暑假我不是借住在朋友家,就是在外打工,再沒有回過家,包括春節。
0 6
為了參加我夢想了許久的培訓,湊足培訓費,我破天荒的給媽媽打了一個電話。
電話接通,當我說出我需要一些錢,還沒說原因,就被數落了一頓。
沒有任何理由,只因我是一個累贅,麻煩,不聽話的孩子。
電話里的數落聲還在繼續,我沒聽下去,就掛斷了電話。
掛斷電話的那一刻,不知為何,我感到如釋重負。
我不怨恨我的姐姐和弟弟,我只怪那一對偏心的父母沒有給予我應有的關懷,原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無條件的愛自己的孩子。
但是,這些都不再重要了,從今天起,我將開始真正屬於我自己的人生。
希望所有在原生家庭受過傷的孩子,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感謝您的閱讀!
【初心的時光】:人間皆是溫柔,你我亦是星辰,願你保持初心,砥礪前行。分享個人成長干貨和情感故事,希望大家都能愛情事業雙豐收!
⑻ 為什麼三個孩子老二最不受寵
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因為是父母們的第一個孩子,所以無論男女在家長們的心目中都是非常的重要,如果第二胎還是女孩的話,兩個女孩在家裡,家長們就不容易出現偏心,但是只要第三胎是個男孩子,那麼就註定,老大和老二的地位將會下降,相對的老二的家庭地位則會下降的更多。
因為在老二的心裡有一種「精神」,那就是想要得到父母們認可的「精神」,老二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做事,自己獨立生活,盡量不給父母添加負擔,這都是為了爭一口。
因為他們打心底想要聽到父母的稱贊,想要讓父母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老二心裡,最重要的不是金錢的獎勵或者是其他物質的獎勵,他們最想聽到父母的誇獎,但就是這樣的心理,造就了老二孝順的心理和超強的自理能力,這也是許多多孩家庭,老二的縮影。
注意事項:
在父母忽視的生活狀態下,孩子們極易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因為他們為了得到父母們的獎勵,可以接近所能去完成父母的要求和請求。
而且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拒絕,只知道自己成好的話是可以得到父母們的誇獎,同時這種人格也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奴性」,在小時候就無條件的服從父母們的指揮,這種習慣就會帶到學習中,今後的生活之中去,不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訴求,什麼事情都在自己的心裡消化。
⑼ 為什麼老二總不受寵姐姐妹妹就可以
現在社會一般父母不會可以偏袒巧雹散或者疏忽那個孩子的。但是鄉下孝氏有種說法二胎一般都鬼點子多所以不怎麼受家人待見;但是個人認為原因可能是大孩子因為是第一胎父母一般比較上心,小孩子因為肆辯最弱小很容易得到保護,不上不下的位置反而尷尬。
⑽ 家裡三個小孩的,為什麼說老二是最可憐的那一個,經歷的來說說
心理學上有一個「老二定律」。大致上是說第一個孩子一般都比較受父母寵愛,而且可以享受獨一無二的受寵地位。老二一出生,面對的就是要跟老大分享父母的愛,所以本能就要用「爭寵」的方式來獲得自己的「權益」。如果下面又有弟弟妹妹出生,父母的愛又轉移到弟弟妹妹身上了,所以老二總是覺得自己「吃虧」了,既不夠「受寵」,又沒有老大排行老大的「地位」。
現在不是有很多獨生子女不願意讓父母生二胎嗎,就是想要獨占父母的愛和資源。其實父母生了二胎後給老大造成的「心理創傷"也不小,感覺父母會更愛弟弟妹妹,因為弟弟妹妹小,更需要被照顧,老大要眼睜睜看著父母把本來自己獨享的寵愛分給了弟弟妹妹。李橡
實際上任何事都有利弊。老大雖然享受過父母」獨一無二「的寵愛,但是容易被父母委以「重託」,繼承家族使命,接受父母的投射和期待,使很多被寵慣了的老大束手束腳,畏首畏尾,不堪重負,放不開手腳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負,最終落個老成持重,碌碌無為,成年之後反而要依賴父母的扶持和照顧。
老二因為一出生就面臨跟老大的競爭,反而更容易積極進取,自我鞭策,事事要」搶先「和」出風頭「,有更強的競爭力和成功意識。就是不太容易心平氣和、寬容忍讓,需要提醒自己注意為人處世不要過頭過火,用力過猛。
老三以下,尤其是最小的,通常不用背負父母的期待和家族使命,又不參與老大老二的」惡性競爭「和」爭權奪利「,更容易輕裝上陣,自由自在,擁有一段揮灑自如、五彩繽紛的個性化的人生經歷。如果說有什麼「弊」的話,就是排行小,可能會有點「人微言輕」,說話不被重視。還有可能成為老大老二的出氣筒,受哥哥姐姐的「欺負」。
以上所說的只是一個一般的,泛泛的,說不上嚴謹的「規律」。人們之所以常常被一些規律和習慣所左右,還是因為身在其中,不明所以,盲目地跟著走。如果能及早看清楚其中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不管是老大還是老二或者老三老四,都可以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自我調節自己的人生節奏和方向,走一條使自己充實,滿足,利己又利人,更富有生命意義的人生之路。
我就是家裡的那個老二,又因為是女孩,一出生就被父母嫌棄。接生的人看到我爸連看都不願意看我一眼的樣子,於是提出來,給我爸500,把我抱走。87年那會,500塊也不少了。我爸動心了。所以,我生下來,就被抱走了。
我媽回家的那一天,又突然反悔了,說自己生的孩子,不能就這樣以後都見不到了啊!所以,一定要讓我爸把我要回來,不然就不跟我爸回家了。不得已,我爸又去找人家,把我抱了回來。
多年以後我一直想,假如當初我沒有被抱回家,現在的我應該過的會比現在好吧。醫生把我抱給別人,自然也不會給太窮苦的人家,畢竟他們也買不起。
回到家以後,才是我可憐的開始,才是我噩夢的開始,才是我這一生都無法建立安全感的開始。
回到家以後,我媽在我一個月的時候,就給我斷奶了,就開始盤算著把我送到哪裡去養了,因為我媽還想再要一個。
最後,我媽把我送到徐州一個姨姥姥家看著,就是我姥姥的姐姐家。據我媽描述,姨姥姥當時都70多了,也抱不動我,也哄不了我,還要幹活,只能把我放在一個小框子里躺著。
一歲多以後我會跑了,姨姥姥看不了我了,我媽又把我送到舅舅家養著。可是那時候,舅舅舅媽也很忙,不得已就把床堆得高高的,讓我自己在床上,拉了尿了有時候換不及時就弄得到處都是。
都說嬰兒幼年時期頻繁更換監護人,會導致孩子這一生都無法建立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也會不如意。多年以後,我發現自己始終都無法全身心信任一個人,也許可以在幼年裡,找到答案。
慢慢的長大了。舅舅家還有一個大我一歲的表哥,表哥也欺負我,吃的都搶過去,動不動就惡作劇的打我。
我媽大概是什麼時候把我接回來的呢。大概就是從有一次她去看我,正好看到表哥把我推在泥坑裡,還不允許我出來,深秋的天,我在泥坑裡冷的發抖,也不敢動彈雀擾做。而我妗子,在旁邊也沒制止。
我媽說,當時看到我那個樣子,頃衡她再也受不了了,就決定接我回家。
回來以後,家裡的一切都很陌生。家裡有一個大我四歲的姐姐,還有一個才出生的小弟弟。姐姐總說這個是她的,那個是她的,我不能碰。而媽媽忙於照顧小弟弟,也沒時間管我。
我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坐在媽媽床前,看她哄著弟弟。再看她吃飯,她把碗里的荷包蛋扒拉兩個給我,笑著說,吃吧。
這個場景,是我兒時記憶里最好的光,最溫暖的一幕了。除此之外,我的記憶里,都是一片灰暗。
後來姐姐上學了,我開始照看弟弟,洗一大家子的衣服。每天都被父母支使幹活,拔草,喂豬,反正各種事情,從來沒有玩耍的時間。
在家裡,姐姐一直被寵著的那個,弟弟也被呵護著,只有我,除了被父母使喚幹活,我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用。
現在長大了,我媽仍然是偏心的,每次我姐來,又是說貼心的話,又是拿東西。我媽總是貼補我弟弟。而我回去,都是買很多東西回去,回來的時候,總是兩手空空。
所以,不被偏愛的那個,就算是多年以後,也不會被偏愛,這就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