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擺脫父母的控制
01
如果父母是那種有文化有素質,或者沒有文化但是卻知書達理的人的話。
我們最好的方式,當然是跟他們進行交談。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對事情的看房,認真的聆聽他們對此的看法。父母與子女心對心的交流的時候,我們或許會發現我們所謂父母的「過度控制」或許只是我們無端的過剩意識。父母也許會發現自己某些時候的過度關心,可能讓我們感到了不舒服。所以雙方會在交流中認識到自己原本錯誤的想法。
02
當然現實總是「骨感」的。一般來說讓自己子女感到過度控制的父母,很可能是那種控制欲極強且不會輕易與子女進行交流的人。在他們看來,子女聽父母的是天經地義,父母管子女那是在愛他們。
03
碰到如此父母,我們可以嘗試著與他們進行交流。比如寫信,比如在他們心情好的時候座談等等。也許,我是說也許,會有一部分父母會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進而改進自己的做法。
04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父母根本無法進行交流,那麼請努力的學習,學習再學習。認真的做事,乖乖巧巧的聽父母的話。小心的呵護著自己的心靈,相信著明天會更好。當我們成人以後,當我們具備了獨立自主的經濟能力的時候,也就是擺脫他們控制的時候。在這之前,我們肯定會煩悶、抑鬱,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向朋友、老師傾訴,向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傾訴。但是萬萬不可做出過激的行為,否則還沒有等我們長大,也許心已凋零。那麼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擺脫這類控制欲極強的父母了。
『貳』 父母的焦慮情緒成了日常,自己該如何克服
其實在我們現在的很多父母當中,我們很多父母都是非常焦慮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對於孩子的很多方面都過於擔憂,所以就造成我們的焦慮情緒。其實,這樣的焦慮情緒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極為不利的,我們作為家長來說,一定要學會克制。
其次,耐心陪伴孩子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並且是沒有回頭路可以走的,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我們家長的耐心陪伴。當我們耐心陪在孩子身邊,並且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懷的時候,孩子才能夠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這樣孩子得到了家長的鼓勵和支持,自己就會向著好的方向不斷前進。其實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家長做到了耐心陪伴,就是在給孩子無聲的鼓勵和支持。只有這樣,才會和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和親子關系。
所以,作為家長來說,一定要懂得接納我們的孩子,懂得看到孩子的優點,懂得做到耐心陪伴孩子,這樣我們就會變得不焦慮。
『叄』 如何擺脫父母強烈的控制欲
擺脫父母控制欲是很難的事情,在於父母年齡大了,習慣於控制欲很久了,要一下子不控制,非常難做到。
首先,你能意識到父母的控制欲已經是一個進步,說明已經有了擺脫的意願。
其實,關鍵在於你的改變。雖然控制欲父母會一如既往把你當小孩看待,但是你成人的表現,比如,對自己負責,自己承擔,保持邊界等行為,有可能促使父母慢慢改變。
如果跟父母保持一定距離,比如你在外地工作,你的獨立性會更好地成長,也可能幫助你脫離父母的控制欲。
問這個問題的孩子,一定是缺乏反抗父母的勇氣的,都是愛的束縛導致的。
所以就是很多的想法和建議給到你了,你也很難做得到,也幾乎很難幫到你。
對於如何擺脫父母控制的這個話題,只有你自己認識到了,並且能夠掙脫這種束縛,什麼方法都不是問題。(後面我會說答案)
下面這幅劇照本身就很有代表性,一個孩子的臍帶被鏈接著,手中還有一把鎖。
這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劇照,其中「茉莉的最後一天」這一集,很多人是哭著看完的,因為把控制型媽媽對女兒的一些行為很真實的表現出來了,而女兒的那種痛苦也通過影視劇傳遞給了觀眾。
紀伯倫的這首詩值得父母細細品味:
我是看了這部劇以後才去找了原著來看,因為劇中孩子的表現讓我作為一個母親太震撼了。
因為你很難想像一個母親的愛會讓孩子傷的遍體鱗傷還不自知,所以自己也在反思。
首先,對於控制型的父母,不要寄希望於他們改變。
因為控制型的父母自己並沒覺得在控制孩子,都覺得自己是愛孩子的。
在這本書的序中這樣寫道:書中的每個孩子,無論他們在世俗認定中是成功或失敗,他們的生命,都烙印著奮戰過後的傷痕。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戰斗,他們的奮戰對象卻都是至親,特別是母親。
我覺得這句話很真實,也可悲。
第一集中《媽媽的遙控器》當中的母親,為了兒子好,想讓他改掉不良的習慣,這都無可厚非。
但是母親竟然把遙控器當成了幫助孩子改掉不良習慣的道具,因為這樣的裝置能夠讓兒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成天補習。 最後還來了句「我是為你好!」,親情變成了牢籠,對孩子是無窮的傷害。
為什麼孩子很痛苦,很難擺脫這種境地,因為那是自己至親的人啊,而父母對此並不能接受和理解。
直到最後,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後才明白自己行為的傷害,但那都太晚了啊。
第二,無論他們改不改,應該改的人是你自己。
當你明白了父母的固執,及他們的固化思維,接下來怎麼做應該自己去思考了。
需要自己逃脫愛的禁錮和控制,俗話說,你只做自己能改變的,不去想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
而自己的改變和接受,都是可以選擇的。
而你想去試圖改變父母,那要看他們的態度和心情了,你能控制嗎?
基本不能。
其實不用太過於糾結,有抑鬱傾向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優柔寡斷了些。
我小時候,選專業就業都是父母的意見,那陣是因為自己不具備判斷能力,也沒有從小立志干什麼。
但當我成年後, 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想,和自己要愛的人,父母一個都沒攔住過。
當然,他們是那種控制慾望沒那麼強的,但和他們的很多想法都是背道而馳的啊,只要我拿定了主意,基本都按照自己的意見在走。
所以,決定權在自己,如果你自己瞻前顧後,沒法用足夠的勇氣來改變這一切,那麼接著痛苦的肯定只有自己。
反過來,你想好了,經過了認真的審慎後覺得自己是對的,為什麼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呢? 他們用愛束縛你,難道你不能用愛來說服他們嗎?
第三,只有自己改變了,才能真的解脫出來。
路,自己走過,才知道前面有哪些風景。
對和錯,都不重要,都是人生的體驗。
我們不就是因為這場人生旅途的不確定性才覺得充滿無限可能的嗎?
有醫生曾經對一個抑鬱症患者說過:你得的病就像肉里的刺一樣,我的葯只能在這個刺的表明緩解你的疼痛,但要根治還是靠自己把刺拔出來。
對擺脫父母控制的人生而言道理趨同。
-end-
你這樣的一些東東總要挑撥父母和兒女的關系,是其心可殺,其人該揍。
社會 上可寫的事太多,你想賺錢,就堂堂正正的,不要想動搖 社會 的根基,雖說就憑你這樣的東東已勁搖不了,但看到了讓人惡心。
網上有篇熱文,《世上到處都是不愛子女的父母》。
談父母通過對子女掌控尋存在感,或得到個人利益。
法國電影《鋼琴教師》,說的就是一位長期被媽媽控制的鋼琴女教師壓抑變態的 情感 生活。
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比比皆是:不許女兒談戀愛、不許去外地工作、不許……
日常中的干涉控制更是如此:一位父親得意洋洋地炫耀成果,通過自己努力扳回了孩子想做什麼職業的願望;菜場那位祖母說,我大孫兒已經9歲了,我馬上回家叫他們再生一個;一位爸爸出面幫女兒打女婿、幫女兒跟女婿離婚……
細微的不易覺察的控制更是多:都成人了他們還覺得你該早起、覺得你該對自己的孩子上點心、覺得你工作間隙要叩齒健身、覺得你做的飯就不好吃她做得才好吃、覺得離了他們你就過得一團糟……
很幸運,我父母沒多少能力,所以對我是完全撒手的。有時候我會有沒有人幫助的孤單,但更多時候,我可以做自己的主,我覺得自由自在。成年後發現:這種撒手不管真的比亂管好NNNN倍……
所以,結婚後,我特別特別不適應新的家庭。公婆屬於那種細心的操持的父母,這個好處的弊端就是凡事喜歡干涉,從嘮叨我們該早點生孩子開始、到干涉我們裝修房子的顏色……一路磨合,終於達成了現在的不松不緊的狀態。其中訣竅就是:我「辭退」了他們,不再要他們幫助帶孩子燒飯,一切都是自己來,雖然辛苦,但是我的小家庭真的徹底長大了,我終於有了主人的感覺,我們在小家裡獲得了輕松自在。
某個博友發過這樣一條博客:他千辛萬苦寫就一本書,興高采烈地回家獻給父母,而他爸爸只是把書丟在一邊,說了一句:「與出一本書相比,我們更希望你結婚。」
這位博友由此大發雷霆,我非常能理解他:打拚很久,終於獲得一點成就,興高采烈地回家跟父母分享,想得到父母承認,父親卻不屑一顧:你這個不是成績,因為你還沒有結婚!
控制欲 強的父母,永遠看不到孩子的成績,永遠只看到不足,他們像指揮官指著前方:「到這兒了算什麼,前面才是圓滿處。」而「前方」永遠只在前方啊!這樣的父母,他們從不贊賞孩子,他們總在不斷地要求……
那位博友所發微博的後續是:他父親氣得暈倒去醫院了。博友手忙腳亂地送父親上醫院,自己自責得無以復加,在微博里懺悔,說簡直想把自己剁了。
控制欲 的父母第二條特徵就是:無能為力的時候總是示弱來控制孩子。
這樣的父母總是把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或生活的延生,忘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被這樣的父母干涉,孩子一邊反抗一邊因為自己「不孝」而自責,內心扭曲彷徨,一輩子都不得幸福。
《鋼琴教師》里的女教師就是這樣被她母親禁錮成囚徒。
《世上到處都是不愛子女的父母》文中說的方法我是贊同的:遠離想控制你的父母——遠離不是不管他們,而是不被他們干擾。
不要奢求對 控制欲 的父母「左耳朵進右耳多出」能解決問題,而是明確讓他們知道:彼此的界限,並且不允許對方逾越。
甘肅那個女子簡直就是被父母控制而亡的樣本。控制她的是她的祖母(一個母親替代形象)。自己孩子被祖母打、自己丈夫被祖母打,家是祖母掌權,錢在祖母那兒,電視機給祖母看。在無望的勞作中,無休止的被控制中,自己還要遵循孫女該有的形象:溫順、謙和、孝敬祖母。臨死了,還對侄女說:以後有好吃的記得留給我奶奶。
她不知道她無休止的苦難是從祖母掌控她開始的,她只能對自己下手。
父母對孩子掌控往往持著一個最大的借口,那就是:「愛」以及「為你好」。
是不是真的為你好,他自己都不知道。
我看陽陽的帖子,有位跟帖的姑娘一直未找到對象,她母親有一天生氣了,罵她:「你這個老處女!」這樣的字眼從母親口中說出,你認為她是真的為女兒好嗎?她只是哀痛自己顏面丟盡所以才會罵出這么惡毒的話。
什麼樣家庭出來的孩子, 還容易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傷生活的。治癒的過程漫長而容易反復。
所以,我們既要 擺脫父母 的掌控,同時也要努力做到不對自己的孩子掌控。
文中有這么一句:「遠離想控制你的父母——遠離不是不管他們,而是不被他們干擾。」
我來想想怎麼個「遠離」法既合人倫又靠譜:
1 既然要遠離,首先你得自己不對他們依賴。如果你還指著他們燒飯洗衣,那麼大概只配做個「聽話」的孩子。
2 父母身體好不需要你照顧的,給錢吧!離開那種憂郁的臉龐和眼神吧,不要歉疚,既然在一起是互相折磨,還不如給彼此空間。
3 身體不好的父母估計也沒有 控制欲 了,他們會更多地操心自己的身體。所以,盡孝吧!
4 劃清界限,告訴他們你的底線,比如婚事,不要他們插手就是不要插手,多強調幾次對方自然就接受了。自己要強大,自己都囁囁嚅嚅不清就別指望父母能聽從你的訊息。
如何知道自己在控制孩子:
1 你是否從來都覺得孩子不會或不對。
2 你是否一直為他擔心。
3 你是否從未贊過孩子。
4 你是否喜歡為孩子代勞。
5 你是否一直幫他操心,幫他決定選擇。
6 你是否不希望孩子遠離自己。
7 你是否發覺自己離不開孩子。
8 你是否想他一直在你身邊。
在中國,父母總會用「我辛辛苦苦把你養這么大,干什麼事不是為你好」來道德綁架孩子
超過80%的孩子應該都有這種感受:
父母覺得你該穿秋褲了
父母覺得你該學習了
父母覺得你該理發了
父母覺得你該戀愛了
父母覺得你該結婚了
他們從來不在意孩子的想法,只是一味的做「好好家長」
想要擺脫這樣的「控制欲」我想只有一個方法:
經濟獨立,成立自己的家庭
堅決的說不。
比如當他們提要求的時候,我們就說不。
他們接下來就會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需要告訴對方:「不,這根本不是為了我好,你們只是希望我聽話而已。」
接下來他們可能會開始責備,埋怨,甚至開始罵人,他們會說這個人翅膀硬了,開始飛了,怎麼這么不孝順了?總而言之就是,我們變了……這時候我們可以坦然的說:是的,我變了。
經過若干次這樣的循環,他們會開始意識到他們無法控制子女,於是他們又開始會耍無賴,甚至扮可憐會跟子女說各種各樣的軟弱的話來博取同情。
記住,在這時候千萬不要回頭,也千萬不要被他們的軟弱所蒙蔽了雙眼,因為一旦開始妥協的時候,他們就又會開始侵犯。
這個時候繼續堅定地做自己,他們會漸漸的接受一個現實:他們再也無法擺布別人,再也不可能讓一個人聽他們的了,這時候界限就成功建立了。
當然,在開始做上面這些事情之前,請先經濟獨立,正所謂底層建築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經濟獨立之前,哪來的人格獨立?
首先為人父母要以德來教育孩子,同時也不能壓迫孩子。孩子們都是有自尊心的,千萬不能讓孩子有精神壓力。
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交流,就會導致隔閡,不利於親子關系。善待孩子是第一要義。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被迫背負著另一個人全部的希望,每日如履薄冰的孩子,怎麼可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一個總是強調犧牲,苦悶傷感的母親面前,孩子不敢快樂,也不敢幸福。父母自認為「犧牲式的綁架」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孝順,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穩穩地飛翔。自由和獨立,是父母能夠留給孩子的,最珍貴的財富。
不要去指責父母、仇視父母,他們當年因為知識水平、性格等,會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們也不知道這樣是害了孩子。就像《銀河補習班》里鄧超說的:「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做得不好請多包容『』。
學會成長,走出來,去慢慢修復自己,去改變命運的軌跡。原生家庭決定不了一切,原生家庭也不是我們去抱怨和停止成長的理由。
別忘了,你也會成為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這個很簡單 只有強大自己 然後離開他們 自己出去闖 社會 我媽媽就控制欲很強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走出去 然後大學畢業就去了南方 現在又出了國 距離遠了 我媽媽依然用打電話和視頻的方式想要繼續控制我 不過鞭長莫及 我不理她 慢慢的 我習慣了自己做決定 我媽媽看到我的成長和努力 終於認可了我 現在她不再控制我了 反而有事會問我的意見
所以 父母控制你 是因為認為你不行 你做給他們看看 讓他們知道你能行 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放鬆對你的掌控
很簡單,溫柔點,慢慢的擴展自己的邊界,循序漸進,從最簡單的事開始對著干。
你讓我不睡懶覺,我偏要睡他個桃花開,哪怕是在床上玩手機不起床都行。
你讓我馬上吃飯,我偏要等半個小時再吃。
下午五點必須回家,我偏要玩到7點。
...
...
反正就是,在一些很小的事上對著干,如果小事上獲得了成功,再加點力度,在小事上一點點的增加,直到大事上都有自主權,直到你爹媽都覺得,管不住你了,娃長大了,那你就勝利了。
不要一來就開始流血鬧革命,換來的一定是暴力的鎮壓,那些直接什麼都對著乾的,簡直死的不要太愉快。爹媽都是活好幾十歲的人精,要整死人、折磨人的方法起碼有好幾十種,所以,直接來硬的,這是很愚蠢的。
我爹媽從小就壓榨我的自由空間,把我拽手裡,我都喘不過氣了,後來我自由意志越來越強烈,就拚命反抗鬧革命,直接對著干,被打得好慘的...跪板凳,上面放滿了鵝石頭;打人的工具,黃金棍好幾根綁一起,期間換了好多次(可能是被我丟的);和老媽吵架,我直接拿頭撞玻璃,把窗戶撞碎;上網吧玩通宵,半夜直接從網吧揪出來,一路打回家,那個之狠,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差不多被各種折磨了一年左右,我才慢慢的獲得自由,這就是鬧革命的代價——暴力鎮壓。
只是,我成功了,那些付出,流的血都是值得的。
問題是,你們能做到咱這程度嗎?
如果被打死也要按自己想法來,那無所謂,直接硬著陸。啥你要我這么干?對不起,我做不到。
如果對自己沒有把握,那還是來軟的,從小事開始反抗,把戰線拉長一點,慢慢的擴展邊界。
嗯,方法已經告訴你們了,祝大家好運。
『肆』 面對父母的偏心,我如何調節自己
兒女都是心頭的肉。一般來說,父母都會十分寵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很多時候,很難一碗水端平。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盡量保持把一碗水端平,而在兒女這一塊,要做以下方法調節自己。
一是要做到心胸寬廣,寬厚待人。自從弟弟出生後,父母親把精力都放在弟弟身上。要知道父母第一胎生的是你,你出生的時候父母也是全身心的照顧你,對你寵愛有加。
弟弟現在出生後跟你當時一模一樣,所以父母並不是不寵愛你了,而是你長大了,可以獨立自主,二弟弟更需要照顧。
二是要做到提升自我,感恩父母。父母一直以來都是頂天立地的,為了兒女願意付出一切的存在,所以為了報答父母,建議多增值自己,在學習上做到最優秀,在工作上做到最傑出。有優秀的孩子,父母自然更加喜歡你了。
『伍』 如何擺脫父母對自己不良的影響
用以下四步可以擺脫父母對自己的不良影響。
第一步,你得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將年幼的你受到的傷害的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而不是找各種合理化的理由來欺騙自己,維護父母的形象。
面對自己的遭遇,我們首先需要發泄憤怒,哀悼我們從未得到渴望已久的父愛和母愛的事實,而不是弱化和抹殺曾遭受過的傷害。
第四步是不再自我懲罰,並對自己負責。在你將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歸因於你的父母之後,不代表你可以一勞永逸。你還必須採取行動,拯救成年的自己。
最後一步是與父母對峙。平靜的對峙,而不是用激動的情緒回應,這一點很重要,你不能被你的情緒所控制。對峙的目的是為了告訴他們實情,並為你們此後的關系定位。
『陸』 如何擺脫父親帶來的心理陰影
回答:擺脫父親帶來的心理陰影,該怎麼辦?
第一:你的年齡有多大,年齡小,和父親溝通,因為沒有經濟能力,需要依靠父母養活。
拉上母親和家庭裡面其它人,一起商量父親的事情。
人多力量大,也許可以說服父親。
如果還不行,尋求 社會 媒體和機構的幫助,給父親施加壓力。
第二:年齡如果已經到了18歲,成年了,有自己獨立賺錢的能力了,那就搬出去 遠離父親的控制,自己自力更生,賺錢養活自己.
父親畢竟是父親,和自己有著分不開的血緣關系,不能打罵,那是不孝。
只能想辦法遠離一點,少讓他干涉自己的生活。
不知道你這個父親帶來的是什麼陰影,是父親太過於光輝偉大,讓你無法自處?還是父親太過於嚴厲,讓你無法自立?亦或是父親對你的要求太過於嚴格,要求太高,讓你無法達到?還是父親,根本就是一個隨性的人,喝酒打人,不高興打人,有家庭暴力呢?你不說清楚,別人怎麼幫你呢?
我的一生,因為父親帶來的陰影,至今無法擺脫。
都說父愛如山,女兒是父親前世的小情人,父親對女兒總是溺愛與寬容的。而我卻從來沒有這種感覺。
我上面有個搜肆哥哥,體質也不是很好。我出生的時候被父親嫌棄,因為是女孩。父親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我一出生就差點被父親扔了。
從小到大父親沒有正眼看過我。其實以前4年後和50後的父親,可能只有少數有文化的人會對孩子表達 情感 。父親不太會表露他的 情感 ,對待哥哥和弟弟,他也不會有很多的言語,遇到他們做錯事情,他也是動手就打。但是父親對我的 情感 表露的最明顯,就是不管是不是我的錯,挨打的都是我。
在外人眼中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應該是最受寵的吧。我也只有笑笑了。誰知道我從小是被打到大的呢?經常被父親穿的那個民兵的靴子,踢到身上,然後躺在床上,一個星期起不來床。
從小為了能讀書,自己要去撿垃圾,撿麻袋,撈田螺,採茶葉。固然是是家境遭遇變故,比較貧困,還有更大一部分原因,因為我是女孩子,父親壓根兒也不想我去讀書。我想那個時候如果有人花錢把我給買去,父親也是願意的嘛,女兒如果能夠換成錢是最好的。
所以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就想逃出那個家庭,像牢籠一樣的家庭。所以在十幾歲的時候,我就南下深圳了。可是現在回憶起來,我的眼前經常會春搭出現那輛紅色的小單車。
那輛紅色的小單車,是我讀初中的時候,扒漏拿父親去外面出做苦力搬石頭,攢了35塊錢買的。這是父親送給我唯一的禮物,也是讓我感動一生的禮物。足以抵消我對父親所有的恨。也融化了我對這個世間所有的愛。
所以說擺脫任何人帶來的陰影,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讓你能夠在你的內心產生愛的事情,用光明來融化黑暗。
各吝各的
讓自己變強大
謝謝,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小時候,由於父親對我們比較嚴厲,從小我是被他打大的,一來是因為他的性格比較暴躁,二來是因為他重男輕女,剛好我是他最大的女兒,所以小時候在家裡非打則罵這種日子幾乎每天都有發生的。
最嚴重的一次是有一天我帶著弟弟們出去玩,忘記了回來,結果後來他找到了我,一個耳光從天而降,我剛好站在鄰居家的門框邊上,額頭撞到了門框上,頓時鮮血直流,前面的衣服都已經被鮮血全部給染紅了,地上也流了一大攤的血,看見我這樣他也無動於衷,照樣罵罵咧咧的,絲毫沒有說要帶我回家,給我包紮止血之類的,我獨自跑回了家,把身上的臟衣服換掉,捂著額頭躺在床上,就這樣睡了一個晚上,直到第2天,我媽才幫我簡單的包紮了一下,那時候我對我父親恨之入骨。
一直到現在我的額頭的疤還在,所以說父親就是我小時候的噩夢,這輩子都揮不掉的噩夢,有時每天晚上睡覺,睡到半夜我都會被噩夢給驚醒,這種恐懼感,我這輩子都忘不掉。
直到後來我出來工作,漸漸的離他越來越遠了,大家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也少了,我經濟獨立,不需要再依靠他,才漸漸的和他的關系緩和了一點點。
要說要擺脫父親的陰影,我覺得我這輩子是不可能擺脫得了的,畢竟深刻到骨子裡面的東西,不是說你想忘就能忘得掉的。
對於父親這一輩子給我帶來的陰影,除了恐懼,我再也找不出其他詞來形容他。慈祥?偉大?我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這個家我能離得越遠越好。
現在我也到了中年,也成家立業,做了媽媽,父親也老了,脾氣也沒有以前那麼暴躁,但我和他的關系依然是淡淡的,他的後半生我依然會照顧,那種天倫之樂,失去的親情再也找不回來了。
所以說如何擺脫父親帶來的陰影,我覺得這個是沒辦法擺脫的,只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會沖淡,但是刻在骨子裡面的陰影依然還在。
因為一個人,你受傷了,你痛了。
為了減輕這疼痛,你把另一個人拿過來,當作治療前一個人留給你的傷痛的工具。你說這是愛,但這是創可貼式的愛。
這樣的愛,對另一個人非常不公平。
當你抵觸悲傷時,你的心也就遠離了你悲慘的人生真相。不過,這只是遠離,並不是消失。悲慘的人生真相永遠不會因為我們作一些主觀努力就從我們的世界中消失,並不再對我們的心靈產生消極的影響。
甚至恰恰相反,你越想否認一些悲慘的事實,這些悲慘的事實對你的消極影響也就越大。譬如Z,當她想否認沒有親人愛她的事實時,她要做的事情就是盡力爭取別人對她的認可和愛,但這令她更加受傷。
現在,隨著心靈之牆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慘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認,也不再去和這註定不可能改變的事實較勁。當你做到這一點時,你的心理能量就獲得了解放,它們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現在,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悲傷所完結的,是人生悲慘的真相。當然,這真相永遠不會消失,但經由悲傷之路,我們的心靈從這真相中的悲劇中獲得了解放。甚至,這真相的悲劇性還會成為我們心靈的養料,促進我們成長。
「死而復生」成了她的「悲傷後遺症」
其實,所有的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有這種力量。任何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是天然產生的,它們都在告訴我們一些信息,在指引我們走向好的成長之路。
我們需切記:我們的力量不在於我們看上去有多快樂,而在於我們的心離我們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悲傷把你的注意力從積極的生活中轉移開,聚焦於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當你損失慘重或處於極度悲痛的時候,你會想到對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個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層規劃,而不是令人精力渙散的小玩意以及 娛樂 項目。
相信許多人有這種體驗:一場大病、一場災難或一場意外的死亡,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態度,使得我們明白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這也是悲慘的人生真相必將帶給我們的饋贈。
一系列的人生悲劇,既可以令一個人變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別人重復訴說自己的苦難,以贏取別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個人變成貝多芬,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唱響自己生命的最強音。
我爸媽在我小時候經常吵架,我爸爸喜歡喝酒,喝醉了就耍酒瘋,有時候喝過酒正開心的說話,說打我媽就打我媽,可以是我從小就是在有家庭暴力的環境下成長的,如今我也為人父,抽煙,但是我從來不喝酒,可能是心裡影響吧,我也從不在有小孩子的時候和家裡人吵架,其實有時候很多時候吵架,並不是因為多大的事,而是雙方的互不相讓,各退一步其實很多時候不會產生太多矛盾!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確實父母非常重要。在你事業發展的開始。擺脫父母的最好辦法就是你永遠不要父母幫忙。父母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再好的宴席要散。
獨立,經濟獨立。
衣食住行,完全可以自己解決。等你能自己獨自面對 社會 ,才能有自己的意識。有了自己的意識,能對這種心理陰影做出自己的判斷,影響就沒那麼大了。這是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