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曾仕強談父母是壞人你怎麼辦

曾仕強談父母是壞人你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3-03-22 02:06:09

⑴ 學會擺脫不良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曾仕強講《易經》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孩子自己選擇的,父母不能選擇孩子,只能孩子選擇父母,所以無論父母怎樣,作為子女都不能怨恨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自身習氣,除後天社會影響外,還有孩子原生家庭影響,這影響甚至是一生。父母婚姻和睦,孩子的婚姻大多也不會差到哪裡。父母婚姻不好,孩子的婚姻大多也不怎麼好。

想要自己的生活、婚姻幸福,就要學會擺脫不良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不然就會承襲父母的命運。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姐姐,稱她為L姐吧。在和L姐沒有深聊之前,覺得她肯定是一個婚姻幸福的女人,老公肯定很疼她。因為每次我見到她,她總是一副贏弱的需要別人保護的樣子,病怏怏的。看到她我總會想,這女人的老公肯定很疼愛她,不然誰能受得了天天面對一個閑賦在家,整天病怏怏,愁容面目的女人(每次見她憂愁的面容,我以為是身體一直不好的原因)。

因緣際會,和她深聊之後,才知道我的想法是錯誤的。她的婚姻並不幸福,對婚姻的態度也是可繼續可不繼續。她老公可以說是個媽寶男,什麼都聽他母親的,自然對L姐關心甚少,夫妻關系也因此遭到破壞。L姐因原生家庭的緣故,自小敏感,性格又強硬,夫妻之間有了摩擦,除了想著怎樣報復自己的老公,沒有想過要怎樣解決出現的矛盾。婚姻也就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種局面。

L姐在原生家庭中是個尷尬的存在,她母親經過幾次換親(彼此雙方家庭的女兒互換嫁給彼此雙方家庭的兒子做媳婦)都沒有得到一個好歸宿。最後一次換親懷有L姐,被L姐生父拋棄後,不得以嫁給了L姐現在的養父。

因為她的存在,養父對她和她母親並不好。從小生活在養父和母親無休止的爭吵打架與別人的閑言碎語中。如此原生家磨余液庭讓她變得敏感,骨子裡面變得強硬。她一心想要找個好男人,一心想著自己的婚姻不像她母親,可是在無形中還是走了差不多和她母親一樣的婚姻之路。

她的述說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她對養父的恨意和對自己母親的憐惜。甚至在無形之中把母親所受的一切都轉嫁到她自己身上,背負著母親所有的遭遇,這讓她變得陰郁憂愁。背負了太多不該背負的心理負擔,又一直活在原生家庭的影響里 ,一直活在過去婆婆欺凌老公不幫不疼她的回憶里 ,所以整個人看起來沒有一點精神氣。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影響是致命的。海靈格《誰在我家》家庭系統排列里告訴我們,在家庭成員中,弱勢的一方利用子女來達到保護自己在婚姻中受到不公平對待。比如家庭里,母親要比父親弱,這位母親就會在自己子女面前念叨子女父親對她是如何不好,以達到子女偏向於她,並保護她的目的。

海靈格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母親,這樣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孩子會接受母親的思想,覺得自己母親是弱勢的一方,經常受到父親的欺負,自己就會充當保護母親的角色,繼而會增加孩子的負擔,讓孩子產生了不健康心理,甚至最後影響子女自己的婚姻。

L姐正是如此,自小生活在父母婚戰中不說,還經常聽母親嘮叨是如何命不好。L姐從心裡產生了保護母親的想法,因而把她母親所遭受的一切轉嫁給了她自己。影響了她的婚姻。

不是說原生家庭不好,你的婚姻一定就不好。你要學會自我疏導,努力擺脫不良原生家庭對你造成的影響。那麼怎麼做,才能不被原生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所影響。我覺得至少要做到一下幾點:

(1)不管學歷高低,一定要有學識。要做到看很多書籍,各種各樣,當然這裡面不能少了心理學。讀的書多了,很多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也就能理解了,自身的很多缺點也就慢慢改掉了。也就明白了,父母的一些事情不應該由自己來承受。

(2)要學會自我疏導。一些不好的經歷,做不到原諒,但是要學會放下,不要耿耿於懷,不要讓它影響到你現有的生活。

(3)要學會承認與接受。你要承認和接受現實生活中的父母,不要逃避,越逃避會讓你越恨,瞎物越覺得父母不是自己想要的。

(4)不要力圖通過接受父母的痛苦來照顧自己的父母。

(5)要做到聽而不吸收。如果父母沖你抱怨(尤其是處於弱勢的一方沖你抱怨),做到聽就好,不要吸收。

(6)要明白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想要怎樣的婚姻,甚至設想一下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處於一個毀殲怎樣的原生家庭氛圍中。有了這樣的想法,自己就會朝目標去努力(這個當然也和自己的伴侶分不開,畢竟婚姻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⑵ 我的父母是對我很壞我該怎麼辦

寬容and奮進

⑶ 曾仕強教授:你記住作為父母的責任了嗎

第一節 怎樣使子女心理正常?(一)
父母在游戲中,不要忘記自己的責任。天底下那裡有童心未泯到把自己也當做小孩一樣的父母?偏偏有很多人就是這樣,和小孩玩到忘記了自己,甚至和小孩玩到吵架的地步,真的是忘記了我是誰?父母自己心理不健康,當然也會影響到子女的心理健全。
游戲的目的,在使孩子有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而從不同的角色當中培養出各種不同的興趣,父母父母參與子女的游戲,使子女在快樂的氣氛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有關心理正常方面,至少要注意下面五個項目:
第一,不羨慕他人。
父母認為已經買了很多玩具給子女,但是子女看到隔壁的孩子有一架玩具飛機,就吵著也要有一架。孩子常常抱怨「別人都有,我為什麼沒有?」要求「別人有,我也要有」。一般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多半趕快去買一架以滿足子女的需求。但是不應該老是和別人比,為什麼別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這樣比下去,遲早會比出問題,不如早一點讓子女死心,不要羨慕別人,也不要同別人比來比去。可是又有人說,讓孩子覺得樣樣不如別人,是不是會自卑呢?
孩子的心理,是喜歡新的,喜歡自己所沒有的,有的孩子自己的玩具已經很多很多,卻偏偏要玩別的孩子手中的玩具,父母再有錢,也不可能買盡所有的玩具,一般家庭收入有限,更不可能讓子女要什麼玩具就買什麼玩具。
這時候父母可以鼓勵子女和別的孩子交換玩具,以沖淡子女的羨慕心理,增強他的分享心理。有東西和別人分享,當然不必羨慕別人。

⑷ 曾仕強給中國父母的教子忠告500字讀後感

人格比知識更重要來。深以為然。

「疼愛自孩子必須遵循愛孩子的一定法則,即使在他游戲玩耍的時候,也一定要培養他心底忠厚、待人誠懇的品德,不能讓他為人刻薄、行為暴躁。
門戶太深,身為袛懼。
夫婦關系是一種交互關系,父子關系是一種因果關系,兄弟關系是一種並列關系。
百億財產,往往要辛苦終生才賺得到,甚至幾代人的勤儉努力才累積起來,如果子女沒有好好教養,一下子就會把百億財產敗光。
慎選結婚對象,是教養子女的基礎。
一樣米可以養出百樣人。
教養子女,一方面要有本能的愛,另一方面要有理智的情。
獨立中有依賴,才能夠與他人合作;依賴中有獨立,才不致迷失自我。
把家營造成一個書香家庭。
一個人的自尊心奠基在出生之後8至18個月之間。
愈早讓子女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愈容易養成子女自主、自律的習慣。
勤勞是一種習慣,懶惰也是一種習慣。只要習慣成自然,就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有一個弱點,有什麼好抱怨呢?如果抱怨讓老天知道了,他可能說,既然你不滿意這一種弱點,我把它換成另一種好了。那不是會更倒霉嗎? (哈哈)
子女為父母所生,卻並非父母所有。
歌德:沒有和淚吞下麵包,就無法了解人生的意義。」

⑸ 父母是壞人怎麼辦他們打我的注意

有的父母確實是利己主義敗則嚴重,就連自己的子旁旦女也不放過,這種情察啟棚況只能躲避,必要時可以報警求助,但你要想好了,一旦報警就暴露在你們之間,如果沒有徹底解決那可能面臨危險,所以想好了一次性解決最好。

⑹ 曾仕強教授:有一種父母,不是逼死子女,就是逼子女越走越遠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不知道上輩子造了什麼孽,攤上這么個孩子」,彷彿孩子是來「尋仇」的。

當然, 有來「尋仇」的孩子就會有來「報恩」的孩子 ,這兩種孩子也是大眾口中的「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

在家長自己的眼裡看來,通常自家孩子都是來報仇的、別人家孩子都是來報恩的。

我們理解中來「報仇」的小孩,通常是不聽話、敗家,你又拿他沒辦法的這種。來「報恩」的小孩,則通常是聽話、孝順父母、懂事、能貼補家用、改變家庭命運的這種。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對, 孩子到底是來報恩還是報仇,只有到最後才能知道。

比如有的小孩從小乖巧懂事,結果進了 社會 就變壞了,這樣的孩子算是用「報恩」的方式來報仇。

有的孩子從小學習不好、總惹事讓父母氣個半死,最後父母老了只有他這個學習不好的一直陪在身邊,這樣的孩子算是用報仇的方式來報恩。

好與壞、黑與白,本就不是一言而定的事。

作為家長,知道正確教育孩子,並盡心培養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大人完成自我升級的「鑰匙」,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對父母教育方式最直觀的評價。

著名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教授, 將中國父母劃分為三種, 並對這三種親子關系做過了解讀,挺形象的。

1、神父母

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心中樹立家長偉岸高大、無所不能的形象,來獲得孩子的崇拜與聽話。

這些大家長將自己神化,孩子如同信徒, 必須聽話,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通常都是小時候特別乖,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就會越來越不聽話,就如 科技 發達後人們對神的敬畏就淡了。

2、鬼父母

這類父母是霸權主義的堅決擁戴者,我要你干什麼你就得干什麼,父母是發號施令者,孩子要無條件服從,不聽話就是恐嚇、體罰。

這樣環境下的孩子通常膽小、不會拒絕、不會反抗,長大後不是媽寶男,就是平平無奇的膽小鬼,很難有大作為。

有一種父母, 不是逼死子女,就是逼子女越走越遠 ,指的就是「鬼父母」,希望你不是。

3、人父母

這類父母講究平等對話,將孩子和自己都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生活中、教育中, 都會給孩子很大程度的自主權。

這樣環境下的孩子獨立、自信、有主見,很容易優秀。

說起孩子獨立的重要性,神童魏永康就是最好的例子。

魏永康13歲以高考602的優異成績被湘潭大學錄取,17歲時以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被保送、碩博連讀,20歲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離校時連碩士證書都沒拿到。

魏永康媽媽在接受采訪時邊哭邊說:是自己保姆式的愛、害了孩子。

她一直認為孩子讀書才有出息,於是不讓兒子沾手任何事,自己包攬了所有工作, 甚至包括給兒子洗澡、洗臉、喂飯。

後來魏永康離了媽媽身邊,獨自一人求學,竟然連最起碼的生活都無法安排,大冬天穿著單衣、拖鞋外出,最終在研三那年,被中科院勸退。

1、用心陪伴

說到陪孩子,多數家庭都是孩子寫作業、家長在旁邊刷手機,給孩子一堆玩具讓他玩、自己在玩具旁躺著…

這些都叫陪著,不是陪伴。

黃磊,所有人公認的好爸爸,不管多忙都會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一起烹飪、一起讀書、一起演出…

黃多多和爸爸一起翻譯過書籍、參加過百場演出、自己寫劇本、口語跟母語一樣好…這就是家長用心陪伴孩子的未來。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魏永康就是被媽媽照顧太好的慘劇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一定要鼓勵他自己去做,你眼中的「長大了自然就會了」是錯的。

魏永康20歲了連最起碼的根據天氣選衣服都不會,最後連未來也斷送了。

信任孩子,從小培養他的自理能力並適時給予鼓勵,才是最好的。

⑺ 曾仕強:為什麼要遵循「嚴父慈母」如何做到呢

任何事情父母要步調一致。大家看法相同,大家都尊重對方,讓彼此心理有一個准備,然後一步一步來,教育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沒有什麼難的。我們最要緊的是不要出賣對方,你看夫妻之間如果都要討好子女就會彼此出賣。這種事情太多了,比如媽媽偷偷地給小孩5塊錢,告訴他不要跟爸爸講。這樣小孩就會感覺很奇怪,你為什麼這樣做?那我也可以這樣做嗎?父嚴母慈是有道理的,它是一個合理的配合,不是靠出賣的。母親跟小孩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如果很嚴厲,小孩會整天緊張和害怕,對他的發育不好。和孩子不經常在一起的人讓他緊張,媽媽可以讓她趕快整理好,不然爸爸會生氣,他就開始進行整理了。也可以合作說我們一起來整理,爸爸忙了一天,不要讓他回來生氣。媽媽千萬不要說你再不整理,爸爸回來要打你,這等同於出賣。所以同樣一件事情看你怎麼表達,前者表示爸爸愛你,後者表示爸爸不愛你,他會打你。

父親也不能因為很少跟子女見面就討好他,很多爸爸把這種當作補償。認為自己平常太忙,所以禮拜天帶孩子出去,愛怎麼揮霍就怎麼揮霍,面子都做給孩子看,讓他感覺自己是好爸爸。這都是沒有必要的。我希望大家去想一個問題,天底下所有的動物都只有媽媽,沒有爸爸。為什麼人要有父親?我常常講,你如果在美國生了一個小孩,孩子的出生證明上面有這個小孩的出生地,第二個是只有媽媽的名字,從來沒有爸爸的名字。我們中國人就會很不習慣。因為我們在中國都是父親誰、母親誰,同時寫的。

美國人只會說看到這個小孩是從媽媽的身體生出來的,所以上面寫的一定是媽媽的名字,他不會偽造文書。所以誰是爸爸,他不知道。所以有時候想起來,我們似乎天天都在偽造文書。但是我們很尊重爸爸,老實講一個家庭里的父親沒有一點權威性的話,根本就不像爸爸,沒有人把你當一回事。這樣你要嚴也嚴不起來,你要做很多事情你才可以得到嚴父這個地位,不是那麼簡單。老實講,做媽媽的有時候還比較容易一點,因為你天生就會生育。但是要把自己做到像一個爸爸,那你的另一半自然會支持你,你的子女自然會尊重你,自然看到你會對你怕幾分。如果連一分都不怕,你就沒有辦法做好父母。

很多人說,小孩是天生的天使,我不太贊成這句話。我認為小孩是天生的破壞者。一個小孩生下來,父母出去他就會把家裡整理得整整齊齊的,這個不是正常的小孩。你看小孩子只要在家,爸媽出去一兩個小時後回來會看到沙發也倒掉了,茶杯也掉在地上,家裡搞得一塌糊塗,這才是正常的。我不曉得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小孩必須不懂事,父母給他鞋子,他經常都是左右反穿。這樣父母才知道為什麼偶爾有一次他左右穿對你好高興,就表示很難得,這種概率都是50%。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麼父親要嚴,母親要慈,因為這樣你才會把子女帶好。子女無拘無束,不受任何管制,他就會去玩,不會好好學習。如果小孩一開始就會好好學習,那父母不必傷腦筋。

這就告訴父母,要正確地去誘導孩子,對孩子不能過度放任,因為他是不懂事的。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小孩是不能打的、小孩是不能管的,還寫了一大堆兒童心理學,我都不太相信這些事情。人生來為什麼要父母?就是要父母管教他,不然要父母干什麼?子女為什麼孝順父母?就是因為父母管教他,把他教好了,他當然孝順父母。

勤教嚴管,這是有道理的,而人最要緊是要自律,也沒有錯。都沒有錯,但是我們要知道,在一個人要自覺之前,經常需要別人的啟發。當一個人自律之前經常要靠他律來誘導出我們這種自律。老實講,小孩到了13以後,父母幾乎就沒有辦法管他,所以教要趁早。13歲以前小孩比較容易聽話,13歲以後,你想要教他,不是不可能,而是更費勁。他認為自己是個大人,尤其是現在早熟的。就認為,以前我小,你打我我打不過你,只有認了,但是我現在可以打你,而且我長得跟你個兒差不多,你再打試試看,你打上面我可以打你下面。

當然每個階段教養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最後要自己負責,自己去過日子,這沒有錯。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做不到這樣,父母就要教他,告訴他現在怎麼樣做他將來才能過自己的日子,才能夠自覺地讓人家看到起。你看孩子1歲的時候,父母樣樣照顧他,否則他活不下去,而且在1歲的時候哭很有用,可是兩歲的時候就不一樣,孩子兩歲有兩歲的想法,兩歲的時候,大概哭沒什麼用,到了兩歲還在哭的時候,大人就覺得好笑。我們慢慢從這里去追究,你就知道小孩為什麼這樣變,他是很自然的。

可是當孩子知道哭沒有用的時候,他又變了一個花樣,他兩歲非變花樣不可,不變就沒有人理他,為了要生存,他就開始變花樣。所以小孩變花樣是為了求生存。大人變花樣是為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什麼每個人都要變花樣?絕不是我們所講的大家實實在在就好,實實在在只是一個基礎而已,實實在在地去變花樣,這是正道。不實的變花樣叫作奸詐,不同之處在這里。不要為變花樣而變花樣,要為了有效地達到你教養的任務而變一樣,這樣就對了。

父母能不能改變自己的觀念?當然也可以,因為人是不斷成長的,可是當你要改變你的花樣之前要告訴你的小孩,你要照會他。因為他接受的是你以前那套觀念,你說變就變他會感覺到很吃力、很難有辦法調整,所以母親要告訴小孩,以前爸爸有工作,我們每天最起碼有一個葷菜吃,現在爸爸沒有工作,你要准備,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吃葷菜了。這樣小孩子就知道了。大人如果什麼都不說,突然間就變,小孩就很難接受。所以要提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做好心理准備,讓他能夠適應你的變化,這是一種教育。家裡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商量的,所以我們把那句話延伸出來,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裡是大家好商量的地方。父母要講一些孩子聽得懂的話,講一些孩子聽得進去的話,講一些孩子聽了以後就能夠做得到的話。而不是跟他講一大堆大道理,最後那會變成形式化、耳邊風,變成嘴巴講的不是實際要做的東西。

最後他一生就很虛偽,就不實在,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為什麼 社會 上有很多人很虛偽。他們嘴巴講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這是他從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人格的基礎,就好像房屋地基一樣,非扎實不可;否則你將來蓋的樓越高就越危險,一晃就整個都完了。真正要你的小孩幸福,要從小把地基打穩。我們所講的這些事情,大家一一地去做,不難。

⑻ 曾仕強:如何做好父母避免無知

天下沒有一對父母不想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做一個真正的好父母,但是實際上,每一家的父母,多少有一點偏見,多少有一點缺失,多少有一點力不從心,這是什麼道理?父母很想做好,很想盡責任,但是實際上很多不能盡責任,基本上有三個大的原因。

大家不要有無知是很可憐,很可怕的觀念。 科學越發達就越證明人類是無知的,你看以前我們講得頭頭是道的東西,經不起科學的檢驗,我們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在亂講,無知不是不好的現象,一個人了解自己的無知,他就會進步,一個人連無知都不知道,他就像已經裝滿了水的瓶子,不可能再裝進其他的東西。太多的人不了解自己是無知的,所以很不幸。

你看有些人還沒有準備好就做了父母,他們沒有經驗,靠自己摸索,摸索過幾次也不知道對錯,他就認為就這么辦吧!這是我們每個人的過錯,我們對古人的東西,基本上有三大問題始終沒有改變,第一個就是食古不化,以前的東西沒有消化,就認為一定要這樣,結果越搞越錯,因為整個環境改變了,現在已經不是古代,要回到從前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文字是很不容易被了解的,因為它彈性太大,你看英文就是那一個意思,沒有別的意思,可是讀中文就覺得,一會兒這樣講,一會兒那樣講,因為中文是全世界變化最大,很不容易了解的文字,不要望文生義。

我們還有一個更妙的就是自以為是, 有些人看一個字,自己不確定的情況下也不問人家,就認為是自己理解的那個樣子,我想中國人這種毛病是非常普遍的。中國人多半不肯問的,因為一問就沒有面子,那你怎麼教育孩子呢?怎麼能把家教做好呢?很少人去想這個問題。除非家裡發生很嚴重的問題,否則我們大部分不會去想它,現在讓大家想一想,你的家庭生活好嗎?你跟家人相處快樂嗎?你們家的家庭氣氛是什麼樣子的呢?你都不會知道從哪裡回答。就好像我們天天吃飯,從來不去想飯是怎麼煮的,人為什麼要吃飯,那你怎麼懂得生活?這是很有趣的事。

我們每天都在過日子,每天都在過生活,但是不知道什麼叫生活,比如我問你,你家裡好嗎?你一聽就覺得這是在問你的愛人好不好,你說很好很好,這就是會錯意。這個問題應該是說你們的家庭生活還正常嗎?大家相處的還快樂嗎?有沒有試圖使它更圓滿呢?所以我們我們有些人覺得家就是家,似乎從來不去研究,這個家是怎麼回事,就好像很多人天生就覺得自己應該有爸爸有媽媽一樣。

一個家庭的重點到底在哪裡,我們從來不知道,所以我們有太多的事情,從來沒有用心去想過,怎麼可能對它有了解,有把握呢?怎麼可能把它做得更好呢?我想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學是個很大的障礙,它使很多父母沒有辦法進步。

無知就是要學習,一個人通過學習慢慢就變得有知了,可是我們現在真的很苦惱,因為我們很想學,但是不知道該向誰學,要學什麼,以前的人,他要下筆之前是非常慎重的,我們有一句話叫作文章千古事,文章寫下來,是要讓千古的人來看,來檢驗的,你不可以亂寫,現在沒有這種觀念,我就問很多人,我說要在一塊石頭上面刻字,是很費神,很費力,很麻煩的,那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在石頭碑上面刻很多文章?沒有人知道,總覺得是理所當然一樣,所以我們對古代人真的不了解。

古代的人印刷術不發達,沒有辦法像我們這樣,幾千本幾萬本就印出去了,他們都是靠手抄,一個人想要讀書就只有自己去抄,沒有人印給你,買也買不到,抄完也不知道是抄對了抄錯了,你看很多書就是這樣,一抄錯就一直錯下去了。比如我抄的時候,100個字錯2個字,這2個字傳下去,另一個人抄的時候又錯2個字,就變成錯4個字,古書經常沒有辦法解釋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抄錯了。所以古代的人,為了怕抄錯,他一定要個正本,可是如果正本只有一本,那所有人都沒有辦法對,所以就讓工匠把它刻在石頭上,然後立在那裡,每一個人把自己抄的書拿去一個一個去對,這個石頭碑才有用處。

但是現在的一些人不去想這些,自以為是的認為那就是擺著好看的,中國人不會做那麼笨的事情。正是因為想要一本書流傳下來,非常不容易,所以大家很謹慎,很認真,因為後面有千千萬萬的人要挑你的毛病,現在沒有,可以隨便寫,也不用自己的名字,亂抄一氣,我們看了這些書,不是受害嗎?你去看有些人說得頭頭是道,寫得頭頭是道的道理,我們運用起來就是不行。尤其現在的人,滿腦子都是歐美比我們先進,寫的都是他們的東西,拿來給我們用,最後是害死自己,所以很多人跟我講,我乾脆不學算了,因為學了沒用,不像以前,中國人寫的書就是給中國人看,現在很多人,一聽到中文就反感,認為國際化就沒有中國人,為什麼國際化有美國人呢?這些人的腦袋,我覺得非常有問題,國際化有美國人,國際化也有中國人。

我們只好認認真真去選擇,其實我今天講得很清楚,人生就是選擇的過程,你選擇對了,你就很幸運,你就很有福氣。大家看,為什麼有些人整日唉聲嘆氣,愁眉苦臉,就是選錯了而已。

你看一個家庭,你選錯另一半,你一輩子在那裡愁眉苦臉。小孩來投胎,選錯了父母,他一輩子倒霉。人生有太多的機會,但是我們無從選擇,市面上有太多的書,我們同樣無從選擇,然後就憑自己的興趣,一看很好,買回去只會害自己,因為我們沒有選擇的能力,所以在學跟不學當中,我們也要學習,學習怎麼去學,學習怎麼去不學,其實孔子已經講得很清楚,今天人的錯誤就是自己學一套要拿回去用,這是大錯誤。家庭教育是你家的事。你看孔子講這四個字,叫作學則不固,就是學了以後人會更有彈性,不固執,沒有學的人都很固執。

比如你說這個話很好聽,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憑什麼說它很好聽,你有那個能力嗎?你有那個資格嗎?你如果說這個話不好聽,那我來問你,你說它不好看,那你的標准在哪裡?都說不出來。所以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胡說八道,很固執的認為就是這樣,越固執的人的人生是越痛苦的,因為他沒有彈性,學是讓我們學會不固執,回去要看自己的狀況進行調整,然後才擇善固執,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去聽老師講課,不是說把老師的那套理論完全拿回去用,基本上這種心態都是錯誤的。同樣的道理,父母要怎麼教自己的小孩,你去問隔壁,然後把那一套拿回來用,也是錯誤的,因為你的小孩不是他的小孩,不一樣的。

⑼ 曾仕強談家庭教育(一)

看了曾仕強講家庭教育的講座,他的第一節課給我很大啟發。

曾老師說,三代同堂是最正常的家庭結構。我們一味學習美國,美國的老年人生活是很凄涼的。

為什麼三代同堂很正常呢?孩子可以直接看到父母是怎樣對待祖父輩的,孝順不用言傳,你怎麼對待父母,孩子將來就會怎麼對待你。

三代同堂由老、中、少組成,這也是基本的社會結構,孩子從小成長於此,自然能增強社會適應性。

在中國,最小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庭,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文化的地方。一味學習國外的生活方式,其實並不適應。

我就一直羨慕那些親自照顧孩子、不與父母交集太多的家庭,認為祖輩總想插手,總是溺愛。

其實,只要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界限,尤其是父母輩得到我們的尊重和關愛,這些矛盾是可以緩解的。

當然,三代同堂並不一定住在一個房檐下,可以住得很近。用曾老師的話說, 關鍵是你的心裡有父母。

在這節課里,曾老師還講到,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小孩子惜福。

中年人努力工作,是在造福,造福越多,晚年享福越多。小孩子和老人是在享福,但小孩子必須懂得惜福,不然父母多大的家業,不懂珍惜,早晚也是敗掉。

關於工作,曾老師說,不要總想著多麼辛苦,不要產生對抗的情緒,而要輕松應對。

工作就是造福,造福他人、造福社會,就是在造福自己。年富力強時多造福,晚年才能享福嘛。

現在生活條件好,孩子很容易不懂珍惜。當時為了給孩子買寫字桌,我看上了一款上千的功能型的,爸爸卻相中不到200塊的實用型的,放在家裡也不佔地方。

當我猶豫的時候,在鄭淵潔談家庭教育那本書里了解到,他給女兒選擇的小學是條件不好的郊區的,舍棄了他家門口好的學校。他說這樣女兒懂得珍惜,知道什麼是條件好。

因為郊區學校的伙食問題,他的女兒最後轉到了國際學校,一直稱贊學校條件好。

最終我同意了爸爸的看法,教育孩子不是越貴越好。

現在物質條件太好,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涉及孩子的,都有人不計成本選擇最貴的。

選擇最貴的,面對孩子就安心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知識,學習如何教育引導孩子,更好地陪伴孩子,這也是一種安心。

我選擇多學習,適當適時合理地給予金錢和物質的投入,與孩子一起進步。

⑽ 曾仕強談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其實只有4件事

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偶遇一經常在一起陪孩子玩的寶媽。她知道我在學習家庭教育,就問我:「孩子那麼小,已經叛逆的管不了了,該怎麼辦啊?很是焦慮。」

其實生活中也不乏有朋友說,工作原因,孩子要交給老人帶,雖然感恩老人,但孩子本身卻也養了很多讓他們接受不了的「毛病」。

不得不說,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除了教養孩子,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雖然我們也都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專心專意只做這件事。

所以,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在沒有找對方法的前提下,還是不太容易的。

那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案呢?

曾仕強先生教導家長們: 家庭教育只做四件事 。只要把這四件事做好,我們就可以靜待花開了。

01

 替他做   

「人類,其實是很笨的動物。 小馬出生沒多久,就能夠站起來;大象幼崽剛出生,就能跟著母親遷徙,;雛雞從卵殼里鑽出來就能隨母雞覓食。這些動物,在剛出生無助的環境中,都可以相對的自給自足,只有人類不可以。」

人類的孩子一出生,除了吃喝拉撒睡,其它的什麼都做不了。假設父母將孩子生下來之後,對孩子就不管不問了,孩子能活下來么?

他一定活不了。

孩子一出生就會的本領,是哭。我們只要聽到他的哭聲,就會過來滿足他的各種需求。所以說哭,是孩子生存的武器。

只要我們對孩子有愛,就會被他的哭聲「控制」。會遵循他的哭聲,替他做事情。

當然,我們替他做事情的時候,他可以感覺到,我們很愛他。

多和他說話,多與他互動。

比如,去換尿布的時候,對孩子說「尿濕了啊?是不是不舒服了,馬上給你換哈,換完就舒服了。」換完還可以抱起來,讓他感覺到溫暖和安全。

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可以啰嗦一些,沒關系的。這些看似啰嗦的語言,暗含著父母對孩子無盡的愛意。這些都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02

 教他做    

孩子剛出生,只能躺著,視力范圍也只在視力正前方;

長到3個月,開始會翻身,可以看到左右兩側的東西;

等到6個月,可坐立起來,視力范圍繼續擴大;

到8個月,可以嘗試著滿屋子爬行,見識到更多的物品;

10個月,可以站立,看到的高度又有所不同;

等到1歲左右,很多孩子可以學會走路,這個時候,他們可探索的范圍更廣泛。

伴隨著我們的精心照料,孩子的不斷成長,他會對外界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心。什麼事都想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於是,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什麼事都由我們來替代他做。

他開始自己拿奶瓶;自己用嬰兒水杯喝水;自己吃零食;堅持自己吃飯。

 ......

這個時候怎麼辦?教唄。

如果我們總替他做,他就無法成長。所以教會他生活技能,開始培養他們的生活習慣,就顯得比較重要。

可喜可賀的是,越小的孩子,學習能力越強。

只是這個過程,家長要明白,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天才,我們要看他能夠接受了再教他,而且肯定不是教一遍就可以教會的。

這就 需要家長們有更多的耐心,接受孩子們笨拙的開始 。

03

 陪他做    

昨晚臨睡前給2歲的兒子讀繪本,讀完後小傢伙合上書轉臉就將書扔到地上。這還不算完,他又下床去把書架上的書全部扒拉到地上,攤開來。

原以為他是想再選一本讓我繼續給他講,結果,搞完「破壞」後他麻溜的上床鑽被窩,然後看著我樂。

我說:「寶貝兒,咱們該睡覺了,你的繪本也困了,你把它們放地上,它們會冷的睡不著的,你去把它們送回到書架上,好不好?」

孩子理直氣壯的回答:「我不要!」

差點就要發作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不對:他這個年齡,或許他並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只是想看我的反應。我要少和他說「不」,取而代之的是教他怎麼做。

於是我說:「那咱們一起去把它們送回去,讓它們也都能睡個好覺,好么?」

有了媽媽的陪伴,他很開心的回答:「好的,媽媽和我一起去。」然後,拉著我下去,歡天喜地的又把所有的書都收回到書架上。

陪著做,孩子會比較安心。

只是有一點需要注意: 我們觀察孩子,但是不要干涉孩子 。

最常見的情形,在公共場所,孩子在玩積木,父母在一旁不斷的指揮:你要這么擺,要那麼弄。總去干預,孩子一煩,不玩了。

就像我們開車,副駕駛上坐著一個不斷指揮自己的人,誰能受的了?往往一著急,就懟回去:「再指揮,你來。」

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小孩子。

04

讓他做    

俗話說:每一個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懶惰的媽。

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要確認孩子是會做的,就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基於我的懶,我家10歲的大寶,整理收納能力比我厲害,偶爾也會為全家做簡單的早餐。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明白,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他不會百分百的受控制,有些事情他需要自己做主張。

孩子越大,越要給他自主權,有自主,才有自尊,有了自尊,才能更好的提高他的自信水平。

最後要注意的是,家庭教育的這4件事,有一個 原則:適時、適度 ,父母要懂得拿捏。

他不會做的,暫時替他做;

然後邊替他做,邊教他做,讓他試一部分,不行就幫助他 。

慢慢地他懂的越多,幫他做的就越來越少。

整個過程,做的少了,孩子感受不到愛;做的多了,無法很好的培養孩子的相關生活品質。

但每個孩子又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一概而論。

所以這四部分,要做多少,都需要父母針對自己子女的個性,自己在實踐中把握分寸。

閱讀全文

與曾仕強談父母是壞人你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嶗山區老年大學招生 瀏覽:49
子女養老問題協調找哪個部門協調 瀏覽:450
養生茶選擇什麼類目 瀏覽:858
保險買多少可以去養老院 瀏覽:131
重陽節夢見蛇是什麼意思 瀏覽:301
商丘市交養老金在哪交 瀏覽:316
襄陽養老金指紋電話 瀏覽:865
大同養老保險補繳2016 瀏覽:636
重陽節千壽宴 瀏覽:886
孝順故事200大全 瀏覽:41
怎麼寫老年公寓消防整改報告 瀏覽:12
佛教孝順父母因果故事 瀏覽:266
父母不考證怎麼辦 瀏覽:916
女的拿養老保險是幾周歲 瀏覽:411
政治我們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瀏覽:928
70歲以上駕車 瀏覽:268
老人如何補氣血吃什麼葯 瀏覽:364
觸動孩子孝順的視頻 瀏覽:841
念親恩重陽節作文 瀏覽:356
老年人披搭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