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過世為什麼要長子

父母過世為什麼要長子

發布時間:2023-03-21 19:46:06

1. 老人去世長孫很重要

老人去世長孫很重要

老人去世長孫很重要,按照傳統習俗,村裡老人去世後,子女們是需要做很多事情的,有一些事情還是需要長孫完成的,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老人去世長孫很重要的相關資料。

老人去世長孫很重要1

老人去世的時候,長孫需要做很多事情的,有的地方家裡有老人過世的話。都會需要長子長備世孫去摔盆子,意思就是要毀,在以前,陶瓷盆在家裡是很值錢的東西,摔盆子表示願意放棄全部家產來祭奠死者,所以摔盆子是對死者的一種尊敬。

咱們被摔的盆子主角,這種盆叫做「陰陽盆」,也叫「吉祥盆」,而老百姓們更願意叫它「喪盆子」。在我國古代,親人的死是十分令家人心痛的,也十分被家人重視,那種全家動鏈碧員的狀態,可是遠超現在。甚至在《禮記》中都有記載,如果親人去世,家人會在喪禮中做出「毀」的行為。「毀」,顧名思義,就是毀壞,不過不是毀壞物品,而是自毀,自我傷害,自我虐待,甚至有人因為自毀而失去生命。

或許現在的年輕人對喪葬禮儀了解的不多了,隨著現代喪葬禮儀的簡棚滾舉化,很多禮儀已經被當成繁文縟節被去掉了,但實際上喪葬禮儀並非個人獨創,而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一種體現和凝結,古代老人去世後,出殯時有一個習俗或許大家非常感興趣,這個習俗就是摔盆。摔盆這個習俗必須由兒女來完成,而今天已經不常見了。

山東人通常認為,親人去世後「三天不離家」。三天出殯時,老盆摔得越碎越好,聲音足夠大,就是提醒親人該上路了。摔老盆一般由長子主持,老傳統認為長子要繼承父輩家產、家風,摔老盆意味著父輩伙食已帶到另一個世界,長子將要接管家中的事務,負責家族的飯碗生計。

老人去世長孫很重要2

老人去世後,為什麼兒子要扛幡

招魂幡又叫靈旗,多用於農村葬禮中,以招引亡魂。招魂幡通常用竹竿或柳桿撐起,出殯時由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扛起,走在喪葬隊伍的最前面,據說這樣可以指引死者的亡魂順利通過黃泉路上的關卡。

招魂幡上的幡旗,可以在市場上選購,上書「西天大路引魂幡」等文字。而撐幡用的桿多為家屬自備。材料多用竹竿或柳桿,如果家中沒有現成的柳桿,通常會在村裡的柳樹上砍個大的枝幹,砍誰家的柳樹要給誰家些錢(通常五塊、十塊),樹的主人也會欣然接受,因為這是習俗。

招魂桿的製作也是有講究的,砍下的柳桿通常分主桿和枝幹,主桿粗壯而堅實,可用來製作招魂桿(鄉下稱柳木桿子),寓意家道興盛。枝幹比較細,多用來做哭喪棒,哭喪棒數量越多越好,寓意多子多福。

扛幡人選也是有講究的,如果死者兒子比較多,扛幡者多為長子。如果長子已故,則由長孫為其扛桿。如果死者沒有兒子,則女兒為其扛桿。如果死者沒有子女,可以由侄子或其他親屬代替。據村裡老人講,誰為死者扛幡誰就可以繼承死者的遺產,所以老人去世後,對扛幡人的`選擇還是比較重視的。

出殯時扛幡的講究也比較多,啟靈前死者的長子就要把幡桿拿在手中,如果死者為男性,則左手扛桿;如果死者為女性,則右手扛桿。啟靈那一刻,長子或長孫就要把幡桿扛起,以指引死者的亡魂走向黃泉路。

下葬完畢後,幡桿要順著棺材的氣口,插在死者的墳頭。逢頭七、三七、五七、七七的祭日,家屬給死者送完紙錢,要用手晃一晃墳頭的幡桿或者往上提一下桿的位置,這樣可以避免幡桿生根發芽。

老人去世長孫很重要3

長輩去世後,為何一定要由長子摔盆

咱們現在的城市化飛快的發展,不少生在大城市的人已經不是很了解這種習俗了。畢竟文明社會,這種繁瑣的習俗不再受人待見。但是咱們如果細究摔盆這一行為背後的含義,也許就能明白當初咱們祖宗的良苦用心。

先來介紹咱們被摔的盆子主角,這種盆叫做「陰陽盆」,也叫「吉祥盆」,而老百姓們更願意叫它「喪盆子」。在我國古代,親人的死是十分令家人心痛的,也十分被家人重視,那種全家動員的狀態,可是遠超現在。甚至在《禮記》中都有記載,如果親人去世,家人會在喪禮中作出「毀」的行為。「毀」,顧名思義,就是毀壞,不過不是毀壞物品,而是自毀,自我傷害,自我虐待,甚至有人因為自毀而失去生命。

當然了,長輩去世,親人連命都不要了,家中的財產那也是能毀就毀的。在那些窮苦的日子裡,陶盆可算得上家裡最值錢的東西了。所以親人將陶盆摔碎,以表達願意放棄全部財產的行為來悼念死者的意志。摔盆既表達對死者的尊敬,也代表著死者的一生灰飛煙滅,與俗世再無關系。

摔盆不但是一種儀式,甚至還會決定死者的遺產繼承人的問題。摔盆過程中也有不少講究,摔盆的人,需要一次性將盆摔碎,而且要越碎越好,這樣死者更容易攜帶。而如果一次不碎再撿起來摔第二次,那就是十分忌諱和不吉利的事情了!可以由後面抬杠的人踩碎。摔盆即成,杠夫起棺,一路吹吹打打,黃紙開路,親人披麻戴孝,就可以隨行送葬了。

當然了,關於為什麼要摔盆,民間還有一種更神秘的說法。傳說陰間會有位「王媽媽」,死者到她這里會被灌上一碗「迷魂湯」,使死者神志顛倒,無法投胎轉生。晚輩們就會准備這種底部有洞的瓦盆,使「迷魂湯」全漏光,而且摔碎瓦盆,不讓死者喝到,以免不能超生。

摔盆這一風俗習慣,起源已經太過久遠不可考證。這種喪葬習慣延續至今也著實不易,我們年輕人雖然可以不必精通,但最好也要了解一下。怎麼樣?你的家鄉是不是也有這種奇怪的風俗呢?現在你了解它背後的含義了嗎

2. 農村出殯時為什麼要長子摔盆

首先出殯的時候摔盆,這是由古至今就傳下來的風俗。之所以選擇長子摔盆,就是突出長子在家庭當中的作用。也意味著父母逝去之後,要長子擔負起兄長的責任,照顧家庭。

3. 父親去世,長子為父,這是什麼道理啊

就是說一個家庭失去了父親這個壯勞力,那麼家族最大的孩子就要承擔家庭的責任。

4. 古人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並一直沿用至今,背後有何寓意

據史料記載,摔瓦盆源於2300年前的周未。莊子 ″見田氏已死,解將下來,…把瓦盆為樂器,鼓之成韻,倚棺而作歌:"…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誰!"…庄生歌罷,又吟詩四句…。大笑一聲,將瓦盆打碎。…庄生遨遊四方,終身不娶。或雲遇老子於函谷關,相隨而去,已得大道成仙矣。詩雲:"…請看庄生鼓盆事,逍遙無礙是吾師"。

莊子也是古代之聖人,雖不與孔孟齊名,但決非凡人。他妻死鼓盆碎盆而慶成仙的故事,一直流傳下來;沿用至今,長子摔瓦盆便源於此。

筆者老家出殯不是摔瓦盆,而是摔瓦。這項儀式至少有 4 層寓意:

一是節哀。 盡快從悲痛的陰影里走出來。人死如燈滅,有死才有生,新陳代謝,由此世界萬物不斷由低級向高級進化,推動人類的發展。否則,光生不死,人類永遠停留在起點上,世界也容不下。由生到死,這是一個自然淘汰的過程。"紅白喜事",一語道破了生與死的辯證關系。莊子是聖人,早就看透了凡間之事,所以老婆死了才鼓瓦盆為樂,摔瓦盆慶賀。

二是禱祈。 希望逝者到陰曹地府以後歲歲(碎碎)平安,長眠安息。

三是期冀。 逝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瓦碎為玉,高尊一級,到陰間做一個剛直不阿,高尚磊落之鬼雄。

四是決別。 做一了斷。生者也要學莊子,把不舍悲哀化為力量,繼承遺願,延續香火,振奮精神,繼續前行。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民間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的習俗,通常來說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不管在農村還是城鎮,至今依然沿用。

只不過這種民間習俗在農村保存得更加完整,城鎮因為殯葬方式的改變,這種民間習俗大多已消失,或被其他的儀式所取代。 然而,我國民間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摔瓦盆這種儀式。比如說長江以南的一些地區,就沒有這種習俗。

長江以南一些地區,民間也有摔陶瓷用具之類的習俗,但是,那也是比較少的現象,其指向性非常明確。也就是去世老人在去世前久病在床,經常有用葯罐熬葯,這種葯罐不同的地方,使用的陶瓷品種不同,其名稱也不同,有的用土陶罐,有的用沙罐,有的用砵罐,有的用土沙鍋等。出殯時(有的在燒床鋪草,或衣服時摔掉),由孝子把葯罐摔碎,寓意是老人走了,他們的疾病也就消除了,既不讓疾病隨老人而去,也不讓疾病留在家中。如果去世的老人無疾而終,就沒有這道程序。因此, 此類摔陶瓷罐與摔瓦盆,在民俗內涵上完全不同,其中的民俗寓意也不相同。

有摔瓦盆習俗的地方,摔瓦盆是喪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是出殯時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 摔掉瓦盆,民間俗稱

、喪盆、老盆、孝盆等,是專為死者焚燒紙箔的瓦盆。 地方不同,瓦盆的樣式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為實心底,有的地方要在盆底留一個孔。民間以為人死後,到陰間要花錢,於是,就將紙箔打造出銀錠和銅錢的樣子,用火焚化,這樣就可以給死者送錢了。人們又擔心送去的錢被野鬼搶走,只能用瓦盆焚化,才不會被搶走。

有一些地方習俗,在瓦盆內焚化的紙箔灰,要用黃紙包起來,蓋棺前放到棺材內,有的地方則沒有這種習俗。出殯時,長子要把喪盆頂在頭上,就在啟靈之際,將喪盆摔到地上(有的地方摔了喪盆後,接著起靈),摔得越碎越好。但摔瓦盆的人只能摔一次,如果摔到地上摔不破,長子就不能再摔,而是由抬棺的人將瓦盆踩碎。畢竟有的地面的泥土是軟的,摔下去不易破碎,也就是因為民間屢屢出現過這種情況,有的地方專門預備了一塊磚頭,就解決了瓦盆摔不破的問題,同時這塊磚也被賦予了一定的民俗內涵。

這種摔瓦盆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寓意,各地因為摔瓦盆來源有各種版本,版本不同,其中的寓意也就有了差別。這里從中選取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版本。

1、摔瓦盆之人就是家業公認的繼承者

有這種說法的地方,傳說摔瓦盆的典故來源於春秋末的一位名人,叫范蠡。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後來被民間商界尊稱為「商聖」,並被後世尊之為財神、商祖、制陶行業的祖師爺。

傳說范蠡因燒制陶器,發了大財。范蠡是一個能艱苦創業,又能廣散錢財救濟貧民的人。他發財致富後,在每年的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設棚為窮人施粥飯。范蠡的善舉,得到了老百姓尊重,願意跟隨他學習制陶器的人紛至沓來,他就把製作陶器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民眾。

范蠡沒有兒子,他的家業也就沒有繼承人,他想,自己的家業總得傳給一個人才好。范蠡經過長久的思考,想出了一個辦法。

范蠡把鄉鄰中那些有威望的人都請到家裡來。他拿出製作非常精美的陶瓷盆,讓大家幫忙出主意,如果他百年後該怎麼處理這個陶瓷盆。於是,人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來,有的人說要把陶瓷盆獻給侯王;有的人說用紅緞子包把陶瓷盆起來,收藏起來,大家想你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范蠡對大家的這些說法都很不滿意。

這時,坐在最前面的一個年輕人說:「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到你百年後出殯的那天,我把陶瓷盆摔碎了,你也就可以帶走了。」范蠡非常贊同年輕人的建議,他對大夥說道:「百年後,我的這份家業就讓這個年輕人繼承吧,今天請來的高鄰都是證人,還煩請大家給做個證!」

據說,從此以後,民間有老人去世時,都要買一個瓦盆,讓去世老人的繼承人在棺材前把瓦盆摔碎。這就是民間「摔瓦盆」的來源。也因為如此,老人出殯時,誰有資格摔瓦盆,誰就請公認的家業繼承人。

直到今天,民間為孝子之中的長子摔瓦盆的講究,也就是沿襲了古代「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原則的遺風。也就是說,舊時摔瓦盆的順序是:由嫡長子摔瓦盆,沒有嫡長子,則由嫡長子的兒子中的長子摔瓦盆。如果嫡長子和嫡長孫不在了,就由嫡子中的老二,以此類推,最後才是庶子。

新中國成立後,已經消滅了一夫多妻制,因此, 現在的民間摔瓦盆的順序是:長子摔瓦盆,長子不在了,由長子長孫頂上來,沒有長子和長子長孫,就由次子頂上來,以此類推。

現在家庭中兒女少,有的人家沒有兒子,只有女兒,那通常由女兒摔瓦盆。農村家庭如果有兩個以上女兒,通常由確定留在家裡的女兒摔,或者兒女結婚後所生兒女隨母姓的女兒摔。獨生女,理所當然讓女兒來摔。

2、為了讓亡者不要忘掉陽間的親人

按照舊時民間迷信的說法,人死之後,其靈魂進入陰間,要踏上黃泉路,路上要過奈何橋,過了奈何橋到達望鄉台。在這里,亡靈會最後一次回過頭來看看人間的家鄉,從此與人間之事就沒有了任何關系。然後就進入了陰曹地府的閻羅殿,由九殿閻羅根據亡靈生前在人世間所作所為,是善行還是惡舉,決定將亡靈打入地獄,還是投胎轉世為人。

被九殿閻羅打發投胎轉世為人的亡靈,從閻羅殿出來,必須要到孟婆庄報到。孟婆是陰曹地府專門負責「由陰轉陽」工作。每一位亡靈投胎之前,必須要喝一碗「孟婆湯」,也叫「迷魂湯」。據說喝了「孟婆湯」就可以把前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凈。現在如果有人記性不好,記不得前面的事情和教訓,或者有些人怎麼勸都不聽等,往往被人斥之為喝了「孟婆湯」,或者喝了「迷魂湯」,其中的來源就是民間的這種迷信傳說。

現在有一些方的瓦盆,在燒制的時候,特意做成留一個孔的盆底,據說,這是陽間之人對孟婆耍了一個心眼,其目的就是,當亡靈拿出隨身攜帶的瓦盆盛「孟婆湯」時,「孟婆湯」就可以從盆底漏掉,這樣亡靈就不用喝「孟婆湯」。因為沒有喝「孟婆湯」,他們也就忘不掉陽間的親人。

因此, 這些地方認為,出殯時摔瓦盆,就是為了讓亡靈把瓦盆及錢財帶到陰間。這雖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但也說明人世間的親人對亡者懷有無限思念之情,才編出這樣的一種說法。

3、摔瓦盆是為了模仿古代孝子

關於摔瓦盆來源於古代孝子的說法,民間各種版本繁多,各說各話,但是每一個故事都非常感人。主要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古代鄉村一戶人家,父親早亡,只有母子兩人相依為命。母親既當爸又當媽,起早貪黑下地幹活。為了不讓兒子挨餓,母親把一個瓦盆放在家裡的櫃子頂上,裡面放有食物,兒子餓了就到瓦盆里拿東西吃。日復一日,兒子習慣了到瓦盆里拿吃東西的方式,肚子餓了就到盆里去拿。後來,母親把兒子送入學堂讀書,兒子發憤讀書,中了功名,做了官。也就正當他接到任命書的那一天,她母親因操勞過度,病倒了,不久就去世了。

兒子非常傷心,日夜守著櫃子頂上那個瓦盆痛哭止。親戚鄰里怕兒子哭壞身體,就聚在一起商量,決定把那個瓦盆摔掉,但是,因為兒子一直在守著那個瓦盆,無法下手。母親出殯的那天,兒子頭上頂著那個瓦盆,跪在棺材前哭得死去活來,昏了過去。在場的人趁著這個機會,將瓦盆給摔碎了。當兒子醒來的時候,人們向兒子解釋說,摔碎瓦盆,是為了讓他母親帶走。

從此以後,民間就開始流行孝子頂瓦盆、摔瓦盆以表孝心,這也就成為一些地方摔瓦盆寓意表孝心的習俗。也因為有了這種說法,我國一些民間辦喪事時,不是有孝子摔瓦盆,這些地方通常兒子只頂瓦盆,摔瓦盆則由親朋好友完成。

摔瓦盆的習俗已經有2000多年了,我這里不是摔而是用棒子敲碎,在此之前家裡的子侄輩還要在瓦盆上鑽眼。

按照長輩的傳下來的說法是:人這一輩子有善念,也有惡念,行善事,也做惡事,而在人終老之後,所有的惡事都要接受陰司的審判,而所有惡事都會被裝在瓦盆裡面讓逝者喝下去,為了讓逝者少喝,所以需要子侄輩在瓦盆上鑽眼,讓這些惡事盡可能的漏下去。而最終摔瓦盆也是這個意思,盡可能的摔碎,讓惡事多流走,先人少受罪。這個民俗還是依據孝和恕的理念流傳下來,意味著人死之後一切善和惡都已經終結,讓逝者早日安心進入下一個輪回。所謂的長子摔瓦盆,則是體現了嫡庶和長幼的觀念,嫡長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任何一個文明對祭祀都非常看重儀式感。而從喪禮來說,作為長輩的身後事,是人生最後一個儀式。摔瓦盆是這個儀式的開始,隨著瓦盆的碎裂聲,升棺起步,哭喪一系列儀式開始,到最後入土祭祀,都有自己的規矩。一趟儀式下來,既寄託了生人的哀思,也讓逝者安息。

他薅住她的頭發,把她用力的按在地上,打了幾拳,然後惡狠狠的說道: 「你死了沒人給你摔老盆兒。」。

女人被男人死死的按住無法反抗,她漲得滿臉通紅 說不出話來,只能任由這個男人廝打,周圍的群眾聽到響聲,趕忙將其拉開。

隨後男人揚長而去,只留下女人披著凌亂的頭發蹲在地上哭泣!

這個情景是多年以前,兩個鄰居打架,男鄰居比較橫,因為他家裡有兩個兒子,這天又一點小事和女鄰居打了起來。

女人哪是男人的對手,一拳就把她打翻在地,隨後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這個時候女鄰居床上除了哭泣也別無辦法,她確實只有三個女兒,沒有人摔老盆。


什麼叫摔老盆?

所謂的摔老盆,就是家裡的老人去世,出殮的時候,一般是長子會拿著類似花盆的動東西,狠狠的摔在地上。這並不是少數地方的陳規陋習,這個習俗已經經歷了2000多年之久。

摔老盆這件事一般都是由家裡的長子完成,別人也沒話說,如果長子去世,那就換長孫來完成。

如果長子長孫都去世了,那才輪得上次子。

一個家族裡的長子那是最重要的。從摔老盆中就可見一斑。

摔老盆是有講究的,這邊起棺那邊就把高高的把老盆舉起,隨後重重的摔在地上,越碎越好,取意歲歲平安。

衰老盆也和古代皇帝繼承差不多。有長子的話長子摔,沒有長子換長孫,沒有長孫,才輪到次子,三子,四子。這個長幼有序,嫡庶觀念很重。任何人不得僭越。

家裡沒有兒子只有女兒的,那就找侄子說,沒有親侄子的找堂侄子。但是摔確實有一個前提,誰摔了盆子就等於過繼必須繼承老人的部分遺產。

因此那些沒有兒子的家庭,很是肉疼,卻也沒有辦法,畢竟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家裡是沒有話語權的。白白看著父母,操勞半輩子,掙下的家業被別人所繼承,那滋味是有多懊惱。

有的時候罵人最狠的話就是「你不得善終」這里所指的善終並不是人活著的時候風調雨順,也包括去世的時候沒有人給摔老盆。

長子無論在皇宮貴族還是普通家庭里,地位都是不可撼動的。雖然普通家庭里沒有多少遺產可繼承,但是所賦予長子的權利是別人不能比的。

特別是在古代時期,一個男人娶個三妻四妾,如果你是家中的長子又是嫡出,那個地位簡直如泰山壓頂,一般誰敢說話呀?

大家可參考《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賈環兄弟,賈寶玉雖然不是長子,但是他的長兄已經去世,他是又家裡的嫡出,既然大哥沒了,那他就是老大。

而賈環就不同了,不但是個庶出,自己平時也不爭氣,做事唯唯諾諾,整個賈府里沒有人喜歡他,甚至連嚇人都不會拿他當主子。

賈環雖然出生大活人家,但是他的日子很不好過,還不如普通人家的孩子快樂。

大約十幾年前吧,附近有個50多歲的男人去世,去海上作業,結果掉海里死了,連個屍首都沒找著,這個男人有4個女兒,他的大女兒已婚已育,他最小的女兒也讀了高中,除了三個女兒以外他還有一個三歲的兒子。

他三歲的兒子由於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子,那肯定是長子,入殮的時候,就在起棺那一刻,他的叔叔抱起來這個孩子,拿著他的手摔老盆,第一次由於孩子太小沒有拿穩,老盆穩穩的掉在地上,只是裂了一條縫。

這個時候人,有一個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抬起腳,迅速將老盆踩了個稀巴爛……

這個摔是有講究的,不能夠摔第二次,如果摔不壞的話就會有人給踩爛,祈求一個歲歲平安。

「摔老盆」在古代很多作品中都有記載,比如:

摔瓦盆的寓意有好幾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人在有生之年所吃的的食物,浪費了的都會在十殿閻王審罪時讓你喝下,有的孝子怕父母受罪,都會把瓦盆底部鑽上好多小孔,這樣食物端到手就漏完了所以就可以少喝點。

摔盆是給死去的人送碗,要不然閻王就會讓你趴在你有生之年浪費的食物池中喝完。所以說現在提出光碟行動,食物千萬別浪費,要不然十殿閻王可不饒你。

有的地方也叫摔老(lao)盆!都是長子摔。就是說父母老去,從此長子擔起全家的責任。這一聲盆碎的聲音,就是是兒女心碎的聲音,隨著這一聲盆碎,與父母陰陽相隔。從此永遠告別父母,不再奢望去父母那裡吃飯了。

還有的地方習俗是誰摔老盆子,誰繼承家產。我們這有一家老人去世了,讓兒子摔盆子扛幡,兒子說老人把財產都給了女兒,說什麼也不肯摔盆子,扛靈幡。實在沒有辦法,女兒給摔的瓦盆,打著靈幡。

摔瓦盆,又名「摔老盆」,有開枝散葉,延綿後人之意,瓦盆越碎,後代越茂盛

生離死別,陰陽兩隔,雖然骨肉情深,無奈世道險惡!今日出了門,從此不是一個世界,摔鍋砸盆,家中再無你一日三餐,冷暖自知,一路走好!莫回頭!

我們沒有這個規矩,摔葯罐子倒是有的,但是摔葯罐子也要看什麼情況,通常都是父母或死者生前長期病患纏身,摔葯罐子是圖一個吉利的傳統風俗,代表這病災隨著葯罐子的打破而消失不再。

摔葯罐子在死人出殯儀式上,當棺材已經縛好將要出殯之時,棺材上面放著一熬中葯的瓦罐,裡面還象徵性放點中葯或者真的葯渣,死者的遺霜或是家中長子把葯罐端起狠狠摔在地上,旁邊一長者隨著說:所有災疾隨死者一起消失,從今後平安無事也。

本地的喪事還有另一個習俗要用上瓦盆,這個我們稱之為「買水砵」,本地的一個傳統習俗叫「買水」,孝子孫和眾小輩親戚排列成行,在吹班的引領下到溪邊或河邊汲取一盆清水,杵工用盆中清水為死者梳洗頭面,然後才能穿戴壽衣入殮。

不過這個瓦盆也不能摔,它擺在死者靈前直至百日才終,孝家媳婦每日酒飯敬拜時還要倒換瓦盆中清水,此瓦盆在百日期滿才隨靈桌一同撒去,並把這些擺設丟到某個山邊有竹林的山腳下。

整個送殯流程是在道家思想指導下進行的,道家視死如生,道家相信生死輪回,那麼摔盆就要到道家找源頭。

《莊子·至樂》記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意思是「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盆一邊唱歌。」這里可以看出來,送殯時靈堂擺放瓦盆的風俗已經存在。

至於莊子最終悟透生死,鼓盆成大道,一高興,敲碎瓦盆,成為了南華老仙,飄然而去。

所以送殯時摔瓦盆,並不一定是長子,丈夫也可以,瓦盆原本是用來配樂,寄託哀思的。

我們關中西部寶雞鄉下,出嬪時,把在靈堂燒了七天的陰紙灰陶盆,由長子或長孫,頭頂著走出村子,在出村的第一個十字路口,用力摔碎。講究是盡量第一次摔碎,復摔不吉利!

5. 父母去世後,為什麼要長子坐在官財上,才能把蓋好的官財蓋子用釘釘好

第一派正銀塵宴個是對屍體的保護,要是棺材不進行釘釘密封起來的話,哪怕是埋葬下去之後,也很容易就會被開啟,這樣一來,就可能導致一些動物去侵擾死者,或者是一些圖謀不軌的人趁機去打開棺材進行盜墓,這種現象在古代是十分普遍的,每逢戰亂年代,盜墓現象都屢禁不止,比如三國、魏晉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這些朝代,都出現了很多盜墓賊,我們熟知的有曹操、溫韜、黃巢等人,都干過盜墓之事。
第二個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活清鎮著的人,古人一般認為人死後還會存在另外一個世界,所以就擔心一些人會變成鬼魂之類的東西出來害人,因此必須將其密封起來,這樣這些不幹凈的東西就無法出來了,當然了,除了這一點之外,對棺材密封之後,我們前邊所說的那些死人體內的病毒或者細菌也就無法出來了,對活著的人確實有著很重要的保護作用。

6. 老人去世為什嗎由長子孫打帆,有什麼講究嗎

長兄如父仿氏姿,長嫂為母!這是自古以來中華的傳統美備絕德!
父母不在的時候,哥哥嫂嫂要承擔起父母的職責,照顧好弟弟妹妹;同樣的道理,父母不在的時候,弟弟妹妹要尊重哥哥嫂核孫!
大哥年長一些,當然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7. 父親去世,長子為父,這是什麼道理啊

中國一種古老的家庭理念,從父系氏族遺如激留下來,那時沒和每一個家庭(大家庭)都有一個家長,這個家長由家中最年長的男子擔任,後來有了穩定的婚姻關系,大家成了小家,家枯橡盯長這一角色自然落到了父親頭上,如果父親不在了,家中最年長的男子自然是長子,他就必須承擔起「家長」的責任,這就是為什麼「長兄如父」的道理。

閱讀全文

與父母過世為什麼要長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嶗山區老年大學招生 瀏覽:49
子女養老問題協調找哪個部門協調 瀏覽:450
養生茶選擇什麼類目 瀏覽:858
保險買多少可以去養老院 瀏覽:131
重陽節夢見蛇是什麼意思 瀏覽:301
商丘市交養老金在哪交 瀏覽:316
襄陽養老金指紋電話 瀏覽:865
大同養老保險補繳2016 瀏覽:636
重陽節千壽宴 瀏覽:886
孝順故事200大全 瀏覽:41
怎麼寫老年公寓消防整改報告 瀏覽:12
佛教孝順父母因果故事 瀏覽:266
父母不考證怎麼辦 瀏覽:916
女的拿養老保險是幾周歲 瀏覽:411
政治我們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瀏覽:928
70歲以上駕車 瀏覽:268
老人如何補氣血吃什麼葯 瀏覽:364
觸動孩子孝順的視頻 瀏覽:841
念親恩重陽節作文 瀏覽:356
老年人披搭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