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心理問題有哪些症狀
當父母說這段話的時候卜態,我想恰恰說明他們的心理問題很嚴重。因為他們在說這翻話的時候意味著:
1、他們要麼認同他們的父母,要麼就需要承認他們的父母帶給我們很多的傷害,也許直接認同父母(那就需要繼續忽略和傷害自己的孩子),比起感受自己的創傷和自我反思要來的容易;
2、孩子的抗壓能力恰恰來源於父母的愛和支持,我相信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你父母「所謂堅強」的背孫弊讓後,應該存在著很多問題,只是,他們不允許自己的問題以「脆弱的」方式存在,而是展現為別的問題。
的確,中國式父母的心理問題展現為其他的症狀
1、 身體症狀:神經衰弱、失眠症、眩暈症、頭疼症、沒有身體病灶的心臟病、腸胃病、甚至有些毫無症狀的反復檢查身體……
如果你認識在神經內科、皮膚科、消化科的醫生,很多查不出病因、無法治療的疾病,醫生都會建議病人去精神科看看,當病人吃過抗抑鬱、抗焦慮的葯以後,他們那些身體的症狀就緩解了。
2、 酒精依賴/葯物依賴/賭博/求神問道等
中國有大量的酗酒者、葯物依賴著,是源於精神問題或是心理問題,因為酒精和某些葯物可以帶來類似於葯物的快樂感受和緩解失眠症狀。
還有很多人的雙相情感障礙或是人格障礙,表現為賭博。
另外,在中國農村所出現的大量喝農葯現象,也和情緒問題相關。
3、 人格問題:邊緣人格/ /自戀人格/
邊緣人格的母親+自戀人格的父親則局,是中國過往很多家庭的常見組合。很多孩子在其中受到的傷害,掩藏在「中國式父母」的標簽下(大家都這樣),無法描述出來,大概的表現是:母親喜怒無常,常常無法明辨是非;有的表現為邏輯混亂,或者生活非常無序;有的表現為言語暴力自己的孩子,忽略孩子的需要,無法理解孩子的感受。父親則非常自戀,自戀受挫(例如受到挑戰)時就會暴怒。父母強調父母的價值和辛苦,而忽視孩子的感受和成就感。
B. 一家人都出現幻覺,看到家裡有影子,是怎麼回事
是不是吃了毒蘑菇,或者真有影子,只是你們沒發現是什麼東西的影子。
C. 和父母溝通總是會吵起來,要怎麼解決呢
在網路上看過一句話,很多孩子一輩子都在等父母的一聲抱歉。每次試圖和腹,父母好好溝通的時候都會慢慢的變為爭吵。導致很多的年輕人覺得非常的心累,幾乎每次嘗試溝通都會以吵架摔門結尾。並且在網頁上搜跟父母溝通這個話題,滿滿的都是絕望,知友們吐槽了跟父母溝通的頭大和心累。而且父母們的表現如出一轍,好像都買了同一本葵花寶典一樣。
如果再次爆發爭吵的時候,真的不要想著吵贏。你有整個人生要贏,即使吵贏了他們也沒有什麼好處,而且你永遠吵不贏他們。轉移注意力,逃離這個環境,或者假裝讓步,都是可行的做法。不要理解他們說了什麼,事後再找朋友或者咨詢師聊。總之,不要中招,當場被他們激怒或者傷害。面對不合理要求,果斷、柔和地拒絕並且不要掉進內疚、後悔等陷阱。堅定自己的立場,維護自己的邊界,必要的時候找心理咨詢師咨詢。聊天時盡量選擇無關緊要的話題,或者聽他們說。盡量跟父母出去吃飯,或者跟一大家人一起慶祝節日,避免單獨相處。當父母需要照顧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即可,不要渴望完全讓他們滿意。
並且以後自己有了孩子如果也被自己父母如此對待,一定要堅定地站在孩子一邊,不要隨意讓孩子向父母道歉。告訴父母他們不能懲罰孩子,任何錯誤都要報告給你,讓你來懲罰,並且告訴孩子這一點。總而言之,當你真正放棄對於父母的幻想,又充分認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再運用一些策略,你就能讓自戀的父母不再傷害你。跟父母無法溝通不意味著絕望,放棄溝通,平淡相處,有時候才是解決之道。再說了心態真的是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這意味著你在溝通過程中的情緒變化,雖然我明白可能真的不好控制但是也要嘗試一下,畢竟我們自己也是一個大人了。
D. 父母有哪些幻覺是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
因為父母現在的思想基本上都是認為孩子是自己養大的,所以應該為自己所管,當然說的只是一部分,有一些性格開朗的父母就會讓自己的孩子去獨立完成自己所想完成的事情。但是有一些性格非常固執的父母就會自己給孩子選擇一條道路,然後讓他走到底。
我就是你命運的主宰,其實對於心理學來講,這種情況是非常不正確的,也不會有利於導致孩子的成長,甚至於會出現昵稱長的行為,這樣會讓孩子成為媽寶男這種情況。如果是女生的話會成為伏弟魔,因為家庭的教育是孩子從小變化的最初開始。如果你的教導一旦出現非常致命的錯誤,那麼就會導致孩子的整個心裡崩塌。
E. 為什麼父母總希望我們聽話
自戀幻覺的投射無處不在,最集中的表現領域並不是政治或社會領域,而是親子關系和情侶關系。親子關系中,父母常使用的邏輯是:我對你這么好(A),你必須聽我的(B),否則你就不是好孩子(C)。
親密關系中的「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貌似是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但他們之所以對別人那麼感興趣,不過是渴望將自己的自戀幻覺強加給別人而已。無論是在社會領域,還是在私人領域,將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並徹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嫌知租都是極為重要的一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下對別人的控制慾望。
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付出者」並不是什麼利他主義的付出,我們最初做一件事時,都以為自己是在付出,在滿足別人的需要,關鍵是付出方式的差異而已。
投射性認同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在限制別人的行為方式,而且還是在幻覺中限制別人的行為方式。我做了A,我這么辛苦,我不說你就應該知道我要你做B,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就是不尊重我的付出。
讀歷史類小說時,我發現,那些大權在握的人,最喜歡玩這種游戲,他們渴望自己不說屬下就應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果某個屬下能做到這一點,他們會倚重他,如果某個屬下做不到這一點,他們會疏遠或打壓他。這不過是自戀幻覺的游戲罷了,他們渴望將自己的幻覺強加給別人,但自己說了別人才知道該怎麼做,和自己不說別人就知道該怎麼做,那種感覺的差異就大多了。
親子關系中父母常使用的邏輯是:我對你這么好(A),你必須聽我的(B),否則你就不是好孩子(C)。
夫妻關系中,這種惡性循環也很常見。剛開始建立一個親密關系時,多數人都樂意付出,但慢慢的,疲倦了,出現所謂的審美疲勞了,有時還有深深的絕望感。
這是因為,剛開始建立親密關系時,我們對自戀幻覺很有信心,啊,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夢中情人,她(他)和我想像得一模一樣。於是,自己信心百倍地付出(A),同時渴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想像給予回應(B)。但是,這種夢幻感一定會被破壞,因為對方勢必不是按照你的想像來行動的,她(他)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愛你。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這一點都不會改變。
當發現不能獲得B時,我們會發生沖突,所謂沖突,就是在表達C。但沖突並不能真正將對方納入自己的幻覺世界。最後,我們累了,所謂累,是我們覺得這套ABC的游戲玩不下去了。這時,有些人會改變自己的那一套邏輯,而接納對方的真實存在。對此,我們會說,他們磨合成功了。
有些人對自己的邏輯非常執著,他們會將C發展到極致,會一味地譴責甚至攻擊對方,認為他們辜負了自己的付出。
自戀幻覺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這是在壓制對方的存在感,最終導致對方試圖遠離自己,而損害了關系,這是我們陷入孤獨感的根本原因。
怎樣才能打破自戀幻覺呢?一個關鍵是,徹底明白自己開始某事的初衷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這是自己的選擇,所以是自己為這一選擇負責,而不是別人為自己負責。
這個邏輯就斬斷了ABC的三個環節的糾纏。既然我做A是為了自己,那麼B就不存在了,而我也就無從發出C的信號了。
內容源自:關注微信公眾號(都市陽光心理咨詢),立足積極心理學,全面提升都市人的生命品質,海量心理文章,免費專業咨詢師一對一服務。
F. 《惡之花》vs《精神病》李准基和徐睿知都產生父母的幻覺
寫完《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系》之後,來寫《惡之花》特別的適合。
因為這兩個故事背景其實是非常類似,主角都深受精神甚至肉體暴力,而產生創傷後壓力癥候群,甚至在極度高壓的情況下,產生關於父母的幻覺。
更巧合的是兩個殺人魔都姓「都」!
只是高文英(徐睿知飾)是選擇將一切反 社會 性人格部分張牙舞爪的展現出來,找到了李代表與繪本童話出口;更或者,高文英很幸運的是,母親殺人是在男主角文鋼太決定要愛上對方的時候,才發現真相。
不然也許深入探討,其實文母都熙才所殺之人,不止一個。那麼這樣的殺人魔人設,與都閔錫有什虧稿么兩樣?
不同的是,文母犯罪事實是非常後面才讓人知道,而都父這些犯罪事件很早就被定論了。但都賢秀卻沒有如此幸運,他很早就遭遇許許多多的標簽,甚至侍隱被冠上殺人嫌犯之罪。
所以, 如果高文英也與都賢秀一樣,有個殺人犯母親,而且文鋼太很早就知道對方母親殺了自己母親,那麼就不可能「沒關系」了,故事也會往其他地方發展成局。
一樣是人格違常,一樣反 社會 人格。只是不同時間點的真相揭發模式,成就了兩個不同過程的故事。
但是即使如此,兩個被黑暗所困住的不同作品的主角,都失去了正確表達自己情緒的怪物。
而不一樣的是,隔壁棚身旁有許多人愛著文英,而這邊的賢秀被扭曲成這樣折磨,有多少次可能被黑暗吞噬殆盡,卻在邊緣被人性拉回?
他遇見志元到底是幸運?還是不應該遇見她?這是都賢秀內在的心聲,也是他一直不斷的拒絕車志元,卻又忍不住的關心她的緣故。因為被愛是溫暖美好的,因為他也是愛著對方,只是內心的黑暗實在太濃厚,而常常無法看到光明希望。
如此反復如此掙扎拉扯。
因為在她身旁我爸爸不會出現
看了頭四集的《惡之花》,開始懷疑起廣告文宣為了標題聳動,挑了劇中人對於都賢秀評價與懷疑,所以有說等於沒說「連環殺人疑犯」定論是什麼。
而從賢秀幾次的回憶當中可以知道,他並不是完全沒有感覺與情緒,但是因為被殺人魔父親所混淆形成的內在,轉換成魔性與人性的互相掙扎。我甚至覺得他就是創傷後壓力癥候群之後產生的幻視。
賢秀雖然行事偏激,但是他也曾想好好活在 社會 中(才會去餐館打工),所以即使已經憤怒到極致,年少的他也沒有對想殺自己搶錢的人下手。
而當賢秀聽到車志元跟他告白,第一反應是趕志元走,因為當下他腦袋顯示出來的那一瞬間是黑暗面,而且是動了殺機,所以恢復人性當下第一反應是希望她遠離他。一部分是生氣銷談孝志元擾亂他的生活,一部分是怕自己真的動手。
其實他們兩人的第一次約會時,那一瞬間的賢秀,很明顯是被志元吸引而露出笑容來。
後來為什麼決定要與志元在一起?甚至為此挑戰他內在的極限,這些年是被 社會 化訓練成為與內在相反之人,為什麼?也許賢秀給自己的理由是隱藏自己嫌疑犯的身份,還有在她身旁,父親的影響會變小。
但是真的只是如此嗎?這是頗令人玩味,並且很有深度的議題。在第五集時,當志元主動親吻賢秀,而他照著志元對著內在一直籠罩自己的父親說離開的時候,居然就真的離開了。
最後渴望被愛成為沒有壓力負擔的自己,主動吻了志元。
所以關於 「守護危險的愛情」可不單指志元對賢秀的態度,也有可能是有賢秀自己還搞不清楚內在的另一種態度。
如果賢秀不愛自己女兒殷是與妻子,他們是無法成為一把鑰匙的。
很巧妙的隔壁棚中的《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系》鋼太與文英的愛情,就說明了這一切。那邊爆炸的時候,另一邊就會成為爆炸之人的安全環拴緊。
重點就是「坦承不戴面具」。
而這正是賢秀與志元即將面臨的沉重議題。因為他們剛剛相遇的時候,賢秀就已經戴上虛假的身份,但是此時情緒是真的。
之後反而賢秀渴望正常人的生活而帶著討好別人的生活,才是虛假的。
惡開出的花是否就是惡果?父惡子嘗希望不是故事的結論
當賢秀女兒殷是在視訊當中,哭著要爸爸回來的時候,當下賢秀看著視訊是紅著眼眶含淚的,一點都不虛假。那時的他剛被老婆追趕,綁住老婆但也救了老婆的狀況下,根本沒有時間虛假。
所以,在慌忙無意識之間,他保護了自己老婆,展現了愛孩子的心情。只是在有意識的時候,他常常被自己內在的黑暗面干擾而出現違心感受,然後又為這違心感受戴上面具。
但,惡之花,邪惡之人開出來的花不一定就是邪惡的。腐敗的泥土可是非常肥沃呀……希望最後志元與白殷是是可以喚回賢秀,並找回他們真實的幸福。
G. 來自父母遺傳的無意識行為都有哪些
其實沒有來自父母的遺傳的無意識行為,其實無意識行為都不是來彎悄自父母遺傳的20每個人類都會有的一些無意識行為,比如說是睡覺棚源的時候你可能會去埋和渣豎起你的膝蓋,我覺得這就是可能來自父母遺傳的一些無意識行為,還有膝跳反應
H. 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且常見的邏輯或思維模式
一、眼睛近視就是玩手機、玩游戲玩的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會這樣說吧,眼睛近視就是你總看手機看的,總玩游戲玩的。其實,造成孩子近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學習姿勢不規范,或者用眼過度、疲勞過度等等都有可能導致視力下降。但是,如果你一旦近視了,父母就會說,看吧就是玩手機玩多了,把眼睛都玩壞了說你還不聽。巴拉巴拉一大堆這種話就會撲面而來,其實這種做法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們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I. 兩年裡經常出現幻覺父母過世的一些場景
這種情景在一些人的生活中也是出現過的。其原因就是因為父母在你身上付出也太多,你也特別的感激父母,但帶咐搜是呢,他們已蠢歷經離世了,你無法再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常常很想念他們,正因為這種懷念的心理才導致你經常幻覺父母的一些場景。他們的生活中的細節常常幻影般的出現在簡芹你的眼前。那麼你應該振作起來,你應該告訴你的父母說我現在很好,我努力工作,努力去發展,創造把這個家庭營造的幸福快樂,那麼你們也會很安心的這樣一番抒發著內心的獨白,我覺得你的一切狀況也都會好起來的。
J. 我為什麼會在這兩年裡經常出現幻覺父母過世的一些場景
這兩年裡經常出現幻覺父母過世的場景,有可能是你太想念你的父母了,夢可以反應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