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活中,父母不該說的話有哪些,對孩子傷害很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孩子會經歷無數次的溝通。在這整個漫長的溝通過程里,父母有些話該說,有些話卻不該說。刀子嘴豆腐心,大抵是每個父母的真實寫照,有些話語看似輕如鴻毛,父母也是不經意間對孩子說出來的,實際上它卻是傷害孩子的利器。
場景導入:
這個情景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媽媽帶著孩子去親戚家做客,看到親戚家的孩子能歌善舞,還非常有禮貌。媽媽不禁誇贊親戚家的孩子優秀,同時還會低聲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人家,什麼都會,你都會什麼?也許媽媽當時的意思是想用親戚家的孩子,刺激自己家的孩子,希望自家孩子也能變得優秀。可是這些話在孩子眼裡卻變了味,孩子只會想到,自己實在是太糟糕了,很沒用。
激勵孩子不妨換成一句“加油孩子,我相信你能比別人更出色!”
說句心裡話:
孩子是很脆弱的,父母不經意的言語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愛孩子,請不要再用言語傷害他們,保持理性,用積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讓孩子在溫暖中長大。
❷ 做父母不能說的話
父母的嘴都是開過光的,說啥都靈。
很多的父母認為孩子不爭氣,沒作為,所以才說他,目的是想通過說他不好,不對,不努力,沒骨氣而讓他好,叫他對,使他努力,望他有志氣,結果孩子讓父母大跌眼鏡,越說孩子越糟糕,孩子朝著父母不逗戚跡想看到的方向越走越遠,父母自己都不知道,孩子自己也不清楚,怎麼就成了這樣子的了。
如果我要說是父母孩子的親爹親娘害了孩子,我想我會被父母們群起而攻,孩子也不見得會認可的。
即便如此,我還是要說出來,孩子這樣,父母確實難逃其咎。
我來說說理由:
第一,信念的力量,父母說出這樣的話,內心一定是覺得孩子不行,你不信任他,不看好他,你看的都是他不行不可以的地方,也就是挑他的錯———拔草,一直拔,一直有,一直拔,拔到荒蕪,草沒了,啥都沒了。父母會說你就是一塊荒地,啥都沒有。
第二,說孩子不行的父母,也會覺得自己啥都不行,因為自己不行,所以希望孩子OK!自己不幸福卻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就算在努力也不能讓父母滿意,更解救不了父母,父母不幸仔中福,打死他,他也不敢幸福。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不要給孩子說,我養你多不容易,我賺錢多麼♂,多麼辛苦受累,多麼低三下四的,山並這些話只會增加孩子的負罪感,厭惡感,他厭惡父母,厭惡自己,因著對父母的忠誠,他會讓自己永遠生活在不幸中,差不多是永世不得超生。除非他走身心靈成長的過程,解除父母的咒語,才可能翻轉人生。
做父母的,如果不想害孩子,一定要多給鼓勵的話,認可的話,欣賞的,認可的話,在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滋養,他才會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
❸ 好父母那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1. 勇於承認錯誤才是真正的勇敢。
2. 逃避責任可不是好孩子的表現。
3. 不找借口辯解,下次才會有提高。
4. 說謊的話,別人就不再相信你了。
5. 說大話不是好孩子的行為。
6. 答應別人的事情,怎麼可以反悔呢?
7. 把東西與人分享,別人才會與你分享他的東西。
8. 每個人都需要幫助,所以不應該只考慮自己。
9. 有禮貌的`孩子才討人喜歡。
10. 你是大孩子,不能欺負小弟弟、小妹妹。
11. 能主動原諒別人就是好孩子。
12. 當別人不方便的時候,應該主動幫忙。
13. 愛護公共衛生,不要隨地亂丟東西。
14. 浪費東西最可恥。
15. 你能及時改正,很不容易。
16. 你完全可以勝任。
17. 別怕,再試一次。
18. 不必擔心,你一定會完成得很好的。
19. 別泄氣,媽媽支持你。
20. 你最近大有進步,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
21. 你一直都很勇敢,我相信你。
22. 我們相信你,你會處理好這件事的。
23. 孩子,你該自己拿主意。
24. 你長大了,該學會自己面對。
25. 別怕,照自己的想法做。
26. 不要緊,做錯了沒關系。
27. 只要去做,事情不會很難的。
28. 讓我們一起打敗困難,好嗎?
29. 只要你肯努力,沒有人會輕視你。
30. 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獲得了經驗。
31. 不要緊,你在……方面做得不錯。
32. 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你也有讓人羨慕的地方。
33. 失敗是成功之母。
29. 你又做錯了。
30. 你在搞什麼名堂。
31. 你真沒用。
32. 別人哪有像你這樣的。
33. 你看,我說得沒錯吧。
34. 你連人家的一半都比不上。
35. 誰讓你撒謊的。
36. 當初真不該生你。
37. 說你幾句就不高興了。
38. 我看到你就生氣,再也不想見到你。
39. 你做得好就奇怪了。
40. 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
41. 你真不中用。
42. 算了,你只有這么大能耐。
43. 我就知道你做不好。
44. 你簡直就是做夢。
45. 不能怪你,我都不會。
46. 做不好沒關系,把書念好就行了。
47. 你不行,我來。
❹ 你最反感父母說的哪些話
我最反感父母說的有以下幾句話:
第一:你是姐姐,你要讓著妹妹
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的話,這些話估計就是經常要說的,當兩個孩子產生糾紛時,有的父母總愛對大的那一個說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讓著弟弟妹妹,說多了只會讓老大反感:憑什麼老大就要讓著小的。
在孩子產生糾紛時,做父母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公平,作為老大,確實應該保護弟弟妹妹,但父母要換個角度,讓他們明白愛護弟弟妹妹是責任,不是義務,不是毫無原則的退讓。我就是家裡的老大,我小時候覺得非常的委屈,那種感覺永遠不會忘記,我也無法原諒父母,而且我只比我妹早出生十五分鍾而已。
第四:你看看人家誰誰誰,人家誰誰誰就怎麼怎麼樣
有一種神叫別人家的孩子,他是我們人生的目標,也是我們最討厭的人,因為我們總是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孩子最反感的估計就是這句話了,孩子做的不好,可以教育可以批評,但少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人與人是不同的,這樣的比較也缺少公平性,影響著孩子價值觀的確立。
❺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哪些話是絕對不能說的為什麼呢
管教孩子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從這個錯誤中吸取教訓,而不是讓孩子感到羞恥。問孩子有沒有記住這一課,說明你不是在教他們,而是在懲罰他們。其實更好的表達方式是問孩子:下次再出現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這樣可以保證孩子以後有更好的方法處理這類問題。父母要管教孩子的行為,但千萬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不當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但他們的情緒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孩子因為傷心而哭,家長不要訓斥孩子不哭,因為這意味著不允許孩子傷心。但如果孩子尖叫、打滾、打人等不恰當的方式,那麼家長就需要教會孩子如何用更健康、更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感覺。
❻ 家長不能對孩子說哪些話
家長不能對孩子說哪些話
家長不能對孩子說哪些話,我們都說,孩子不懂事,就一定要說他、罵他。可是,家長們,永遠不要低估你們隨口而出的只言片語,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下面分享家長不能對孩子說哪些話。
1、貶低孩子的話:你簡直是個廢物,什麼也幹不成
2、揭孩子短的話:小時候就笨,上學了還這么笨
3、輕視孩子的話:小孩子,你知道啥
4、威脅孩子的話: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5、強迫孩子的話:為你花了這么多錢,你一定要堅持到底
6、否定孩子的話:別想那些沒用的事,你不行
7、誤導孩子的話:學習好,比什麼都強
8、諷刺孩子的話:你考試能及格就謝天謝地了
9、誤解孩子的話:老師會冤枉你嗎
10、侮辱孩子的話:你真是笨孩子
11、抱怨孩子的話:我的臉都讓你丟盡了
12、溺愛孩子的話:你還小,自己做很危險
13、哀求孩子的話:媽媽求求你了
14、放棄孩子的話:我對你不抱任何指望
15、利誘孩子的話:只要學習好你要什麼都行
家庭教育在中國的問題
臉孔嚴厲
孩子無法在嚴肅當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擺出嚴厲的臉孔,只會令孩子對父母卻步。父母應避免用苛刻字眼責備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
許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卻又很吝嗇贊美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贊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忽略優點
覺得孩子沒什麼長處,就算有,父母也視之為理所當然。中國人比較謙遜,所以有些父母不習慣在人前稱贊孩子,有時還會不經意地批評孩子。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據,如果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則會不思進取。
父母要及時、對應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起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的目的。表揚要具體,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限制說話
孩子喜歡問問題,有的父母會覺得很煩,而打斷孩子的話,或要孩子安靜。當別人問孩子問題時,有的父母卻經常替孩子說話。這樣做,會剝奪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導致孩子自我表達能力差,並會漸漸不再跟父母說話,嚴重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利於日後的社會交際。
有的父母誤以為多對孩子說幾次,孩子就應該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時,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過失,叮嚀告誡他應該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難處。父母這一做法會讓孩子感到麻木,變得了無生氣,沒有自信。另外,嘮叨還會使父母自己的脾氣變得暴躁,情緒變得無法控制。
一、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
這句話家長切記不要隨便對孩子說,因為孩子年齡雖然很小,但他們也有自己的世界,也渴望得到認可和尊重。當家長面對孩子主動提出的探索與求知慾望時,父母卻生硬的拒絕和否定,孩子的心理就會受到傷害,打擊了孩子的自信,時間一長,就會變得內向自卑,禁錮了孩子創造能力的養成。
二、爸媽沒出息,全靠你了
說實話,在每個家庭,孩子都被父母寄託了自己全部的希望,尤其是在一些處於逆境中的家庭,經常聽到父母在孩子面前嘮叨這句話,父母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經常在孩子面前嘮叨這些話,就會給孩子帶來強大的心理壓力,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你怎麼這么笨,這都學不會
俗話說:人無完人,一個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到完美,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對於孩子來說,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僅僅依靠諷刺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盡管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激勵,而是傷害,這不僅會扼殺了孩子原本可以做好事情的能力,更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希望。
四、你考到100分就給你獎勵
這句話與上面提到的做法正好相反,這種功利性比較強的所謂的鼓勵,也會把孩子帶跑偏的。父母應該知道,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掌握一個度,對於孩子應該完成的事情,給予適當的獎勵就可以了,學習本是孩子分內的事,取得好成績也是必然的,獎勵只是一個激勵手段,卻不能成為目的。積極性需要自主才可以長久,僅靠獎勵是不可持續的。
一、孩子提問時,請別說
1、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
2、問這個做什麼,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3、不知道。
4、就你問題多,下次不帶你出來了。
5、問這問那真討厭。
6、哪裡來那麼多好奇心。
7、小孩子不該知道這些事。
8、你有完沒完。
9、你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
10、沒看見我正忙嗎?
11、走開,走開,一邊呆著去。
12、你安靜些好不好。
13、你怎麼這么難纏。
14、你真煩。
15、別問東問西,去做作業。
二、孩子不聽話時,請別說
16、你敢不聽話。
17、不聽話就揍死你。
18、你就不能讓我省省心嗎?
19、不準去。
20、外面有許多壞人。
21、你就知道花錢。
22、你要我說幾百次,才會聽話。
23、看我不打斷你的腿。
24、我求你不要再這樣了,行吧。
25、別在這里吵。
26、再哭,狼就來叼你了。
27、叫你別鬧了,還鬧。
28、看看你這副德性。
❼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定不能對孩子說哪些話呢
這也是對孩子信心的一種打壓,而發生的結果便是孩子內心面有自卑心理,對父母造成叛逆觀念,從而厭煩學習培訓,不太喜歡和父母溝通交流。實際上"好孩子的發展是器重出去的",家長應當採用賞識教育方法,立在孩子的部位考慮到問題,給與他大量的人文關懷,幫他一起解決困難,傳授給他恰當的方式 。
這也是一句最直接的高效的鼓勵孩子得話,孩子在小的時候不便是嘴饞愛玩嗎,在這類物質鼓勵的影響下,孩子的確會因為自已願意的、想吃的食物而勤奮。可是,外界的動機則是不能持續性的,家長不應該靠物質刺激來促進孩子勤奮,反而是要幫孩子塑造豪情壯志,讓孩子造成內部結構動機,由於僅有內部結構動機才很有可能長期性地讓其堅持不懈地自發性勤奮發奮學習。
❽ 有些話父母要忌說講的是什麼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雖然親密,但對孩子說話也不能隨隨便便。因為,孩子與父母在年齡、閱歷、心理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不注意這一點,對孩子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勢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應注意自己的措辭。
父母對孩子說話時要有所忌諱,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忌說損傷話有些性格急躁的父母,恨鐵不成鋼,動輒損孩子。什麼「你這個笨蛋」、「一點出息也沒有」、「活著干什麼,還不如死了」等等,孩子耳濡目染,身心定會受到創傷。
「你怎麼不像你姐姐?她門門功課都拿滿分!」這樣的話語,無疑會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壞殆盡。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正給孩子造成了不安的情緒。「是啊,為什麼我不能像她一樣?父母不喜歡我了。」他的反應往往是:第一,覺得遭到了貶責,一無是處甚至沒有希望;第二,擺脫人見人愛的姐姐;第三,為沒人喜歡自己而憤憤不平。
這時,更為恰當的表達是:「我知道你擔心你的成績不如姐姐好。我要你記住:你倆各有所長。我們也很看重聰明的孩子,你們各有惹人疼愛的優點。」
——忌說嚇唬孩子的話「如果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個人拋在這里!」你真會這么做嗎?孩子當然希望你不會當真。因為小孩子最怕單獨待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但可能他聽多了類似的威脅,已對此充耳不聞了。這種爭執往往發生在公共場所,一旦你失去控制,孩子就贏了。較有效的方法是:當他太出格時,你把他抱起來。這樣,他就會明白你不允許他在公共場所胡鬧。
——忌說命令話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耍威風,沒有一點民主意識。有的家長一味限制孩子,什麼也不準。說話就是下禁令。例如:「放學後不許與同學玩,不許到同學家裡去,不許把同學帶到家裡。」「你每天除了學習,別的什麼也不許干。」由於孩子生活在命令中,孩子就會變得遲鈍,沒有創造力。
——忌說氣話有些缺乏修養的父母,稍不順心就拿孩子撒氣。在家沒好臉,說話沒好氣。孩子不敢接近,又躲避不了。如「去去去,滾一邊去」、「不要說話,給我裝啞巴」。孩子有時問點事情,也沒好氣地說:「不知道,別問我。」「老問啥,沒完沒了的……」這些使孩子橫遭冷落的氣話,是父母應該忌諱的。
——忌說侮辱話有的父母不理解孩子心理,當發現孩子有什麼「不端」,則認為大逆不道,不是冷靜地弄清情況,而是憑主觀臆斷,說什麼「你這個不要臉的小畜生」、「小流氓」……
有的稍文雅的父母也有旁敲側擊、指桑罵槐的現象,弄得孩子反駁也不是,解釋也不是,只好委屈地忍受著。
有傷孩子心理的話,也是父母與孩子交往時應該忌諱的。
——忌說埋怨話當孩子犯錯誤之後,他會感到很無助。「我怎麼會這樣?我真傻。」他後悔當初沒聽從父母的話。就在這時,媽媽說:「我早就跟你說過會這樣。」轉眼間,孩子的無助就變成了自衛,出於反抗母親輕蔑的語氣,出於擺脫自視蠢笨的自卑,他開始辯解。要麼在絕望中屈服,要麼在憤怒中反叛;兩樣都不利於孩子成長。
較好的表達方法是,媽媽說:「你試過自己的方法了,可沒成功,對嗎?真為你難過。我也是這么過來的。」
——忌說欺騙話有些言行不一的父母,言不信,行不果。欺騙孩子的話一般有:
「聽媽媽話,明天給你做好吃的、買漂亮衣服。」
「好好念書,考好給你錢。」
這些話不落實,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信了。這種話比沒說的後果還壞。
——忌說寵愛話有些不清醒的父母,溺愛子女,常常說「你是媽媽的心肝兒」、「命根子」、「眼珠子」。有時孩子耍潑要東西,他們趕緊哄:「好,媽這就給你換。」甚至有的家長當孩子罵自己時也笑,打自己時還說「好」。這些容易造成孩子形形色色的壞毛病,應該改正。
❾ 父母最好別對孩子說的話
本文導讀: 教育是一門學問,如何培養出出色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好好研究一番的,請看下文的詳細介紹.
曾經,當我在正忙著寫稿,並張羅著給兩歲的寶寶做飯的時候,寶寶不斷地進來打擾我,一會兒讓我給她講故事,一會兒問我燈泡為什麼能發光,一會兒要吃她的小熊餅干,生活對我這樣的媽媽來說真是不容易,直到她把我電腦不小心關了,我徹底忍無可忍了,對著她說:「你去卧室呆著,別來煩我!」寶寶顯然是被嚇到了,眼含淚水地走開了。我馬上意識到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她還太小不能理解大人的某些行為,我真希望自己沒有說過那樣的話,那些話不只傷害了寶寶,更痛在我心裡,畢竟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呀。
大人們往往由於生活壓力、工作壓力、情緒、脾氣等因素會對孩子發火,這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會讓孩子困惑或生氣,在孩子脆弱的心裡,可能會把責備認為父母不愛他了,從而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對於隨口而出的話太容易變成一種傷害,那樣的傷害我們可能暫時是看不到的。他是你一手帶大的,他將來的表現取決於你今天播下的是什麼樣的一顆種子。
下面是父母最不該對孩子說的9句話,看看做媽媽的你是不是也在不經意間說過呢:
別煩我,沒看我正忙著嗎
父母有時會忙得焦頭爛額,有時會心煩意亂,在被孩子的打攪中,會說出「別煩我,沒看我正忙著嗎」這樣的話,父母可能自己覺的沒什麼,也不特別帶什麼感情色彩,只是希望自己能有一個獨立的空間,但在孩子看來,這句話意味著父母不把自己當回事,認為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其實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父母的關注就是他們成長的養料。專家建議,不管父母多忙,都應該擠出與孩子玩耍的時間,都要給孩子傾聽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感到被尊重和呵護,才會健康成長。
本文導讀: 教育是一門學問,如何培養出出色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好好研究一番的,請看下文的詳細介紹.
你是個……
對於兩歲左右到處亂跑,精力充沛得像個動物的孩子來說,有的父母會說這個孩子是個小瘋子,但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行為就是這樣,不停地到處跑,特別好動,然而當這個小男孩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可能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改掉這一行為習慣,他繼續如此,似乎想努力符合媽媽給他的這一稱號。
絕大多數孩子其行為是父母口授的,假如父親稱我為失敗者,那麼,當某一天糟糕的事真的降臨在我頭上,我會告訴自己,我活該如此,因為我是個失敗者。而當好事情降臨時,我會說那隻是我一時走運而已。
有時父母會對被迫撒謊的孩子說「你是個撒謊者」,或者諸如此類的話。專家建議,表達憤怒時不要傷人,要批評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不要說:「你真是個懶蟲。」試著說:「你的屋子很亂,你該把臟衣服拾起來。」如果把一個男孩子稱為「膽小鬼」或「愛哭的人。」就是把對孩子有害的定型強加給孩子。專家指出男孩子懂得表達憤怒和進攻對他來說是合適的,但同時他應該隱瞞自己的悲傷和恐懼的情緒。始終一貫的定型可能會使男孩子在日後的生活中很難處理自己的情感表達問題。
你最好別和……一塊玩!
從理論上講,大多數父母都宣稱給予孩子交往的自由。但是,從呵護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父母都會擔心孩子交友不慎,從而走向歧途。且不說孩子在外所進行的父母不知情的交往,即使是孩子帶回家裡的「朋友」,往往也是我們所看不順眼的。因此,在孩子的交友問題上,幾乎沒有父母是完全放任自流的。
即使是你特別討厭他所帶回來的暴徒和吹牛大王,或一碰就哭鼻子的「嬌氣姑娘」,除非是他們的行為真正令你受不了,否則家長還是靜觀其變。
通常而言,朋友之間應該能彼此給予對方以助益和鼓勵、並幫助對方規避錯誤的積極影響。這樣看來,孩子應該與他個性不同,並且對他的個性有所補益的人結交。比如,內向的孩子需要跟外向的孩子結交,過分受保護的孩子需要與自主意識較強的孩子為友,膽小害怕的孩子需要有比他勇敢的孩子為伴,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可以從成熟的玩伴的友誼中得到益處,太沉迷與幻想中的孩子,就需要多與較平凡而沒有詩意的孩子相處。我們做父母的,只需對孩子跟朋友之間的正確關系加以鼓勵,對不正確的關系加以告誡,切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就限制孩子的交往,甚至取消他的交友自由。
總之,在對待孩子的交往方面,為了充分地保證孩子所選擇的朋友對他有益,我們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放任自流。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充分的.調查研究。
本文導讀: 教育是一門學問,如何培養出出色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好好研究一番的,請看下文的詳細介紹.
不準……
對於現在上網和看電視的無度,使得很多孩子沉溺網路或電視,並其對電視、網路的喜愛顯然超過了讀書、下棋、體育鍛煉或聽音樂。網路和電視雖然有豐富的內容和知識,但作為父母還是有些擔心,長時間的上網和看電視會損害孩子的視力和精神,因此有些家長就粗暴的禁止,不準看電視,上網。
但是簡單的禁止,並不能解決問題,唯一值得借鑒的經驗,就是像有些家庭那樣,只准孩子在周末上網和看電視,或只容許孩子在許可的時間內,看經過父母選擇、同意的節目和網站上的信息。只有這樣做,父母們才能准確地把握住,對於像電視和網路這樣的一種葯,孩子究竟應該在什麼時間吃,究竟吃多少分量。節目不能讓孩子自由選擇,而應加以適度的管制,這樣的做法是對的。我們不能讓殺人犯和打手在自己的家裡影響到我們的孩子,這是父母呵護孩子的天職。
此外有一點是父母們必須注意的,就是電視和網路會「浪費」掉了孩子生活中許多更具有意義的事物——他們跟電視或網路呆在一起的時間越多,跟父母和其他一些事物比如書籍在一起的時間就越少。因此,做父母的如果真要做到對孩子的精心呵護,多給孩子一起相處,使孩子不至於與培養他們品格的正常氛圍相疏離,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這是為你好
每當家長想要孩子做一些他們不想去做的事,總是使出這樣一個「殺手鐧」,讓孩子不忍拒絕父母的要求。但事實上是,對於孩子不感興趣的事情,非要強迫孩子去做,即使聽從了家長的建議話在做,心裡也有極強的反抗和意見,對於事情本身也多無益處。專家建議,切不可打著「愛」的旗號去強迫孩子,如果真的為孩子好,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情感。
本文導讀: 教育是一門學問,如何培養出出色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好好研究一番的,請看下文的詳細介紹.
你為什麼不能像 ……一樣?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尤其是當孩子做錯事或遭遇失敗時,家長認為這種比較可以激勵孩子發奮。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就不能像小雨那樣聽話?你就不能像樂樂一樣考個一百分?諸如此類的。其實對於很多自尊心很強的孩子,即使家長不批評心裡也很難受,更何況家長說出這樣尖刻的批評,這會使孩子的自尊心被徹底擊垮,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別人不具備的優點和長處,對於一時的失敗或錯事,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分析改正。專家建議,當孩子失意的時候,最需要父母的撫慰幫孩子走出失敗的陰影,重新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
你要是不……,
我就給你顏色看看
有的脾氣比較暴躁的父親,會對不聽話的孩子說這樣的話:「假如你不馬上收拾好這些玩具,我就給你顏色看看」。雖然他自己也知道他從來不會真正這樣去做,對於現在的小孩來說,聰明的孩子或許也深知這一點。正像非真誠的誇獎一樣,非真實的威脅同樣會暗暗削弱父母言辭的可信度。
試著將威嚇換成一種許諾。當孩子在超市磨磨蹭蹭不想回家時,你不要威脅說:「我走了,不要你了!」讓他一個人呆在那裡,而是換一種方式說:「咱們趕緊回家,那樣咱們就有時間在一起玩了。」這個主意有助於產生動力,激起他做其他事的興趣。通過講道理進行正面積極的引導,對任何年齡段的孩子都有效。
本文導讀: 教育是一門學問,如何培養出出色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好好研究一番的,請看下文的詳細介紹.
小心,我來幫你
在呵護寶寶成長的過程中,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出於溺愛或「責任心」,做父母的常常以「消極」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所遭遇的一切。
比如,父母怕孩子出意外,便在孩子的探索范圍內設置障礙:他們常常對孩子說:「別跑,會摔跤的」、「別亂動」、「我來拿吧,你會打壞這只杯子」、「我來幫你疊被子,你去玩或聽兒歌」等等。你當然是好心,作為父母,你總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還是想說,諸如此類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讓孩子遭遇挫折。因為,你這樣說的時候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你肯定他一定會摔跤的;你肯定他會出事;你肯定他會打壞你的杯子。對於一個正在努力走向獨立的孩子來說,這樣的信息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所以,更好的說法也許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記得把鞋帶系好」、「小心一點」、「把杯子拿穩」等等。這樣你強調的是鞋帶、是小心、是杯子,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當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所考驗的是父母的勇氣而不是孩子的勇氣。也就是說,做父母的往往無法接受孩子受到傷害的事實,他們的心理沒有具備這樣的承受能力。他們習慣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在他們眼裡,這個世界無處不是危險,這個世界到處都可能發生意外。因此,為了防止孩子遭遇危險和意外,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孩子時時置身於「安全」的范圍之內或自己的庇護之下,遠離一切想像的或可能的潛在威脅。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在「保護」了孩子的同時,卻限制了孩子實現自我發展的需求空間,從而也就等於扼殺了孩子的生命。
你是最……
「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一幅畫」,「你這么聰明,你這么伶俐」,或者類似的表揚鼓勵的話,對於父母來說,給予孩子鼓勵是對的,但是要注意表揚的態度和表揚的頻率,否則會使孩子認為父母給予的贊揚如此慷慨,以至於他最終不再相信父母的話。
不斷得到贊揚的孩子一旦進入社會,就很可能經歷很大的失望,會很難接受表揚,一方面,期望得到很多贊譽,當得不到表揚時,會感到不安;而另一方面,當真正得到誇獎時,卻對之表示懷疑,因此會懷疑作為孩子得到的所有褒揚之辭的真實度。
盡管小孩子在他們做得不錯時需要正反饋,但父母應以真誠的態度來調節表揚的頻率。一個孩子如果總聽父母說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小公主」,而在學校她的鼻子卻屢遭男孩子們的取笑,那麼她就會對這種反差感到迷惑。專家說:「頻頻得到父母誇獎的孩子常常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的父母把事情搞錯了,並且他們根本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或者比這還要糟的是,他們會認為他們的父母對他們沒有寄予多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