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要怎樣面對孩子犯錯
導語:父母要怎樣面對孩子犯錯?家庭教育專家指出 孩子不同的犯錯有不同的處罰方式:比如,亂畫東西,亂丟玩具等,處罰的方式是准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工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首先,你要對孩子進行充分的了解。他的優缺點各在哪裡,你要心知肚明。孩子為何會犯錯,或者為何一而再的犯錯,你要能在第一時間看到本質,而不是首先想好怎麼去懲罰他們。
其次,你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要因為孩子比較小就對一些小錯誤進行姑息,總一天這些被忽視的小錯誤會鑄成大錯,讓父母措手不及。
再者,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試著挽回一些錯誤。比如,他生氣打了鄰居家的孩子,你可以陪著他一起去道歉。你應該做好一個監督者,讓孩子切實的行動起來,去試著彌補他的過失。
最後,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在他能理解的范圍內,明確的告訴他什麼錯誤不可再犯,並和他一起制定他也認可懲罰的措施,例如:欺負鄰居妹妹,將在接下來的一周內不可以吃巧克力等等。
1、不要一味的責罵和打罵孩子
要知道孩子犯了錯,他自己心裡都有怕的感覺,怕父母的責罵,這時你如果細心的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你就會知道孩子犯了錯自己也很自責的不好意思見父母,了解他為什麼會犯錯,然後幫助孩子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犯錯的原因,怎樣預防犯錯。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犯錯了要勇於承擔後果,而相反孩子犯錯了父母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不了解兒童心理的想法與犯錯的原因當眾打罵孩子會導致兒童心理問題讓孩子產生,不好意思見人整天呆在房間里,膽小、叛逆、等反感讓孩子離你更遠
2、處罰要恰當
父母要先了解孩子犯了什麼錯,對孩子犯的錯進行分析,對孩子處罰的目的是要讓他明白自己犯了什麼錯以及錯誤的程度和傷害。要注意的一點是,別聯系過去的錯誤加重現在的處罰,這樣孩子會很反感。
3、不要重復處罰
父母要一條心地教育孩子,不可重復處罰,重復處罰會給兒童心理產生抗拒心理。
4、嚴寬要有度
父母對孩子的處罰要有“度”,不要言過其實,也不要輕描淡寫。
5、處罰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場合
處罰要選對時機,不要在孩子剛犯錯誤還處於很興奮的時候處罰,也不要在這件事情過去很久以後處罰,應該選在孩子犯了錯誤,思想正處在矛盾時進行處罰。而且處罰的時候還要看場合,不要傷了孩子的自尊,在大家面前當面出醜。
6、根據孩子性格處罰
家長處罰孩子時,要了解孩子的性格決定處罰的輕重和方式,這很重要,不要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無意識的“錯誤”
解釋: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由於個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結果而導致的失誤。
場景1:紅蘋果是個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總是“闖禍”。媽媽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總是當時點頭認錯,下次照犯。上回媽媽買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給正在看電視的爺爺吃,在廚房門口就直接給爺爺扔過去了,沒想到正好扔在爺爺的老花鏡上,老花鏡掉在地上“怦”的一聲摔碎了。類似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媽媽真是拿她沒辦法了。
給媽媽的建議:很多媽媽看到孩子闖禍了,就劈頭蓋臉地說一頓,而不和孩子講清楚原因。而像紅蘋果這樣大大咧咧的孩子,這樣說說極有可能扭頭就忘記了,所以下回接著犯同樣的“錯誤”。其實,媽媽應該讓紅蘋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後果,承認自己的“錯誤”,分析犯錯的原因,她就會從中吸取教訓,以後也就會少犯此類“錯誤”了。
二、好奇導致的“錯誤”
解釋:因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而採取一些“破壞”行為或相對“過激”的行為,導致一定的損失。
場景2:豆豆是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從小到大,凡是看到沒見過的東西,她都會表現出很驚喜的樣子。小的時候,豆豆只是過去看一下、摸一下。現在豆豆長大了,5歲多的她,見到什麼稀奇東西就會直接沖上去探個究竟。媽媽很擔心豆豆會傷到自己。
給媽媽的建議:對好奇導致的“錯誤”,比如想弄清新鮮事物的新奇之處,而把玩具等拆壞或者探究某些危險事物等,從本質上說這類不屬於錯誤,而是探索世界的起點。
但這種探索有時候會很冒險,可能造成一定的損失或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這就需要媽媽幫助孩子分析這種行為的利害關系。如果損失或傷害較小,媽媽不妨鼓勵孩子多犯這樣的“錯誤”,但是一定要告訴孩子以後遇到這種情況要小心。如果進行嚴厲批評,孩子不僅不會為自己的獨特性、創造性而驕傲,反而會覺得自己無能,會自暴自棄。當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為太冒險,造成的損失或傷害很大,媽媽就一定要馬上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並且非常嚴肅而中肯地告訴孩子錯誤所在、錯誤性質和危害,並幫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趨利避害導致的“錯誤”
解釋:為了避免爸爸媽媽的批評指責,不得不犯的“錯誤”;或者為了“討好”爸爸媽媽(如想讓爸爸媽媽多陪自己)而犯的“錯誤”。
場景3:性格溫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從上了媽媽報的繪畫班就開始撒謊。有好幾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畫,媽媽檢查畫時,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畫當自己的給媽媽看。媽媽對此很是不理解,覺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誠實、不撒謊,並且自己和丈夫也從來沒有給孩子做這方面的不良示範,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誠實、很聽話,怎麼會突然變成這樣呢?
給媽媽的建議:對待孩子為趨利避害而犯的“錯誤”,比如說謊以避免媽媽的批評等,此類問題表面看來雖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卻在於媽媽,媽媽應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要求太高、太嚴,是不是過分看重事情的結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錯誤”。過高要求的後果,容易使孩子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孩子盡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滿意的回報時,便會犯上述“錯誤”。如果是這樣,媽媽先作自我批評,才能打動孩子的心,引導孩子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
四、盲目模仿導致的“錯誤”
解釋:嬰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從而導致“錯誤”。
案例:媽媽一回家,就看見客廳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著掃把正在掃,可是越掃越亂。媽媽問:“亮亮你又在淘氣,怎麼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見媽媽綳著臉,小聲說:“媽媽,我想幫你打掃衛生,可是……”
給媽媽的建議:孩子是好心辦了壞事,媽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弄得亂七八糟而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不妨再給孩子做個示範,教孩子正確收垃圾的方法,然後讓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凈。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媽媽可以讓孩子多參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樂於參與,多做幾次,孩子就不會幫倒忙了。
B. 父母如何對待小孩子犯錯誤
每個人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對於小學生所犯的錯,父母需要像老師解題一樣幫助孩子去分析。首先是行為的動機,如果動機是好的,先表揚他以降低孩子的焦慮;再看方法對不對,方法不錯,或部分不錯,肯定他,讓他知道部分行為還是被認同的;最後看結果如何,錯誤怎樣形成。
孩子也許開始以為自己是對的,父母需要告訴他任何行為不僅需要自己的滿足,還需要別人的認同,要得到認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規則,告訴他通常有哪些處事的規則。通過這樣的教導,孩子很快會從犯錯中學到很多好的東西,同樣的錯誤也不會一犯再犯。
犯錯有幾種類別:一是無心之錯,原因是孩子缺乏經驗,對行為的後果不能預見,這些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二是有意之錯,有好的動機但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好心辦壞事,幫倒忙,比如想幫媽媽洗碗卻砸壞了一疊盤子。三是無理之錯,想要發怒氣、報復或攻擊誰,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
協調不好本能與環境的關系。只要我們提醒孩子不要總犯同樣的錯誤,或不要去犯無意義的或低級錯誤就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
要讓孩子在錯誤中獲益,家長們一定要避免兩個不好的傾向:
一是父母竭盡全力來預防孩子犯錯,一旦犯錯又竭盡全力讓孩子避免受罰,以為孩子犯錯一定是父母教育不好,要替孩子受過。其實不然,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證孩子不出差錯,但好的教育一定把犯錯看成是教育的良機,使孩子從犯錯中獲得成長。
二是過度懲罰,以為不管多大的孩子幹了錯事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是品行或道德問題,凡事上綱上線,把事態說得很嚴重,甚至不惜用謾罵體罰來糾錯,使小錯變成重大的心理創傷,犯錯違規的沖動沒有化解,而是被潛抑和深藏,成為一種心理情結,削弱了孩子的防禦能力與生存能力。
糾正孩子的錯要先解決好父母內心的情結,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時不會那麼有理性,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父母也是人。孩子的有些錯誤還會激發父母早年的心理創傷,無意識地想通過教育孩子去糾自己幾十年前的錯。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常常透視出父母早年未處理好的.情結,注意孩子的心理年齡和心理承受能力,就能避免父母的過度要求。
在親子關系好的家庭,孩子遭受輕微體罰,不會形成長久的心理創傷;親子關系不良的家庭凡事小心,一句不恰當的話,會讓孩子記仇一輩子。
應對錯誤的一般原則:孩子2歲前,父母不能責罰孩子;2~5歲,父母對犯錯的教育要順其自然,多鼓勵和肯定;5~12歲,幫助孩子從錯誤中獲益,學習社會規則和承擔成長的責任;12~16歲,如果孩子外向,心理承受力強一些,對錯誤的批評可以引入是非觀念,對內向的孩子還要多注意。對道德、良知的培養,父母不要心急,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會變得善良與懂事。
C.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
每一個孩子的出生都給家庭帶來的歡樂,每個父母都把孩子當成手心的寶貝。所以說起孩子的教育問題,相信都是很多父母非常關注的。有一些孩子因為年紀比較小,所以對周圍的一些事物都比較好奇。那麼這個時候父母應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並且以身作則,給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那麼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呢?
眾所周知,生活中的一些父母脾氣是比較暴躁的,他們把在生活中的苦發泄到兒女身上。所以當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形式就是比較暴躁,並且用責罵的方式來對待自己。這其實對孩子的以後生活是非常不好的,雖然說生活很苦,但是大家還是要積極陽光的面對生活。
D. 孩子會犯錯誤,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犯錯誤
孩子犯了錯誤,首先我們要分清一下錯誤的性質,有些錯誤並不是我們成人眼中的錯誤。比如說撒謊這一件事情,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的撒謊是有不同原因的,我們可以了解一下,有的孩子撒謊是為了得到家長的承認和認可,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反思家長自己的行為了。所以舉著一個例子並不是強調孩子犯的錯誤,只有撒謊這一件事情,而是從這一件事情上讓家長反思一下孩子犯錯誤背後的更深層原因。孩子犯錯誤之後,懲罰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方法仍然是如何解決犯錯誤,如何避免犯錯誤,這才是最關鍵的一個內容,是我們作為家庭教育中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共同克服的內容。
E. 父母怎樣正確對待犯錯的孩子
父母怎樣正確對待犯錯的孩子
若你的孩子犯了錯,請寬容地對他,因為孩子犯錯誤的過程,也正是其成長的過程,若不讓孩子犯錯,就等於讓其停止前進了。接下來我整理了父母怎樣正確對待犯錯的孩子的相關內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我們一定要記住,雖然孩子的錯誤行為應當受到懲罰,但孩子的人格,在任何時候都不應受到攻擊。如果父母經常無視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不斷地體驗自己的無能和失敗,孩子性格中矛盾、憤怒和敵對的情緒就會增大,不利於孩子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
不埋怨孩子
有的家長不管面對多少人,都會對孩子大加指責,說孩子多麼多麼不好,怎麼怎麼不行。這不僅會讓孩子喪失自信,還會讓他對父母產生抵觸情緒,不但不會去用心改正錯誤,還不利於以後的家庭教育。有的家長脾氣暴躁,當孩子不服管教的時候,就急得大喊大叫或者採取一些過激的教育方法。孩子做錯了事情,本身就已經很傷心或者很恐懼了,家長不斷埋怨孩子,只會加劇孩子的恐懼心理。孩子緊張、焦慮,只顧害怕了,如何改正就顧不上了。此外,有的孩子還會產生反感情緒,形成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棄。
聽聽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耐心問明原因,然後因材施教。比如,當孩子拿了家裡的錢,不要一下子想到偷這個層面,認為孩子變壞了而教訓孩子,而要耐心詢問孩子為什麼拿錢。孩子講明原因後,家長就要根據情況分析,告訴孩子以後應該怎麼做,或者家長在零花錢上做一些改變,避免孩子以後出現這種行為。借這個機會,給孩子講講偷的問題,比如,怎麼做是偷,為什麼不可以偷,偷會帶來什麼惡果等。
教育孩子要就事論事
教育孩子不可上綱上線,要就事論事,不要讓孩子產生一種犯了錯誤就是壞孩子的想法。有個男孩把親戚送的`一把卡通剪刀掛在了鑰匙鏈上,非常漂亮。一天,不知怎麼搞的,剪刀找不到了,男孩非常沮喪。媽媽知道了這件事,指著孩子鼻子就說:「你就是這么粗心!丟三落四!以後甭想要任何好東西了!」聽了媽媽的話,孩子頭也不回,直接沖出了家門。孩子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反應,錯在媽媽沒有問清事情經過,一點都不理解孩子失去漂亮剪刀的悲傷,就給孩子貼上了「粗心」的標簽。
公共場合給孩子留面子
父母千萬不要在公共場合羞辱或打罵自己的孩子,這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還會讓孩子性格的扭曲,把羞辱當成一件平常事。這樣,當孩子面對他人羞辱的時候,也就失去了反抗的信心和能力。此外,父母這樣的做法,還會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
F. 作為父母,你如何看待孩子犯錯誤一事
我想問一下,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犯錯誤這件事的?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而且人生就是一次次的試錯的嘗試。那就流傳了很久的「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是也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失敗這個事情么?
但是,我突然發現,我不應該這樣對待這個錯誤,這絕對是一個增加她安全意識的一次機會。我對她說:「兮兮,媽媽知道你很想跟爸爸媽媽捉迷藏,但是你知道不知道躲在汽車的後面有多危險?」她剛開始的時候,還可以好好的跟我們交流,後來就哭了,我把她抱了起來,安撫她的情緒,關注到她愧疚的小心情。這時候,爸爸也很適時的提起了《變形車珀利》裡面的類似的情節,居然從兮兮的嘴裡說出了「死角區"這幾個字,我相信,這一次錯誤,一定會對孩子的認知有所提升,她通過動畫片和自己的做法,已經實實在在的聯繫到了一起。所以呢,不要害怕孩子犯錯誤,現在不犯小錯誤的孩子,以後肯定大錯誤不斷,那個時候才更讓父母操心。
——————————————————————————
關注公眾號:童畫界親子體驗營。做卓越父母給娃一個多彩童年。
我是兮媽梓桐
G.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是最正確的方式
父母對孩子犯錯的行為應給予必要的理解、寬容;而不是一味地責怪,更不應採取暴力,訓斥打罵。
最簡單的言語反而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孩子,我們用復雜的思維和智力乃至智慧這種高超的人類藝術來要求孩子,所以在孩子半歲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犯錯,我們能不能保持一個更簡單的交流狀態?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之後還認識不到自己的錯,還固執的一錯再錯。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必須冷靜對待,幫助孩子認識分析錯在哪裡?並讓孩子知道這個錯誤造成的影響,及其帶來的危害。
H. 家長在對待孩子犯錯時,都該如何應對
當孩子犯錯時,個人覺得家長要從以下3個方面做好應對:
可見,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犯錯的真相、犯錯的尺寸,讓孩子該承擔責任就承擔責任,該改正錯誤就改正錯誤,再加以實時的正面引導,那麼孩子就會得到歷練,得到成長,從而壞事也就變成了好事。
上述觀點大家支持么,歡迎關注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