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父母不幹涉的人生,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在生活當中有非常多的人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處於一種青春的叛逆期,他們認為自己有自己的自由,父母對於自己的干涉讓人感到非常的厭惡。然而事實卻是,父母對於人生的干涉,並不完全都是錯誤,他要分情況來對待。
一、適當的干預是一種教育。如果孩子從小到大父母從來都沒有干預過孩子的行為,任何事情都由著他的性子來,那麼就會讓他的性格當中產生巨大的缺陷。在有的時候孩子做的是一些錯誤的行為,他們本身並不能夠判斷這一件事情是對還是錯,在這個時候父母進行一個甘於告訴他這一件事情,對待別人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那麼孩子就會知道,這是一件不能做的事,在孩子的心中就會留下這樣一種固有的印象,長大了之後慢慢的接受的越來越多也就知道了,什麼叫做底線,哪一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而這樣適當的干預,才能夠讓孩子有著一個更加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
『貳』 家長該不該嚴管孩子
最好也是最沒有危險概率的方法就是既不管束也不放縱,這看似矛盾的話實際上有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漏鬥法則:愛不是束縛,也不是放縱
漏鬥法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像一個漏斗一樣,有寬松的階段也有緊的環節。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漏鬥法則告訴我們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我們需要約束孩子的行為,不能夠隨意的放縱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付出的愛其實是教育意義更多一些。
當然當孩子年長了很多,慢慢的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我們就要像漏斗一樣展示出我們寬松教育的一面,這一面就是放縱孩子,讓孩子能夠更多的自由。
所以愛在教育孩子的表現中是一種獨特的不是束縛更不是放縱,而是既有束縛並且還要有放縱的結合體。
二、孩子的教育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具體分析
我小的時候非常頑皮,那個時候沒有少挨打,我記得非常深刻的是我爸媽對於我教育非常嚴格,很多時候都會限制我的行為,但是在那個階段我也學會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父母都是為了我的生命安全考慮。
可是這個狀態並沒有維持很久,父母看到我的改變和進步就開始對我放養教育,很多時候我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尺度,但是與我同齡的孩子很少這么自由。
這就不同家庭環境,不同的性格制定出來的不同的教育,因此父母的教育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家長如何利用「漏斗效應」,教育孩子
1、找到孩子現在的狀態,有針對性的發揮「漏斗效應」
孩子如果現在還是頑皮階段,我們就要利用嚴格的手段,用漏斗的緊的一面去要求孩子。
讓孩子能夠得到更多的約束和管教。一旦孩子能夠改變狀態,明白事情的正理,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反的,如果你家孩子狀態是比較緊綳的,就可以利用寬松的一面。
找到孩子現有的狀態,有針對性的發揮這個功能。
2、制定獨特的規則,教育孩子需要定行的漏斗
這個效應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漏斗雖然每一個的大小都不一樣,但是每一個都是標準的,都有特定的比例。
在教育的時候也要找到這種規則和比例,發揮好特定準則的作用,這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不會因為衡量的標准不一樣,而出現漏斗變形的情況。
3、找到平衡點,屬於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鏈接
在教育中即使用了太多的方法,我們都不要忘記,人類的本質是情感動物。我們應該在彼此之間做好彼此的情感鏈接,做好對方的溝通對象。
對於漏鬥法則而言,最難的就是通過漏斗而找到彼此之間的情感鏈接,建立一個和平的交點,通過這種方式找到自己和孩子之間愛的平衡點。
愛不是特定的束縛,也不是隨意的放縱。而是用了特定的漏斗式的愛,有自由也有約束。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要考慮是嚴格教育還是寬松管理,而是要找到符合孩子的特點,去施行正確的漏鬥法則。
『叄』 父母不怎麼管,孩子又不聽話,這樣的後果是什麼
叛逆期的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已經從兒童成長為大人,想要獨立,不願意被父母管教,把自己和父母隔離開來,在外面以大人自居,他們也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大為惱火,他們覺得這樣下去孩子會變壞,於是採取強硬的管教方式,孩子雖然在父母的打壓下表面變得聽話了,但是孩子在心靈上關閉了與父母交流的大門,可能會因此而誤入歧途,甚至跌進犯罪深淵;也有的家長覺得孩子難以管教,開始對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自流,時間長了,孩子受到不良風氣影響,等到父母發現時已經晚了。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必須經歷的重要成長時期,如果處理不好,也容易引發嚴重後果。父母要學會冷靜理智對待,掌握好孩子的心理,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是可以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青春期的,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肆』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家長不嚴管孩子會有哪些危害該如何正確管教呢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家長不嚴管孩子的危害:孩子並沒有通過全面的幼兒園教育練習,到了中小學前期會更難過渡,父母可以根據孩子在幼稚園接納教育培訓的狀況,來更清晰的了解到孩子在陌生自然環境中的主要表現,實際她們集體生活中的個性化,學習能力這些。有的孩子在家裡和在外面主要表現徹底便是兩人,根據幼稚園的主題活動就能看出去,父母要想全方位掌握孩子,靠的便是幼稚園的日常生活。
孩子在上幼稚園以後,自控能力會獲得很大的提高,由於父母沒有在身旁,孩子要根據融入團體活動來訓練自身面對如此多的各類畫冊,客戶自己可能都應接不暇一切的工作能力,根據單獨主題活動,孩子知道親自動手的必要性,用餐,去衛生間這些都需要自身單獨進行,小孩子就不容易啥事都惦記著依靠父母。在幼稚園的日常生活還能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終究與老師及其別的同學在一起就需要溝通交流,這也是孩子第一次感受到從陌生人漸漸地變為最熟悉的人的全過程,更難能可貴的是不用父母做為媒體,徹底靠自己的工作能力。
『伍』 父母時常忽視孩子,對孩子做的事情不聞不問,是否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呢
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父母有了孩子之後就應該多去關注孩子的變化,也需要對孩子開展家庭教育。
『陸』 父母的「約束教育」,就像慢性毒葯,孩子長大後和同齡人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父母太過束縛子女,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很容易造成子女以後不敢承擔責任,同齡人的心理發育,要晚很多,可以說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謹,有害而無益的,我可以理解父母,溺愛孩子的心情,但卻不贊同這種溺愛孩子的行為,因為這會給他的未來帶來嚴重的後果,具體有以下幾點危害: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能理解所有父母愛自己孩子的心理,但是我們在愛她的同時也要注意教育方式,因為良好的教育方式,可以使他健康的成長,相反,不當的教育方式對他的危害也是特別大的。
『柒』 遇到事情,父母不會鼓勵自己的孩子,而是貶低打擊孩子,所有的錯都是孩子有問題,是心理有病嗎
可能有一部分家長確實有心理疾病,但不會鼓勵孩子的家長未必是心理有問題。很多時候只是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對而已。分幾種情況了解一下:
第一種情況: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還沒有學會如何管教孩子。
每一對父母在成為父母前,也都還只是個孩子。成為父母後背負的壓力也很大,生活壓力、經濟壓力、教育孩子的壓力、自我成長的壓力全都會壓在父母肩膀上。雖然這是身為父母應該要承擔的和面對的,但是也需要得到一些理解。孩子看到父母每天跟自己吆五喝六,失去耐心的大喊背後,有太多承擔的責任。大人也有更多的情緒,只是管得住的人會讓孩子好過,管不住情緒的人孩子就要遭罪。
第二種情況:打擊式教育的父母,可能從小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人的習慣都是在家庭里養成的,你看到父母對你打擊、貶低,永遠在對比別人家的孩子,從不鼓勵。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從小也是在這種氛圍里成長的,養成了習慣,並且也默認這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第三種情況:不懂得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時候小孩需要反饋問題給父母
有的父母之所以強勢,是因為在他們心裡,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生活的年頭比不過自己,所以憑借經驗就可以教育小孩。但其實,他們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立的人格,有獨立的思想。忽略了這一點,就會導致家庭矛盾永遠不可調停,不願意改變,不願意承認孩子有時候就是說的很正確。所以有時候,可以大膽的告訴他們,他們的做法傷害了你,盡管可能他不會聽,但是你說出去的話說多了,他們會注意到這是一個問題。總比自己永遠在承受要強。
『捌』 家長處處管孩子,這樣對孩子的未來真的好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不管孩子是丑是美,是聰明還是愚笨,在父母眼裡,都是最好的孩子。這是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讓人動容,但如果這種愛沒有「底線」,也可能變成一種「害」。
我們經常看新聞,網上總會討論「熊孩子」,這些孩子跟著大人到公眾場合,比如吃飯、看電影、坐公交時,會大聲喧嘩,還會去故意打擾和挑釁別人,如果別人找他們的家長說理,家長一句「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計較什麼?」就把人頂回來了。
②在是非觀上要嚴「管」
是非觀,不僅僅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從小也要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就比如我家孩子跟同學的糾紛,明明就是對方不對,弄掉了別人的東西不知道撿起來,被提醒了還惱羞成怒扔東西、打人,他父母本應該教育孩子認錯,卻非要替孩子遮掩、找借口,這就是沒有是非觀。
小時候不分對錯,長大在大是大非面前就更沒有清晰的立場了,那這樣的孩子就毀了。因為,沒有是非觀的人,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做錯了也不知道悔改,早晚淪為社會的敗lei。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記住「好孩子是管的,壞孩子慣的」這句話,不要因自己在教育上的疏忽大意而坑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