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如何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體諒
孩子感情冷漠,不體諒家長,這是許多家長的抱怨。家長含辛茹苦,無微不至關心孩子,這不但不能打動孩子,反而招來責怨甚至厭煩,這讓家長很受傷。問題是,現在這樣"冷血"的孩子越來越多。 有位母親通過「金戰熱線」,訴說了她的苦惱和委屈。女兒上高二後學習吃力,成績下滑,在家話越來越少。為了節約時間,讓女兒專心學習,生活上她對女兒照顧得周到備至,到現在,她還是替女兒洗所有的衣服。女兒對此從未表示過感激,沒有一句感謝的話。這還不要緊,最讓她傷心的是,有一次她見女兒放學回來悶悶不樂,就想跟她聊聊天,問她怎麼了,結果得到的回答是,滾,別讓我看見你們!這位母親說著說著就抽泣起來。 父母在孩子面前謹小慎微,當牛做馬,成了孩子的奴僕,這樣就能真正幫助孩子嗎?這樣就能打動孩子、得到孩子感激和體諒嗎?未必。長久以來,孩子對父母這種廉價的愛早已經習以為常,以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無需感恩更無須報答,所以對父母的百般疼愛反映淡漠,表現麻木。心情不好的時候他會責怪你打攪他,討厭你多事,甚至會對你大加斥責。 要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體諒,要讓孩子感激你的愛和付出,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愛別人,讓孩子懂得付出,要孩子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要孩子體驗到生活的辛苦,這樣他才能珍惜別人的關愛,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現在的問題是,孩子在生活上毫無責任,對自己毫無責任感,更不要說對家人了。如果說他還有責任,他的責任就是學習,學習之外的事情都是別人的責任。而進入高二以後,家長在學習上對孩子幫助又是微乎其微,你解決不了他的問題,他自然要煩你。 總之,最根本的是要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責任,要讓孩子學會感恩。而要做到這些,必須先讓孩子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這是最起碼的。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更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在此基礎上,父母的關愛才能觸動孩子,才能在孩子心裡得到回應。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學會理解父母,體諒父母,並逐步學會關愛別人。 不要以為只是為孩子當牛做馬就能讓孩子感激你,因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這些。要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還要真正理解孩子,走進孩子內心,成為孩子的朋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孩子才會向你打開心扉。
㈡ 家有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作為父母該如何對待
青春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階段,也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生理和心理發生蛻變的過程。它帶來的各種美妙體驗本應該被人贊美和懷念,可伴隨著“叛逆”以及“個性覺醒”等帶來的諸多問題,這個詞逐漸開始蒙上一層陰影。父母痛恨這些叛逆的孩子,老師更是對陷入早戀的男生女生頭疼不已。但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錯,它是青春期帶來的變化跟當前環境無法兼容所產生的正常現象,就好比小水缸無法容納突然長大的金魚一樣,問題必然會出現。
父母忽視子女的想法,這是引發矛盾的又一大原因。而青春期剛剛好是孩子最愛幻想的一個年齡段,他們頭腦中會蹦出各種各樣的想法,父母還是像以前一樣全盤否定,這樣必然會引發子女不滿。所以聰明的家長此刻要學會體諒孩子,讓他按照自身意願去規劃學習以及生活,這樣兩者感情才會越來越好。
㈢ 父母要善於體諒孩子、接納孩子、理解孩子,這么做有什麼意義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問題也是得到了大家廣泛的關注。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多家長,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果想和自己的孩子擁有良好的溝通的話,就應該懂得和孩子有效,積極的溝通交流。我們應該善於體諒孩子,接納孩子,理解孩子,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幫助,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很大的幫助。
以下是這么做的意義。
最後總結,父母要善於體諒孩子,接納孩子,理解孩子。這樣做能讓孩子更加茁壯的成長,能促進親子關系。我相信,在你的幫助之下,你們的親子關系必將更上一層樓。你的幫助,在孩子今後的成長中,也將取得至關重要的作用。
㈣ 家長如何教育子女學會關心 體諒 孝順父母
很多孩子由於從小被呵護著長大,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但是他人意識很薄弱,作為父母要有意識的加強孩子的「分享教育」,要讓孩子明白,分享是互利而不是失去,而分享體現出來的是對別人的幫助和關心。同樣別人也會關心自己。
只有大家相互愛護,關心和體貼才會感覺到快樂和溫暖。只有懂得分享的孩子才會明白得到的快樂,分享的內容很廣泛,作為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分享學習和生活中的快樂,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分享成功和失敗的體驗。作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分享。
不要以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來滿足孩子任何的要求,其實孩子的內心很敏感,他們也很懂得大人的心理,培養分享意識就是在進行人格教育。如果孩子沒有分享意識,就難免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從而不會和人友好相處,更談不上未來的團隊合作。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明白分享是快樂的,很多父母溺愛孩子,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以孩子為中心無原則給予的愛,會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生活中也毫無尊重他人的概念。
任性就是對自己的行為放縱,不加約束,明明知道自己不對還要繼續做下去,任性的孩子常常用一些手段來威脅他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孝順就是讓孩子學會讓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通過換位思考來體諒別人的用心,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就會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培養孩子孝順品德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讓家長更看得清楚人生,分得清楚輕重。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樹立了擔當和責任感,從孝順父母到感恩父母,然後再到感恩老師和同學,由家庭到學校,由學校到社會,推己及人,這樣孩子才不會任性妄為,行為不受約束。如何培養孩子孝順的品德呢?
1.學會謙讓
孝順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分享,不管是好吃的還是好玩的,心裡總想著要給別人一份,家長可以從小就教育孩子零食拿到手,第一口要給父母或者家裡的老人嘗嘗,孩子從小能夠培養這個習慣,孝心的種子就會萌芽。
2.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苦
家長要有意識的把自己工作的辛苦讓孩子知道,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好生活是需要父母經過辛苦勞動換來的。
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從心底里感激和敬重父母。慢慢的萌發通過自己的勞動回饋父母的孝心。
在放假的時候要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刷碗,拖地,陪父母上街采買年貨,幫忙提東西等等。逢年過節要有一些儀式感,讓孩子自己親手製作一些小禮物送給家人和父母,來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3.多和老人相處
孩子平時學習比較忙,沒有時間和老人待在一起,過節或者放假的時候,就要帶著孩子去看望老人,關心老人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在一些團圓的節日,家長更要帶著孩子一起和老人團聚,讓孩子養成每逢節日就要團圓,長大了才能不會忽視父母。
4.父母做好榜樣
孝順一開始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孩子從小對父母的觀察是一件非常自然和敏銳的事情,家長的行為本能就會在孩子心中烙下印記,所以家長要學會帶著孩子一起行孝,當孩子參與到家長孝敬老人的行為當中時,就是在給他們做好榜樣。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不斷創造機會給孩子機會去做孝敬的行為,這樣持續下來孩子就會形成習慣,變成內心的感受。
家長以身作則的時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遠比說教或者指導孩子如何去做要管用很多,教育不應該只是提要求,而是親身示範。
尤其是對年紀很小的孩子,道理他們未必會聽得懂也不一定能聽進去,只有家長親自做,用示範來給孩子「上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遠,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缺乏愛的教育,給孩子無限的寵愛,關心和照顧他們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感恩,知道家長的不容易和用心良苦。
為孩子付出是家長認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不求回報,但其實家長應該也要讓孩子明白接受愛是需要值得珍惜的事情,這就是愛的教育。
孩子在向父母表達感激的時候,家長要大方接受,因為這樣孩子才能知道,在接受愛的時候也要表達愛給別人。這樣他們才會習慣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也就不會變的對父母的索取和冷漠表現出理所當然的態度,自然也就不會自私和任性了。
愛和孝心應該是本能,愛孩子也要教會孩子付出自己的愛,不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丟掉了愛別人的本能。
只有懂得愛和付出,才能讓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發展的更好更完善,愛別人的第一步就是愛父母,孝順父母,這樣才能逐漸擴展到愛別人,愛社會,美德和善良就會在心中發
㈤ 爸爸媽媽疼愛我們我們應該體諒他們不應當做什麼的事
父母親養育我們不容易,我們應該多陪伴父母,體諒父母。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很多時候,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並不高,能常回家看看就心滿意足了。常言道:「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起喝喝茶、品品小酒、哼哼小曲、聊聊天,這就是幸福的場景。
如果父母在身邊,下班回家,坐下來陪父母聊聊天。
聊聊今天的新鮮事、聊聊最近發生的新聞、問問父母今天的狀況,時間並不需要很多,10分鍾20分鍾也可以。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平時多打打電話、發發微信。難以天天陪在身邊,也要讓視頻彼此見面,要讓父母感覺子女想著他們。
如此,他們才不會感覺孤單,才不會失落。古語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時間過得很快,父母當年還是青春年少,如今已是花甲之年。他們為了撫養子女,花去了半生的時間和精力。他們陪伴著我們長大,我們要陪伴他們變老。
㈥ 如何處理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大部分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有點叛逆,作為父母的,如果不懂得怎麼和他們交流,就會變得心力交瘁,那怎麼和叛逆期的孩子來溝通呢?
你可以這么做。
交流
總之,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問題上,一定要秉承尊重平等的態度,不能一味地居高臨下,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來跟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不能一味地指責和打罵。
㈦ 你會如何得到家人的體諒
父母和子女之間最難的就是溝通,做子女的不願意把自己心裡所想的分享給自己最親的父母,做父母的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其實那不是教育,那隻是管理。最簡單的就是換位思考,讓父母聯想自己孩子的時候,讓孩子理解做父母的心態。如果你的想法是積極向上的,那麼就應該注意溝通時的態度,相信父母會體諒你的.
㈧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
我覺得先問一下父母會比較好一點,因為父母有經驗,然後相互交流一下,在經過實踐,就像早戀一樣,等到最後就有了最佳答案了~~
但讓這個問題要有子女提出來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