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兒女應該怎樣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很高興你能問這樣的問題,因為只有一個孝順、或者想孝敬父母的人才會問回這些,贊答一個先。
我覺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首先要從小事做起,多體諒父母的辛苦,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
再者就是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少讓父母操心。
第三是盡自己的能力,讓父母過上富足的生活,讓他們辛苦一輩子、養兒女一輩子也衣食無憂。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父母開心,物質補償再多,給錢再多,也比不上讓父母高高興興地生活,安度晚年。
總之,不是幾句話能說得完、說得明白的。不養兒女不知父母恩,父母的恩情是我們報答不完的。但我們要盡力!
加油,為你的孝心付諸行動吧!
『貳』 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啥意思啊
自己有子女的時候,知道養育子女不容易,就會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天下的父母都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想盡辦法給孩子最好的一切。但這份愛有多深,我是在生了女兒之後,才深刻體會到的。
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從未經歷過社會的歷練,以為整個世界都是光環環繞的樣子,溫暖如家。直到為人父母,方知所見所觸皆是父母過濾後進入到保護罩的。正如那句話,哪有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父母的愛,越長大越理解,越回憶越感動。
有道是「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意思就是:當你自己有子女的時候 知道養育子女不容易 就會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 懂得父母的恩情。
我們常說:「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那父母之恩,將何以為報?人生最悲哀的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還是趁父母健在時,多點陪伴多點照顧,盡量讓父母能夠開心自在的安度晚年,不要留有遺憾吧!
出處:這句話是由「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演變來的,都是古語。這句是古語流傳下來的。
慈禧寫給母親的一首詩:「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現在有許多人都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卻不知道它的出處,實際上這句話出自慈禧的詩句。」
『叄』 一生難忘養育情 終生難報父母恩 什麼意思
世界上最無私的愛是母愛,最博大的天空是父母的心胸,父母對兒女的關愛是世上任何一種文字都難以形容的。小時候,年少不懂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是父母用他們溫暖寬厚的雙手攙扶著我一路走來,不管遇到多大的風霜雨雪,只要有父母在身邊,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完全沒有懂得父母對自己的呵護是那樣的專注、那樣的傾心。及至到了自己為人母、為人婦,把同樣的一份愛傳承給自己的兒女,才體會到了養兒應懂父母恩的真正內涵。
就像歌中唱的:「經常回家看一看,多為爸媽想一想,要知道是誰盼你到天亮,有空回家看一看,多為爸媽想一想,養育恩 這一輩子不能忘,經常回家看一看,多為爸媽想一想,祝福他們身體要健康,只要他們有微笑的模樣,經常回家看一看」。唱出了多少年輕人對父母無限的關愛和思念。每當聽到這首歌,就會勾起我歸鄉的期盼。「五一」節到來之際,願我們有時間的時候,也回家看看你的爸爸媽媽,盡我們的一份孝心,同時也為你的子女做個榜樣!
『肆』 子女報父母恩的四種境界
上報四重恩,是指:父母恩、眾生恩、國王(土)恩、三寶恩。----- 諸葛長青 很多有緣者,在學佛的過程中,常常思考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大迴向中的「上報四重恩」的四重恩是什麼意思? 大迴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對於「四重恩」,今世很多人演繹不同的說法,眾說紛紜的說法不一樣。 為了正本清源,諸葛長青專門敬讀了《大藏經》中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二「報恩品」,查閱到了上報四重恩的來歷。 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指出: 上報「四重恩」乃是:父母恩、眾生恩、國王(土)恩、三寶恩。 諸葛長青單獨編寫了「上報四重恩」有關資料,分享給有緣者。 一、關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之「四重恩」。 諸葛長青:面對《大藏經》匯集的經典,我們不由得不贊嘆佛祖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一共八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冊。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內容敘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為文殊等諸大菩薩開示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之事。 全書計分「序品、報恩品、厭舍品、無垢性品、阿蘭若品、離世間品、厭身品、波羅蜜多品、功德庄嚴品、觀心品、發菩提心品、成佛品、囑累品」等十三品。 諸葛長青看到,佛祖釋迦牟尼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報恩品」專門講到了四重恩: 「時佛告五百長者。善哉善哉。汝等聞於贊嘆大乘。心生退轉發起妙義。利益安樂未來世中。不知恩德一切眾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二:佛祖釋迦牟尼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品「報恩品」全文。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報恩品第二之上 時佛告五百長者。善哉善哉。汝等聞於贊嘆大乘。心生退轉發起妙義。利益安樂未來世中。不知恩德一切眾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沉香立諸房舍。百寶庄嚴床卧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葯。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終於十月。行住坐卧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恆無休息。但自思惟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致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游履。於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飲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與其子。珍妙衣服亦復如是。愚痴鄙陋情愛無二。昔有女人遠游佗國。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漲力不能前。愛念不舍母子俱沒。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以是因緣母有十德。一名大地。於母胎中為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歷眾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恆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嚴。以妙瓔珞而嚴飾故。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眾惡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善男子。眾生恩者。即無始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如是昔恩猶未能報。或因妄業生諸違順。以執著故反為其怨。何以故。無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為父母。所可報恩互為饒益。無饒益者名為不孝
『伍』 兒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意思
意思就是有了自己的小孩了才能體會當時我們父母對我們的好 就像小時候父母打我們 我們會暗地裡罵他們不理解他們 但是到有了自己的孩子了 自己為人父母了才明白當時父母都是為了我們好1
『陸』 忠報父母恩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說,
這一生都要忠誠的為了盡孝道,
誓言報答父母雙親的養育之恩!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柒』 養兒不知娘辛苦,養女才報父母恩
這都不是絕對的,無論男孩兒女孩兒都有孝順的,也有不孝順的,所以男女都一樣,但我要說的話可能不好聽,如果不贊同,還請諒解,因為我說的是千古遺訓,是真理的東西:孝順是上行下效,一個家庭中,上輩人是很孝順的,孩子自然就孝順,他會用父母對待老人的方法去對待自己的父母,而且會更好的效仿父母的孝順品德,也會傳給她的孩子們……所以父母應該而且一定要給孩子做出榜樣,這樣,誰都可以不擔心自己老年沒人照料的事情了!!!祝好!!!
『捌』 養兒方知父母恩,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等你有孩子了,就知道你父母要與你有多不容易了!子女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有時甚至誤會父母的苦心
,而父母仍然義無返顧的對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
由此得來:可憐天下父母心!
慈禧寫給母親的一首詩:「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現在有許多人都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卻不知道它的出處,實際上這句話出自慈禧的詩句。」
『玖』 兒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是什麼意思
養兒方知父母恩。
當你生育養護你的孩子的時候,才了解那種摻雜著幸福的累。才了解養護孩子的點點滴滴。從廣義上來看,孝道乃天道,一個人選擇了孝就是順應天道,心裡真正有了敬畏與恭順之心,方能看清生命的本質,參透生活的真諦,上可以淡然順應天命,接受生命的無常,命運的多舛。下可以欣然面對人情,不苛求,無傲慢,真正達到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再執著於外在的浮華,放下心中的執著,也就真正達到了心靈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