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雙親不孝拜佛有什麼用
1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的修學是建立在這個根本上。我們如果起個惡念,做一樁壞事情,這就是不孝,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師長。
2 儒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道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這是修根本的一個開始,你真正務本要從這個地方做起,這是起端、起步,不是目標、目的。
3 大家都不孝順父母,大家都不尊敬師長,大家都在搞六道輪回;你要想成佛成菩薩,那你只好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跟大家不一樣!
4 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去搞貪嗔痴慢,這是大逆不道、不仁不義,這是違背性德,與一切虛偽法、煩惱法相應,這才製造六道輪回。
5 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有什麼差別?凡夫穿衣吃飯,佛菩薩也要穿衣吃飯,沒有兩樣!
6 凡夫有應酬,要待人接物,佛菩薩也要應酬,哪有兩樣?佛菩薩是人修出來的!凡夫也是人,佛菩薩也是人,要曉得,有兩樣,是用心不一樣。
7 佛菩薩的思想見解行持與真性相應,凡夫的思想見解行持與見思煩惱相應,這就是一個覺、一個迷,就是這一點不相同。
8 諸位要曉得,孝親尊師是性德,是本性之德,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的光明,才能開發自性無量功德,這是工具!
9 為什麼要孝親?為什麼要尊師?你不用性德的工具,你怎能開發性德?不孝親、不尊師,沒有用處,佛來教你,你都沒法子成就。
10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有沒有盡心盡力去做?你要不能盡心盡力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你那阿彌陀佛白念了,不能往生。
11 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這是違背性德,這是造十惡業,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
B. 對父母不孝之人會有什麼下場
對父母不孝,他的孩子也不能孝順他,這樣的人對朋友也不義,所以孤獨一生。
孝是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2)不孝父母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中國歷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中國的統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春秋戰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范疇的重要內涵一直發展傳承著。
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父母官」,君如父,官入母。這也是孝文化穩定社會的政治意義。
C. 不孝父母會有什麼樣的果報
還能有什麼好果報。凈業三福第一項就是孝順父母,頭一項就沒過關。凈業三福一筆勾銷,那就剩下惡業苦了,無邊的煩惱痛苦會讓一生的前途荊棘叢生的。
D. 子女不孝沒有福報,這上半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我們大部分人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深知孝道是做人的基本。所以我們對於孝道有根深蒂固的觀念意識,我們認為長輩就是我們思想和生命本源的根。我們在這種根的催動下認為人應該不忘初心,飲水思源,所以孝道一直是我們傳統觀念里應有的文化。
結語:
無論是何種家庭環境下,我們都認為家和萬事興,才是振興一個家族團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希望在社會文明進步的同時,我們內在精神力量能隨之迸發。在團結友愛的環境下,給自己的小朋友多點關懷。而我們在接收到不良的信號時,也能在自我反思自己有沒有類似的過錯事情時,不要一味的以牙還牙,因為這樣的情況下,就只會讓問題延續。而是要在困境中選擇以懷柔政策,有的放矢地運用自己的智慧。當然這是在有原則的情況下,如果越過法律的底線,我們也應該維護好自身的權益,無論是身處在何種環境之下,做好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也要保護好自身的權益。
E. 本人不孝父母,果報嚴重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你自己想想,放生跟行孝哪個功德大,哪個改名快,你現在分清了主次,可見放生之後各方面都有了提升。
放生就先不放了,古人有雲,高堂父母在,何必遠燒香。。父母就是佛菩薩,你現在什麼都不用放。。先孝敬父母,建議看凈空法師講地藏經的視頻,地藏經是佛門孝經,也是佛教的入門經典佛經。。放生改命的關鍵是積德,好好讀讀凈空法師的《修福積德造命法》,這是個講了凡四訓的書。
樓上的人說的都很好,不要把東西復雜化,不孝父母也是屬於業障重的體現之一,趕緊念地藏經迴向給自己的遠親債主,地藏經也能改善運勢。
在知識方面,了凡四訓,弟子規,修福積德造命,這幾本書用心讀,照著做,尤其是看看弟子規對子女的要求,照著做,言語,舉止,錢財,等多方面供養父母。。
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前生所作之業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則會過於前生所培。若有大罪過,則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認真修持,以轉前業也。
汝欲得有學問,有才能,有德氣之好丈夫,或恐汝前生未培到這個福,則便不能滿汝痴心。楞嚴經謂,念觀世音菩薩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妻於菩薩,謂求菩薩加被,得其賢慧福德之妻。汝求夫亦然。極力念觀世音菩薩,當能滿汝所願。否則,縱得好夫,或者又有短命,多病,禍患等事,況未必能得好夫乎。汝切不可以貌美起驕傲心。此心不息,便難載福。汝能諦聽我語,則汝之所受用者,皆有超過前生所培多多矣。——————印光法師語錄
F. 為啥對父母越不孝的人財運越好
不是越不孝順的人財運越好,只是不孝順通常更自私,自私的人通常就比較小氣,也回就答是通常說的摳門,摳門的人對於自己的利益一般都抓得比較狠,爭得也凶。
這種人對財很執著,吃什麼都不肯吃虧,也容易動壞腦經,你看到的財運好只是表面,可不代表他們手裡就一定干凈。
G.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不善良的人,想從做好風水來拯救自己是沒有用的;不孝敬父母卻去求回神保佑侍奉神靈是沒有用的答,也不會得到好處的;自己家的兄弟都不能忍讓和睦相處,而自己去社會上交別的朋友也不會得到益處的;自己沒有高尚的品德修養即使讀再多的書也不會成才的,可以說品性不好學的知識越多對社會危害越大;一個不謙虛的人不懂禮儀的人學會知識有什麼用呢?做事不合規矩章程我行我素,即使聰明又有什麼用呢?不珍惜自己身上的元氣,比如醫生囑咐不讓夫妻同房病人不聽勸告,這樣就是吃葯也不會管用;不按照章法行事只是盲目求謀不會有好的效果的;一邊奪取別人的財物,取不義之財,另一邊去寺廟上來施捨財物想取得上天庇佑,這不會有效果的;一個地痞惡霸,橫行霸道,也想求自己陰德庇護,這是不會有效果的!
H. 不孝敬父母的人,會有什麼果報
在佛法裡面,孝敬父母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修行內容之一。與因果相關的部分,不回孝敬父母,答要墮無間地獄,而且,這一果報往往排在所有果報的首位,乃至在出佛身血之前。這也足以顯示了佛家對孝敬父母的重視。
I. 在家不孝敬父母公婆念佛有何用
凈空法師---孝順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實在講,「孝順」圓圓滿滿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夠盡孝,佛以下的孝順,都做得不夠圓滿,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1 孝順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實在講,「孝順」圓圓滿滿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夠盡孝,佛以下的孝順,都做得不夠圓滿,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2 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們要想把孝順做到圓滿,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凈土,見到阿彌陀佛了,你的孝順就圓滿了。
3 經上講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就充滿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看清楚,你也都聽到,只要緣一成熟,什麼叫緣成熟?你勸他念佛,他肯聽、肯接受,這就叫緣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
4 佛經里常講「佛度有緣人」,生生世世家親眷屬,跟你有緣,你都能幫助他們脫離六道、往生不退成佛,這叫大孝,這叫真孝。
5 所以在眼前,對於父母生活,尤其是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們都能夠照顧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勸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不能接受,那是因為你自己的佛沒學好;你要學好了,他們自然就會接受。
6 自己真正要學好,才能影響他們,所以自己要精進不懈,要有耐心,要堅持到底,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們會接受的。
7 如果你認真努力地修持,學佛之後跟沒有學佛之前,判然是兩個人,使你父母感覺到,你學佛之後,變得特別孝順,對他們特別好,他們生歡喜心,對佛就會有好感。
8 萬萬不可以看到父母沒學佛,一天到晚批評他、責備他,說他業障重,將來要墮惡道。父母聽到你這個話起反感,那你是大不孝,「佛不能學,愈學愈不得了,愈學愈不孝順」,這就錯誤了,你雖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錯誤,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很歡喜,他就會很樂意地接受。
凈空法師---明心見性是要靠真誠恭敬。所以心的根就是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敬,孝跟敬這兩個字是根。這兩個字是愈深愈好,為什麼?你愈快成就,你成就很大。孝敬兩個字沒有,是一點指望都沒有,怎麼用功也沒用,《無量壽經》念十萬遍也沒用處,你也開不了悟。
戒是基礎、是德行,有了戒之後,有真誠恭敬心,真誠的清凈心,依照這個方法一遍一遍去讀,讀一千遍。一千遍沒有開悟,再讀一千遍,一直讀下去。不要想開悟不開悟,功夫純熟了,豁然大悟,這一悟就通了。悟的什麼?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要靠真誠恭敬。所以心的根就是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敬,孝跟敬這兩個字是根。這兩個字是愈深愈好,為什麼?你愈快成就,你成就很大。孝敬兩個字沒有,是一點指望都沒有,怎麼用功也沒用,《無量壽經》念十萬遍也沒用處,你也開不了悟。
J. 為啥對父母越不孝的人財運越好
不是越不孝順的人財運越好,只是不孝順通常更自私,自私的人通常就比較小氣,也就是通常說的摳門,摳門的人對於自己的利益一般都抓得比較狠,爭得也凶。
這種人對財很執著,吃什麼都不肯吃虧,也容易動壞腦經,你看到的財運好只是表面,可不代表他們手裡就一定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