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爸爸媽媽一詞怎麼來的
一、「爸爸」這個詞在目前約70%的人類語言中都存在並且意義相似, 可能是古人類最先會說的詞彙。
人類學家一直在通過各種方法推測人類最初的語言形式。法國人類學家日前說,由於「爸爸」這個詞在目前約70%的人類語言中都存在並且意義相似,因此很可能是古人類最先會說的詞彙。
目前,人類6000多種口語中有許多發音相近、意義類似的名詞,特別是像「媽媽」和「爸爸」這類指代親屬的詞。一些語言
學家推測,這些詞彙從古人類語言開始形成以來傳承至今,至少已經被說了5萬年。但是,由於這些專家沒有確定上述詞彙在關系疏遠的語系中出現的頻率,所以無法證實以上論斷。
然而據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法國語言學和史前人類學研究聯合會的科學家日前對「爸爸」一詞進行了考察。他們發現,人類現在的14個主要語系中基本上都存在這個詞,而在71%的被研究語言中,「爸爸」一詞的意思都是父親或者是父親一方的男性親屬。負責此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對於「爸爸」在各種語言中的統一性可能只有一個解釋:「爸爸」是人類祖先最先會說的一個詞。
此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位語言學家說,因為嬰兒很可能將自己會發的第一個音與他們首先認識的人——父母聯系起來,所以各種語言中「爸爸」一詞的含義都基本相同。
二、第一個「媽媽」是最簡單的發音,是嬰兒張嘴吐氣的自然結果,第二個最簡單的發音就是「爸爸」!
『貳』 家長怎麼運用「父母語言」,才能讓說話晚的孩子早點開口
成為父母最幸福的事情之一,莫過於孩子開口說的第一聲"爸"和"媽"。只是這一聲"爸""媽"會因為孩子的個體差異而有時間早晚的不同,有些家長很早就聽到了這最甜的一聲叫喚,並且孩子也很快說出更多的詞語到連綴成話,而有些家長遲遲不見孩子開口如想像中說話,甚至擔心不已,以為是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但是家長們要知道,說話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習得的。
總之,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不可怕,要知道孩子的能力其實遠比家長們想像得有天賦得多,只要家長們用對"父母語言",引導孩子後天慢慢習得說話能力,孩子同樣可以流利地表達自我。家長們不要過分焦慮而拔苗助長,也不要放任不管而順其自然,要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最好榜樣。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夠表達自如,健康成長。
『叄』 《父母的語言》 讀後感是什麼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
一直以為孩子的教育是靠大量的閱讀和學校教育為主要途徑,所以我總是很焦慮的給孩子擇校,但是很有幸通過樊登閱讀接觸到這么一本好書《父母的語言》。
一個讓我不再焦慮,同時也很慶幸自己平時給孩子灌輸的語言特別的多,當然也有不好的,只是相對於依賴電子產品,我更喜歡親子閱讀和語言表情的互動。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指出對於孩子的智商的影響是來自於父母所給孩子的詞彙量,而往往現在這個任務被我們很多人所忽略,甚至被各種電子產品所代替的。
書中有一個案例,是針對先天性聽力有問題的兩個孩子在做了人工耳蝸手術之後,一個孩子在正常的學校和正常的孩子上學,而另外一個卻在殘疾學校上學,智力和語言發展遲緩。
做手術的醫生在回訪過程中發現,形成這兩個孩子差距的原因是兩個家庭對於孩子的語言輸出,發展正常的孩子,家人在孩子做了人工耳蝸之後,把他當成正常的孩子,不停地給他說話,家人不停地和他交流,所以他在接觸了大量的詞彙後,智力發育和正常的孩子一樣。
而殘障的學校的那個孩子,家人和老師始終把他當成特殊的孩子,慢慢就被周圍人忽略掉了,所以他的智力和語言發展就緩慢。
所以和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多去互動,讓他能夠語言情景化,更容易共情,而電子產品確實做不到的。與其等孩子大了給孩子花大量的錢,不如父母現在投資自己,多給孩子正面積極,鼓勵肯定的詞語。
『肆』 「爸爸媽媽」這種稱呼的來歷是什麼
當嬰兒的兩隻眼睛的視線逐漸形成了焦點能看清東西,並且視線的接觸范圍也開始逐漸擴大時,就開始了對環境的認識的過程,首先第一個就是感知了溫飽的來源——「媽媽」(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各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甚遠,但例外的是對「媽媽」發音是極其驚人的一致,這主要是由嬰兒發音的特點和對溫飽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
對於父母的稱謂即「爸、媽」這兩個字的產生,則依照的是「以偏代全」式的區分方法。即從父母身上尋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來代表父母本人,並能夠將父母區分開來。因為在語言創立之初的那個年代,人類還沒有穿衣服。所以作為子女,平時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一眼就能夠看到父母身上所赤露的每一處地方。而將父母區分開來的父母身上最為不同最為明顯的地方,莫過於父親身上的陽物和母親身上的乳房這兩種器官了。所以有了這種尋找,在孩子眼裡便有了對於父母的稱謂,即他(她)用陽物來代替父親,並以此來稱呼父親;把乳房來代替母親,也以此來稱呼母親。「爸」字其實是陽物的意思,而「媽」字則代表著乳房。「爸」是一個象形字,它由「父」和「巴」兩部分組成。「父」字上面的撇和捺代表兩只胳臂,而下面的撇和捺則代表兩條大腿。而兩條大腿下面一個「巴」字,則代表著陽物。當今在對男人陽物粗俗的叫法中,如「幾(同音)巴」裡面有個「巴」字。而在農村當中,人們稱小孩子的陽物為「小巴」也有一個「巴」字,另外「尾巴」這個片語裡面也同樣有「巴」。
由此可見,「爸」字實則是「父親體下的陽物」的意思。而「媽」這個字所代表的含義則更為明顯。乳房的俗稱便是「媽媽」。在現在的生活里,稱「乳房」為「媽媽」的叫法依然存在和常用。
『伍』 語言是怎麼產生的
人類的語言在萌芽階段是紛繁復雜的,具有模糊、不穩定、隨意性等特點。同一種語言也會因部落的遷徒融合、圖騰崇拜的變化、時間地理的變遷而產生變種——方言。人類語言的發展在刻畫文字階段基本呈單一的形式發展,這主要原因在於這些語言文字有一個根本的文明源頭——中華南方首創水稻農耕文明。這也就不難解釋古人類雖或在東亞、南亞,或在西亞、北非,或在美洲、澳大利亞四去游動,但他們的刻畫象形文字卻大同小異、基本相同的緣由。人類最早的文字——中華刻畫文字雖然後來在西亞、北非派生出巴比倫楔形文字、埃及聖書字和美洲象形文字,但最後真正發展成熟走向輝煌的唯一象形文字還是中華本土的漢字,它的基本發展軌跡是:刻畫文、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鍾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碑帖、隸書、楷書、宋體等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輝煌。它又是字母文字的鼻祖,中華賽(閃)族到地中海的一支腓尼基在中華形象字在古埃及的變種——聖書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字母文字,成為字母文字的源頭。如果不是這一字母文字的產生,使人類語言文字所表現的形式趨於紛亂復雜,今天人類的文字應當是由漢字統一的。
在字母文字產生之前,人類文字發展的基本脈絡是:以中華南方水稻農耕文明為源頭([1]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距今2.25-1.85萬年,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農耕文明遺址),產生了湖南彭頭山和高廟、河南賈湖等比較早的象形文字文明。這個文字文明在向中南半島、西亞、東北非的擴散過程中創造了古印度、埃及、巴比倫等文明,演化出了古印度達羅毗荼語印章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此文字後來被西方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這其實是對人類歷史的誤解)和古埃及聖書字,同時,由於中華先祖的一部分東移美洲,也把象形文字帶到了美洲。
上面已經提到字母文字的產生與中華閃族(賽種或叫閃米特人)關聯。閃(陝)族,我國西北薩滿崇拜的一支,原分布在中華伊犁河流域一帶。中華古族大月氏受另一古族匈奴的進逼不得不從昆侖山一帶西退,大月氏的西退又迫使伊犁河流域一帶的閃族西遷到地中海沿岸。公元前15世紀,閃族的一支腓尼基在中華象形文字在埃及的變種聖書字的基礎上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個,只有輔音,沒有母音,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較早傳入希臘,演變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語言文字的共同來源。一般地,西歐國家是以拉丁字母創造其語言的書面載體,故為拉丁語國家;東歐國家則多以斯拉夫字母創造自己語言的書面載體,故為斯拉夫語國家。腓尼基字母在西亞演化成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再派生出阿拉伯、猶太字母等成為亞洲許多文字的基礎。一般地,西亞以阿拉伯字母為主,南亞受印度梵文字母影響較大,中亞兼收並用斯拉夫、阿拉米、阿拉伯等字母,東亞廣大地區如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歷史上曾經長期使用漢語為其書面語。美洲殷弟安人雖帶去了中華古老的象形文字,但語言文字沒有多少發展;東非北非的一部分受到阿拉伯字母的影響;非洲的大部、澳洲的廣大地區由於生長在這里的民族還相對處於落後狀況之下,大多還只是一些沒有文字表述的土著語言。我國歷史上一些創造了文字的民族如藏、蒙、滿、維的文字均是由阿拉米字母直接或間接發展而來。
近代歷史後,由於整個歷史格局的變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佔領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語言——拉丁字母語言,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法語等。南亞、東南亞一帶原有本國文字語言或使用漢語的國家也紛盲引進了西方拉丁語系的殖民語言——英語。拉丁字母語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廣之眾,並不是它有多少優越之處,相反,是近代這場血與火的罪惡殖民史的歷史見證。
如果一班朋友聚在一起閑聊,突然其中有一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天我們使用的語言是怎麼產生的?」相信在座的,沒有一個人能確切解答這么古怪的問題,也就是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從來沒有去考慮,甚至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用不著費思量去探討。但你別小覷這看似無聊的問題,它是世界語言學家一直爭論不休的研究課題,也是語言學家們努力研究的課題,同時,也是他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五十多年前,就連作為政治家的斯大林也都捲入這個「語言起源論」的爭論漩渦。一句話,語言的起源迄今仍然是一個謎,也是永遠解不開的謎。因為,現代的人類沒有一個人曾經與古人類生活在一起,並跟他們打過交道,因此,我們無法證明當時古人類操什麼樣的語言來相互交流。
蘇聯早期有一語言學家叫馬爾的,他提出「手勢語起源」的說法。結果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文中,失態並粗暴地把馬爾臭罵一頓,並扣上「庸俗唯物主義」的帽子。馬爾認為,由於勞動創造了人,而人在勞動中以手勢相互溝通,這一點也是人與猿人的最大區別。後來隨著人類發音器官的發達,西方的語言學家對語言的起源的見解也是眾說紛紜,但都離不開用推理的方法來加以假說。有一位學者更武斷地論證說,人類最早的語言是腓尼基語。他之所以那麼武斷是因為他做過這樣的試驗:他將兩個牙牙學語的小孩放在遠離人煙的荒野,結果這兩個小孩說出的第一個詞是「寇卡斯」,而「寇卡斯」在古老的腓尼基語恰好是指「麵包」,因腓尼基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單憑這樣的試驗不免荒誕。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個出現在公元前二十世紀的城邦的一些學者制定的文字後來成了今日歐洲通行的字母。
魯迅在《門外文談》一文中提到了人類語言的起源時說過:「我們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都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協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練出復雜的聲音來……」。魯迅的這個結論似乎又跟斯大林有點不謀而合了。
但是在世界各類語言中有一個極為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國際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用通過翻譯都芟嗷ザ�玫拇駛悖骸鞍職幀焙汀奧杪琛薄T諼靼嘌烙錆陀⒂鎄��闖桑骸皃apa」、「mama」,並注為「兒語」。這兩個兒語詞彙的英語書面詞彙分別為:「father」和「mother」。同樣在印尼語也有同樣的詞彙,而印尼語也有這兩個詞彙的書面語言:「ayah」和「ibu」。在俄語也同樣有「嵃寍嵃寍」(嵃音p)和「mama」這兩個基本詞彙,而其書面語言分別為:「嵑崺寎嵙」(讀成otets)和「崿寍崺崲」(讀成mats)。有些語言學家則認為,兒語是人類語言的起源,因為嬰兒一開始學會說話時,滿嘴沒完沒了的:「爸爸爸」和「媽媽媽」。說到咱們的漢語中的「爸爸」和「媽媽」這兩個詞彙恐怕是外來語,也即「五四運動」後流行白話文後,從國外移植過來的。因為,在古漢語中,只有「爹」和「娘」相對應的詞彙,而在中國有些地區稱父母分別為「阿大」和「阿姆」等。
總之,關於人類語言的起源只能永遠是一個假說。
如果一班朋友聚在一起閑聊,突然其中有一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天我們使用的語言是怎麼產生的?」相信在座的,沒有一個人能確切解答這么古怪的問題,也就是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從來沒有去考慮,甚至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用不著費思量去探討。但你別小覷這看似無聊的問題,它是世界語言學家一直爭論不休的研究課題,也是語言學家們努力研究的課題,同時,也是他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五十多年前,就連作為政治家的斯大林也都捲入這個「語言起源論」的爭論漩渦。一句話,語言的起源迄今仍然是一個謎,也是永遠解不開的謎。因為,現代的人類沒有一個人曾經與古人類生活在一起,並跟他們打過交道,因此,我們無法證明當時古人類操什麼樣的語言來相互交流。
蘇聯早期有一語言學家叫馬爾的,他提出「手勢語起源」的說法。結果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文中,失態並粗暴地把馬爾臭罵一頓,並扣上「庸俗唯物主義」的帽子。馬爾認為,由於勞動創造了人,而人在勞動中以手勢相互溝通,這一點也是人與猿人的最大區別。後來隨著人類發音器官的發達,西方的語言學家對語言的起源的見解也是眾說紛紜,但都離不開用推理的方法來加以假說。有一位學者更武斷地論證說,人類最早的語言是腓尼基語。他之所以那麼武斷是因為他做過這樣的試驗:他將兩個牙牙學語的小孩放在遠離人煙的荒野,結果這兩個小孩說出的第一個詞是「寇卡斯」,而「寇卡斯」在古老的腓尼基語恰好是指「麵包」,因腓尼基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單憑這樣的試驗不免荒誕。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個出現在公元前二十世紀的城邦的一些學者制定的文字後來成了今日歐洲通行的字母。
魯迅在《門外文談》一文中提到了人類語言的起源時說過:「我們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都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協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練出復雜的聲音來……」。魯迅的這個結論似乎又跟斯大林有點不謀而合了。
但是在世界各類語言中有一個極為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國際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用通過翻譯都能相互懂得的詞彙:「爸爸」和「媽媽」。在西班牙語和英語同樣寫成:「papa」、「mama」,並注為「兒語」。這兩個兒語詞彙的英語書面詞彙分別為:「father」和「mother」。同樣在印尼語也有同樣的詞彙,而印尼語也有這兩個詞彙的書面語言:「ayah」和「ibu」。在俄語也同樣有「嵃寍嵃寍」(嵃音p)和「mama」這兩個基本詞彙,而其書面語言分別為:「嵑崺寎嵙」(讀成otets)和「崿寍崺崲」(讀成mats)。有些語言學家則認為,兒語是人類語言的起源,因為嬰兒一開始學會說話時,滿嘴沒完沒了的:「爸爸爸」和「媽媽媽」。說到咱們的漢語中的「爸爸」和「媽媽」這兩個詞彙恐怕是外來語,也即「五四運動」後流行白話文後,從國外移植過來的。因為,在古漢語中,只有「爹」和「娘」相對應的詞彙,而在中國有些地區稱父母分別為「阿大」和「阿姆」等。
總之,關於人類語言的起源只能永遠是一個假說。
『陸』 讀父母的語言後的感受
01、父母的語言溝通,隱藏著孩子的未來
人類大腦掌握思考和學習的區域在孩子三歲前,便已經開始發揮作用。父母對孩子說的詞彙量和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父母的語言會對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自身行為約束和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02、3T原則
共情關注(Tune in)
通俗點說,孩子關注什麼,家長就關注什麼。
充分交流(Talk more)
描述日常活動:比如,教孩子擦桌子:「媽媽給你個抹布,跟媽媽一起來擦,我們看誰會擦得更干凈呢?」
不用代詞,要說具體。不要說:「你能把那個給我么」而是「你能把那個紅色的小車拿給我么?」
訓練「脫離語境的語言」。比如睡前,跟孩子聊聊白天發生的事情。「在幼兒園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擴句:比如孩子說「媽媽,抱抱。」大人可以說:「寶貝是因為累了,走不動了才要抱抱的么。」
輪流談話(Take turns)
父母應該多開展開放式問題,而非限定式問題。「這是什麼?」「球的顏色是什麼?」「牛怎麼說?」等詢問定義、類別的疑問句,對談話的輪替以及孩子詞彙的積累沒有益處。
開放式問題則能夠完美地實現「輪流談話」的目的。家長只需拋出「怎麼辦」和「為什麼」,就足以讓孩子在思維的世界裡天馬行空,獨立思考,最終逐漸地學會解決問題。
關掉它(Turn it off)
電子產品不能替代父母給予的互動和回應。對於孩子來說,與父母和看護人進行語言上的你來我往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要素。社會互動才有利於開發孩子的大腦。
03、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即幫助孩子形成「努力是獲得成績的關鍵因素,而缺乏能力並不是導致失敗的原因,放棄才是」的觀念。
『柒』 父母的語言是什麼呢
《父母的語言》是一本講述孩子的大腦和智力的可塑性的書。其核心是父母對孩子說什麼,更具有重要而強大的作用。意識到語言的巨大力量是一個空前的機會,它能幫助孩子們消除成績差距,發掘潛力,笑迎人生。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學校是否是名校並不能直觀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我們可以把父母的對話分為兩種內容:
1、命令型對話
對於孩子來說,命令型對話帶有負面的意義,孩子不喜歡與父母進行這樣的對話。事實上,當父母與孩子進行命令型對話時,基本都是父母在說話,而孩子只能站在一旁聽著父母的嘮叨,然後去執行父母下達的命令。
2、建議提示型對話
相比於命令型對話,建議提示型對話則是帶有著正面意義。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開展建議提示型對話,那麼孩子將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作者也推薦父母們要多運用建議提示型對話,這部分對話能夠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