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還有什麼故事是孝敬父母的

還有什麼故事是孝敬父母的

發布時間:2022-06-06 10:37:17

Ⅰ 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廿四孝中的幾個故事:一、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Ⅱ 有沒有什麼孝順父母的典故,故事

1、二十四孝的故事 一、孝感動天 二、孝傳五世 三、兄弟爭孝 四、勸姑孝祖 五、孝感繼母 六、跪父留母 七、挨杖傷老 八、負米養親 九、聞雷泣墓 十、卧冰求鯉 十一、親嘗湯葯 十二、賣身葬父 十三、籠負母歸 十四、棄官奉親 十五、單衣順母 十六、鹿乳奉親 十七、扼虎救親 十八、懷桔遺親 十九、哭竹生筍 二十、賊窟救親 二十一、行乞養親 二十二、上書救父 二十三、望雲思親 二十四、忠孝雙全 http://www.zhmy.com/ blog2006003/xundi/archives/ 2006/29652.htm 2、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 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 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 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 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 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 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 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 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 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3、孝敬父母的故事 (1)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 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 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 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 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 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 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 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 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 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 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 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 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 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 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 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 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 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2)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 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 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 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 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 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 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3)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 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 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 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 。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 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4)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 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 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 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 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 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Ⅲ 孝順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曾參,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2、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得知母親因為不好意思藏起尿濕的褲子,主動要求去清洗。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

3、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有一天,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

4、漢朝時期,孝子黃香的母親早逝,他知書達理,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扇涼席子讓父親睡。冬天則先鑽進被窩溫熱被子讓父親睡。

5、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Ⅳ 古今中外,關於孝順的故事有哪些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孫思邈為雙親治病
孔子
孔融讓梨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回先」。意思答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Ⅳ 孝敬父母的例子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孝敬父母關愛幫助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每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們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嗎?我們給了他們什麼呢?
其實父母親想要的真的不多,他們需要的只是我們的孝心和關愛,希望我們在需要時伸出扶助之手。
當父母還年輕力壯的時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好嗎?」隨意買的宵夜,親自煮一頓家常的晚餐,陪母親逛逛街,嘮嘮家常,幫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這些都能讓他們感到欣慰溫馨。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卻愈來愈老。他們變成了老眼昏花,動作遲緩,手腳不靈便,思維遲鈍,沒有記性,說過的話以為不說,重重復復,嘮嘮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歲的小孩。說話時,他們會突然想不起要說什麼,甚至極可能最後連要做什麼,都一並忘記;他們會重復又重復教過我們的故事和兒歌,沉醉在那些和我們一起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的回憶中!他們會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臟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的抖;有時還會感到孤獨寂寞,痴痴呆望遠處。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們應該想到兒時父母為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父母不厭其煩為我們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教我們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系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我們穿衣服、梳頭發;每天教我們背兒歌,還要絞盡腦汁,去回答我們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古怪問題。當時,父母做這些多麼的耐心,多麼的溫柔,總覺得有了我們再苦再累也是一種幸福。
朋友,人們常說父母恩最難回報。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哪怕只為父母換洗衣服,為父母喂飯送湯,為父母搽搽風濕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著父母的手,扶著他們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讓我們的父母幸福快樂地度過餘生。學學陳毅元帥孝敬父母,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和諧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們的幸福!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Ⅵ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請列舉

1、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2、董永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年齡稍微長大一點後就下田勞動來贍養父親。董永因為家裡貧窮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的時候,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

3、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聖五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4、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5、閻元明從小就孝順父母,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閻元明被任命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為赴任遠離家鄉,不能奉養母親,甚是悲痛。母親也很捨不得元明離開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淚,以致失明。元明強忍悲痛向皇帝上書,請求歸家侍奉母親,皇帝准許元明回家侍養母親。

母親得知皇帝准許元明回家養親,眼睛馬上就復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後來,刺史呂壽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詔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並准他母親頤養天年之後再出仕。母親故去,服喪過後,元明依然悲傷,每逢忌日都慟哭不止,鄰居都很為他感動。

Ⅶ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01 孝感動天

舜,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

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 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

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 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Ⅷ 中華有哪些孝順父母的故事 孝敬父母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 痴兒知孝

榮孝子,無名,河南遂平人。自幼痴聾,家本富饒,後家道中落,生活貧苦。父親死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無奈同母親流落街頭,以討飯為生。每次榮孝子都將討飯所得全部給母親食用,母親用完之後,他吃剩下的。有時討的飯少,寧肯自己挨餓。母親吃飯時,他在旁邊跳舞,讓母親吃飯時高興,多進食。母親吃的比平時少了,他就暗自流淚,擔心母親身體是否有不適。有時候母親為了讓他多吃點,故意裝作吃飽的樣子,讓他吃,但榮孝子拒不接受。母親七十多歲病逝,榮孝子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到母親墳前哭訴,一直到死。

第二個故事 休妻孝母

夏士友,湖北江夏人。侍奉母親極盡孝道,靠給別人種地供養母親。有時候所得不足母子二人食用,便自己不食以供母親。有鄰居邀他去自家做客,必先為母親做好飯之後再去。天冷時,囑咐母親,不要早起床,自己把飯食端到母親床前,又叮囑母親小心,再外出做工。天天如此。士友四十歲還沒有娶妻,有人覺得他一人侍候母親太辛苦,於是出錢幫他娶了妻子。妻子過門半年,有次士友從外面回來,見妻子正與母親爭吵。士友看母親受妻子委屈,眼淚流了下來,責罵妻子不應惹母親生氣,於是將妻子休掉。有人勸他:「妻子離開了,你沒有兒女怎麼辦?」士友回答說:「娶妻是為了孝順母親,有子孫,也是為了孝順母親。如果妻子不孝順,那要妻子孫子又有什麼用呢?」一年之後,士友得病去世,母親悲痛欲絕。鄰居張某有感於士友待母之孝,而又不能事母終,於是每月都給士友母親送柴米,直到士友母親去世。

第三個故事 賣妻養母

徐孝克,東海郯人。八歲能做文,精通《五經》,博覽史籍,時任太學博士。梁末,侯景寇亂,京邑大飢,餓死者十八九。孝克奉養母親,連粥都給養不起。孝克對妻子臧氏說:「現在飢荒如此嚴重,供養母親實在艱難,我打算將你嫁與富人,以茲接濟。不知你意下如何?」孝克這一想法被臧氏拒絕。後來,孝克遇孔景行,此人帶兵打仗,且有財。孝克背著臧氏將她許給孔景行。臧氏知孝克苦心,無可奈何跟隨景行而去。孝克所得谷帛,足以供養母親。孝克知母親可以活命,便削發為僧。臧氏亦深念舊恩,數次偷偷地送陳氏銀兩,所以陳氏生活並不艱難。後來孔景行死於戰爭,臧氏思念孝克,於是開始尋找孝克,歷盡艱辛,終於找到孝克。見到孝克,臧氏知道孝克對她心有愧疚,臧氏也明白孝克當初的作為也是不得已。看到孝克形容枯瘦的樣子,臧氏很是心疼,對他說:「過去的事,並不是你薄情負心,既然我今天已經孤身一人,你就應該同我一起回去侍奉母親才是。」孝克見臧氏不計前嫌,自己心裡也掛念臧氏。於是,孝克還俗,二人重為夫妻。

Ⅸ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一、湧泉躍鯉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Ⅹ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1.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3.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4.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

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6.等等

閱讀全文

與還有什麼故事是孝敬父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唐山開灤退休職工醫保 瀏覽:112
個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如何辦理 瀏覽:319
臨海長壽 瀏覽:653
體檢hpv33型是什麼 瀏覽:117
老人抬腳沒勁是缺什麼東西 瀏覽:740
烤瓷牙要磨牙老人家做這個好嗎 瀏覽:160
養生糖有哪些品種 瀏覽:266
體檢時吃飯了有什麼哪項不準 瀏覽:687
美國律師退休金 瀏覽:329
老人味是什麼 瀏覽:75
女兒向父母借錢如何說 瀏覽:330
農村養老保險交多少錢上算 瀏覽:783
一心養老院 瀏覽:651
老年大學唱歌班開學講話 瀏覽:684
女性工作前體檢哪些內容 瀏覽:172
留仙湖敬老院價格 瀏覽:237
老人過生日怎麼布置 瀏覽:250
恩施退休工資年審 瀏覽:139
60歲以上的老人買什麼保險 瀏覽:752
老人走路為什麼這么囂張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