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有多少孩子打父母

有多少孩子打父母

發布時間:2022-06-06 05:28:55

❶ 未成年孩子打父母怎麼辦

「說服教育或者送到少管所,也可以請村委會調解。對於打父母行為首先要定性,如果父親被打成重傷,屬於刑事犯罪。輕傷以下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兩者性質不同,處罰程度也不同。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不滿14周歲為完全不負責任年齡,14到18周歲為負有不完全責任年齡,但16到18周歲並具有獨立經濟來源的負完全責」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從小對孩子放鬆管教,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對家長出言不遜、語言頂撞,甚至大打出手,「升級」為極端的暴力事件。孩子由任性而發展到打罵父母,應該說是父母平時對孩子的嬌慣造成的惡果。
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中說:「子不教,父之過。」孩子膽敢在家庭內施暴,如果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緣故,一般來說,根源在於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放縱溺愛或「棍棒教育」。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和「問題家庭」。「問題孩子」的產生,是從父母的管教方式發展而來的。
在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人們急功近利,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選擇「智力優先」的原則,只要學習成績是「一百分」,就能「遮百丑」。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無論是合理的要求,或是不合理的要求,並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處處寬容,甚至孩子隨意打罵父母,父母也認為是孩子一時任性。
有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稍有不滿就伸手打父母,父母卻從來捨不得動孩子一根指頭。孩子和家長玩游戲時,孩子只能贏,不能輸。孩子喜歡什麼,家長就想方設法送到他們的身邊……漸漸地孩子從小在家中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變得自私慾膨脹,絲毫不懂得感恩;再加上現在網路游戲、宣揚暴力的圖書、影視等的不良影響,還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往往會選擇以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專家支招:如何改變尷尬現狀
要改變這種現象,父母首先要學會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現實中,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很少會想孩子們到底是怎麼想的。一方面是父母對子女的嚴格要求,他們不能寬恕孩子所犯的大小錯誤。而孩子則因為憤怒、挫折、缺乏自製力,動手打父母或其他人。
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又表現出過分的溺愛,如果孩子們按照父母的要求,如考試得了一百分,鋼琴過了幾級,父母就會在一些生活小事上袒護孩子的種種缺點,包括喜歡動手打人,辱罵別人。天長日久,孩子的心理就會扭曲,從而覺得自己做的都是理所應當,更加為所欲為。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當孩子試圖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發泄內心的焦慮、憤怒時,父母必須盡快制止其暴力行為。
你可以用平和但堅決的態度告訴他:雖然我們能理解你現在的憤怒,但是,我們不能接受你企圖以動武解決問題的方式。記住:你的話語要盡可能簡潔,語氣雖然不瘟不火,但是態度要堅決,讓孩子有冷靜的空間,平復此刻激動的情緒。
倘若孩子變本加厲,繼續使用武力,你可以抓住孩子的雙手,重復告訴他:「只要你能安靜下來,我便會放手。」父母必須堅決拒絕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否則,孩子使用武力的情況只會變本加厲。
另外,父母可以教導孩子,除了使用武力以外,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發泄情緒、表達不滿呢?例如,打枕頭、在無人的房間里大聲喊叫,在戶外跑步,或進行其他體育運動,或找人傾訴等等。寫情緒日記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活動、喜怒哀樂寫出來,自己與自己進行心靈的交流,可以緩解壓力,平和心態。
我們也要提醒家長,父母的行為往往是孩子的仿效對象。父母要自我反省,自己日常是否也容易以武力來發泄情緒或表達不滿?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家長的問題,因此家長也應處處檢點自己的行為,不要為孩子提供消極的示範作用。
TIPS:小孩打父母一開始便要制止
1、首先要制止孩子的攻擊行為。抓住他的手,說「不能打我」。孩子一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就反復的做這樣的行為,讓孩子逐漸理解。
2、當孩子出現攻擊家長的行為時,家長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我很疼」、「我很生氣」,讓孩子學會表達,逐漸孩子就會明白,生氣的時候可以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用行動傷害別人。
3、生活中,成人要約束自己,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時不時地挑戰父母,都會有讓家長頭疼的時候,這是 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中所必須要經歷的。我們家長需要懂得接納他們,同時正確指導和幫助他們。尊重孩子,也讓孩子學會尊重家長。

❷ 十幾歲的孩子打父母,是否是自小養成的習慣

不是的。可能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影響,所以導致孩子會打父母,家長沒有管教好孩子,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不良行為。

❸ 現在的孩子打父母的應該怎麼辦

想必很多家長都看過《變形記》吧,拋開節目的成分不說,裡面的每個「問題兒童」都帶有一定的暴力傾向是事實。我們在呼籲不要打孩子形成家庭暴力的同時,孩子對父母暴力相向的問題有擺在了眾人面前。

還手的成功讓孩子一發不可收拾

「我是在爸爸媽媽拳腳下長大的。小時候淘氣,媽媽竟然在大街上打我,當時的情景我到現在都記得。她從不考慮我的自尊,經常當著別人的面打我。我上小學6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她打我,我順手擋了一下,她的表情挺吃驚,還後退了。」

15歲的男孩小明說:「從那以後我發現有能力反抗了,他們再來打我我就打他們。我讓他們給我買什麼他們就得給我買,不買我就打他們。媽媽再對我嘮叨,我就讓她『閉嘴』,她果然挺害怕地閉了嘴。」

蔡女士15歲的兒子沉迷於上網打游戲,學習興趣不高。他平時寄宿在學校,周六周日一回家,就發脾氣要錢,然後讓媽媽滾出去。最近一個周末,他回來要錢,媽媽沒答應,他竟掄著拖把追著打媽媽。現在蔡女士只能睡在親戚家,不敢回家。

孩子打父母新的家庭暴力,引起媒體關注

這種新型家庭暴力僅是一些個案報道,但是在它的背後潛藏的社會問題是:在一個家庭中,如果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從小對孩子放鬆管教,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對家長出言不遜、語言頂撞,甚至大打出手,「升級」為極端的暴力事件。孩子由任性而發展到打罵父母,應該說是父母平時對孩子的嬌慣造成的惡果。

孩子膽敢在家庭內施暴,如果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緣故,一般來說,根源在於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放縱溺愛或「棍棒教育」。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和「問題家庭」。「問題孩子」的產生,是從父母的管教方式發展而來的。

放縱溺愛和棍棒教育都會早就暴力孩子

在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人們急功近利,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選擇「智力優先」的原則,只要學習成績是「一百分」,就能「遮百丑」。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無論是合理的要求,或是不合理的要求,並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處處寬容,甚至孩子隨意打罵父母,父母也認為是孩子一時任性。

有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稍有不滿就伸手打父母,父母卻從來捨不得動孩子一根指頭。孩子和家長玩游戲時,孩子只能贏,不能輸。孩子喜歡什麼,家長就想方設法送到他們的身邊……漸漸地孩子從小在家中養成了 「唯我獨尊」的習慣,變得自私慾膨脹,絲毫不懂得感恩;再加上現在網路游戲、宣揚暴力的圖書、影視等的不良影響,還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往往會選擇以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不要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當孩子試圖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發泄內心的焦慮、憤怒時,父母必須盡快制止其暴力行為。你可以用平和但堅決的態度告訴他:雖然我們能理解你現在的憤怒,但是,我們不能接受你企圖以動武解決問題的方式。

記住:你的話語要盡可能簡潔,語氣雖然不瘟不火,但是態度要堅決,讓孩子有冷靜的空間,平復此刻激動的情緒。倘若孩子變本加厲,繼續使用武力,你可以抓住孩子的雙手,重復告訴他:「只要你能安靜下來,我便會放手。」父母必須堅決拒絕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否則,孩子使用武力的情況只會變本加厲。

建議孩子發泄不滿的其他方法

打枕頭、在無人的房間里大聲喊叫,在戶外跑步,或進行其他體育運動,或找人傾訴等等。寫情緒日記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活動、喜怒哀樂寫出來,自己與自己進行心靈的交流,可以緩解壓力,平和心態。

我們也要提醒家長,父母的行為往往是孩子的仿效對象。父母要自我反省,自己日常是否也容易以武力來發泄情緒或表達不滿?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家長的問題,因此家長也應處處檢點自己的行為,不要為孩子提供消極的示範作用。

對於孩子,家長是一個指導者、可靠的朋友和堅強的後盾,而不是指揮官、不是奴僕、也不是救星。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❹ 有些孩子13歲還動手打家長,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沒有教育好孩子。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只有教好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孩子才不會做錯事。

❺ 有一個15歲的孩子 父母也脾氣暴躁 所以孩子就打父母是怎麼回事

15歲的孩子,正是青春叛逆期,加上父母脾氣暴躁,可能說了一些過激的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把平時的不開心,都徹底激怒了,才會干出打父母的事。

❻ 動手打父母的孩子,是否可以說是沒有救了

不是的,這樣的孩子還有拯救的餘地,家長要耐心地教導孩子,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並且讓孩子知道打人是違法的,而且還會讓別人受傷。

❼ 「新家暴」讓人毛骨悚然,敢動手打父母的孩子,難道真沒救了

自古以來孝順父母都是傳統美德,孩子就應該尊敬長輩,孝順父母,可慢慢地,有些孩子變得無法無天,甚至還敢動手打父母,真不知道這孩子是經歷了什麼,才會如此叛逆,打父母。一般有這種行為的孩子都是父母沒有管教不嚴,過度縱容溺愛,才會讓孩子氣焰囂張,以至於到今天這種地步。




孩子是晚輩沒錯,晚輩更不能打長輩,不能因為他小不懂事,就對他犯的錯誤選擇寬容,任由他為所欲為,不去管教。

❽ 孩子為什麼打罵父母

子不教父之過,不尊重孩子或者縱容孩子的後果,有多少家長之關系孩子的物質,卻不關系孩子的品德修養和心理。心疼孩子,但不是溺愛孩子,對待孩子,我們要有耐心,更要有方法。

❾ 視頻里那些打父母的孩子,以後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以後都會有非常糟糕的人生,而且他們現在就打父母,可能到了以後他們還會打父母,也會打自己的孩子,並且稍有不順心說不定也會打自己的伴侶。這樣的話等待他的只能是監獄裡面的懲罰。

❿ 為什麼有的人會毆打自己的父母

如果一個家庭有這樣的孩子,父母是崩潰的啊!

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有時候,那種由愛生恨,又愛又恨的「仇人」,比血海深仇更加誅心。更誅心的是,這個讓人愛不起恨不得的人,可能是我們的父母。為什麼有些父母傾盡所有的愛,卻把孩子愛成了仇人?

1.平常口中所謂的愛,把孩子越推越遠

現實生活中的家庭總會有另一批人跳出來說: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這么大,還有錯了?

沒錯,養育一個孩子的確是需要太多太多付出,深夜哺乳、不停的換尿布、變著花樣做輔食、上學後輔導作業……

作為父母確實是幸苦,可是,我們在強調這些付出的時候,說的都是衣食住行上的照顧,卻很少有人提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武志紅說:中國有很多父母,都停留在「口欲期」。

他們把孩子吃飽穿暖當做第一大事,可能為了孩子想吃的紅燒肉折騰一個小時,為給孩子買一雙運動鞋省吃儉用一個月。

卻不見得願意安靜下來跟孩子說說話。

前一陣,兒子的幼兒園組織了一次「二手小集市」的活動,就是同學們都拿著自己不喜歡的玩具去互相交換。

當我們來到小集市的時候,我發現有很多比較貴的玩具呢。

一時間,我身上的貪念作祟,在兒子耳邊說,快,你去換那個玩具汽車,那個貴。

兒子說:可是我喜歡那本佩奇繪本。我告訴他,繪本很便宜,我可以給你買,但是那個玩具車挺貴的呢。

說了半天之後,兒子很不情願的去交換了那輛玩具汽車,然後整個下午都沒有跟我說話。

2.暴力解決問題

在生活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事情而拌嘴,可是,很多家長喜歡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這就會給孩子留下很大的心理陰影,讓孩子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和愛。

對父母也就沒有了愛的感覺,反而會因為家長的不恰當行為恨上這個家庭,恨上自己的父母,而且這種恨會持續一輩子。

除非父母關系得到了改善,孩子還可能會有一些改觀,不然,孩子對父母都會充滿恨意。

3.無限度地貶低自己的孩子

這類家長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時刻都在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嘴上時常說的話語就是貶低孩子,沒有一樣是誇孩子。

這樣會讓孩子從小就是去自信,從而也恨上自己的父母,家長對孩子的認可才是孩子進步的動力,久而久之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認可,加上父母的一味貶低,孩子就會從心裡恨上父母,因為他沒有得到一個家庭該有的愛。

閱讀全文

與有多少孩子打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險繳夠多少年可以領養老金呀 瀏覽:410
體檢車什麼時候出現的 瀏覽:186
老年人插胃管的副作用 瀏覽:656
中小學校長退休年齡 瀏覽:820
九九重陽節孝敬老人 瀏覽:418
重慶長壽孩子智力康復哪裡好 瀏覽:289
老人脫臼接上多久能恢復 瀏覽:482
護士資格證體檢需要什麼表 瀏覽:926
養老保險優惠政策補貼 瀏覽:582
青州市東夏養老多少錢 瀏覽:390
退休公務員工資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293
蓋州地區農村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56
養老院現狀數據 瀏覽:483
上海老年公寓市場現狀 瀏覽:368
老年人肺熱咳嗽掛什麼科 瀏覽:511
精神病人怨恨父母怎麼辦 瀏覽:11
賀卡怎麼做簡單又漂亮重陽節 瀏覽:45
北京城市戶口70歲以上老人有何 瀏覽:270
寫重陽節的作文200字 瀏覽:995
男性達60周歲還屬於合法勞動用工嗎 瀏覽: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