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只有學會了哪4點建議,才能成為一個個稱職的父母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能做一個稱職的父母,都對孩子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期盼他們能成為更優秀的人。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也是廣大父母都感到頭疼的問題。作為父母這一角色,首要的就是對於孩子的責任,不僅是撫育孩子長大的責任,更是要培養孩子的性格、脾性、三觀、處事,所以,作為父母是既幸福又艱巨的。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該如做對孩子來說才是更為恰當的做法呢?
1.學會傾聽
強勢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更加怯懦或叛逆。如果作為父母的你經常對孩子用命令的語氣說話,比如「這個你絕對不能做」、「別碰!」、「我是你爸(媽),你就必須聽我的」這些充滿了命令與強制的話,孩子會對你的話產生怨言,尤其是青春期孩子,更是會激烈地反抗。不要總把孩子當成沒有思考的小孩,也不要覺得父母就是高高在上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說話時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以平和、溫柔的語氣多和孩子商量,家裡不是一言堂,要多注意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可能會遇上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可能會出現心力交瘁的情況,但是,孩子是自己的,所以,為人父母還是要多注意自己的行為,自己也要多學習一下怎麼做好作為父母的角色,多學習一下別的家長的經驗,取長補短,多角度思考,問題也會慢慢迎刃而解的。
Ⅱ 想要成為一個稱職的家長,我有哪些必修課要去學習
關於01原則
李瑪麗陳教授說: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所有行為和心理一定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有這么說的話。「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失業的熊父母。」有句話。(威廉莎士比亞、小王子、家人)對孩子一生影響最大的不是老師,而是朋友,而是家庭教育。
有些家長對孩子說:「我怎麼能生你這樣的孩子呢?」說。「你為什麼這么無理取鬧!單擊……
事實上,孩子的問題與家庭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父母不在、教養不足或沒有原則的習慣都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如果發現孩子有什麼問題,除了注意孩子本身外,還要早點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
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是我們的必修課
關於02增長
Ⅲ 父母是最需要訓練的職業,怎樣當個稱職的父母呢
家長是世界上最辛苦且不求回報的一種職業,因為愛是動力的來源,而孩子的感恩之心就是對家長最好的回應。
不要認為生了孩子就能做一名合格的家長了,其實在生活中有無數次的大小考驗來讓父母成長,家長這個職業從一個菜鳥新人到資深老員工,需要經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孩子不是老闆,而是一名跟隨我們一起奮斗的同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互相幫助才能更好地進步。
正是因為有很多看不見的考核標准,需要家長隨時都需要用智慧和技巧去應對難題,孩子不是出難題的人,因為他們也需要學習和成長。
不要認為家長的陪伴不重要,尤其是一邊看手機一邊在孩子身旁,那就是所謂的陪伴,也不要認為自己眼睛盯著電腦,嘴上說一兩句督促的話,那就叫管教孩子。
想要讓孩子今後取得成就,與童年家庭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才能積極地成長。
作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的言行都會對他們造成深刻的影響,一句教育的話,說的語氣或者情景不對,就有可能造成天差地別的效果。對於孩子的錯誤,家長不能只是站在對立面苛責批評,要先給予同情和理解,因為孩子並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而且他們在教育中可能已經受到了傷害,只能用錯誤的方式去表達自我。
家長原諒孩子其實也是在原諒自己教育的缺失,唯有在理解之上,才能做出更好的改變。
教育是不斷提升孩子自我價值的過程,家長要明白鼓勵和信任才是最好的教育動力,指責和批評只會讓他們叛逆和反抗。只有從心底的尊重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責任好好成長,從而來回報父母的愛。
家長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賦予的身份,做父母要有自覺,要明白教育並不是簡簡單單看幾本書,按照父輩的方式就能把孩子養大的。
Ⅳ 為什麼說90後或許不是媽媽最好的孩子,卻會是最稱職的父母
90後或許不是媽媽最好的孩子,為什麼這么說,可能是因為他們時時刻刻不在受著父母的鞭策,每時每刻父母都在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每次都是你看誰誰誰家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你再看看你,由於網路手機時代的發展,90後也開始迷戀各種網游,網聊,父母為了讓其好好學習,通過這樣的言語傷害,給她們心靈上留下了很多創傷。
他們更能夠理解別人,更應該懂得如何才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 。他們會告訴自己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沒有你好,你很優秀,不幹壞事,不做校園暴力的參與者,長大以後一定會是一個讓人驕傲的孩子,成績和錢不是萬能的,一定要熱愛生活,快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不管,以後90後是否會真的這么做到,但至少超越年齡的想法很不一樣。任何時候都不缺好的父母,不敢保證以後絕對是好的父母,但至少現在看來是很不錯的想法。
Ⅳ 為什麼總是用孩子的成就來衡量評價父母是否稱職呢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孩子成績好可以決定一切,所以他們用孩子的成績來評價和衡量父母是否稱職。我認為孩子的成就不能代表所有,因為有些孩子的成就並不是特別的好,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已經做到了努力。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不完美,因為沒有人可以做到完全的完美。他們無論是成長還是生活,其實做什麼事情都是一樣的。
因為大家在現實生活中都能夠遇到很多這種現象,所以千萬不要以偏概全。不要覺得父母就應該一輩子去為孩子服務,父母的稱職,主要表現在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上。教會孩子做人,教會孩子去學習,教會孩子良好的品德,這樣的家長就已經做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一切。給家長一個容忍的空間,讓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能夠理解到自己的價值才是重要的事情。如果一直貶低家長的付出,那麼就會對家長的人生帶來負面的影響,學會去肯定家長,要知道每一個家長的付出以及成就都是大不相同的。
Ⅵ 怎樣才算是稱職家長
一、父母的角色與職責
每一個父母,當孩子一生下來,就對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許。然而,通常父母會希望有個乖巧懂事、又聰明的孩子,卻疏於反問自己如何做個好的父親或母親。
現今的社會,習慣地把教養子女的責任,經常加諸女性的身上,等孩子出了問題,再彼此責難就來不及了。因此父母親應對自己的角色有以下的認知:
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父親與母親同樣重要。 即使父母工作再忙碌,也應撥出時間陪孩子,教導孩子。父母應關懷了解孩子身心的成長,並在管教上建立一致的態度。在管教子女過程中,父母應先取得共識,共同找出適合孩子的管教方式。 重視父母本身的身教。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
二、有能力的愛
您是否覺得在花費許多心力教孩子、愛孩子之後,他仍覺得您不夠愛他,甚至彼此之間關系緊張,這是怎麼回事呢?答案是:愛是要有能力的。什麼是有能力的愛呢?
親子溝通的過程,要有溫馨、祥和的感覺,若引起彼此之間的僵持或不愉快,則是沒有能力的愛。指正孩子,要能引發他的心智成長,若只是一味的要求與責備,則是沒有能力的愛。認清孩子的能力,幫助他走出自己的路,若凡事要求他跟別人比,只會更增加他的挫折感。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是要有能力的,才能幫助孩子成長,讓他感受您的愛。
三、認識兒童
孩子還小的時候,您一定很關心他是不是該長牙了、走路了、說話了。現在,孩子入學,您又開始關心他的發展是不是能跟上別人?其實,每個孩子並不完全是一樣的,好比有些人十個月就會走路,有些人卻要慢到一歲半。只要他看起來健康正常,就不必因一、二項的差異而過份憂心。以下是國小階段,兒童發展的一般特徵,提供您參考:
●低年級
1.生長緩慢而穩定。
2.女孩比男孩早熟。
3.易感染疾病。
4.為發泄過剩的精力,很少有靜止的時候。
5.愛賽跑、跳高、跳繩、做模型、玩家家酒。
6.會好奇地提出許多問題要求父母或老師回答。
7.注意力短暫,對於長期要求注意力的活動易顯出坐立不安。
8.愛繪畫及色彩,可以獨自游戲或工作。
9.由與鄰座小朋友遊玩,發展到小團體遊玩。
10.因富於想像力,而常產生恐懼。
11.在乎爭取成人的注意與愛護,並表現嫉妒。12.從成人的態度、語言或表情來察知是非的辨別方法,認為受 到贊許的事就是對的,受到責備的事就是錯的。
●中年級
1.身體健康良好,並喜愛耗力活動。
2.常保持動態的情形,跑、跳、追逐。
3.注意力加長,並且能延長工作時間。
4.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加強。
5.喜愛有組織性的游戲,從事有競爭性的活動。
6.開始形成同性同儕(愛跟同性別的同學、朋友在一塊兒),以表示被團體接納。
7.因自我評價能力之發展,對成人有批評的態度。
8.男、女孩的興趣分歧。
9.自以為已經成長,言行中表現出成人姿態。
10.對來自他人的批評或譏諷相當敏感。
11.喜歡借著助人行為或自我成就取悅教師。
12.對善惡的解釋有了個人的看法,不再完全依照成人的說法和標准。
●高年級
1.在急速生長以前可能呈現緩慢成長的現象。
2.因身體的發展與運動量的增加,食慾與飯量增進,可能超過成人。
3.個體個別發展的差異顯著,部分孩子有早熟現象。
4.女童普遍比男童更早邁入青春期。
5.易感染小疾病且易於疲勞。
6.表現出較成熟且多樣性的興趣。
7.男孩喜愛有組織的游戲。
8.同輩的規范開始顯得重要,依屬同伴(對同伴有依賴心、歸屬感)。
9.常會感到成人的不公平。
10.男女孩間常會互相戲弄嘲笑。
11.與成人之間因言行沖突而產生適應困難。
12.愛幻想有偏見。
13.常設法引起公眾的注意。
14.對實際社會發生興趣後,則注意細節,因知識有限,常用情緒與偏見眼光判斷事物。
四、管教的原則
管教方式要依孩子的發展和需要而調整,不可一成不變。您該如何合理的管教孩子呢?
1、以愛為出發點:讓孩子了解,即使懲罰他們,也是愛他們的。
2、明確的規范:訂定孩子行為標准,並切實執行,態度溫和。
3、有建設性:指出孩子的錯誤,並教他正確的做法。
4、有效的賞罰:多鼓勵、少責罰,每次賞罰前,一定讓孩子明白原委,以強化正確行為。
5、立即糾正:孩子做錯事,立即說明指正,事過境遷再來翻舊帳,效果則大打折扣。
6、避免情緒化:就事論事,切勿藉題發揮,大發脾氣。
7、管教態度一致:讓孩子有所遵循可幫助孩子及早建立自我的行為標准。
8、精神物質並重:切勿無限制滿足孩子物質需求,應漸以精神鼓勵替代。
9、以身作則:孩子由父母的身教所習得的一切,是最自然且不費力的。
五、親子溝通的技巧
很多父母感到疑惑,為什麼每天都和孩子溝通,親子關系仍然不好?
根據研究發現,您和別人溝通,對他所產生的影響力,在措辭方面佔7%,音調方面佔38%,肢體語言(表情、動作、姿勢等)方面佔55%。也就是說,如果您和孩子說一件事,說話的音調和肢體語言影響溝通效果很大,所以,有時對孩子一個真心的微笑,摸摸頭、拍拍肩,甚至一個熱情的擁抱,早已勝過千言萬語。
●良好的溝通條件是:
(一)用關心的眼神,注視對方。
(二)面帶微笑,專注傾聽。
(三)點頭示意,表示接納。
(四)問些問題,增進了解。
●溝通的技巧:
(一)表達意見時,對事不對人。
(二)只描述具體可見的行為。
(三)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責孩子。
(四)把握適當時機。
(五)與孩子一同討論,尋找合適的解決之道。
六、培養感恩的心
想想看,當孩子從您手中接過一碗飯時,會說聲謝謝嗎?當他得到別人的幫助或贈與時,會真心感激嗎?知道感恩,才能知福、惜福。
學齡階段的孩子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懂得替別人著想,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中,要什麼有什麼,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萬一得不到,可就要無理取鬧了。
為人父母的要特別注意,教孩子勤讀書、有禮貌、守秩序外,也要培養他們感恩的心,因為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愛,而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一定健康快樂。
提供您幾則培養感恩心的做法:
1、父母以身作則:感恩、互助的示範。如:常說『請』、『謝謝』,孝順自己的父母。
2、多做服務:透過指導孩子做家事、父母參與社區義務服務中體認回饋他人的重要。
3、感恩談話:利用家人團聚、慶生會時,說出個人最感謝的人或事,彼此互動。
4、教導施比受更有福:可將不需使用的玩具、衣服,送給需要的人或樂捐助人。
5、實際行動:訪問育幼院、教養院、安養院等,體現自己的幸福。
七、贊美──多說好話
好話有鼓舞作用,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好話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並激勵他再接再厲,能培養自尊、自信的人格。
說好話要掌握時機,針對孩子的優點,予以贊美,不可言過其實。請把握以下要點吧!
1、贊美具體的行為:「小明,你把房間整理得好整齊,我很欣賞。」含糊籠統的說法,如「你很乖」、「你很漂亮」,則無意義。
2、不要吝惜贊美的話:有好行為就實時給予稱贊。
3、真誠:讓孩子感受您對他的稱贊是發自內心,並對於他所做的事情感到興趣。過於誇張、不切實際的贊語是沒有必要的。
八、建立孩子的信心
九、不要拿您的孩子跟別人比較
每個孩子都有個別差異,不要拿他與另一個孩子比較,即使是兄弟姊妹也要避免。
十、指正不當的行為
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父母必須適時扮演指正者的角色,教他反省、改正,以建立正確行為。孩子有好行為時要給予贊美;相對地,不當行為則需實時指正。試著這么做:
實時指正:「阿雄,不可以搶弟弟的玩具。」
指導正確行為:「阿雄,你很想和弟弟玩是嗎?拿出你的機器人模型,和他一起玩吧!」
注意公平性:指正是以行為的對錯為准則,而非年齡。如:忽略了公平性,只是一味地要哥哥讓弟弟,會讓哥哥不服氣,弟弟不講理。
態度堅定:讓孩子知道他的錯誤是得不到通融的,但要語氣溫和,不須像犯人一般地審問。
持續增強:留意孩子正確行為的持續性,並適時給予贊美和鼓勵。
十二、父母易犯的幾個錯誤
下面是父母教養子女時易犯的幾個錯誤,為人父母者,不能不知:
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你總是如此」「你簡直沒救了!」
忽略行為背後的原因,而強迫孩子答應下次不敢了。
對孩子嘮叨不休,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訂定不適合孩子能力的規范。
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在孩子面前說臟話及說別人壞話。
缺乏耐心,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
教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舉例:抽煙、喝酒、賭博、吸毒、吃檳榔、生活懶散、家居雜亂、沉迷電玩電視。
要孩子做,自己卻不做。舉例:看書、運動、早睡早起。
父母懲罰孩子的原則:
1、對事不對人,讓孩子清楚知道他做錯什麼才受懲罰,並告訴他正確的行為。
2、選擇合適的懲罰方式,以提升教導效果。
3、懲罰孩子要審慎,不可造成身心傷害,切忌在盛怒時懲罰孩子。
4、懲罰孩子不可採取殺雞儆猴、報復、翻舊帳、連坐(一人犯錯,其它人連帶受罰)等方式。
5、不在公開場合懲罰孩子。
6、懲罰後要安撫,告訴孩子父母真心愛他,希望他能學好。
7、當孩子能改過時,應該立即贊美。
8、有愛的懲罰才有意義。
十四、婚姻危機時,如何照顧孩子
父母有時因感情失和,面臨婚姻危機,經常爭吵或分居、離婚。若出現此種狀況,請注意孩子身在其中的困窘,應盡量避免以下情事發生:
1、避免因對婚姻的不滿,而疏於對孩子照顧或過度佔有。
2、勿在孩子面前爭吵,牽怒孩子罪及無辜。
3、勿在孩子面前批評對方。
4、向孩子說清楚父母不合的原因,但以不破壞彼此形象為前提。
5、讓孩子了解父母雖然失和,但對他的愛仍然不變。
6、對孩子日後的監護與撫養問題,應以對孩子最有利的條件來考量。
7、千萬不要帶孩子負氣出走,或將其藏匿起來,而剝奪孩子上學的權利。別讓孩子成為父母爭吵下的犧牲品。
8、當父母雙方選擇離異時,盡量不要剝奪彼此的探視權,讓孩子仍能擁有父母的愛與關懷。
其實,家庭是可以經營,需要付出的。夫妻雙方,並非一定要成為單親,在婚姻失和的陰影下,孩子將是最無辜的受害者。
Ⅶ 張柏芝說自己夢想想當一名好媽媽,作為父母你認為你稱職嗎
張柏芝很多事都說不過愛情對她來說可能會可有可無,但是對她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孩子他一直都想要當一個好的母親。在我看來她確實是做到了,她一直都是一個很好的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放棄很多東西,並且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對於一個單親的母親來說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說她是一個很好的母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離婚之後選擇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她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母親,在離婚之後並沒有選擇把自己的孩子留給了自己的前夫,而是選擇自己一個人跟孩子過生活,在她的觀念當中,孩子非常的重要,他不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傷心。張柏芝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稱職的母親,或許她的感情生活一直都遭人詬病,但是不得不說,在為人父母這件事情上,她一直都做得非常的好。
Ⅷ 稱職父母,應該具備的修養有哪些
眾所周知,當今的教育,已然升級為家庭之間綜合實力的較量,拼的是財力,資源,更是父母的見識、觀念和習慣。優秀孩子的背後,必然有一對更優秀的父母。仁義善良,不以惡報惡。仁義善良的父母,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有不順的事,他們也會以仁義而待之。家長的仁義善良也影響孩子,孩子知書達理,善解人意,人們也會為之點贊。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協助學校老師督促孩子認真及時完成家庭作業外。家長一項重要責任就是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時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教什麼,孩子學什麼。如果說剛出生的孩子是一張白紙的話,父母就是手握彩筆的畫家,你為孩子畫下藍天,孩子就能展翅高飛;你為孩子畫上草原,孩子就可以盡情馳騁;一些成名的人常說,天才你是壓不住的,早晚會出頭的。這話我贊同的,但天才畢竟是萬中無一的幾率。作為平凡人的我們普羅大眾來說,想要變得優秀,擁有一個優秀的家庭就至關重要了。
Ⅸ 你覺得怎樣做才算是稱職的父母
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孩子的父母才是稱職的父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成長對孩子的內心深處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有很多的父母把孩子留在家,成年四季在外地打工,一年回家也沒幾次,他們認為只要賺足夠的生活費,孩子就能夠健康成長。其實則不然,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是昏暗的。讓孩子從小就留守在家的父母是非常不稱職的。要想做稱職的父母保證孩子健康成長,那就應該多陪伴孩子成長。
長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是非常大的。孩子對自己的父母非常陌生,和自己的父母相見就猶如陌生人一般,這樣的父母肯定不能成為稱職的父母。必須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多在孩子身邊,這樣才是真正的在乎孩子才是一個稱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