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愛玲為什麼憎恨其父母,以至於母親臨終時都不願意相見
1920年九月,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裡面降生了一個女嬰,她就是堪稱民國奇女子的張愛玲。她的家世異常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生母黃逸梵是首任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後母孫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孫寶琦之女。但就是這樣顯赫的家世,卻絲毫沒有帶給張愛玲應有的幸福溫暖的生活,反而給她留下了痛苦的不可磨滅的烙印。
幼時,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受不了父親的花天酒地,嫖娼吸毒,與父親離婚去了歐洲。父母離異後,父親娶了繼母孫用藩。張愛玲的悲慘童年開始了,張愛玲的繼母跟大家印象中的繼母並無兩樣--惡毒,父親非但不阻止,反而助紂為虐。
有一年,母親黃逸梵從歐洲歸國,張愛玲就跑去小住了幾天,繼母知道後就不樂意了,對張愛玲一陣責罵,張愛玲稍微辯解兩句,繼母就誣陷她毆打自己並且告訴了父親,父親知道後便發了瘋似的毆打張愛玲。「我覺得我的頭偏到這一邊,又偏到那一邊,無數次,耳朵也震聾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還揪住我的頭發一陣踢」,後來甚至被囚禁起來。張愛玲忍受不了這種虐待,在一個深夜終於逃離了這個曾經顯赫的家族,奔向了母親的家。然而母親並沒有給張愛玲帶來心靈的慰藉,反而讓張愛玲對這個世界慢慢充滿了絕望。
黃逸梵重金請了一個猶太教師給張愛玲補習數學,還教她走路的姿勢,以及各種儀態,想盡辦法要把張愛玲打造成上流社會的名媛,但是張愛玲並不是這塊料,始終學不會淺笑嫣然。這讓黃逸梵非常失望,無休止的咆哮與埋怨,她甚至咒罵張愛玲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害人。
後來張愛玲在香港大學讀書時得到了八百塊錢獎學金,她想到了母親就給她送了過去,但是不久母親就打麻將輸掉了。這對張愛玲來說就相當於一個晴天霹靂,自己一直受到母親的質疑,埋怨,批評。但是現在母親的這種行為對自己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輕視,這讓張愛玲對這個家庭、對親情徹底變得冰冷。從此與母親也再無聯系。
直到1957年,黃逸梵病重,從倫敦寫信給身在美國的張愛玲:「我死前唯一的願望就是見你一面」。但是心靈受到傷害徹底封閉的張愛玲拒絕了母親,沒有去見她,只寄過去了一張一百美元的支票。黃逸梵並沒有等到和女兒的見面,在不久之後便撒手人寰了。
㈡ 是什麼造就了張愛玲的生性薄涼為何到晚年她才肯原諒生母
惡劣的家庭環境和母親的惡語相向,造就了生性涼薄的張愛玲。她太恨生母,直到晚年才肯原諒生母。
換個角度思考,張愛玲只是生性涼薄,說明她的心理素質還是不錯。換成現在的小孩,如果是在這樣惡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絕對會得抑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甚至產生報復社會的念頭。
㈢ 張愛玲的命運像極了母親,晚年頻繁搬家,究竟什麼原因
筆者寄語:“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
今天的筆者寄語來自於17歲時候的張愛玲所說過的這句話,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晚年頻繁搬家是事實,但總覺得“虱子”纏身,這里恐怕對那些不熟悉張愛玲的讀者來說便有些困惑了。一代風華亮麗的女作家,就算晚年生活過得極其凄涼,也不至於淪落到“虱子纏身”吧!既然讀者都不相信的事情,那麼又怎麼可能會發生在張愛玲的身上呢?細心的讀者或許早就發現了,“虱子”這個名詞原來是附加著雙引號的。
1957年的八月,張愛玲得知了母親病重的消息,但盡管當時的張愛玲心急如焚,她卻連一張飛去倫敦的機票錢都沒有,大家能夠想像到當時張愛玲的窘況生活嗎?張愛玲是真的討厭母親,但對於女兒來說,愈是討厭就愈是渴望母愛。
十幾年之後的張愛玲,活出了母親的模樣,盡管是一種無意識的模仿,在才華上是,在性格和遭遇上也是……
㈣ 張愛玲為什麼對家人朋友如此冷漠是家庭出了什麼事嗎
張愛玲是一個出了名的心高氣傲而且孤僻的女人,她不僅對待陌生人很淡漠,甚至對家裡人也是非常冷漠的,主要是因為她小時候深受原生家庭的傷害,而父母如今看她成才又回來找她,張愛玲自然氣不過和難過。而張愛玲的母親則更加可惡,當時還處於需要母親的呵護的張愛玲卻從來沒有見到過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而是看見了一個喜歡賭博的母親。這無疑是張愛玲兒時的噩夢,畢竟賭博基本上都是有出不進的,甚至連張愛玲在學校拿到的獎學金,都被這個貪婪的母親拿去賭博。就是這樣一個從來沒有盡過母親責任的女人,張愛玲自然只能冷漠以對。畢竟張愛玲認為自己的母親是看上了長大之後自己有出息了,才開始來找她的。這樣的愛並不是愛,母親愛的只是錢罷了。
㈤ 張愛玲為什麼有戀父情結
貼的
影響張愛玲一生的兩大因素便是她的戀父情結和自戀情結。然而前者更是主要的根本因素。正是她嚴重的戀父情結才最後導致了她產生自戀情結。要了解張愛玲的戀父情結,我們首先必須要了解什麼叫「戀父情結」。所謂「戀父情結」,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這么釋義:「女兒親父反母的復合情緒。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對父親的深情專注,想把母親置諸一邊,取代她位置的願望,即『愛父嫌母』的潛在願望,稱為戀父情結。」根據弗洛伊德的研究,戀父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每個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時候,在她少年的時候,對父親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都有一種崇拜,每個女孩子,其實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戀父情結,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長的過程當中,她的戀父情結慢慢地會轉移,她會成熟,她會投射到應該和她在一起的異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過另外的一次異性的結合,來完成自己戀父情結的終結。而另一些無法淡化這種情結的人便會形成心理暗疾。弗洛伊德還指出,如果戀父情結對人的影響發展不利,人便可能一生都受其影響。而張愛玲便是這一類。她沒有終結她的戀父情結,她以後不斷地和別的異性結合,只是為了延續她的戀父情結。
在說她的戀父情結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張愛玲的家庭背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清末南京長江水師提督黃軍門的女兒,是一個富有藝術修養的女性。她的父親張志沂是舊官宦家的闊少爺,沒有正式工作。可以說張愛玲的父母可以稱做是舊時代和新時代的代表。也正是這一點導致了父母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給張愛玲的性格帶來了巨大影響。
對於張愛玲的這個父親的身世也是不得不提的。張志沂的母親也就是張愛玲的祖母便是李鴻章的幼女李菊耦。而他的父親張佩倫則是同治進士,後得入李鴻章幕下。可以說他們是一個沒落的貴族官宦家庭。也是這種特殊背景使得張愛玲的文章中充斥著精緻奢華的裝飾品。
一、張愛玲戀父情結的形成
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她的母親離家出走了。而張愛玲對於母親的離開不是想念,而是怨恨。因為她覺得母親其實是在拋棄她了。但是,母親走了之後,很快張愛玲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非常舒服的生活。她漸漸發現跟父親在一起也是很好的。因為張愛玲從小就表現的勤奮好學,所以父親非常的喜歡她,出門玩樂的時候也會帶著她,甚至去妓院也會帶她去。父親對張愛玲也是極好的,會給她念詩,然後教她讀書。還給她幼稚的作文眉批、總批,而且還把她幼稚的作文裝訂成冊。而這些細節在張愛玲老年的時候她還很清楚的記得。當她翻看舊書看到父親英文體的字跡時就有一種春日遲遲的感覺。很重,很溫暖。她的文章里有提到這些。
從關於他們家的背景中,我們了解到張愛玲的父親是沒有工作的,是一個游手好閑的貴族子弟。所以他的時間也是很多的。閑來無事,他就帶著張愛玲去咖啡館,夜總會。可以說他的所有生活都是不避諱張愛玲的。張愛玲就是他父親生活的見證者。可以說有她父親的時候,就一定是有張愛玲的。張愛玲也便有了跟她父親相依為命的感覺。所以即使張愛玲沒有了母親,但是她非常的喜歡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這也就形成了張愛玲的戀父情結。
因為張愛玲覺得她被母親拋棄了,所以她更是看重珍惜和剩下的唯一的親人--父親之間的感情。在和父親一起生活的日子裡,父親成為她的所有愛的寄託,成為她生命的一大支柱。而當張愛玲的父母離婚之後,她對父親的依賴更是加重了。在這個時候,即使張愛玲沒有了母親,她也並未覺得生活很難過。然而,她內心的這種父親代替母親的這種平衡卻因繼母孫用蕃的到來而被打破。繼母的到來不但沒有緩和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反而使得她對父親的依賴更加加深。直到後來因為繼母的緣故,父親將她關押起來。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得不到回歸,於是就把她的這種情結寄託在她的文學作品中,在後面我們會提到。
二、張愛玲戀父情結的表現
張愛玲的戀父情結主要表現在她失去父親之後。也就是她的繼母孫用蕃嫁到張家之後。而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又主要表現在對這個繼母的厭惡和針對上。她對繼母的不滿很好理解。就是因為她覺得家裡出現了另外一個女人來瓜分她的父親。她不願意自己的父親被奪走,也是典型的戀父表現。
當然了,有人會說張愛玲對繼母反感是因為繼母對他們姐弟不好的原因。這是一反面,但是這里不得不說的是在張愛玲還沒有接觸到這個繼母只是聽說時,就已經對這個繼母厭惡甚至是憎恨了。這一點在她的自傳體散文《私語》裡面可以發現。她寫到:姑姑把父親要再娶的消息告訴我的,當時是在一個小陽台上,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就覺得如果我的這個繼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會把她從這個陽台上推下去,讓她摔死掉。
見過張愛玲照片的人都該知道,張愛玲本身就是一個蒼白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內心卻有如此強烈的情感。她居然會想把繼母從陽台上推下去。由此可以知道她的戀父情結這時候已經很誇張和極端了。
張愛玲本身是個個性軟弱沉默的人。經常有人形容張愛玲就會用一句話來形容張愛玲:「張愛玲不在」。這是因為如果有人要拜訪張愛玲,張愛玲的姑姑要是不在,沒有辦法替她擋駕的時候,張愛玲就會在自己的房間里說,「張愛玲不在」。所有的人都說張愛玲是一個很孤傲的人,派頭大得不得了的人,是一個清末貴族的大小姐,其實不是這樣的,她是有孤傲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自卑,她是因為自卑,所以她不敢見人。張愛玲自己也說,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著人。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軟弱的人當她面對她的繼母卻又是另外的樣子。她們矛盾激化最嚴重的一次就是從張愛玲一次從母親那裡回來開始。
那天是吃晚飯的時候,張愛玲從母親那裡回家,晚飯已經是擺到桌上來了。張愛玲進門,正好她的繼母孫用蕃從樓上下來,當時張愛玲還記得家裡的情形,因為天還是比較熱的,家裡的竹簾子是放了下來的,在客廳裡面有一個金魚缸,金魚缸裡面的魚都已經死光了,但是金魚缸上面描著鮮艷的水草還在,張愛玲那天一進門時的情形,一直到她七十歲的時候還是歷歷在目:繼母孫用蕃就問:「你到哪裡去了,出去了那麼多天。」張愛玲就說,「我到媽媽那裡去了」繼母對張愛玲三天兩頭跑到自己親母那裡去是很不高興的,而且心裡也蠻有挫敗感。所以繼母就說,你住到媽媽那裡去,應該跟我說一聲。但是張愛玲就說,我跟爸爸說過了。這樣繼母本來是不愉快,這下是生氣了,她就說,那你從來沒有把我放在眼裡了。
張愛玲一直蠻硬的,蠻倔的人。她的這種並不言語的倔強更讓她的繼母感到焦灼和焦慮,所以她的繼母當時也是非常本能的「唰」的一下,就是一個耳光。這一打張愛玲的傲氣也上來了。我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憑什麼給你打,而且還是被一個自己討厭的人打。所以張愛玲也是本能的想要還繼母一耳光,但被兩個老媽子趕來拉住了。但她要打的動機是明顯的。可以想像,如果不是阻攔及時,張愛玲的那一巴掌已經打在繼母的臉上了。
直到現在我們都認為,大人打小孩是天經地義的,小孩打大人是說不過去的。而張愛玲既然會很本能的就想回打繼母一耳光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她一直都很恨她。就因為繼母搶走了她的父親。而那孫用蕃也不是好惹的人,當下就哭著尖叫著跑上樓告訴張愛玲的父親說「她打我,她打我了」。於是張愛玲的父親很生氣,狠狠打了他。平時即使她跟繼母鬧別扭也在暗地幫她的父親這次卻打了她。這讓張愛玲感到氣憤而且絕望。所以表現過激,吵著要找警察。也因為她的這一舉動使得她被父親關押起來了。也因為被父親關起來,張愛玲用了多少的文字來表示自己心中的委屈,表達失去父親的哀怨,用她的話說就是自己舔自己的傷口。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已經成為她的一個死結
㈥ 張愛玲為何對自己的母親很冷漠
因為張愛玲的母親和他父親離婚後,不能無條件的愛她,而張愛玲又是一個極度敏感的人,缺愛的她無法從母親那裡得到全心全意的愛。而張愛玲在需要母親安慰和贊賞的時候,母親也不會給予。其實她的母親也是愛他的,但是卻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導致張愛玲對母親的隔閡越來越大,以至於後來和母親劃清界限,冷漠對待母親。
有一次,張愛玲考試得了800塊的獎學金,她本以後母親知道後會認可和表揚她,但是,她的母親卻將800塊錢用來打牌,而且還輸光了,並且還質問張愛玲,錢的來路是否不明?於是,張愛玲徹底對母親失望了,從此不再渴望親情。
以至於母親在國外病重的時候,想要見張愛玲最後一面,張愛玲也狠心沒去,她對母親的冷漠到了極點,但是晚年,張愛玲是後悔的,她內心還是渴望和母親和好,想要見見母親。但是這遲到的愛已經晚了。
㈦ 爹不疼娘不愛,才女張愛玲究竟有著怎樣的原生家庭
爹不疼娘不愛,才女張愛玲的原生家庭是破裂的狀態,從小父母就離婚了,張愛玲跟著父親在一起生活。由於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和母愛,因此張愛玲後來才會對年長的男人很感興趣,主要的還是因為年幼的時候缺乏了母愛造成的。在張愛玲的幾段感情中,她中意的男人都是比自己大不少的。
終於這兩個人意識到再也無法在一起生活了,所以兩個人就協議離婚了,當時的張愛玲還很小,母親在巨大的郁悶之下就去了國外。留下了張愛玲和她的弟弟,後來張愛玲到了讀書的年紀,也長大了以後才想到要去找母親。
所以說張愛玲的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她的父親不稱職,母親又不負責任,因此張愛玲的性格非常的沒有安全感,總是患得患失,同時又有些孤僻。所以說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㈧ 張愛玲與父母的關系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後娘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或許這是導致張後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跟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蒼涼的味道,反復地提醒著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至於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又一度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
張愛玲離開了父親逃到了母親那裡,母親給了她兩條路,讓她選擇:「要麼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麼用錢來讀書。」張愛玲毅然選擇了後者,然而,母親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而母女間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間慢慢地、以一種不易察覺的形式在一天天間激化。張愛玲說:「這時候,母親的家亦不復是柔和的了。」由此可見,張愛玲對父母是有看法的,對父親甚於母親。
㈨ 張愛玲到底有戀父情結沒有(有的話請說出理由)
《心經》在張愛玲的作品裡算不上名篇,很少見到關於這部作品的評論。但這真是張的作品裡非常奇特的一部,即使放在今天,這仍然可算是一部視角前衛大膽的小說,它描述了一個父女相戀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許小寒是一個家境優越,漂亮時髦的女孩子,小說一開篇就是一個眾星捧月的畫面,一群女孩子簇擁著小寒,正在給小寒過生日,她們調笑嬉鬧,顯得無憂無慮。生日聚會將散,小寒的父親回來了,於是女孩們又逗留了一會。行文至此,一切都如無風的水面,平靜平淡之極,是白描的寫法,以對話展開情節。這個開篇粗看像是一處閑筆,其實不然,張在這里顯露了精湛的對短篇的駕馭技巧,在女孩們看似隨意的相互調侃的對話里,不著痕跡地交代了人物之間的關系。為後來的許多事件做足了鋪墊。而小寒的父親出場後,只有極其敏感的讀者才能隱約感受到父女之間曖昧微妙的關系。這一段千把字的文字里,小寒的嬌痴精明,段綾卿的少年老成,小寒父親的蒼老疲憊卻又富有魅力,都在紙面上鮮明地立起來了,此後所發生的故事盡管出人意料,但卻不令人感覺突然和生硬,皆因人物的定位準確合理。更妙的是安排了一段小寒和綾卿一起照鏡子的情節,小寒摘了綾卿的耳環戴,這一段細節是故事極其重要的關節所在,這個細節的安排表現了小寒的淘氣,綾卿的隨和,更借著照鏡子告訴讀者她們兩人長相相似,為以後小寒父親移情綾卿埋下了伏筆,而小寒戴上耳環後女友門一說顯得大了幾歲她立刻煩躁地摘下,這個細節與後文她向父親袒露不願長大生怕離開父親相呼應。
女友們陸續散去,綾卿最後離開,小寒送她下樓,這個過程很自然地將小說的氛圍從喧鬧向肅靜過渡。送走女友回到客廳,此時客廳里只有父親,緊張的氣氛開始在紙上彌漫開。一開始雙方都故做輕松,掩飾著內心的尷尬與痛苦,隨著對話的深入,情緒開始失控,尤其是小寒,幾乎到了不能自持的地步。張在這里再一次顯示了令人驚嘆的掌控能力,可以說這一段父女對話的火候相當關鍵,過火就顯得不可信,太離譜,不到火候又使讀者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雲。
可以說這部小說的前半部是張的短篇中的精品,看去水波不興,內中卻暗流涌動,文字更是從容流麗,搖曳生姿。
遺憾的是這種緊湊而富於張力的風格沒能統領全篇,故事的結局顯得倉促,甚至平庸,小寒極力破壞父親和綾卿的關系,被母親及時制止,並送小寒離開了上海遠走他鄉。也許連張也無法想像這樣的故事該如何收場,她也只能猜到故事的開始,卻猜不到故事的結局。
張的視野與意識真的是令人吃驚,這部作品明顯地有精神分析的影響,小寒對父親的迷戀,對母親的排斥完全符合典型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我翻了一下資料,弗氏這一理論的正式發表是在1905年前後三年,而《心經》寫於40年代,我想張恐怕是我國最早的以精神分析學說為根據創作文學作品的作家。
===================
《心經》中許小寒,她正值豆蔻年華而莫名其妙地愛戀著自己的父親許峰儀,有著戀父情結,"心經"寓意著這種性愛情結的潛在作用。
這種畸型的性愛關系是導致這一幸福家庭破裂與她自己健康愛情毀滅的內在原因,許小寒由對父親的血親之愛逐漸轉變為一種對異性的眷念與戀慕,由自然天倫的父女關系蛻變為戀人關系,進而發展為少女對男子的傾心依戀和狂熱追求。
許小寒對父親畸形的繾眷柔情,導致她把母親視為情敵和排斥對象,有意無意地用自己的年青美貌去反襯母親的年老珠黃,打趣母親偶爾艷麗的著裝,使得著這位賢妻良母產生自卑感而離開丈夫。
其父許峰儀在意識到這種畸形性愛的尷尬和危機後,不得不用李代桃僵的辦法來解決。
這篇作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表現了現代西方文化中非理性主義與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沖突,同時揭示了這種非理性主義思潮對中國女性在性愛方面的巨大影響。
==========
淺解張愛玲之戀父情結 文 / 安果兒
影響張愛玲一生的兩大因素便是她的戀父情結和自戀情結。然而前者更是主要的根本因素。正是她嚴重的戀父情結才最後導致了她產生自戀情結。要了解張愛玲的戀父情結,我們首先必須要了解什麼叫「戀父情結」。所謂「戀父情結」,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這么釋義:「女兒親父反母的復合情緒。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對父親的深情專注,想把母親置諸一邊,取代她位置的願望,即『愛父嫌母』的潛在願望,稱為戀父情結。」根據弗洛伊德的研究,戀父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每個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時候,在她少年的時候,對父親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都有一種崇拜,每個女孩子,其實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戀父情結,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長的過程當中,她的戀父情結慢慢地會轉移,她會成熟,她會投射到應該和她在一起的異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過另外的一次異性的結合,來完成自己戀父情結的終結。而另一些無法淡化這種情結的人便會形成心理暗疾。弗洛伊德還指出,如果戀父情結對人的影響發展不利,人便可能一生都受其影響。而張愛玲便是這一類。她沒有終結她的戀父情結,她以後不斷地和別的異性結合,只是為了延續她的戀父情結。
在說她的戀父情結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張愛玲的家庭背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清末南京長江水師提督黃軍門的女兒,是一個富有藝術修養的女性。她的父親張志沂是舊官宦家的闊少爺,沒有正式工作。可以說張愛玲的父母可以稱做是舊時代和新時代的代表。也正是這一點導致了父母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給張愛玲的性格帶來了巨大影響。
對於張愛玲的這個父親的身世也是不得不提的。張志沂的母親也就是張愛玲的祖母便是李鴻章的幼女李菊耦。而他的父親張佩倫則是同治進士,後得入李鴻章幕下。可以說他們是一個沒落的貴族官宦家庭。也是這種特殊背景使得張愛玲的文章中充斥著精緻奢華的裝飾品。
一、張愛玲戀父情結的形成
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她的母親離家出走了。而張愛玲對於母親的離開不是想念,而是怨恨。因為她覺得母親其實是在拋棄她了。但是,母親走了之後,很快張愛玲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非常舒服的生活。她漸漸發現跟父親在一起也是很好的。因為張愛玲從小就表現的勤奮好學,所以父親非常的喜歡她,出門玩樂的時候也會帶著她,甚至去妓院也會帶她去。父親對張愛玲也是極好的,會給她念詩,然後教她讀書。還給她幼稚的作文眉批、總批,而且還把她幼稚的作文裝訂成冊。而這些細節在張愛玲老年的時候她還很清楚的記得。當她翻看舊書看到父親英文體的字跡時就有一種春日遲遲的感覺。很重,很溫暖。她的文章里有提到這些。
從關於他們家的背景中,我們了解到張愛玲的父親是沒有工作的,是一個游手好閑的貴族子弟。所以他的時間也是很多的。閑來無事,他就帶著張愛玲去咖啡館,夜總會。可以說他的所有生活都是不避諱張愛玲的。張愛玲就是他父親生活的見證者。可以說有她父親的時候,就一定是有張愛玲的。張愛玲也便有了跟她父親相依為命的感覺。所以即使張愛玲沒有了母親,但是她非常的喜歡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這也就形成了張愛玲的戀父情結。
因為張愛玲覺得她被母親拋棄了,所以她更是看重珍惜和剩下的唯一的親人--父親之間的感情。在和父親一起生活的日子裡,父親成為她的所有愛的寄託,成為她生命的一大支柱。而當張愛玲的父母離婚之後,她對父親的依賴更是加重了。在這個時候,即使張愛玲沒有了母親,她也並未覺得生活很難過。然而,她內心的這種父親代替母親的這種平衡卻因繼母孫用蕃的到來而被打破。繼母的到來不但沒有緩和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反而使得她對父親的依賴更加加深。直到後來因為繼母的緣故,父親將她關押起來。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得不到回歸,於是就把她的這種情結寄託在她的文學作品中,在後面我們會提到。
二、張愛玲戀父情結的表現
張愛玲的戀父情結主要表現在她失去父親之後。也就是她的繼母孫用蕃嫁到張家之後。而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又主要表現在對這個繼母的厭惡和針對上。她對繼母的不滿很好理解。就是因為她覺得家裡出現了另外一個女人來瓜分她的父親。她不願意自己的父親被奪走,也是典型的戀父表現。
當然了,有人會說張愛玲對繼母反感是因為繼母對他們姐弟不好的原因。這是一反面,但是這里不得不說的是在張愛玲還沒有接觸到這個繼母只是聽說時,就已經對這個繼母厭惡甚至是憎恨了。這一點在她的自傳體散文《私語》裡面可以發現。她寫到:姑姑把父親要再娶的消息告訴我的,當時是在一個小陽台上,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就覺得如果我的這個繼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會把她從這個陽台上推下去,讓她摔死掉。
見過張愛玲照片的人都該知道,張愛玲本身就是一個蒼白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內心卻有如此強烈的情感。她居然會想把繼母從陽台上推下去。由此可以知道她的戀父情結這時候已經很誇張和極端了。
張愛玲本身是個個性軟弱沉默的人。經常有人形容張愛玲就會用一句話來形容張愛玲:「張愛玲不在」。這是因為如果有人要拜訪張愛玲,張愛玲的姑姑要是不在,沒有辦法替她擋駕的時候,張愛玲就會在自己的房間里說,「張愛玲不在」。所有的人都說張愛玲是一個很孤傲的人,派頭大得不得了的人,是一個清末貴族的大小姐,其實不是這樣的,她是有孤傲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自卑,她是因為自卑,所以她不敢見人。張愛玲自己也說,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著人。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軟弱的人當她面對她的繼母卻又是另外的樣子。她們矛盾激化最嚴重的一次就是從張愛玲一次從母親那裡回來開始。
那天是吃晚飯的時候,張愛玲從母親那裡回家,晚飯已經是擺到桌上來了。張愛玲進門,正好她的繼母孫用蕃從樓上下來,當時張愛玲還記得家裡的情形,因為天還是比較熱的,家裡的竹簾子是放了下來的,在客廳裡面有一個金魚缸,金魚缸裡面的魚都已經死光了,但是金魚缸上面描著鮮艷的水草還在,張愛玲那天一進門時的情形,一直到她七十歲的時候還是歷歷在目:繼母孫用蕃就問:「你到哪裡去了,出去了那麼多天。」張愛玲就說,「我到媽媽那裡去了」繼母對張愛玲三天兩頭跑到自己親母那裡去是很不高興的,而且心裡也蠻有挫敗感。所以繼母就說,你住到媽媽那裡去,應該跟我說一聲。但是張愛玲就說,我跟爸爸說過了。這樣繼母本來是不愉快,這下是生氣了,她就說,那你從來沒有把我放在眼裡了。
張愛玲一直蠻硬的,蠻倔的人。她的這種並不言語的倔強更讓她的繼母感到焦灼和焦慮,所以她的繼母當時也是非常本能的「唰」的一下,就是一個耳光。這一打張愛玲的傲氣也上來了。我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憑什麼給你打,而且還是被一個自己討厭的人打。所以張愛玲也是本能的想要還繼母一耳光,但被兩個老媽子趕來拉住了。但她要打的動機是明顯的。可以想像,如果不是阻攔及時,張愛玲的那一巴掌已經打在繼母的臉上了。
直到現在我們都認為,大人打小孩是天經地義的,小孩打大人是說不過去的。而張愛玲既然會很本能的就想回打繼母一耳光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她一直都很恨她。就因為繼母搶走了她的父親。而那孫用蕃也不是好惹的人,當下就哭著尖叫著跑上樓告訴張愛玲的父親說「她打我,她打我了」。於是張愛玲的父親很生氣,狠狠打了他。平時即使她跟繼母鬧別扭也在暗地幫她的父親這次卻打了她。這讓張愛玲感到氣憤而且絕望。所以表現過激,吵著要找警察。也因為她的這一舉動使得她被父親關押起來了。也因為被父親關起來,張愛玲用了多少的文字來表示自己心中的委屈,表達失去父親的哀怨,用她的話說就是自己舔自己的傷口。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已經成為她的一個死結。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11-23/2435354.shtml
㈩ 關於張愛玲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煐
1922遷居天津 1928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
1930改名張愛玲
1939考進香港大學
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投入文學創作。兩年後,發表《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並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和胡蘭成
1944與胡蘭成結婚
1945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
1947與胡蘭成離婚
1952移居香港
1955離港赴美,並拜訪胡適
1956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1967賴雅去世
1973定居洛杉磯;兩年後,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95九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
張愛玲簡介:
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生於上海,原籍河北豐潤。1921年生於上海,1995年離去於美國洛杉嘰,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人,恰逢中國的團圓節日---「中秋節」。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裡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 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後居然成了罪狀,最後只得遠走它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
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於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能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恰巧遇見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好說,唯有輕輕地問一句:「哦?你也在這里嗎。」
人生有飛揚,我飛揚不起來;人生有熱鬧,可是我熱鬧不起來。我可以逃離一切,但我逃不出這生命的蒼涼。蒼涼是飛揚與熱鬧之中的安穩與真實
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辦里,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這世上沒有一種感情,不是打補丁的。
人生在世,凡事想得太多是不行的。
人要出名要趁早。
生命是一席華麗的袍,爬滿虱子。
「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詩,然而它的人生態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是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在還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了的一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的一料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面下著雨,已經下了許多天,點點滴滴,歪歪斜斜,像我的抄不完的草稿,
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因為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如插花與室內裝修,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而相形之下又都是小事;民以食為天,但看大餅油條的精緻,就知道食不光是填飽肚子就算了。
一般的說來,活過半輩子的人,大都有一點真切的生活經驗,一點獨到的見解。他們從來沒想到把它寫下來,事過境遷,就此湮沒了。
年紀輕的時候,倒是敢說話,可是沒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會上有了地位,說出話來相當分量,誰都樂意聽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學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語,切忌生冷,總揀那爛熟的,人雲亦雲。等到年紀大了,退休之後,比較不負責任,可以言論自由了,不幸老年人總是嘮叨的居多,聽得人不耐煩,任是入情入理的話,也當做耳邊風。這是人生一大悲劇。
對於大多數的女人愛的意思就是被愛。
如果你答應幫一個女人的忙,隨便什麼事她都肯替你做:但是如果你已經幫了她一個忙了,她就不忙著幫你的忙了。所以你應當時時刻刻答應幫不同的女人的忙,那麼你多少能夠得到一點酬報,一點好處——因為女人的報恩只有一種:預先的報恩。
一個男子真正動了感情的時候,他的愛較女人的愛偉大得多
算到頭來,每一個男子的錢總是花在某一個女人身上。
如果你不調戲女人,她說你不是一個男人,如果你調戲她,她說你不是一個上等人。
如果一個女人告訴了你一個秘密,千萬別轉告另一個女人——一定有別的女人告訴過她了。
男人做錯事,但是女人遠兜遠轉地計劃怎樣做錯事。女人不大想到未來——同時也努力忘記她們的過去——所以天曉得她們到底有什麼可想的!
女人取悅於人的方法有許多種。單單看中她的身體的人,失去許多可珍貴的生活情趣。以美好的身體取悅於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也是極普遍的婦女職業。為了謀生而結婚的女人全可以歸在這一項下。這也無庸諱言——有美的身體,以身體悅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悅人;其實也沒有多大分別
談女人
上海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鍾都撥快了一個小時,然而白公館里說我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鍾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蘇氣得渾身亂顫,把一隻綉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頜,下頜抖得彷彿要落下來。
白公館有這么一點像神仙的洞府:這里悠悠忽忽過了一天,世上已經過了一千年。可是這里過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為每天都是一樣的單調與無聊。流蘇交*著胳膊,抱住她自己的頸項。七八年一眨眼就過去了。你年輕么?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他們有的是青春——孩子一個個的被生出來,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紅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來,眼睛鈍了,人鈍了,下一代又生出來了。這一代便被吸到朱紅灑金的輝煌的背景里去,一點一點的淡金便是從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她那一類的嬌小的身軀是最不顯老的一種,永遠是纖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瓷,現在由瓷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下頜起初是圓的,近年來漸漸尖了,越顯得那小小的臉,小得可愛。臉龐原是相當的窄,可是眉心很寬。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
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一點*。
世上的好人雖多,可沒有多少傻子願意在銀錢上做好人。
那是個火辣辣的下午,望過去最觸目的便是碼頭上圍列著的巨型廣告牌,紅的,橘紅的,粉紅的,倒映在綠油油的海水裡,一條條,一抹抹刺激性的犯沖的色素,竄上落下,在水底下廝殺得異常熱鬧。流蘇想著,在這誇張的城裡,就是栽個跟頭,只怕也比別處痛些
無用的女人是最最厲害的女人
一般的男人,喜歡把好女人教壞了,又喜歡感化壞的女人,使她變為好女人。
因為精神戀愛的結果永遠是結婚,而肉體之愛往往就停頓在某一階段,很少結婚的希望。精神戀愛只有一個毛病:在戀愛過程中,女人往往聽不懂男人的話。然而那倒也沒有多大關系。後來總還是結婚,找房子,置傢具,雇傭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得多。
近三十的女人往往有著反常的嬌嫩,一轉眼就憔悴了。總之,沒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長期的抓住一個男人,是一件艱難的,痛苦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
她所僅有的一點學識,全是應付人的學識。憑著這點本領,她能夠做一個賢惠的媳婦,一個細心的母親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火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傾城之戀
三輪車夫披著方格子絨毯,縮著頸子唏溜溜唏溜溜在行人道上亂轉,像是忍著一泡尿。紅棕色的洋梧桐,有兩棵還有葉子,清晰異常的焦紅小點,一點一點,整個的樹顯得玲瓏輕巧起來。冬天的馬路,干凈之極的樣子,淡黃灰的地,淡得發白,頭上的天卻是白中發黑,黑沉沉的,雖然不過下午兩三點鍾時分。
高高在上的掛鍾,黑框子鑲著大白臉,舊雖舊了,也不覺得老,剔搭剔搭它記錄的是清清白白乾乾凈凈的表面上的人生,沒有一點人事上的糾紛。
愛是熱,被愛是光。
廚房裡烏黑的,只有白泥灶里紅紅的火光,黑黑的一隻水壺,燒著水,咕嚕咕嚕像貓念經。
從前她是個美女,但是她的美沒有給她闖禍,也沒給她造福,空自美了許多年。現在,就像齎志以歿,陰魂不散,留下來的還有一種靈異。
他是高而瘦,飄飄搖搖,戴一副茶晶眼鏡。很氣派的一張長臉,只是從鼻子到嘴一路大下來,大得不可收拾,只看見兩肩荷一口
匡霆谷矮矮的,生有反骨,腦後見腮,兩眼上插,雖然頭已經禿了,還是一臉的孩子氣的反抗,始終是個頑童身份。到得後來,人生的不如意層出不窮,他的頑劣也變成沉痛的
在家裡他雖然火氣很大,論到世界大局,他卻是事理通達,心地和平的。
很奇異的許多男子,生在世上就為了操兵。
其實也用不著裝,天生的她越是有一點激動,越是一片白茫茫,從太陽穴,從鼻樑以上——簡直是頂著一塊空白走來走去。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134945176 http://blog.sina.com.cn/u/4ab7570a010006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