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印度在1951年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推行計劃生育的國家,但沒有強制性措施 世界上也有一些國家有過關於人口與計劃生育方面的立法,例如,墨西哥在1974年頒布《普通人口法》,土耳其在1983年頒布《人口計劃法》,秘魯在1986年頒布《全國人口政策法》,印尼在1992年頒布《人口發展與幸福家庭法》,這些國家的法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明確規定:夫婦有權自由決定生育子女的數量和間隔。
㈡ 國外有哪些國家鼓勵生育的哪些國家實行計劃生育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知道確切的國家,北美有加拿大,生倆孩子政府補貼800加元,歐盟大部分歐洲區域國家都鼓勵生育,如北歐國家,丹麥,瑞典,挪威,大陸國家德國等,都有政策性導向,直接原因是鼓勵生育的國家都或多或少地面臨人口增長減速或者負增長,人口少,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所有問題都會出現。 據我所知,實行計劃生育的...最早是印度,印度的宗教及民族問題使法案很難實施,不過,有三個邦實行計劃生育。另外,土耳其,墨西哥,印尼也有計劃生育立法,但是施行上是出於公民自願,與中國的強制性還是有一定差別。施行計劃生育的原因,也是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政治,所有問題。
㈢ 幫忙回答一下子唄 有哪些國家鼓勵生育的政策成功了 謝謝呀
比較有名的應該是俄羅斯,他們的生育政策是俄羅斯的人口開始正增長。
俄羅斯鼓勵生育的政策:
大力宣傳
為了讓國民多生孩子,俄羅斯政府印製並在街頭張貼了許多鼓勵生育的宣傳海報。在莫斯科地鐵,一幅海報上畫著一名婦女抱著3個嬰兒,另一幅海報上則印著「愛國從家庭開始」的字樣。
授予勛章
俄政府號召育齡婦女多生孩子,把每名婦女生育至少3個孩子定位為「愛國責任」。對此,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簽署一項政令,向多生育的婦女授予「父母榮譽勛章」,以表彰她們為俄羅斯作出的貢獻。報道說,許多婦女開始響應號召,在一些富裕婦女中,懷孕甚至成為時尚。
補貼金錢
除了精神獎勵外,俄羅斯政府更是給出了令人心動的物質獎勵。俄羅斯政府規定,從在2007年1月1日開始,凡是生育二胎以上的孕婦,每生一胎便可獲得相當於5000英鎊的獎勵,這對每月平均工資僅150英鎊的俄羅斯百姓而言的確是一個不小的誘惑。
㈣ 為什麼沒有強制的父母培訓制度,想生孩子必須先培訓去
很早以前,我就對家庭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感到疑惑不解。孩子為什麼學習不理想?孩子為什麼倔強,不接受家長的教育,指導?孩子為什麼迷戀網路?孩子為什麼……?我是一個喜歡思索問題,解決問題的人,不管問題是否與我有關。於是我對家庭教育展開了學習與探索。針對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辨別,站在中立的位置了解家長和子女之間的分歧與沖突,大量收集與家庭教育相關的數據,信息。從成功的教育個案中尋求共同點;比較成功和失敗教育個案中的區別。還通過網路,書刊,各類教育講座等途徑加強學習,獲取營養。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終於認識到:很多的家庭教育問題是因為我們忽視了一些細節造成的,另外我們還對家庭教育缺少足夠的認識與理解,以致形成某些觀念、認識上的漏洞、誤區。所以當我們面對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時也就顯得束手無策,茫然無措了。了解了問題的本質,要解決問題就相對容易一些了。我根據自己多年來學習積累的經驗,結合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現實問題,經過多重的考證與實踐,總結歸納了家庭教育新理念——人性化教育。希望能藉此調整、改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狀況,及時彌補漏洞修正誤區。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人性化教育的相關內容吧。教育原則指的是平等,互助。我認為:教育絕不僅僅是我說你做的機械化操作,更不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管制與鎮壓,教育所蘊含的是人與人之間人性的尊重與維護,所以教育的基本原就是平等,互助。教育是對一個人內在素質的培養。教育如果脫離了這一要求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內在素質的培養包括:人格塑造,道德培養,情感抒發,是非辨析,習慣形成,文化知識的傳授等多方面的整體塑造。我們在執行教育時可能從來就沒有想到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這就是我要說的教育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被教教育者對教育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得到尊重、認可;理性、溫和;分辨、換位;科學、完整的教育。(另有文章具體介紹教育需求的相關內容)最後我們來了解教育類別及教育驗證。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就成了重中之重。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促進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只能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補充,絕不是家庭教育的支柱。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教育就是文化知識的傳授,那是學校里的事,在進入學校之前只要不讓孩子凍著餓著健健康康不生病就行了,這是大錯特錯的。教育驗證就是對家長的驗證。作為家長應該清楚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是哪一類家長。卓越的?優秀的?普通的?失敗的?卓越的家長善於預防,阻止問題的發生發展,優秀的家長善於處理,化解問題。普通的家長在別人的幫助下可以處理,化解問題,不會惡化問題;失敗的家長不但不能解決,處理問題反而會擴大,惡化問題。所有這些就是人性化教育的全部。但我知道教育是一個很廣泛很深刻的問題,哪怕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恐怕也只能詮釋一二。即使如此,我還是相信,只要大家按照人性化教育的相關內容教育指導孩子,應該還是可以預防、阻止,也能處理、化解一些問題的。因為從二00四年起,我就通過網路運用自己總結,歸納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幫助一些家長,學生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獲得了一致好評及褒獎。網路給了我充足的信心與勇氣,但網路也有網路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大眾,也為了自身能獲得更好更大的發展,我鼓足勇氣走向街頭,向您宣傳,推廣家庭教育新理念——人性化教育。理論我已經說的夠多了,我想大家可能聽煩了,那我就說說具體的事情吧。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問題吧,那我告訴您:孩子的學習好與不好不在於他(她)本身。在於您是否對她訓練得當。孩子學習不理想不是某一個人,某一個家庭,或者某一個國家的事,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全世界都很關注這個問題。早在上個世紀的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就率先提出了:感覺統合失調的理論學說。據相關資料介紹: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撰文說:感覺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將身體各部分感覺器官(眼、耳、鼻、皮膚等)輸入的各種感覺刺激信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組織加工、綜合處理的過程。只有經過感覺的統合,人類才能完成高級而復雜的認識活動(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力等)。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最終影響身心健康。學習能力是身體感官,神經組織及大腦間的互動,身體的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官,透過中樞神經分支及末端神經組織,將訊息傳入大腦各功能區,稱為感覺學習。大腦將這些訊息整合,作出反應再通過神經組織,指揮身體感官的動作,稱為運動學習。感覺學習和運動學習的不斷互動便形成了感覺統合。「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意味著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這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推遲人的社會化進程。了解了感覺統合失調我們就能了解孩子為什麼天天都在學習,成績卻不理想的客觀原因了。所以,一個孩子學習狀態好只能說明這個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強,否則就是感覺統合能力弱。那麼如何促進,強化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呢?感覺統合包含:聽覺、視覺、觸角、平衡、本體五個方面。對人影響比較大的就是聽覺、視覺、平衡統合失調。我們平常所說的注意力不集中,好開小差,走神其實就是聽覺統合失調;而粗心馬虎,做作業不認真仔細則是視覺統合失調。那些躁動不安,好動,缺乏自控能力的就是平衡統合失調。下面我們分別了解聽覺、視覺統合統合失調的原因分析及矯正方法。聽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分析及矯正方法 聽覺統合失調是聽覺功能發育不全,孩子從生下來的那天起,各種功能都處叫於發育階段,功能發育的好就能做出敏捷,快速的反應,否則就會遲滯,緩慢甚至無所反應。這是因為沒有發育成熟的各種功不能有效地接收,反射相應的信息,各項技能還處於比較薄弱的狀態。我們知道:某種功能由弱到強唯有通過訓練才能完成。客觀現實卻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家長們忽略了對孩子的聽覺能力進行有效的訓練,致使孩子對外部的語音信息的接收能力不夠敏感,常常聽不到或者聽不清家長的指令,或者就是聽到了也是充耳不聞,不採取任何相應的行動。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們誤以為是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等長大了懂事了就好了。根本沒有人會想到:或者孩子並沒有聽清楚家長的指令。
聽覺信息多而雜,每天從早到晚充斥耳際的是各種各樣的嘈雜聲,與視覺信息相反的是,聽覺信息是單一的,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過濾掉除主講者一方的聲音外所有的聲音。但我們的孩子沒有得到過這方面的訓練。孩子在嘈雜,紛亂的聲音信息干擾下很難分辨主講者的聲音。這種現象其實也就是聽覺能力的缺損,聽覺能力缺損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聾子」。到醫院檢查,孩子絕對沒有任何的聽力障礙,只是缺乏捕捉主幹語音信息的能力罷了。因為不能有效地捕捉到主幹語音信息,孩子就顯得腦袋空空,無所事事。在平時孩子還可以好一點,畢竟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在課堂上聽覺能力缺損的孩子就只能獃獃地坐在座位上,受外界嘈雜的語音信息的干擾而浮想聯翩,老師講的課卻不知所雲。最終形成孩子不能認真聽講,注意力不集中的客觀現實。並不是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聽覺統合失調的訓練應該在嬰兒時期就開始,主要訓練嬰兒的聽覺能力。在對孩子說話時一定要保證面對面,讓孩子直視說話者的面部,幫助孩子形成捕捉說話者的口型,專注地聆聽說話者發出的每個音符,音調的習慣,這樣孩子就能根據說話者發出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經過長久的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就會自覺形成注視主講者的習慣,結合主講者的口型也就更容易捕捉來自主講者的語音信息。老師們都知道:上課不認真的孩子基本上都沒有看著老師,看著老師的也是目光渙散,想著自己的心思。那些看著老師並且目光聚斂的孩子一般都是學習成績比較好,學習輕松的孩子。
對於已經形成聽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其矯正方法與訓練方法是一致的,只是我們一定不能只告訴孩子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在行為上督促孩子做好,是否做好一定要嚴格督促。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加強調整與改善,杜絕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視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分析及矯正方法 視覺統合失調是視覺功能發育不全,視覺功能發育不全會造成兩種損害,一種是近視眼,另外一種就是認讀,書寫容易出現遺漏,錯誤。(近視眼是睫狀肌及其它眼部組織的變異造成的,睫狀肌及其它眼部組織的變異會造成屈光不正,這樣遠距離視物就不夠清晰)認讀,書寫容易出現遺漏,錯誤是因為視覺神經發育不良,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機能欠缺,採集的視覺信息不能在大腦皮層區完整地輸入,輸出。這就導致了視物產生遺漏,錯誤。
視覺功能之所以發育不良是因為視覺神經及視覺組織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視覺功能分為視覺信息的輸入及視覺信息的輸出。我們先說視覺信息的輸入。視覺信息的輸入主要以圖像為主,(所有的物質都為圖像)其次為文字,而文字又包含有數字,字母等。圖像信息有大小,形狀,顏色這幾方面,就拿樹葉來說吧,除了顏色,大小,形狀之外還有葉莖,葉面等信息可以採集。葉莖有粗細之分,葉面有正、反面,滑,糙之別。文字有筆劃,筆順,上下,左右,混合結構之類的信息。數字有數值,數位,大小之類的信息。
我們平常一般只告訴孩子物質的名稱,其它的相關信息卻很少提及,就算是一雙吃飯的筷子我們也有很多信息可以分析,但我們從來就沒有給孩子分析過,筷子的質地,產地,由來……,孩子們看到的筷子就只是兩支長短一致的小木棍,卻不能透過小木棍看到其它的信息。其實,視覺信息分的越細小越有利於信息的輸入與輸出。
除了視覺信息輸入容易出問題外,視覺信息的輸出也有可能出現問題,我們常常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孩子嘴裡念著7+8=15。手下卻寫成:7+3=15,或者7+8=8。這種情況就是視覺信息輸出出現問題。我們常常認為這種問題是孩子粗心,馬虎,是孩子的主觀錯誤。其實一旦視覺信息輸出出現問題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一直以來我發現家長習慣於告誡孩子要認真仔細,可是告誡僅僅只是停留在語言上,在行為上卻很少對孩子進行認真,仔細的訓練,當孩子出現粗心,馬虎的問題時,家長們喜歡責怪孩子不聽話,卻沒有想到對孩子視覺信息的輸出進行訓練。
關於視覺信息的輸出還有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孩子們在認讀,書寫時往往是跳躍式的,嘴裡讀著前一句,眼裡卻瞟著下一句,手上寫著前一道題,心裡卻想著下一道題。究其原因有可能在計算、閱讀能力還不是很完善時老是被催促著趕快寫作業,或者孩子們自己催促自己,趕快做完作業了好出去玩,這樣就忽略了信息的整體輸出,形成了粗心,馬虎的不良習慣。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訓練孩子對各類視覺信息的分析,了解,對文字,數字逐一逐個地認讀,書寫。以此刺激、強化視覺神經及神經元對視覺信息的傳遞及整體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另外在孩子最初認讀,書寫時不要催促孩子,更不要讓孩子自己催促自己。對於視覺功能受到損害的孩子不要批評,指責,而是耐心地加強對視覺功能的訓練,視覺功能是完全可以修復的。平衡統合失調的原因分析及矯正方法平衡感是人類行動的基礎: 平衡感失調的兒童很難平靜,安寧,他們時刻在運動,不是上躥下跳就是東倒西歪,顯得站無站相、坐無坐姿;脾氣急躁、好動不安,上課愛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興趣保持時間短,可以集中精力玩幾小時電子游戲,卻不能專心聽講五分鍾,人際關系不良,不能團結同學,甚至與父母爭吵;左腦判斷能力差。但這樣的孩子一般比較聰明,接受能力強,思維活躍,學習成績不穩定,時高時低,學習方面什麼都懂,但因為粗心很難考出高分。分析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母親非自然生產,剖腹產造成嬰兒壓迫感不足,對其運動神經元缺少先期的訓練。二是因為疾病或過度保護而缺少運動,特別是缺少爬行,導致運動神經元缺少後期訓練。運動神經元缺少訓練其直接後果就是信息傳遞不良,其協作功能大打折扣。對於平衡統合失調的孩子不宜訓斥,呵責,應以鼓勵為主,這樣的孩子因為聰明(聰明的另外一個詞就是敏感),他們的自尊心也就比一般人要強。自尊心受挫會加重他們的躁動不安。如果情緒穩定他們會表現得好一些,起碼能安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樣的孩子個性很強,還是語言天才。如果沒有充足的道理不要妄想說服他。如果誰想在語言方面向他們挑戰,只能是自取其辱。對於觸覺統合失調的孩子而言,他們的矯正方法就是加強運動,運動不是刻板,單調的,可以通過游戲來完成。爬行,跳繩,走平衡木或者相類似的運行都是對他們很好的訓練,再有就是加強靜態運動。比如說撿拾黃豆,開始粒數少一些,三十粒左右,以後慢慢擴充。訓練時要視孩子的反應而做不同的調整。運動時不可讓孩子自己單獨做,或者家長陪同一起做,或者邀請幾個同齡的孩子一起做,否則只會讓孩子感到禁錮和壓力,引起不必要的反感。這樣就不能收到訓練的效果了。當然孩子學習不理想不僅僅只是感覺統合失調這一單一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在認可孩子的基礎上,加強對問題的分析,辨別。找出問題的本質加以調整,改善。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解決問題。下面我給大家講幾個小故事吧。有心的家長應該可以聽出點什麼的。 對家庭教育的一點看法部分中小學生成績欠佳一直是讓學生,家長,老師感到有一些困惑的事,一樣教,一樣學的學生,為什麼會效果不一樣呢?雖然可以明顯看出他們不太努力,可他們為什麼不努力呢?後來通過與一位家長的談話後我茅塞頓開。
某個周末,鄰居家上初二的孩子拿作業本請我為他講解習題,我先讓他演習一遍,看看他不會做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待他做完一看,粗心是主要因素,當堂課也沒有能完全消化。我稍稍地指點了一下解題的路徑,他就完完整整地做好了。由此看出他的領悟能力不錯,按說他應該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據說成績總在及格的邊緣徘徊,從來沒有超過七十分。於是,我就問他:您很聰明的呀,為什麼不能考出好成績呢?他憋紅著臉囁嚅著說:我媽媽說我天生不會學習。
我很疑惑他媽媽為什麼這樣說。我認為他完全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就把這個想法和他母親談了談。可他母親不以為然地說:他自己不會學習,教也教了管也管了,可他還是老樣子。說著說著就有些怒不可遏了。看她如此激動我不好再說什麼,但心裡已是心知肚明。看樣子,鄰居家的這個孩子接受了一種錯誤的心理暗示:他天生不會學習。在這樣一個消極的心理意識驅使下,他遇到困難,問題就不會想辦法處理解決了。如此一來,也就談不上刻苦,努力地學習了。不難看出:這個母親對孩子的教育缺少了一個最基本的內容:自信,自強的品德教育。更可怕的是:這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做了絕對的否定。這無疑是家庭教育中的漏洞與誤區。其實這孩子天資不低。就因為家庭教育的缺陷而不能獲得理想的結果。讓人扼腕嘆息的是:他的母親還渾然不知。
由這個事例我不由想起「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教授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分別做了兩個試驗。第一個試驗是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AB兩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要仔細飼養;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怎麼樣養都成,只是別讓它們死了。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老鼠進行了檢測。發現AB兩組的老鼠產生了很大的區別。首先在覓食、抗天敵的靈敏度,毛色的光澤度以及抗疾病的能力方面。A群老鼠遠遠優於B群老鼠。後來又做了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老鼠比B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便來到了一所偏僻的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抽出二十張試卷,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後,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後來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很是意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期望"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權威,老師們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孩子那樣對待他們;而這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准,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仔細想想:我們現階段的家庭教育幾近是空白的,孩子沒有問題則罷,一旦出現問題就是孩子的主觀錯誤,我們不是客觀地分析,辨別,而是簡單,粗暴地指責,謾罵。其實,指責,謾罵只是家長自身情緒的發泄,根本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最初孩子的問題還只是表象問題,是完全可以調整,改善的。但時間一長就是本質問題了,要想調整,改善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辛勞。此時家長們往往會絕望地說:這孩子是教不好的。一句話把自己為人父為人母的責任推的一干二凈。這種教育理念與「羅森塔爾效應」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羅森塔爾效應」只是幫助孩子設定一個方向。讓孩子朝著即定的方向發展,進步。其實「羅森塔爾效應」為孩子設定的方向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那就是:優秀。
如果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能夠堅定地認定:孩子是優秀的。那麼不論孩子出現什麼問題,我們會不遺余於力地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問題的處理與解決,孩子也就地獲得了解決問題的經驗與能力。以後遇到相類似的問題就能及時解決。
如果我鄰居家的那位母親能認定孩子是優秀的,在此基礎上幫助孩子及時,有效地化解一些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與問題。那麼孩子就在無形中形成了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拚搏精神。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面對困難,挫折他就善於銳意進取,敢於拚搏。而不是逃避,退縮。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我們家長是很頭痛的,可家長們是否想到:換一種觀念換一種角度就會發現:我們的孩子其實是很可愛的。
㈤ 歐洲為鼓勵生育推行「合作性父母」,你嚮往嗎
相信在許多驢友們的心裡,都揣懷著一個“法國夢”,網路的傳播與旅遊業的興盛,讓人們都認為法國是一個民主而又開放的國家,都想要去這個國度一探究竟!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法國也是歐洲的四大經濟體之一。
更讓遊客們表示羨慕的是,這樣的新生兒,也都受到了法國生育政策裡面的保護,不管是不是有婚姻生出來的新生兒還是合作性父母所生出來的新生兒,都能夠獲得法國政府的獎勵生育基金。
合作性父母在當地被稱之為是“Co-Parents”。對於法國的這種現象,你是如何看待的呢?你嚮往法國這個國家嗎?
㈥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有哪些國家實行激勵的生育政策
除了中國之外,就是印度了.印度不是不實行.應該說,印度的人口壓力比中國大得多。印度在1951年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推行計劃生育的國家,但沒有強制性措施。1976年,印度的馬特拉施特邦通過的《限制家庭規模法》規定,對已生育3個孩子以上的,55歲以下的男性和45歲以下的女性實施絕育手術。但這項法案沒有得到總統批准。1977年,印度政府強調印度反對在全國或邦一級實行強制性措施。因此,印度政府制定的人口政策只能是建立在民眾自覺、自願的基礎上的。於此同時,印度政府對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進行各中補助,例如子女長大之後優先安排工作等等.
西歐大多為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如德國,法國,葡萄牙已出現負增長,所以他們的國家有實行激勵的生育政策,例如以下幾個國家就有實行激勵的生育政策:
1.新加坡
根 據新加坡政府的調查,該國35至39歲的婦女有將近四成只有一個小孩或是沒有小孩,為此政府提出一套政策因應。在產假方面,強制性的產假有八周,產假期間 員工領全薪,非強制產假則有16周,假期長短由僱主與勞方協議,員工在非強制產假期間領半薪,工資成本由政府負擔。此外,每個小孩的育兒津貼摺合台幣約每 月7500元,兩個小孩以上的家庭,給予高免稅額及特別扣除額,生到第三個小孩,還可分配到國宅。另外還有「嬰兒紅利」計劃,政府會在一對夫婦生第二個或 第三個小孩時,將錢存入夫婦的戶頭,供應其支付託兒所或幼兒園的費用。
除了產假與津貼的發放外,星國政府也積極設置嬰兒託管服務,目前約有二十多家嬰兒託管中心,可照料三百個嬰兒,星國政府更計劃在未來五年,將嬰兒託管中心增加至三千個。
2.日本
日本有「育兒減稅」方案,而職業婦女在家照顧幼兒,則有「留職有薪」方案,婦女可領工作時40%的薪水在家專心育兒。另外,日本政府也鼓勵幼兒園延長托兒時間,減輕雙薪家庭的育兒壓力。
3.法國
在歐洲,法國的生育率僅次於愛爾蘭,生育率持續升高,預計至2050年,法國的人口數將從現在的六千萬增加至七千多萬,該國豐厚的鼓勵生育政策,讓大家生孩子的意願大大提升。
法國的有薪產假長達四個月,而且不管是自己生或是領養小孩一樣都有津貼的補助,每生一個或領養一個小孩,可馬上領三萬元的獎勵生育津 貼;小孩三歲前,每個月可再領六千元台幣的津貼,如果媽媽決定專職在家帶小孩,每個月補助的金額再提高至萬元以上,而且婦女可留職休假三年專職帶小孩。此 外,每多生一個小孩,繳的稅就更少,而且搭乘交通工具也有優待,像是三個小孩可享票價七折,四個小孩可享六折,七個小孩可享三折。
4.香港
據星島日報報道,為鼓勵生育及增加香港的競爭力,港府正研究延長現行由小學至初中的九年免費教育,並考慮把兩年幼兒園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目前正向各界進行咨詢;一旦獲得支持,維持逾二十年的九年免費教育將延長至十一年,預計每年額外開支逾十億元,預計可望於○七/○八年度實施。
5.德國
德國「少子化」的問題也很嚴重。為了提高生育率,當地從一月一號開始,實施育嬰補助新制,即使請假照顧新生兒的父母親,也可以支領三分之二的薪水。為了享受更優厚的福利,不少孕婦使出拖字訣,希望小嬰兒能延遲報到。
根據新法,只要1月1日以後誕生的新生兒,父母親可享有三分之二月薪的育嬰假,每月最多可領1800歐元,最多可領12到14個月,相較於舊制一年育嬰假,每月最高可領450歐元,兩年育嬰假,每月最高可領300歐元,優渥許多。
㈦ 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實行計劃生育的嗎
澳、加、俄這幾個國家是絕對鼓勵生育的,德國等人口衰減的國家也是鼓勵生育。日本和印度等國都有計劃生育政策的出台,但非強制性,即非強制一胎制,而是放開二胎不提倡三胎,也沒有強制執行抄家之類的行動。強制性的一胎制是天朝特色,現在倒是聰明了,逐步放開了單獨二胎。如果人越少越有錢,那麼古代人就應該比現代人有錢才對;而且日本和印度的人口密度基本一樣,但是經濟照樣天差地別。其實經濟和人口數量關系不大,和人口素質才是正比,但是一胎制卻導致了嬌生慣養的扶不起。
當初計劃生育的原因是「人均資源低於世界平均」,但問題是人均資源本身就不平均,少數國家掌握了太多資源,例如俄羅斯就掌握了陸地上淡水資源的3/4,你找誰講理去??要人均跟俄國一樣的話,中國人要減少到總數一千萬!!俄羅斯光賣賣天然氣就能發大財,咱中國真心學不了。
國與國不同,不能光看人口就說經濟如何如何。國家經濟有兩種,第一種,資源型,沙特是典型,這些國家的錢簡直是地里長的。如果沙特人口減少一半,人均產值估計就能翻一番。第二種,人力型,類似於大多數亞洲國家。比如亞洲四小龍。從港澳台到新韓日,還有中東的以色列,普遍人口擁擠,資源稀缺,只能提升人口素質、發揮人力優勢,創造科技GDP。這靠的就是加大教育投入,而不是搞什麼獨生子的「一胎制」和上不起大學的「教育產業化」。假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的人口少一半,但是人口素質保持不變,人均GDP變化也不會大。加拿大也是地廣人稀,但是國家經濟主要支撐不是賣資源,而是科技產業,但是因為人力比鄰居美帝差得太遠,所以科技比不上美帝,人均產值也比美帝低。
中印都是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賣資源咱真賣不起,少生人口節省下來的空氣和水資源,還不比一年工業污染用掉的水和空氣零頭多。與其減少兩億人,不如將提升綠色產業,把單位工業產值的資源消耗降低一半更環保。
㈧ 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搞計劃生育
沒有任何國家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㈨ 哪些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你的想法有錯誤的地方,就業困難哪裡都有,發達國家的大城市沒有么?紐約倫敦……很多事業者,尤其現在還經濟危機。 是的,現在中國的計劃生育嚴重加速了人口老齡化,這是事實,不用迴避~教科書上都明確寫著呢。 所以國家現在人口政策允許父母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可以有二個孩子了。就是為了減緩老齡化。 並且以前是希望人口下降,但是現在變為維持在16億左右。這是現實並且正確的~ 同時,中國是世界唯一計劃生育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