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贍養父母,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不要把她當做還能幫你的正常理智的老人,就把她當做你嬌生慣養的孩子吧,縱有千辛萬苦也是無怨無悔。說著容易,做到卻難,關鍵:要過心裡關!
B. 社會進入了老年化,一個家庭老年人好幾個。怎樣養老人,有好的建議嗎
關心父母的健康生活:老年人,疾病就容易纏身了。要多督促父母鍛煉身體,定期帶父母版去醫院檢查身體權狀況,幫助父母分析身體健康情況,給父母提供科學養生的方法或書籍。
關心父母的日常生活:父母的行動緩慢,辦事效率低,愛嘮叨,忘性大。要給父母多些理解和提示。能讓父母自己辦的事盡可能地讓他們自己完成,我們只需要旁觀和提示就好,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他們的身心有好處。
關心父母的實際需求:父母的年齡不同、身體狀況不同。子女要從父母的實際情況出發給予他們幫助,不要強加給老人幫助,有時會適得其反。父母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慣,子女不應過多干預,可以建議和勸導。
C. 為人子女應該如何孝敬父母
第一,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大家都知道,每一位父母為撫養子女成人,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心血與辛勞,當父母進入晚年,作為子女,應該盡力供養,生活上細心照料。通過觀察研究,人們發現有些禽獸也知恩行孝,所謂「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社會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於人懂得孝道,能夠實踐孝道,所以人為萬物之靈。反之,如果有人不明孝道,不重孝道,那就不配做一個人!因此,作為父母,應該經常帶上孩子,買點東西探望父母,即使是父母的收入比我們的多,也要這樣做,因為父母再富有也是他們的,我們給他們再少也代表一份的心意,而且如果父母的經濟條件更好,他們也會以其他方式支持兒女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為我們自己的孩子作好榜樣。
第二,關懷體貼,精神慰籍。贍養扶助老人,除了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外,還要從精神上關心、安慰老人,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讓他們心情舒暢,精神有所寄託,幸福地歡度晚年。從某種意義上說,老人對子女在精神上的要求,會比物質上的要求更為重要和迫切。只有做到關懷體貼,精神慰籍才算真正的孝。正如孔子的一個學生游來問孝,孔子回答說,現在的所謂孝,只能說養活爹娘而已,連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敬重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孔子這里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對父母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僅僅解決父母吃飯問題,這不是孝的含義。要做好從精神上關心、安慰老人,使老人心情愉悅舒暢,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這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有事多同老人商量,多聽取並尊重他們的意見,多照顧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老人思想苦悶時,多給以安慰溫存,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愁;天氣變化,多注意噓寒問暖;生日節日,向他們慶賀祝福。如果我們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那我們的孩子以後也一定能這樣對待我們。
2.從現在抓起,從小事抓起,做到愛嚴相濟,用父母對子女的愛去激發孩子對長輩的愛心與孝道
愛護子女是父母的天性。愛,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礎,又是打開孩子心靈的一把鑰匙。只有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懂得去愛別人。因此,我們在在愛父母的同時也要愛我們的孩子,但只有「愛得其所」,才能讓子女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感動、感染和感化,並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否則就會變成溺愛,最終害了孩子。
要怎樣才算對子女「愛得其所」呢?有兩個字不容忽視:一是「遠」。二是「嚴」。
遠,就是要對孩子的長遠前途,明天的幸福負責。有些父母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穿得光鮮,吃得甜美,玩得愉快,過得舒適。這是一種以天然性為主體的「常情」,而不是關心孩子健康成長,開創事業的「深情」,未曾著眼於為了孩子的未來而進行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質的培養。這種愛是膚淺的、貧血的,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缺乏足夠的營養,點燃不起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無比熱愛與嚮往的火焰。只要把對子女的深情體現在對孩子有計劃地、創造性地培養與訓練之中,對孩子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才有早期設計的藍圖,並且灌注大量的心血,精雕細刻地塑造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在成人與成才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才算是理智的愛,長遠的愛,有道德的愛。
嚴,就是在教育上有高標準的要求。「嚴」和「愛」是辨證的統一,對子女要恰當地掌握好嚴和愛的分寸,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古語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小人則以姑息」,姑息就是不嚴。從現狀看,姑息已成為對子女教育的一大禍害。其突出的表現:一是縱容,使孩子從小失去自理自製的能力,言談舉止缺乏正確的准繩,導致行為放盪,嚴重的還會陷入越軌違法的源潭。二是遷就,不管是非好壞,孩子有求必應,甚至對子女一些不良的思想習氣,也視若無睹,聽之任之,使孩子扭曲心靈,性格畸形發展。家長也因此而漸漸喪失對子女管束、約制、啟發、誘導的權威與作用。三是袒護,為子女的不良行為諸多辯解,歪曲真相,轉嫁責任;對反映情況的教師、親人、旁人表示反感和抱怨。使孩子有恃無恐,做壞事的膽子越來越大,導致誤入歧途,貽誤青春。
3.持之以恆,把孝道教育貫徹始終,形成良好家風,保持父母一致,家校一致,代際一致。
家風,是家庭成員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的綜合體現,是家庭成員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風氣與氛圍。它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成長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看兩個在全球著名的實例:
美國有個嘉納塞·愛德華家族,這個家族的老主人是一位博學多才,注重修養的神學家。他的子孫都以這位德高望重、多才識廣的先人為立德立行的楷模,形成了一代一代往下傳的優良家風。迄今8代,他的子孫中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任過大使,20多人先後當選國會議員,12人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人任過大學教授,60多人當過醫生,13人當過報刊雜志的主編或負責人。
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美國人馬科斯·朱克是一個賭徒、酒鬼,他迄今也有8代後嗣。然而他的子孫中卻有200多人成了流浪兒或乞丐,7人因殺人被判死刑,63人作姦犯科被囚於監獄,400多人因酗酒而致殘廢或夭折。
是先天的遺傳基因在其作用嗎?不,是看似無形卻有形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發生這巨大的感染與影響。
要形成良好的家風,必須保持父母一致。夫妻之間能互相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長孝心。父親對孩子說說母親懷孕及對孩子的愛護,母親多說父親對孩子的付出。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數落父親,因為這么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一個先生,一個父親,連孩子都瞧不起,他就很容易自甘墮落。
家校一致(親師合作,父母跟老師要能密切配合)
代際一致(家長要與祖輩多溝通交流)
4.充分利用各種傳媒的宣教作用對孩子進行引導,使形成觀念,養成習慣,從小培養孝心。
我們重視電視、報刊、網路等各種傳媒的宣教作用,客觀公正的對傳媒信息做出是非評判,如:如有的夫妻不睦,使子女從小缺乏溫暖和愛心;有的打牌賭博,影響子女學習;有的不尊重和關心老人,帶給子女負面影響;有的自私刻薄,專橫粗俗,使子女心靈受到傷害污染,等等。通過與孩子的討論評價,不僅反思了自我,從中接受了教育,而且為孩子的家庭孝道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之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的棟梁,來自於孝子。弘揚孝道,是利國利世利民的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不但做到自己是孝子,而且還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孝子,建設美好幸福的家庭。
D. 兄弟倆怎麼養父母好
有時候你們承擔的多了別人就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的,你該讓他們明白家裡的事情是該兄弟姐妹之間互相承擔的而不是你們一家,時間長了人家都不一定會領情的。
E. 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慧,什麼意思
侍奉父母: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編輯:弟子規公益網
婚禮的意義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除了教育好下一代,我們還要盡心盡力侍奉父母,「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來用心,從哪幾個角度?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還有養父母的智慧。養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要時時懂得去關懷。在古書當中記載,差不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要把他當小孩一樣關懷、照顧。老人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孤寂、孤獨,身體也比較虛弱,所以我們要能夠常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盡這一份孝心,給我們的孩子當好榜樣。比如說春秋之際,溫度變化特別大,這個時候假如我們沒有辦法回到家裡,就應該打一通電話問問父母有沒有禦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這通電話一打,你的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覺到你處處關懷父母的身體,他能感受到你的孝心。
父母的健康要時時能夠去關懷,而關懷父母的健康還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行。我們來思考一下,父母假如生病了怎麼辦?直覺反應都是看醫生。看什麼醫生?其實中國人最重視的是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所以中國人特別注重的是養生,絕對不要等到生病了才去看醫生,那就很辛苦。我們思考一下,有哪一個人高血壓送到醫院去,然後高血壓好了?有沒有哪一個糖尿病患者去看西醫,然後看到最後糖尿病好了?
有沒有哪一個癌症病患去看西醫後來說癌症好了?西醫都是把你的症狀解除掉。比方說高血壓,高血壓因為血管塞住了很不舒服,所以葯一吃下去,血管馬上擴張,血流就稍微暢通了。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心臟病患者一發病都怎麼樣?趕快拿葯來。葯吃下去是症狀解除了,但是血管一天一天鬆弛。假如你四五十歲就開始吃西葯,葯要吃多久?要吃一輩子。所以很多老人家出去旅遊的時候,包裡面會放什麼?東一包、西一包都是西葯。當我們的父母晚年都是伴隨著這些葯物在生活,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所以我們應該去研究更多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父母的身體不需要依靠這些西葯,這才是正確的方向。平常要多叮嚀父母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然後讓他了解要多吃蔬菜水果,健康的身體是弱鹼性的狀態,而肉類食物都是酸性的,攝入過多,久而久之體質就酸化。有一句話叫「酸性體質是萬病的根源」,所以我們應該引導父母正確的養生之道,讓身體慢慢趨於弱鹼性,身體狀況才會好。不然,所有的內臟都泡在酸的液體裡面會怎麼樣?很快就會退化掉。所以父母這些養身的正確觀念,也要通過我們點點滴滴的引導,他們才懂得如何養身。在看醫生方面,我個人比較贊成看中醫,中醫是治本,不只有治標。但現在這個時代人都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去看一個中醫,他把你的脈把完之後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告訴你要調養半年才能夠把身體調好。很多人一聽半年,怎麼樣?我哪有這么多的時間來調養!結果西醫告訴他一針打下去馬上舒服,他很高興,但是往後他就必須依靠針、依靠葯來過日子,而且副作用特別大。所以我們自己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夠讓自己健康,也才能夠讓父母身體健康。
再來,養父母之心。就是你時時能夠關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說媽媽打一通電話給你,然後東聊西聊,你也聽出來母親是在想念我們,這個時候不等母親開口,應該主動回家去看看。有一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而已,還想念小孫子,這個時候我們要能夠體恤到父母的這一份心。
我們有一個老師,聽了中國文化的課程,她非常歡喜,我每一次看她在上課的時候都是非常專注,只要講到一些聖賢的故事,她馬上奮筆疾書把它記下來。三個月之後,有一天她走向前來,跟我請教了一個問題。我就問她:「您聽課三個月了,怎麼從來沒跟我談過話?」她說:「蔡老師,我看您太忙、太辛苦了,我不想打擾您。」我一聽很感動,她的心時時能體恤別人。她說她聽了三個月,自己還有家庭很受益,她覺得不能只有她家裡的人受益,還希望能夠回到故鄉去教一些失學的孩子,也讓他們有學習聖賢智慧的機會。
我們一聽很高興,也很隨喜她的這份發心,所以我馬上拿了很多教材,像德育課本七百多個故事趕快送給她,然後很多老師了解到她這種存心,也把他們很寶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所以她很快就教得很順暢,教到目前為止也已經八個月了。有一次她的父親打電話給她說:「女兒,你能夠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高興,你的行為父親覺得很光榮。」一個父親講出這樣的話,代表父親對她回饋鄉里的這個行為很認同,而且我相信她的父親也有這個志向想要利益社會,女兒做出來之後他覺得很歡喜也很欣慰。這也是我們繼父母的志向去回饋社會。
有一次,這位老師教孩子《弟子規》中的一句:「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位老師非常用心,她先買了一大袋的荔枝帶回去。教完這一句教誨,她引導孩子說,我們學完「入則孝」,理解到父母的辛勞,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侍奉父母;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勞,同樣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也有付出,所以任何一個人的父母也都值得我們尊敬、孝敬。講完之後,這位老師就說,我們學完之後就要馬上去做到,所以就讓小孩拿著荔枝到鄉里去送給一些長者。一群孩子在鄉里跑得不亦樂乎,每個長輩接到這些孩子送的水果,內心都非常歡喜,所以那一天整個鄉裡面這種敬老尊賢的風氣達到了一個頂點。隔天她父親又打了一通電話給這個老師,告訴她鄉裡面很多的長輩打電話到家裡來。這些長輩講了一句話,說我們鄉裡面從來沒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這么樣關心自己的家鄉。她父親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情非常地高興、歡喜;女兒聽到父親這么講,心裡也很欣慰。
諸位朋友,她父親這個歡喜跟買一件新衣服給他一不一樣?不一樣!買一件新衣服快樂一下,女兒的行為讓他覺得光榮,可以歡喜、欣慰一輩子。《孝經》裡面說「立身行道」,用自己的德行去幫助這個社會,讓所有人感受到某某人的父母養育出這么好的孩子,這個孩子才這么有成就,為社會付出,所以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當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德行讓父母感受到光榮的時候,那就是一種大孝顯親的表現。所以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夠因你自己的成就來讓社會肯定父母對你的教誨,這就是養父母之心,也是養父母之志。
最後我們提到的是養父母的智慧。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縱使有錢也不見得快樂。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錢,但是每天在那邊想有一千萬、想要兩千萬,有了一千萬看看別人一千二百萬,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煩惱當中。孔夫子曾經提到人生有三戒,有三件事情要特別謹慎。第一件事是少者(年輕人)最忌諱的,「戒之在色」。《弟子規》說「非聖書,屏勿視」,結果現在很多的媒體都是暴力跟色情,孩子受污染之後心性就很難清澈。父母要懂得替孩子抵擋這些污染,電視節目也要替孩子選擇,不能讓他接觸太多暴力色情的東西。「壯者戒之在斗」,年輕力壯,很容易跟人家競爭起沖突,所以這個時候切忌跟人在工作上,甚至在肢體上產生一種敵對狀況。當然我們假如從小告訴孩子懂得處處替人著想,懂得擴寬自己的心量,他就不容易犯這些過失。
最後一條是「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實說白一點,就是貪,貪心,貪這個、貪那個,別人的孫子又怎麼樣,我們又沒有,常常就在這種情緒當中,很難快樂,很難知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機會,趁父母心情比較好,引導他這一些執著要懂得放下來。告訴父母,錢夠花就好,家財萬貫每天吃多少?還不就吃三餐。縱使你有很多間房子,躺下去之後睡多少?還不就躺六尺而已。
所以人生要知足常樂,讓父母一些貪念能夠慢慢放下來。更重要的,引導父母接受聖賢教誨,讓他們的心能夠安住在聖人的引導下,晚年就會愈走愈清凈,愈走愈自在。當父母的晚年能如此的話,我們的孝道就做得更圓滿。
在中國幾千年的孝道中,最遺憾的一件事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你真正想奉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子路很孝順,常常走到百里之外把米扛回來讓他的父母吃。後來他當了大官,每天吃得非常豐盛,都很多道菜,結果子路反而吃不下。人家就問他這么樣的山珍海味,你為什麼吃不下?子路說,這一些飯菜比不上我去幫父母扛了一百里的白米香,而且我的父母現在也沒有機會吃這么豐盛的菜餚。他能夠替父母分憂,能夠奉養父母,這種日子他覺得非常踏實、非常歡喜。所以行孝一定要實時去做,人生在報恩、在行孝當中,你會走得很踏實。
F. 別人家的家長是怎樣培養優秀孩子的
這個問題很難提一點參考建議:家庭是培養孩子的第一個非常重要的環境。如果希望孩子將來有所作為我以為這個環境應有以下特點:1,有能模仿的榜樣,父母應擔當此任事事做表率,打鐵還得本身硬用行動去影響孩子比說教更有效;2,孩子隨時可自由發表意見並能受到重視;3,能充分發特長並得到支持;4,對未來有一個大致的展望,5,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從小能陶冶岀良好的性格和修養、正確的處世態度,就像一棟高樓大廈具有了堅實的基礎和力撥千鈞的大梁,即使將來不能金碧輝煌也能歷盡蒼桑而不倒。僅供參考。
G. 兄弟4人爭著贍養9旬母親,如何才能讓老人老有所養
母親為我們操勞一輩子,特別辛苦,母親懷胎十月,一早分娩,開始養娃之路。那種辛苦,只有經歷過,才會懂。
幸福母親
河南駐馬店,一位九旬母親,有四個兒子,每個兒子養母親兩個月,他們四兄弟對母親特別好,每次都爭著照顧母親。
想想我們小時候,父母省吃儉用。把我們養大,我們讀書時,父母到處借錢,供我們上學。想到父母低三下四借錢樣子,讓我們心疼。
現在父母需要我們照顧,我們生活,工作壓力特別大。但是照顧父母,是我們責任。
我特別支持父母和我們住一起,住一起有個照顧,父母可以幫我們乾乾家務,下班陪父母聊聊天,這樣溫馨,是最好狀態。
我們要放下心中怨恨,放心煩惱,多陪陪父母,不住一起。我們要給生活費,常回家看看,不要讓父母失望。給父母驚喜,給父母希望,給父母一個依靠,讓父母開心。
H. 你打算如何贍養年老的父母
對於我來說,這不是打算做的事,而是已經在實際操作的事情。好好的孝敬他們,經常回家看望他們,父母老了都是害怕孤獨的,需要陪伴。
首先一點,父母是在老去,但是不是你想像的,立馬就老的不能自理了……很多老人在你們大學畢業的時候,還是身居社會地位的人,還是沒有領退休金的人,你在他們眼裡還只是菜鳥,初入社會的菜鳥。
生活就是生活是很瑣碎,以及很無聊的,現在老人完全可以自理,並能打理家裡瑣事,一旦真的到了不能自理的時候,做為孩子就要准備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枯燥無味的重復操作照顧老人,這才是最真實的負擔……
I. 現在的年輕人怎麼孝敬父母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詩經、爾雅中專》說:屬「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意思就是說,要盡心贍養侍奉父母,尊敬愛護老人「順」,就是要順從,依老人的意願行事,主要指在養老方式、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方面,也可以說,「順」是「孝」的具體體現。 子女是父母生養,從出生開始,喂養撫育,洗漿補訂,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難治之病,情願捨命換兒安;稍長,教給基本生活能力,供給讀書,關心其成長,永不停歇。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是一生一世,可謂:親情無價,骨肉情深。而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遠是負著債的。 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孝是天經地義的人類本性。孝的真諦是:「報本思源、尊重生命、圖謀發展」。 父母生前應做到:「尊重關愛,順從意願,不虧吃住,衣潔保暖,病有所醫」。讓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父母的過錯,應柔和、細聲進行勸諫,耐心溫和地指出,決不能對父母進行粗暴的訓斥和指責,更不能惡意地譏諷。
J. 作為子女,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父母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孝順老人不在於錢多錢少,而是盡心照料,常回家看看爸媽,陪爸媽聊聊天,買些爸媽喜歡吃的食物,帶著爸媽去旅遊,買爸媽喜歡穿的衣服,教會爸媽上網聊天……
我母親70歲了,我和她在兩個不同的城市居住,每天我們只能在微信上見面,我會教母親如何使用微信聊天,如何轉賬,如何發紅包等等。教會父母學會上網聊天也是一種孝順的方式,不能讓父母落伍,一定讓他們學會這種時髦的交流方式,看著他們快樂,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